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2006—2007年于北京市海淀区试验地开展了硝磺草酮对玉米不同品种的安全性及植物生长调节剂一碧护对药害的缓解作用方面的研究。以华北地区主栽的4个玉米品种为试材,按常规栽培习惯进行种植,小区面积60m^2。玉米4—5叶期,以0、105ga.i./hm^2、210ga.i./hm^2、420ga.i./hm^2、840ga.i./hm^2的剂量喷施硝磺草酮,施药7d后再按0和30g/hm^2的制剂用量喷施碧护。硝磺草酮的喷液量为600L/hm^2,碧护的喷液量为300L/hm^2施药后2d,玉米叶片的PPM值迅速降低,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恢复,但不同玉米品种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以白糯6号对药剂最敏感,需要10d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甜单8号次之,需要8d才能恢复;滑丰986和郑单21相对不是很敏感,需要6d恢复。处理后3~4d,玉米在硝磺草酮作用下,叶片白化,随用药量的增加而药害程度加重。硝磺草酮对玉米生长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加,4个玉米品种的株高和鲜重均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不用药的对照。喷施了碧护之后,玉米恢复程度有所加强,玉米株高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
硝磺草酮的除草活性及对玉米的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茎叶喷施硝磺草酮对反枝苋、稗草和千金子的活性及对玉米的安全性。结果表明硝磺草酮对玉米和反枝苋、千金子、稗草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6.73、5.95、5.34。说明硝磺草酮对玉米和杂草的选择性很强,可安全地使用茎叶处理法防除玉米田杂草。  相似文献   

3.
苗期施用硝磺草酮易对鲜食玉米品种和自交系造成药害。鲜食玉米对硝磺草酮的不同响应差异可能归因于除草剂代谢效率的不同。本研究从氧化损伤和光合抑制角度阐述了不同耐药性鲜食玉米对硝磺草酮的响应差异。利用RNA-Seq技术对耐性和敏感玉米在硝磺草酮处理和未处理下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从生理和分子水平揭示鲜食玉米对硝磺草酮的耐性机制。结果表明:硝磺草酮处理导致敏感玉米自交系叶片中积累更多的活性氧,光合作用受到严重抑制,最终植株干枯死亡;而耐性玉米自交系在硝磺草酮处理后植株生长正常。本研究中,共鉴定到7985个差异表达基因,敏感玉米中上调表达基因4020个、下调表达基因3450个,而耐性玉米中上调表达基因526个、下调表达基因495个;差异表达基因的基因功能注释 (GO) 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数量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分子功能、细胞组分、生物学过程中;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 (KEGG) 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脂类代谢等相关通路;筛选到Zm00001d042099、Zm00001d044157、Zm00001d007462、Zm00001d002436、Zm00001d021804、Zm00001d042541、Zm00001d040764、Zm00001d032828和Zm00001d020544共9个可能参与除草剂代谢的潜在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4.
选用硝磺草酮10%悬浮剂+莠去津38%悬浮剂、硝磺·莠去津550克/升悬浮剂混用进行玉米地杂草防除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对玉米地混合杂草药后7d防效达84.2%~91.4%,药后14d可达97.8%~98.9%,与同类药剂硝磺·莠去津550克/升悬浮剂在速效性、安全性及药效诸方面基本一致.而药效及速效性好于对比药剂烟嘧·莠去津52%可湿性粉剂,是极具推广应用前景的新型除草剂。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异噁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 以1倍、5倍和10倍田间推荐剂量为供试除草剂剂量, 测定了异噁唑草酮土壤封闭处理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脱氢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荐剂量的异噁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无显著影响, 5倍和10倍推荐剂量的异噁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具有抑制作用。推荐剂量的异噁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影响较小, 5倍和10倍推荐剂量的异噁唑草酮对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异噁唑草酮对土壤脱氢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且施用剂量越高, 抑制作用越强。异噁唑草酮对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前期促进, 后期抑制, 且施用剂量越大, 促进或抑制作用越强。研究表明:推荐剂量的异噁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较小, 但对土壤脱氢酶、中性磷酸酶活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异噁唑草酮和噻酮·异噁唑是新型?广谱?高活性的土壤处理除草剂?明确异噁唑草酮和噻酮·异噁唑对玉米田杂草的除草活性及对玉米的安全性是该药剂在玉米田应用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温室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两种药剂对玉米田常见杂草的除草活性及对玉米的安全性?结果表明:20%异噁唑草酮悬浮剂和26%噻酮·异噁唑悬浮剂土壤处理对玉米田杂草有较高的除草活性, 两种药剂对各种杂草的GR90均低于田间推荐剂量?20%异噁唑草酮悬浮剂土壤处理对阔叶杂草藜?苘麻?反枝苋和苍耳均有较高的除草活性, GR90均小于54 g/hm 2, 对禾本科杂草狗尾草?马唐?稗和野黍也有较高的除草活性, GR90均小于63 g/hm 2?26%噻酮·异噁唑悬浮剂对阔叶杂草藜?反枝苋?苘麻和苍耳也有较高的除草活性, GR90均小于62 g/hm 2, 对禾本科杂草狗尾草?马唐?稗和野黍也有较高的除草活性, GR90均小于59 g/hm 2?20%异噁唑草酮悬浮剂和26%噻酮·异噁唑悬浮剂土壤处理对玉米的安全性很高, 对玉米和杂草的选择性指数均高于17?异噁唑草酮及其混剂噻酮·异噁唑用药量低?除草活性强?对玉米安全, 是玉米田土壤处理除草剂较为理想的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氟咯草酮与二甲戊灵或乙草胺复配的联合除草作用及其对棉花的安全性,采用温室盆栽法,测定了各单剂的杀草谱、混剂的联合作用类型以及其在棉花与杂草间的选择性指数。结果显示:氟咯草酮对棉田常见阔叶杂草及部分禾本科杂草有良好的防效,并且与二甲戊灵或乙草胺的杀草谱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氟咯草酮与二甲戊灵或乙草胺混用,对供试杂草马唐、反枝苋均呈现加成或增效的联合作用类型。氟咯草酮与二甲戊灵或乙草胺按质量比1:2的比例复配后,除草活性均有所提高,其在棉花与马唐和反枝苋间的选择性指数在16.6~20.3之间,与氟咯草酮和二甲戊灵单剂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棉花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调亏灌溉及施肥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相关生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试验,在2种施肥水平下,研究了拔节期和抽雄期4个水分亏缺水平,即重度亏水(SD,40%~50%θf,θf为土壤田间持水量)、中度亏水(MD,50%~60%θf)、轻度亏水(LD,60%~70%θf)和正常灌水(CK,70%~80%θf)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水分利用和相关生理性状的效应。发现施肥有利于玉米干物质积累,拔节期和抽雄期LD均不会明显降低干物质总量或略有增加,而SD明显降低干物质总量,但水分亏缺和施肥水平对冠层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明显。与CK相比,两个生育时期LD对叶片叶绿素(Chl)、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较小;SD明显降低Chl含量以及SOD、POD和CAT活性,但明显增加SS、Pro和MDA含量。LD复水后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均能恢复至正常灌水水平,MD复水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灌水水平,而SD复水后则不能。因此本试验玉米拔节期和抽雄期调亏灌溉以轻度亏水适宜。  相似文献   

9.
玉米大斑病菌是异宗配合真菌,有性杂交有可能增强病菌的致病力,或形成新的致病小种,因此对该病菌有性杂交后代进行致病性测定和遗传多态性分析对控制该病菌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对亲本菌株132、135和它们杂交产生的70个单子囊孢子F1代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AFLP(扩增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F1代菌株中与亲本菌株132(23N号小种)属于同一小种类型的占41.4%,与亲本菌株135(23号小种)相同的占20.0%,另外还出现了0、1、2、3、13、123、12N、13N和123N号小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9%、1.4%、2.9%、2.9%、4.3%、8.6%、1.4%、4.3%和10.0%,说明有性杂交可使后代菌株的致病性发生比较广泛的变异。AFLP分析表明,F1代菌株之间分子遗传相似系数在0.87~0.99之间,其中84.3%的F1代菌株与亲本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878以上,但与亲本菌株132同源性较强的F1代菌株数目大约是与亲本菌株135的5倍,说明不同菌株具有不同的遗传传递能力。比较生理小种鉴定和AFLP分析结果,发现生理小种分化和AFLP分子遗传多态性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能完全对应,不存在遗传谱系就等于小种的简单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同时测定二甲戊灵和乙氧氟草醚在生姜、茎秆和土壤中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并采用该方法研究了两种农药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在土壤和生姜中的最终残留。样品前处理采用QuEChERS法,经乙腈提取,姜块和茎秆提取液分别用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碳黑(GCB)净化,土壤提取液用弗罗里硅土柱净化,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扫描,外标峰面积法定量。结果表明:当添加水平为0.01~0.5 mg/kg时,二甲戊灵在生姜、茎秆和土壤中的回收率分别为91%~100%、90%~98%和86%~100%,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2%~3.7%、2.7%~4.2%和3.2%~5.1%;乙氧氟草醚在生姜、茎秆和土壤中的回收率分别为90%~95%、86%~91%和85%~95%,RSD分别为2.4%~4.4%、3.9%~5.5%和2.3%~4.9%;样品中二甲戊灵和乙氧氟草醚的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二甲戊灵在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在12.5~20.5 d之间,乙氧氟草醚在18.8~25.6 d之间。采用33%二甲戊灵乳油和24%乙氧氟草醚乳油混剂分别按推荐剂量(有效成分693 g/hm2和72 g/hm2)和高剂量(有效成分1 039 g/hm2和108 g/hm2)于种植后施药1次,在生姜收获期的姜块中均未检出二甲戊灵和乙氧氟草醚残留。研究结果可为二甲戊灵和乙氧氟草醚在生姜上的合理使用及其最大允许残留限量(MRL)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河套灌区792户农户实地调查数据,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以探讨环境责任感与农业节水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关系中参与意愿的中介效应以及引导型政策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环境责任感对农业节水技术采纳意愿以及采纳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农户农业节水技术采纳意愿在环境责任感与农业节水技术采纳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98%。3)环境责任感通过农业节水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农业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间接关系,受到引导型政策的调节作用。据此提出需通过媒介宣传、技术教育培训等手段,提升农户环境责任感,加深技术易用性、有效性认知,进而促进其节水技术采纳行为。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冯·诺依曼效用函数和政策干预理论,通过引入补贴和技术风险对技术采用模型进行了修正,从理论上分析了政府补贴对技术采用的影响机理,并利用山西和河北两省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补贴对低碳农业技术采用的干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该技术采用率偏低,只有17%;2)补贴政策对技术采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考虑样本选择性偏误后,补贴的这种正向干预效应变大;3)技术风险对技术采用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4)补贴分配具有一定的内生性,参加项目是补贴分配的制度"门槛",土地规模和土地产权是补贴分配的显著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基于陕西、河南省四市蔬菜种植区298户菜农微观数据,利用Heckman两步法实证分析产品质量认证对菜农绿色防控技术采用决策和采用程度的影响,进一步使用中介效应检验产品质量认证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样本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用情况良好,多数农户采用了1-2项绿色防控技术单元;产品质量认证会增加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的可能性和采用程度;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政府种植监管和收购商农药残留检测在产品质量认证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据此,加大产品质量认证推广力度,引导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企业进行产品质量认证,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