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文摘     
目前福建龙眼种植面积有20多万亩,年产果实70~120万担,居全国之首.福建龙眼集中分布于闽东南沿海,闽东及闽西南部份地区,计有38个县、市.主产区有莆田、仙游、晋江、泉州、南安和同安等6个县市.其种植面积占全省71.30%、产量占78.04%.福建龙眼品种有100多个,其中著名的良种有莆田、仙游的“鸟龙岭”;晋江、泉州、南安的“福眼”;同安的“赤壳”;泉州、仙游的“东壁”(又称泉州本);莆田的“普明庵”;诏安的“鸡蛋”;福州的“宝园”、“红核仔”;长乐的“紫螺”、“红核榛”;  相似文献   

2.
龙眼角颊木虱发生规律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眼角颊木虱发生规律调查研究白栋梁(安溪县经作局362400)龙眼角颊木虱(CornegenapsyllasinicaYangetLi),又名龙眼木虱,是龙眼的一种新害虫.主要分布于福建和广东,福建省的龙眼产区,已知的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地区均有...  相似文献   

3.
龙眼与其它果树一样,在授粉受精后都会发生一定数量的落果现象.然而,1990年我省龙眼产区一反常态,从云霄、诏安到主产区同安、泉州、莆田等地,相继在5月初至5月下旬发生大面积异常的落果,并造成产量明显下降,为探明其落果原因,我们对有关产区进行调查,并作如下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龙眼丰年歉收的原因及其对策陈升平,张金清(漳州市农科所,363109)纵观全省龙眼1993年结果情况,漳州地区、厦门郊区花期偏早,着果率较低;少数晚花结果良好.同安东半县至泉州鲤城区等一带,花期较迟,丰收(水头至磁灶因环境污染严重结果稀少).而莆仙两...  相似文献   

5.
龙眼大小年农业气象条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龙眼是亚热带地区的名贵水果,果肉鲜嫩.除鲜食外,又可制成桂元干、龙眼罐、龙眼膏、龙眼酱、龙眼酒和龙眼醋等.我国是龙眼的原产地,也是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产区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四川、广西、贵州和云南等省,其中闽、粤两省为主要产区.但是,龙眼产量很不稳定,大小年现象十分严重,这是多年来龙眼生产中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6.
泉州市除德化、永春马跳、内安溪以外均处于南亚热气候带,山地资源丰富,发展龙眼生产前景广阔。至2000年,全市种植面积3.1万hm2,年产量2.6万吨,产值 1.43亿元,龙眼业成为龙眼主产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龙服生产结构潜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如龙眼产量的增加与市场供应相对过剩、加工业滞后、产品流通不畅的矛盾;市场对果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与粗放型、单一化栽培的矛盾。这些矛盾导致了“卖难”和农民收入减少等问题的产生。当务之急是尽快调整龙眼生产结构,优化品种结构,促进龙眼生产…  相似文献   

7.
龙眼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名贵果树.但现在龙眼栽培的品种成熟期过分集中.早、晚熟品种极少.为了调整现有龙眼品种结构趋于更合理,需选育、培育成熟期配套的品种供龙眼生产上推广应用.八十年代我所在开展龙眼优良新品种选育工作中,筛选出成熟期早、果大质优、丰产稳产的...  相似文献   

8.
泸州地处长江中上游,是南亚热带的一块“飞地”,适宜荔枝、龙眼栽培。通过分析泸州市荔枝、龙眼标准化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标准化生产推动泸州现代热作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浅谈同安县山区发展龙眼生产的几点意见赵永明等人(厦门市农业局363003)(一)厦门市同安县龙眼栽培历史悠久,品种丰富,是我国六大龙眼生产基地之一.全县龙眼种植面积10万亩,其中投产面积3.5万亩,占全省龙眼总面积的15%左右,是全市果树总面积的65...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省当前龙眼生产上品种现状及生产发展需要,提出龙眼品种选育目标。主要有:高产稳产、优质是作为一个优良品种之必备条件;选育特早、特晚熟品种作为主攻方向;选育抗病性强、耐寒的品种是当前生产上的迫切需要;在品种类型上,应加强鲜食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1.
龙眼是我市的名贵特产,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1978年晋江被确定为全国五大龙眼基地之首.发展龙眼生产确实是我市农村奔小康、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一条路子。搞好我市龙眼生产,促进龙眼丰产有几条关键的技术措施:一、搞好规划与布局园地选择后,应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特别是适应今后水果商品基地的发展更属重要.大面积的果园需进行测量、制图.合理地开垦等高梯田,配置道路、简易房屋、水利系统、防护林带、优良品种等.防护林的配置营造,可增强龙眼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尤其是防止台风袭击.水土保持工程直接关系到龙…  相似文献   

12.
龙眼是福建省的名特水果,为我市六大名果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始于唐朝),生产经验丰富.龙眼比荔枝稳产,耐贮藏,果实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古今都视为上等补品,誉满全球,有广阔的消费市场.近年各地出现“种龙眼热”.但是,我市龙眼生产发展速度不快,还有着相当大的潜力.1989年龙眼面积有4.88万亩,占全市水果面积的4.8%,产量4850吨,仅占水果总产2%.而且,实生树比例高,品种混  相似文献   

13.
抓好发展龙眼生产成功的基本功郑銮坚(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漳州363001)龙眼亦称桂园,是我国南部的特优名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信誉.我省龙眼种植和产量居全国首位,它在经济作物中颇占有重要的地位.龙眼不仅具有对丘陵山地红壤的适应性强,耐脊、耐酸...  相似文献   

14.
我国龙眼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是龙眼的原产地和主产国,近年来我国龙眼生产发展迅速,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龙眼却很少远销北方市场,主要出口国却是泰国,连中国都充斥着大量的泰国龙眼。其根本原因是我国龙眼的贮藏保鲜与加工处理技术落后,存在很多问题,急需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采前喷施胺鲜酯对采后龙眼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采前喷施胺鲜酯对采后龙眼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为龙眼果实贮藏保鲜提供科学依据和生产指导。以‘福眼’龙眼为材料,在龙眼盛花期后70、90、110 d用浓度为10 mg/kg的胺鲜酯喷施龙眼果实3次,以蒸馏水喷施为对照。龙眼果实在盛花期后120 d采收,采后龙眼果实经过挑选、清洗和晾干后用0.015 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在(28±1)℃、相对湿度85%下贮藏。贮藏期间取样测定果实呼吸强度、果皮色素含量、果肉营养物质含量和果实耐贮性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龙眼果实对比,采前喷施胺鲜酯可有效降低采后贮藏期间龙眼果实呼吸强度,保持较高的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及较高的果肉TSS、可溶性总糖、蔗糖和维生素C含量,延缓果皮褐变和果肉自溶的发生,降低果实失重率,保持较高的好果率。因此认为,采前喷施浓度为10 mg/kg的胺鲜酯能有效延缓采后龙眼果实的品质下降、较好维持龙眼果实品质,提高龙眼果实耐贮性和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16.
幼年龙眼园套种西瓜以短养长丁子呈(晋江市农业局经作站362200)龙眼是我市的拳头特产,市价稳中看涨.发展龙眼生产的确是我市农村奔小康确实可行之路.种植龙眼较其他水果收益较慢,管理好的,也需4-5年投产.为了提高幼年龙眼园的经济效益,有的果农套种杂果...  相似文献   

17.
浅析龙眼与荔枝生物学特性及生产栽培措施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眼(DimocarpusIonganaLour)与荔枝(LitchichinensisSonn)是同属于无患子科(Sapindaceac),而龙眼是龙眼属(DimocarpusLour),荔枝是荔枝属(LitchiSonn),虽然龙眼与荔枝是近缘属,两者间有许多性状是表现类似,如染色体数目、花的性别、果实结构等,但龙眼与荔枝是两个不同属间的二个不同种,因此两者的生物学特性及生产栽培措施也有差异性.为提高果农对龙眼、荔枝的认识和科学栽培管理水平,本文就十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浅析龙眼与荔枝生物学特…  相似文献   

18.
龙眼是我国南方名果,重要的亚热带果树之一.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品种繁多.福建龙眼无论是资源或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但我省种植的龙眼大多为实生树,投产迟,产量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龙眼在水果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看俏.为适应市场需求,必须发展龙眼生产,大量培育优良品种的苗木.嫁接能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提早结果,增加产  相似文献   

19.
龙眼是我省名贵水果之一.生产上,龙眼结果“大小年”现象十分严重.“大年”结果的产量,往往是‘小年”结果产量的2—5倍.现就龙眼大小年的原因及其克服途径,谈谈自己一点肤浅见解.一、龙眼结果出现“大、小年”的原因1、夏梢抽生情况与开花结果的关系:龙眼的夏梢和夏廷秋梢是主要的结果母枝,夏梢抽生的数量和质量与次年开花结果的多少密切相关.龙眼新梢大多是从已充实的枝梢顶芽延生,也有从短截枝上的腋芽抽出.所以,此时期的田间管理显  相似文献   

20.
云南河口地区龙眼生产气候区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龙眼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指标,对河口地区影响龙眼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作回归分析,提出了河口地区龙眼生产气候条件的适宜性区划,区划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