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的旅游业正在慢慢转型,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国内很多地区已经具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内蒙古草原文化和旅游资源,是未来旅游业发展品牌形象的重要资源载体,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种种机遇。但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今后要充分挖掘利用文化遗产、创意不同文化旅游主题、加强区域间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商品、健全强有力的产业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旅游业欣欣向荣发展形势下,西北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甘南藏族自治州文物古迹知名度高、旅游资源丰厚、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有可能使民族地区成为国内外游客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文中在分析甘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状况的背景下,对目前的融合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甘肃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1]。  相似文献   

3.
正农业部于2017年底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布局、重大工程等作出全面部署安排。其中明确提出:"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在互联网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今天,创意农业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日  相似文献   

4.
研究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对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文献比较、实地调查、专家访谈获取的资料为依据,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分析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对接的契合点,探讨中国葡萄酒文化旅游发展的战略问题。研究结果发现延伸型、重组型、渗透型这三种融合模式适合于葡萄酒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在集群化运行机制下打造特色产品,推进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可促进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芳 《植物检疫》2020,(1):88-88
农业旅游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潜力大、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多、市场需求旺和综合带动性强等特点,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但在我国旅游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之中,受农业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农业旅游品牌缺失等因素影响,农业旅游竞争力不强,故而想要提升农业旅游的竞争力,应积极发挥民族文化符号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中国创新,是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要求的积极探索,是凝练民族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基于线性文化空间视角,以黄河流域沿线九省为研究区域,推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内涵,运用熵值法、相对优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文化资源禀赋和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量二者耦合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截止2020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沿线九省文化资源禀赋综合评价值均值为0.44,整体水平偏低且空间差异显著;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数处于0.1-0.5之间,呈高低交替、错落分布的空间态势。2)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居于0.82-0.33之间,总体处于中低水平,由东向西表现为良好协调逐渐向轻度失调变化。3)旅游相对优先度测试表明旅游发展水平与文化资源的优先程度呈不平衡关系,旅游滞后型省份未能充分将文化资源禀赋转化为旅游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理学视角建立含有旅游资源、经济和环境三维度的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黔东南州所辖民族县域为案例地,运用空间定量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民族县域旅游资源、经济、环境和综合发展理论评价值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发展现实态势均基本吻合,表明构建的评价体系对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研究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和科学性,为西部其他民族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实施有效的调控和管治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与经济社会一体化融合是产业发展新趋势,旅游目的地建设正日益成为一项综合性的区域工程。以宁夏为例研究得出:近年来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宁夏产业经济、城乡环境和交通建设等为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旅游产业、产品与目的地体系建设和客源市场开发等成效显著;但比照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要求,目前还存在精品不多、特色不足、业态老化、产业链短等问题;为此,应依托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融合传统产业优势、挖掘地域资源特色,努力将宁夏打造成为伊斯兰旅游、文化与经商贸"首都",成为独具魅力的西部旅游经济"特区",成为宜旅、宜商、宜居、宜业的复合型目的地。  相似文献   

9.
适应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文化遗产旅游成为当代重要的旅游方式。文中以北京圆明园的游客为样本,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文化遗产地游客感知价值、游客满意和忠诚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文化遗产地游客感知价值包含文化审美价值、愉悦休闲价值、社会实现价值和服务功能价值四个维度,并对游客满意形成显著的正向影响。游客满意正向影响游客忠诚。游客感知价值各维度对游客忠诚各维度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文化遗产地应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打造独特的具有文化、景观、知识和生态的创意产品,满足游客在文化遗产地旅游需求的多维感知价值,以真正赢得游客满意和忠诚,实现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萤火虫是具有很大产业价值的经典资源昆虫,但人们对其产业价值认知不清,进而导致对其产业发展思路不清。文章全面阐述了萤火虫在旅游、农业、环保、教育、文化、医药、仿生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利用价值,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的萤火虫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了未来萤火虫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以期全面推动萤火虫产业的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旅游发展模式正由单一观光外延式旅游转为参与体验多元文化内涵式发展,文化创意型旅游正是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成为新兴旅游项目,而山水实景演出正是这种新兴旅游产品,测评游客满意度有助于此类旅游项目改善与持续发展.文中在经典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旅游项目特点,构建游客期望、游客感知评价、游客总体评价、后旅游四大模块的测评模型,并以《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四大模块来看,《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游客满意度最大的是游客感知评价(1.4140),游客总体评价阶段满意度指数最小(0.5422);从四级指标层来看,游客满意度指数最大的是游客总体期望(0.8236),最小的是对景点设施的满意度(0.0302);根据不同游客分类研究发现,40岁以上、具有高中和大学学历、月收入1万元以上游客满意度要比其他游客高.  相似文献   

12.
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研究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偏好特征则是游客差异化市场选择的根本原因。文中以喀什市游客市场调查问卷结果为基本研究对象,运用SPSS软件中的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喀什市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分异与游客选择偏好的耦合性。研究发现,环渤海、长三角等远程客源市场偏好于观光旅游、民族旅游等旅游产品以及高质量的餐饮、住宿等旅游设施条件;新疆及近中程游客市场则对商务旅游、探亲旅游等旅游产品更为关注,且对商务、信息和交通等基础旅游条件更为关注。文中特别指出,旅游地发展只有更加关注差异化地域客源市场的游客偏好区别,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提升旅游地产品、设施、形象,才能全面有效推动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西北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资源分别开展了基于点(优秀旅游城市、5A级旅游景区)、线(铁路、国道)以及点-线综合的GIS缓冲区分析,以总结其空间结构及资源属性特征,旨在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决策参考。西北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资源宏观上集聚特征明显,呈现"六簇一带"的空间格局,但微观尺度却相对分散,具有以公路为主线的交通指向性特征和开发进程中的城市指向性特征。这种具有矛盾性的双重特征与西北地区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对甘肃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基础和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指出目前甘肃旅游业已具备了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的基本条件,但目前旅游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不强、空间发展不平衡、旅游产业链尚不完善.培育区域旅游品牌、整合地区间资源和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链,是甘肃省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的三个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甘肃省的整体旅游形象感知和对兰州市旅游形象的感知以及兰州市旅游意象构成要素调查的基础上,并且对地方文脉进行了深入地剖析,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CIS方法,将兰州旅游形象的文化识别概括为:黄河文化、渡口文化、桥和山水文化、城市和建筑文化、民族文化、丝路文化;将兰州市旅游意象的精邃归纳为:河—渡—桥—路—山—水—城。结合市场调查,突出兰州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地理文脉,将兰州旅游形象的一级理念定位为:"千古丝路集散地,山水秀美黄河城";结合兰州旅游的地方性,可以设计出兰州的二级旅游理念:"黄河之都";"天下黄河第一城"。在此基础上建立兰州旅游形象系统及宣传口号。  相似文献   

16.
民族旅游地的文化“公地悲剧”效应迫切需要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而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是旅游地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依据与实施的关键因素.以西江干户苗寨为例,探究游客民族文化补偿认知、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得出如下结论:1)民族旅游地应积极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且补偿主体为政府和旅游开发企业,补偿客体为村寨集体,补偿方式应为政策和公共事业投资;2)游客不认同其民族文化补偿主体身份且补偿意愿较低;3)游客民族文化补偿的支付意愿受其收入、学历及所处社会阶层等因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河流线路型线性遗产旅游高质量发展模式与路径,以大滇西旅游环线怒江-独龙江流域段为例,利用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数据,借助ArcGIS 10.2软件,分析其旅游资源禀赋特点、旅游发展特征和新阶段旅游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基于旅游廊道等理论提出构建线性遗产复合型旅游廊道的发展设想。研究表明:1)该区域具有高山峡谷、干热河谷、绿美生态和“直过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独特自然与文化旅游景观及其要素富集的禀赋优势,并呈现以点、线、面融合的团簇状和线状空间组合开发优势。2)以接待国内外游客量和旅游业总收入为测度的旅游市场潜力持续释放,以旅游招商和旅游创业与就业为衡量的旅游业态活力不断增强,以旅游交通和民族旅游村寨为载体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3)新阶段推动线性遗产旅游高质量发展,在资源整合、品牌塑造、产业结构、产品供给、区域合作、服务体系及旅游人才等方面存在短板。4)由此构建“两轴三区、四素同构、四道融通”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复合型旅游廊道,并提出具体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王佳 《植物检疫》2021,(1):I0009-I0009
最近几年,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趋势良好,充分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成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休闲农业,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农业景观和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旅游融合农业生产、艺术文化和游客参与,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是一种新型多功能性产业,其目的是促进农业转...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类型多样的草原和绚丽多姿的蒙古族民族文化是内蒙古具有竞争力的优势旅游资源。近年来 ,依托这一优势资源进行的草原旅游开发有力的推动了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但同时 ,在开发中也暴露出了许多制约草原旅游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草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并以生态旅游开发为指导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的模式 ,以及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对青海省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主类资源等级优;旅游资源要素价值高、影响力大、特色鲜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良好;具有打造成为世界公园的实力。但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旅游商品等级低、基础设施薄弱是公园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