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配方施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主要研究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效应,检验大配方的区域适宜性和合理性。以水稻品种晚稻187为材料,采用大小区随机区组设计,在安徽省怀宁县进行了大配方小调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内,水稻对氮素的总吸收量以小调整配方T4处理 (施肥量为N150 kg/hm2、 P2O5 120 kg/hm2、 K2O 105 kg/hm2)最高,为N 1.25 g/plant;对磷、 钾的吸收总量配方施肥均高于常规施肥,也以小调整配方T4处理最高(P2O5 0.18 g/plant、 K2O 0.95 g/plant)。配方施肥的产量均高于常规施肥,以大配方2(T3, 施肥量为N 232.5 kg/hm2、 P2O5 120 kg/hm2、 K2O 120 kg/hm2)的产量最高,达到了11129 kg/hm2,但小调整配方(T4)的产投比优于大配方。总体而言,配方施肥的施肥配比与肥料运筹较之常规施肥更为科学合理,大配方适宜该地区的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5.
6.
7.
普通肥、控释掺混肥分层施肥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了研究不同层次施肥对土壤养分及作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小麦盆栽试验,以农民习惯施肥(普通肥撒施后翻耕)为对照,设置不施肥、控释掺混肥混施、普通肥1层施肥加追肥、普通肥和控释掺混肥各1层(深度5cm)、2层(5,10cm)、3层(5,10,15cm)施肥处理,筛选出普通肥、控释掺混肥各自最优的施肥层次,为田间分层施肥特别是目前农业推广的种肥同播技术提供支持。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普通肥1层、2层施肥处理显著增产14.02%和15.83%;普通肥两层施肥处理小麦生物量显著增加13.44%;控释掺混肥2层、3层施肥相比控释掺混肥混施处理显著增产7.47%和5.55%,小麦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小麦各个生长期的氮素供应普通肥以1层施肥或2层施肥为好,而控释掺混肥以2层施肥或3层施肥为好;不同处理的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普通肥分层施肥处理氮肥利用率比对照分别提高44.4%,40.7%和62.9%,磷肥利用率分别提高35.7%,64.3%和42.8%,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16.7%,33.3%和53.3%,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而控释掺混肥各处理氮、钾肥利用率差异不显著,磷肥利用率则分别显著提高35.0%,30.0%和35.0%。在农业生产中,建议普通肥以2层(深度5,10cm)施肥,控释掺混肥以2层(5,10cm)或3层(5,10,15cm)施肥的方式进行施肥。 相似文献
8.
9.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效果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土配方施肥增产、增收效果的空间分异状况,是因地制宜校正配方施肥技术参数、优化肥料配方的科学依据。收集整理南阳市296个小麦测土配方施肥"三区示范"田间试验点数据,在施肥量空间化估算和小麦产量—施肥量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分析评价不同空间位置测土配方施肥相较于传统施肥模式的增产、增收效果。结果显示,两种施肥模式下研究区小麦产量空间分布格局相似,测土配方施肥将小麦产量由传统施肥模式的5970kg·hm~(-2)提升至6672kg·hm~(-2),平均增产率为11.76%(各县区市增产率幅度为7.04~17.91%),平均增收1 232 Yuan·hm~(-2)(各县区市增收幅度为713~1 672 Yuan·hm~(-2))。研究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效果空间分异明显,增产、增收较高的区域分布在南召县、西峡县、镇平县、新野县和社旗县,内乡县、唐河县和桐柏县的某些区域存在减产、减收现象;测土配方施肥虽然可以在总体上提高研究区小麦产量,但本区小麦产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立地条件、土壤条件和管理水平等区域性耕地基础地力要素制约。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玉米区域氮磷钾肥推荐用量及肥料配方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研究中国玉米不同区域氮磷钾肥推荐用量及肥料配方,为引导区域科学施肥和复合肥产品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总结分析2005―2010年在全国玉米主产区进行的1 752、7 081和6 328组氮、磷和钾肥肥效试验并参考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我国玉米主产区分为4个大区和12个施肥亚区,以氮肥总量控制、磷肥恒量监控、钾肥肥效反应的技术原理计算不同区域的氮磷钾肥的优化用量,并根据"大配方、小调整"的技术思路确定区域肥料配方。结果表明,东北春玉米区(Ⅰ)和西北春玉米区(Ⅲ)的产量水平较高(9.0~10.5 t hm-2),华北夏玉米区(Ⅱ)和西南玉米区(Ⅳ)的产量水平相对较低(7.5~8.3 t hm-2)。12个施肥亚区的氮肥推荐用量平均为N 181 kg hm-2,其中东北冷凉春玉米区(Ⅰ-1)最低(N 150 kg hm-2),西北绿洲灌溉春玉米区(Ⅲ-3)最高(N 219 kg hm-2);磷肥推荐用量平均为P2O5 75 kg hm-2,其中华北中北部夏玉米区(Ⅱ-1)最低(P2O5 46 kg hm-2),西北绿洲灌溉春玉米区(Ⅲ-3)最高(P2O5 123 kg hm-2);钾肥推荐用量平均为K2O 54 kg hm-2,其中西北绿洲灌溉春玉米区(Ⅲ-3)最低(K2O 30 kg hm-2),华北南部夏玉米区(Ⅱ-2)最高(K2O 64 kg hm-2)。根据不同生态区域的养分推荐用量及气候、栽培和土壤条件的差异,在12个施肥亚区总共确定了16个区域肥料配方,包括12个基追结合施肥下的配方和4个一次性施肥配方。区域间养分推荐用量较好反映了区域土壤供肥能力、肥效反应和产量水平的特异性,我国玉米区域大配方的制定不仅为区域肥料配方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也为其他相关作物的区域配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内蒙古河套灌区春小麦推荐施肥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建立河套灌区春小麦施肥指标体系,指导科学施肥,20062008年在河套灌区分高、中、低土壤肥力水平设置春小麦3414肥料肥效试验141个。结果表明,河套灌区春小麦N、P2O5、K2O的农学效率平均分别为64、60、54 kg/kg; N的增产率为252%409%,平均335%; P2O5增产率为159%211%,平均184%; K2O增产率为72%90%,平均80%; 增产作用大小依次为氮肥 磷肥 钾肥; 随着土壤肥力水平的降低,施肥增产率升高,但单位养分增产量下降。根据土壤养分测定值和相对产量的关系建立了河套灌区春小麦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全氮,极低(063 g/kg)、低(063085 g/kg)、中(085115 g/kg)、高(115156 g/kg)、极高(156 g/kg); 有效磷,极低(59 mg/kg)、低(59118 mg/kg)、中(118238 mg/kg)、高(238480 mg/kg)、极高(480 mg/kg); 速效钾,极低(906 mg/kg)、低(9061291 mg/kg)、中(1291184 mg/kg)、高(184262 mg/kg)、极高(262 mg/kg)。根据肥料效应确定了氮、磷、钾养分最佳施肥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建立了河套灌区春小麦基于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测定值的氮、磷、钾推荐施肥模型,初步构建了内蒙古河套灌区春小麦的推荐施肥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推荐施肥指标的修正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3种肥料效应模型,分析模拟了太行山山前平原高产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的施肥量与作物产量之间的效应关系。结果表明,采用线型+平台模型拟合,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的最佳施氮量分别为91 kg/hm^2和39.7 kg/hm^2,在保证作物产量不减的情况下,比当地农民采用的传统二次型施肥模型的施氮量分别减少59%和79.7%。华北平原高产区长期过量施用氮肥,造成土壤中有不同程度的硝态氮积累,故施用基肥时,应特别注重测定田间土壤根层(0~60 cm)的硝态氮含量。通过养分平衡长期定位试验表明,该区磷肥合理施用量为P2O575 kg/hm^2。实行冬小麦秸秆还田情况下,冬小麦季宜施用钾肥K2O 45 kg/hm^2,夏玉米季可以不施钾肥。依据该文推荐的施肥指标可使冬小麦季节省肥料投资407.4元/hm^2,玉米季节省肥料投资503.8元/hm^2,两季作物的施肥利润均显著提高。为中国华北平原粮食高产区合理施用化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河南省不同烤烟种植区为条件,研究了施用微生物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烟叶经济产量及化学品质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微生物肥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根际土及非根际土中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的数量,并且提高了烤烟的经济产量及化学品质。豫南雨养烟区(SR)微生物肥C对烟叶产量和产值增幅最多,分别比对照提高28.92%、51.95%,微生物肥A对提高上部烟叶钾含量效果最佳,比对照提高47.10%;豫西旱作烟区(WD)微生物肥D对烟叶产量和产值增幅效果最佳,分别比对照提高12.43%、23.49%,微生物肥C对下部烟叶钾含量提高最为显著,比对照增加55.68%。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烟叶产量及化学品质间具有一定相关性,豫南雨养烟区(SR)细菌与钾呈极显著正相关,真菌与烟碱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氯呈极显著负相关;豫西旱作烟区(WD)细菌与烟叶产量、产值、氯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烟碱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之,受气候等生态条件影响,建议豫南雨养烟区(SR)示范应用微生物肥C,豫西旱作烟区(WD)示范应用微生物肥D。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养分专家推荐施肥系统在长江流域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7.
不同产量水平旱地冬小麦品种氮磷钾养分累积与转移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9 个旱地冬小麦品种为材料,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产量水平冬小麦品种氮磷钾累积和转移的差异。结果表明: 高产冬小麦品种的花前氮累积量随养分投入水平提高而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中、低产品种, 具较高的花前氮累积量, 但其花前磷累积量无明显优势; 高产冬小麦品种花后能累积较多的氮磷, 但其氮磷转移量、转移率、转移氮磷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低于中、低产品种; 高产冬小麦品种花前钾累积量和钾转移量无明显优势, 但其籽粒对钾的保存能力较高, 花后钾损失较少。因此, 较高的花后氮磷累积量、较低的花后钾损失量是旱地冬小麦品种高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技术的河南粮食核心区小麦玉米区域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河南粮食核心区小麦玉米的生产潜力,采用机制法研究了基于GIS的小麦、玉米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土等自然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玉米均存在较大的增产潜力,并且玉米的增产潜力远高于小麦,表现在玉米的光温潜力、气候潜力和土壤潜力高于小麦的各项潜力指标;各潜力指标与县区间的比例关系为:光合和光温潜力中产县的比例大,高产县和低产县的比例均较少,气候潜力和土壤潜力高产县和低产县的比例增加,并高于中产县比例;小麦玉米潜力各指标间优势区域不完全相同,总体趋势是,豫北和豫中地区潜力较大,现实产量也最高,豫东、豫东南地区居中,豫西和豫西南地区较低;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的关键是挖掘小麦、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和土壤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不同覆盖措施下旱地冬小麦的氮磷钾需求及其生理效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
我国主要麦区小麦产量形成对磷素的需求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掌握小麦磷素的吸收特征及区域差异性有利于指导小麦合理施肥,提高磷肥肥效,维持小麦增产稳产。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小麦磷素吸收特征的区域差异性及对产量的响应。【方法】本文收集了2000年后我国黄淮海冬麦区、 西北冬春兼播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田间试验的文献数据,统计分析了小麦产量、 地上部磷吸收、 籽粒磷含量、 秸秆磷含量、 100 kg籽粒需磷量等参数的区域异质性,并计算了小麦不同产量水平下100 kg籽粒需磷量、 籽粒磷含量和秸秆磷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我国田间试验的小麦平均产量为6.18 t/hm2 (n=5424),变异系数为33.1%; 籽粒、 秸秆磷含量全国平均分别为0.32% (n=1072)、 0.08%(n=864),变异系数分别为34.3%、 75.0%; 地上部、 籽粒和秸秆吸磷量全国平均分别为26.4 kg/hm2 (n=1370)、 17.0 kg/hm2 (n=679)、 5.4 kg/hm2 (n=650),变异系数分别为58.6%、 55.1%、 94.8%。除籽粒磷含量外,小麦产量、 地上部磷吸收量、 籽粒磷吸收量、 秸秆磷吸收量和秸秆磷含量均以黄淮海麦区最高,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次之,西北冬春麦区最低。生产100 kg籽粒需磷量全国平均为0.46 kg(n=1546),变异系数37.0%,其中以黄淮海冬麦区最高,为0.50 kg (n=813),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北冬春麦区分别为0.44 kg (n=195)和0.41 kg (n=538)。随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生产100 kg小麦籽粒需磷量呈增加趋势,4.50 t/hm2、 4.50~6.50 t/hm2、 6.50~8.50 t/hm2、 8.50 t/hm2 产量范围生产100 kg籽粒需磷量分别为0.41 kg、 0.43 kg、 0.50 kg、 0.52 kg; 籽粒磷含量基本维持一定水平,分别为0.32%、 0.31%、 0.31%、 0.33%,秸秆磷含量呈增加趋势,分别为0.05%、 0.07%、 0.11%、 0.12%。【结论】我国小麦产量、 籽粒磷含量、 秸秆磷含量、 籽粒磷吸收量、 秸秆磷吸收量、 地上部吸磷总量和生产100 kg籽粒需磷量波动范围大,变异性较高,存在明显区域差异。黄淮海冬麦区吸磷量以及百公斤籽粒需磷量均高于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区,产量水平也最高。产量越高,百公斤籽粒需磷量也越高。因此,施肥中要依据区域的小麦产量及磷素需求规律因地制宜地指导区域小麦科学施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