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为了提高土壤腐殖质含量,将秸秆、膨润土和聚丙烯酰胺(PAM)按不同配比配制作为改良材料,研究改良材料配比、时间等因素对四川省宜宾市3种类型土壤腐殖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秸秆改良材料后,土壤腐殖质含量相比对照处理有显著提高,且随膨润土和PAM施用量的增加,对土壤腐殖质含量的改善效果更好。随着改良材料施入时间的延长,冲积土和灰棕紫泥腐殖质含量在前3个月先减小,后3个月趋于稳定;而暗紫红泥的腐殖质含量在前3个月先增加,后3个月呈现下降趋势,但比2009年12月土壤腐殖质含量高。可见,改良材料的施入,能有效的防止土壤腐殖质的流失。  相似文献   

2.
秸秆改良材料对沙质土壤饱和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提高沙质土壤饱和含水量,以作物秸秆为主材,以膨润土和聚丙烯酰胺(PAM)为添加剂配制沙质土壤改良材料,采用模拟试验研究秸秆改良材料不同配比、施用量与时间等因素对沙质土壤饱和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秸秆改良材料可以增加沙质土壤饱和含水量,不同秸秆改良材料改良效果不同,且随着改良材料施用量、配方中PAM含量(<2%)的增加、土培时间(< 60天)的延长,沙质土壤饱和含水量呈现增加趋势;添加剂量为10 g/kg,配方中PAM含量为2%的麦秆改良材料的土样,在土培60天后,饱和含水量为52.6%,是对照的2.32倍,对沙质土壤团粒结构改良效果最为明显。可见,添加秸秆改良材料可以增加沙质土壤饱和含水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不同有机物料替代对河南潮土化学性质及可溶性有机碳/氮(DOC/N)分布的影响,探讨潮土适宜有机物料替代比例。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料替代较对照明显提高了土壤基本养分的含量。其中,秸秆替代化肥40%处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碱解氮的含量提高最明显分别达到13.4 g/kg、93.99 mg/kg;牛粪秸秆共同替代化肥30%~40%显著提升了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达到0.90 g/kg、2.94 mg/kg、224.97 mg/kg。秸秆单独替代较牛粪秸秆共同替代对土壤DOC提升效果好,其中秸秆替代化肥40%处理DOC含量最高达到15.45 mg/kg;而牛粪秸秆共同替代则提高了DON,其中牛粪秸秆共同替代化肥30%处理的DON含量最大,为12.88 mg/kg。牛粪秸秆共同替代化肥30%处理的可溶性有机质的SUVA254 nm最高[16.24 L/(g·cm)],说明此处理有利于富含芳香环结构的有机质物质的积累。综上所述,其中秸秆替代40%和秸秆牛粪共同替代30%~40%对土壤基本肥力提升相对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江西省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江西省土壤地力提升采取合理的培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乙酸铵交换法测定江西省土壤耕层367个土样的阳离子交换量,分析其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旱地和稻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含量变幅较大,土壤CEC含量小于10.5 cmol(+)/kg的占比高达82.02%,保肥性弱的稻田土壤比旱地高2.46%。(2)从各区域保肥力中等的土壤占比来看,江西省各区域旱地土壤和稻田土壤CEC含量分布高度一致,表现为赣西>赣中>赣北>赣东北>赣南。(3)江西省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主要受有机质、全N显著(P<0.05)影响,其次是土壤pH、速效N、速效K、全P、全K的影响,而有效P的影响力最小。江西省耕地土壤保肥能力弱,旱地保肥能力略强于稻田。  相似文献   

5.
针对黔西南州植烟土壤,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与氮磷钾养分、中微量元素含量3个方面分析其化学性质和养分状况,旨在为黔西南州宜烟土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膨润土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沙土上通过沙滤管培养,研究了不同膨润土用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20%的膨润土,使沙土含水量增加了20个百分点,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近1倍;在此基础上增施有机物料(玉米秸秆),含水量增加16个百分点,有机质含量增加20%,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1.1倍。施用膨润土有助于土壤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总量的增加。膨润土能够降低有机物料的分解速率、提高腐殖化系数,从而增加有机质的含量和质量,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7.
滨海盐碱地不同耐盐草本植物土壤养分动态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探求不同耐盐草本植物对滨海盐碱地生物改良效果,促进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在天津大港地区以盐碱荒地为对照,选取4种耐盐草本植物(田菁、苜蓿、苏丹草、碱蓬)进行试验研究。经过2年(2012—2013)的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耐盐植物对滨海盐碱地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延长,4种耐盐植物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变化趋于平稳,土壤速效氮含量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土壤速效磷整体上表现出了下降的趋势,而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前三者均不同,均表现出了逐渐上升的趋势。耐盐植物处理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土壤N/P、N/K、P/K的差异显著性变化趋势表现不同。土壤N/P和P/K的差异显著性变化趋势均表现不同;土壤N/K差异显著性变化趋势表现一致,均表现出逐渐降低。4种耐盐草本植物对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的改良效果存在着差异,其中碱蓬处理对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效果显著,苜蓿处理对于提高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秸秆改良材料对沙质土壤钾素的调控作用,采用土培试验,研究作物秸秆、膨润土和聚丙烯酰胺(PAM)配制的秸秆改良材料,对冷沙黄泥土壤钾素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改良材料能够显著提高沙质土壤对钾的吸附性能,增强固钾能力,随秸秆改良材料中PAM用量的增大,钾吸附量增加,不同土培时期,相比F0(900:100:0),F3(900:100:30)处理土壤钾素总平均吸附量达最大,10天、30天、60天、90天的F3(900:100:30)处理土壤钾素总平均吸附量分别增加6.1%、9.2%、10.9%、13.9%。施用秸秆改良材料促使土壤钾素解吸量提高,但低于吸附量,随秸秆改良材料中PAM所占比例提高,土壤中钾解吸率显著提高,与F0相比,10天、30天、60天、90天的F3处理使土壤中钾解吸率分别提高6.1%、18.2%、17.2%、15.4%。秸秆改良材料能提高沙质土壤固钾能力,是适合修复沙质土壤的改良材料。  相似文献   

9.
秸秆-膨润土-PAM改良材料对沙质土壤磷素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沙质土壤保肥能力,降低磷素流失风险,以重庆市分布面积较大的冷沙黄泥为研究对象,将生物预处理后的作物秸秆与膨润土、聚丙烯酰胺(PAM)结合,配制成秸秆改良材料,探究了改良材料种类、添加量及配比等因素对沙质土壤磷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Langmuir方程能很好地反映沙质土壤对磷的吸附。施加秸秆改良材料可以显著提高沙质土壤对磷的吸附率,降低解吸率;显著增加吸附常数(K)和最大缓冲容量(MBC),减小磷的最大吸附量(Xm)。油菜秆改良材料的改良效果比小麦秆更好。改良材料施用量越大或PAM水平越高,改良效果越明显。培养90天后,添加油菜改良材料(添加量为10 g/kg,配方中PAM水平为3%)对沙质土壤的改良效果最明显。本研究为秸秆应用于改良沙质土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试验设置玉米秸秆还田3、6 次,每次还田量7500、15000 kg/hm2,通过比较玉米秸秆是否还田、连续、间断还田以及不同还田量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理化特性差异,考察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的效果。结果表明:(1)与不还田对照比较,秸秆还田的土壤有机质、有效N、有效P和速效K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容重呈下降趋势,其中有效N和速效K含量上升趋势特别明显;(2)连续6 年还田的土壤有机质、有效N、有效P 和速效K 含量分别比间断还田平均提高38.26%、18.73%、51.73%和18.74%,容重平均降低3.87%,采用秸秆连续还田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改善土壤物理特性的效果比隔年还田更佳;(3)较大还田量(15000 kg/hm2)的土壤有机质、有效N、有效P、速效K 含量和总孔隙度分别比较小还田量(7500 kg/hm2)提高18.25%、37.40%、35.45%、19.65%和8.44%,容重降低76.11%,增加秸秆还田数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提高与物理特性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条件对土壤有机碳与腐殖物质含量的影响,利用连续进行6年的莱阳潮土区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氮肥以及不施肥或单施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碳及腐殖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的5个处理中,两季秸秆还田施肥处理(WCN)的有机碳以及腐殖物质含量最大,为最优处理。主要效应从大到小依次是氮肥、有机肥、秸秆还田+氮肥、秸秆还田。与对照(CK)相比,氮肥与秸秆配施大幅增加土壤胡敏酸(HA)、胡敏素(HM)、富里酸(FA)含量并使之处于稳定水平上,与单施有机肥相比,随着年限增加,秸秆与氮肥配施(WN、WCN)能够显著增加土壤腐殖质各组分含量,其中两季秸秆还田施氮肥(WCN)处理增幅最显著。通过对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碳、腐殖质含量变化趋势的研究,表明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能够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腐殖质品质。  相似文献   

12.
长期秸秆还田不同施肥对土壤腐殖质含量及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提高耕层肥力、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秸秆提供良好的依据,采用腐殖质组成修改法与红外光谱法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条件下各施肥处理对非石灰性潮土腐殖质含量及结构的变化。以青岛农业大学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试验为基础,设5个试验处理,施氮肥条件下设小麦、玉米秸秆还田(WCN)、一季小麦秸秆还田(WN)2个处理,同时设小麦玉米两季秸秆还田(WC)、对照(CK)、单施有机肥(M)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续,秸秆还田条件下,2015年各处理土壤中胡敏酸(HA)、富里酸(FA)含量分别平均较2009年提高了117.68%,102.5%。与CK相比,秸秆还田模式各处理土壤腐殖酸总含量(HE)平均增幅21.8%~47.9%,其中腐殖质含量最高为WCN,2015年较CK增长118.8%,较2009年原始土壤增长了183.63%。两季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能够增加土壤胡敏酸和富里酸的含量,胡富比值增大,增加腐殖酸含量并使之平稳增长。土壤腐殖物质活力从高到低为:WCNWNMWC。两季秸秆还田及配施有机肥,提高了芳香族类、羧基类化合物含量,而多糖类化合物含量减少,可提升土壤腐殖质的活性及芳化程度。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提高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地力。  相似文献   

13.
施入有机物料对葡萄连作土壤速效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入不同比例的稻草和玉米秸秆对葡萄连作土壤速效养分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稻草和玉米秸秆后并没有增加连作土壤中速效N的含量,但不同程度的增加了速效P和速效K的含量。对微生物的影响表现为,增加了连作土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稻草处理使细菌、真菌比值增加,放线菌比值降低;秸秆处理后,真菌比值下降,且随着玉米秸秆含量增加,下降幅度越大,除99.5%连作土+0.5%玉米秸秆处理之外,细菌比值增加,放线菌比值降低。  相似文献   

14.
长期免耕秸秆还田对寒地土壤有机碳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寒地免耕覆盖栽培技术,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免耕条件下0%、30%、60%和100%秸秆覆盖还田量对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还田具有显著的固碳效应,有助于提高土壤总有机碳(4.1%~22.3%)、土壤活性有机碳(52.5%~75.5%)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14.6%~44.7%);随秸秆覆盖还田量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呈上升趋势,60%秸秆覆盖还田量处理的亚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最高,60%和100%处理的亚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较高;30%处理的大豆产量最高,60%处理次之。在本试验寒地免耕9年条件下,60%秸秆覆盖还田量对土壤整体有机碳固持及大豆产量提升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5.
通过6年的田间定位比较试验,探究了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腐殖质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长,胡敏酸(HA)、富里酸(FA)和胡敏素(HM)含量逐渐上升,与对照(CK)比较,3种秸秆还田模式土壤腐殖酸平均增幅为3.84%~62.16%,差异较明显。两季秸秆还田施氮肥(WCN)土壤腐殖质(HA、FA、HM)含量最高,比对照(CK)平均增加98.16%。一季秸秆还田施氮肥(WN)、两季秸秆还田施氮肥(WCN)以及有机肥(M)处理都可以提高土壤水溶性物质(WSS)的含量,两季秸秆还田(WC)处理土壤WSS含量稳定在(0.29±0.11)g/kg水平,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WCN)相较于对照(CK)增加89.29%。随着还田年限增加,两季秸秆还田施氮肥(WCN)处理HA/FA和PQ值到2014年达到最大,分别为1.08,0.52。说明两季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能够提高土壤胡敏酸(HA)、胡敏素(HM)和富里酸(FA)的含量,还能够显著地提高土壤腐殖质腐殖化程度,增加腐殖酸含量并使之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6.
对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腐殖质结合形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土和黄绵土腐殖质以紧结态含量为主,其次是松结态,再次是稳结态;长期施有机肥或配施化肥,土壤腐殖质含量增加,松/紧(松结态/紧结态,下同)比值提高;长期施用化肥,紧结态腐殖质含量增加,松/紧比值降低;与松结态腐殖质关系最为密切的农化性状是碱解氮和速效磷,与稳结态腐殖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速效磷和CaCO3,与紧结态腐殖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碱解氮和全氮。  相似文献   

17.
棉田废弃物还田对滨海盐碱地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棉花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主要的种植作物。本试验设在利津县毛坨村,利用棉籽、棉秆、废棉等棉田废弃物还田,对盐碱地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指标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棉田废弃物还田对盐碱地土壤质量的影响,为滨海盐碱地改良及棉田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棉籽、棉秆、废棉处理的土壤容重均递减,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递增,并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棉田废弃物还田的土壤pH、含盐量含量明显降低,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明显升高。改良效果呈:棉籽处理>棉秆处理>废棉处理。(2)棉田废弃物还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棉花产量和土壤呼吸强度均比对照明显增加,增加程度依次为:棉籽处理>棉秆处理>废棉处理。(3)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改良作用在减弱。总之,棉田废弃物以棉籽改良盐碱地效果最好,棉秆次之。  相似文献   

18.
福建稻区连续3年稻秆还田腐熟的培肥增产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连续稻秆还田腐熟对稻田土壤的培肥增产效应,采用定点监测的方法,在福建6个典型县(市)布置定位试验3年。结果表明,与基础土壤相比,连续3年稻秆还田腐熟,各试验区土壤有机质提升11.3%,容重下降12.9%,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分别增加17.3%、12.6%、12.7%、21.6%、37.7%、5.2%和10.1%,pH变化不明显;比常规施肥(CK),后季作物平均增产7.1%,增产效应为马铃薯(8.8%)>莴苣(7.2%)>水稻(6.8%)>烟叶(5.5%)。稻秆还田腐熟不仅培肥地力,而且促进增产稳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