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早期诊断异丙隆对小麦的药害,采用室内生测的方法测定了不同剂量异丙隆作用下小麦株高、地上部鲜重、叶绿素、丙二醛(MDA)、可溶性糖、脯氨酸(Pro)含量和最大光量子产量(F_v/F_m)。结果表明,除可溶性糖外,叶绿素、MDA、Pro、F_v/F_m均能快速响应异丙隆对小麦的胁迫。当50%异丙隆WP施用剂量≥3 000 g/hm~2时,叶绿素a、b、总叶绿素含量和F_v/F_m明显下降,Pro含量明显上升,与清水对照相比均达显著水平,MDA含量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当剂量≥2 250 g/hm~2时,小麦MDA含量显著高于清水对照处理;叶绿素、MDA、Pro、F_v/F_m可作为诊断异丙隆对小麦药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异丙隆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施药量最大的麦田除草剂之一,对防除多种禾本科杂草和阔叶类杂草有显著效果;甲基二磺隆是目前有效防除节节麦、雀麦、菵草等恶性杂草的除草剂,但两者在敏感小麦品种上应用会产生药害,特别是低温药害。种植耐除草剂的小麦品种是减轻药害的可行途径。以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和30 g/L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为供试药剂,对江苏省85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耐药性测定。首先以4个小麦品种通过系列剂量测定其耐药性,确定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36 000 g/hm2(推荐剂量的12倍)和30 g/L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6 300 mL/hm2(推荐剂量的14倍)为整株生测法的批量筛选剂量。在此剂量下测试江苏省85个主要种植小麦品种(系)对这2种除草剂的耐药性差异。结果表明:筛选出的对异丙隆高度耐药性(耐药级别之和12~15)、中度耐药性(耐药级别之和10~11)品种(系)分别为7、8个;对甲基二磺隆高度耐药性(耐药级别之和12~14)、中度耐药性(耐药级别之和11)品种(系)分别为11、8个。其中对异丙隆和甲基二磺隆均具有较强耐药性的有明...  相似文献   

3.
李玮 《杂草科学》2014,(3):46-49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4种除草剂药后不同时期对保护性耕作麦田早熟禾的防效及其增产效果,进而比较7.5%啶磺草胺WG、3.6%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钠盐WG、15%炔草酸WP、6.9%精唑禾草灵EW 4种除草剂防除早熟禾效果和对小麦的安全性。采用田间药效试验方法,对麦田早熟禾采用喷雾处理,进行4种除草剂防除麦田早熟禾效果及其对作物的安全性试验。7.5%啶磺草胺WG 187.50 g/hm2和3.6%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钠盐WG 450.00 g/hm2对早熟禾鲜质量防效分别为83.58%、84.87%。3.6%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钠盐WG对春小麦通麦1号品种有一定的药害,药害程度: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钠盐>啶磺草胺。6.9%精唑禾草灵EW、15%炔草酸WP对早熟禾达未到防治要求。187.50 g/hm27.5%啶磺草胺WG,安全性好、防效高、持续期长,可进一步示范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3%甲基二磺隆OF和3.6%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钠盐WG加入助剂使用,防除麦田早熟禾效果好,对百农矮抗58小麦基本安全,春季使用剂量为300 mL(g)/hm2。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复种马铃薯田间次生油菜、次生小麦及杂草对马铃薯的危害,筛选高效安全的除草剂及施药模式。除草剂在播种后第3天喷施,茎叶除草剂在马铃薯植株8~10 cm后喷施,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除草剂施用70%嗪草酮WP 30 g/667 m2+10.8%精喹禾灵EC 30 mL/667 m2+33%二甲戊灵EC 35 mL/667 m2,施药后25 d对次生油菜等阔叶杂草的防效达84.61%,对次生小麦等禾本科杂草的防效达69.69%;茎叶除草剂施用3%砜嘧磺隆WP 33 g/667 m2+12%烯草酮EC 30 mL/667 m2效果最佳,施药后15 d对次生油菜等阔叶杂草的防效达84.36%,对次生小麦等禾本科杂草的防效达86.86%;2种处理在规范使用剂量下对马铃薯安全。复种马铃薯土壤封闭除草剂推荐选用70%嗪草酮WP+10.8%精喹禾灵EC+33%二甲戊灵EC,在马铃薯播种后3~5 d于地表面喷施;茎叶除草剂推荐选用3%砜嘧磺隆WP+12%烯草酮EC,在马铃薯苗后8...  相似文献   

6.
在温室隔离条件下,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喷施靶标除草剂草甘膦、苯磺隆以及大豆田常用茎叶处理除草剂精喹禾灵、乳氟禾草灵和土壤处理除草剂乙草胺,研究了抗除草剂大豆356043对上述除草剂的耐受性差异。结果表明,大豆356043对靶标除草剂草甘膦和苯磺隆有较高的耐受性,安全使用剂量分别为922.5~2460.0、10.1~29.6 g a.i./hm2。而受体大豆Jack和常规品种科丰6号在草甘膦922.5 g a.i./hm2处理时全部死亡,在苯磺隆10.1 g a.i./hm2处理下出现明显药害症状。大豆356043对大豆田常用除草剂精喹禾灵、乳氟禾草灵和乙草胺也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其对常规除草剂的耐受性与Jack和科丰6号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前期筛选的几种适用“播喷同步”的封闭除草剂对水稻的安全性及对直播田杂草的防效, 明确了“播喷同步”技术与常规播后4 d封闭的差异, 以及施药时期×除草剂种类交互作用及对控草效果的影响, 优化水稻直播田杂草防控策略?试验结果表明, 播种当天(播喷同步)或播种后4 d(常规方法)喷施120 g/L噁草酮EC 360 g/hm2+10%苄嘧磺隆WP 30 g/hm2(有效剂量, 下同)?33%嗪吡嘧磺隆WG 74.25 g/hm2+300 g/L丙草胺EC 450 g/hm2?60%丁草胺EC 1 350 g/hm2+10%吡嘧磺隆WP 30 g/hm2?35%吡嘧·嘧草·丙OD 525 g/hm2?300 g/L丙草胺EC 450 g/hm2+10%苄嘧磺隆WP 30 g/hm2, 5组除草剂处理对直播稻均无可见药害, 各“播喷同步”处理的杂草防除效果不低于常规播后4 d用药; 同步喷施33%嗪吡嘧磺隆WG+300 g/L丙草胺EC防效最高, 药后35 d对禾本科?莎草科?阔叶草防效达到98.3%及以上; 水稻直播4 d后喷药, 水稻成苗率提高但 35 d 的禾本科杂草防效低, 33%嗪吡嘧磺隆WG+300 g/L丙草胺EC处理受喷药时间影响小; 复合双因子方差分析表明, 单一因子会对水稻安全性?杂草防效产生显著影响, 用药时期×除草剂种类交互对水稻安全性无显著影响, 对控草效果影响显著?因此, 直播田封闭除草剂宜尽早施药提高防治效果, 同时应选用安全高效的除草剂, 33%嗪吡嘧磺隆WG+300 g/L丙草胺EC处理, 可于播种当天到播种后4 d内用药, 保障直播田杂草防治效果的同时兼顾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8.
小麦品种对除草剂的不同耐受性是导致药害发生的原因之一。采用室内种子和整株测定法与田间试验,测定了淮麦44对3种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氟唑磺隆的耐受性。结果表明,淮麦44对3种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耐受性随着作物的生育期不同而不同。随着作物生长,淮麦44对甲基二磺隆的耐受性在越冬期显著增强,在早春分蘖期显著下降。对啶磺草胺、氟唑磺隆的耐受性随着小麦的生长而显著增强,其中对氟唑磺隆的耐受性增加最明显。在淮麦44种植区域,使用ALS抑制剂类除草剂来防除麦田杂草,可以在小麦生长的早期到越冬期施用甲基二磺隆和啶磺草胺,禁用氟唑磺隆;在淮麦44早春分蘖期,可使用啶磺草胺、氟唑磺隆除草,减少甲基二磺隆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小麦田常用除草剂药害及其规避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种小麦田常用除草剂在使用不当时容易对当茬小麦或后茬作物产生药害。从近年来江苏等地的情况看,异丙隆等除草剂药害发生面积较大;氯磺隆、甲磺隆等除草剂对后茬直播稻、大豆等作物的残留药害发生面积也较大,而且危害严重;唑草酮、甲基二磺隆、精嗯唑禾草灵、乙羧氟草醚、乙草胺、2甲4氯等除草剂药害也时有发生。现对有关除草剂药害形成的原因作简要分析,并提出规避药害的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由"真骠"牌"苯磺隆"假农药害案件,对襄阳市部分地区小麦田除草剂药害情况进行诊断鉴定及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含助剂的"真骠"牌苯磺隆除草剂会导致小麦叶片发黄、植株瘦弱、分蘖较少甚至心叶卷曲发黄致死,且擅自加大施药浓度和低温施药对小麦造成的损失更大。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加强除草剂市场监管、慎重选择和正确使用除草剂等预防除草剂药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除草剂与安全剂混用对杂草的防治效果及对糜子安全性的影响,以'榆糜2号'为试验材料,在糜子三叶期选取两种茎叶型除草剂——阔世玛(3.6% 二磺 ? 甲碘隆水分散粒剂)和锐超麦(20% 双氟 ? 氟氯酯可湿性粉剂)与两种安全剂——芸苔素内酯(brassinolide,BR)和赤霉素(gibbrellic acid,G...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小麦白粉病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 本研究对接种6个不同浓度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的小麦幼苗离体叶段?一叶一心期幼苗和二叶一心期幼苗以及接种后不同时期进行叶绿素荧光成像测定, 并对导出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与病情严重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接种不同浓度白粉菌分生孢子的小麦离体叶段或幼苗的Fv/Fm图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小麦白粉病菌的侵染程度?接种小麦白粉菌后第3天, Fv/Fm值随接种浓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但从接种后第5天开始, Fv/Fm值随接种浓度的增加而下降, 且未接种的小麦幼苗或离体叶段的Fv/Fm值显著高于接种处理, 接种浓度最高(5 mg/mL)的处理其Fv/Fm值显著低于同时期其他接菌处理?小麦白粉病严重度与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Fv/Fm和Chlidx与病害严重度均极显著负相关, 在此基础上, 分别建立了小麦离体叶段?一叶一心幼苗及二叶一心幼苗的基于参数Fv/Fm或Chlidx的病害严重度估计模型?对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比较发现, 基于Fv/Fm或Chlidx的病害估计模型其RMSE或R2比较接近, 因此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或Chlidx用来估计苗期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是可行的?本研究为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小麦白粉病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土壤干旱对冬小麦幼苗生长和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盆栽试验对不同土壤干旱下冬小麦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幼苗株高、叶面积、叶干重、茎干重、根干重、总生物量、叶水势、叶片相对含水率均随土壤水分的减少而呈降低趋势;根冠比、叶片水分饱和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质膜透性、MDA含量以及叶片SOD、POD活性均呈增加趋势。这说明,在干旱胁迫下,冬小麦幼苗一方面通过改变生物量分配策略,较多地提高根比重,以利于根系吸水增加抗旱性;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叶片的生理特性以提高抗旱性。  相似文献   

14.
外源油菜素内酯对玉米幼苗镉毒害耐受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进行玉米幼苗镉胁迫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0,0.004%,0.008%,0.012%,0.016%)的油菜素内酯(BR)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重金属镉明显抑制了玉米幼苗的生长,与对照相比,玉米幼苗叶片的抗氧化酶CAT、POD和SOD活性分别下降了14.61%、7.59%和46.16%;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分别降低了49.78%、62.94%和62.69%;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分别降低了74.24%和48.38%;而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和电导率增加,分别增加了38.56%和73.83%,这说明重金属镉对玉米幼苗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而加入一定浓度(0.012%)的油菜素内酯后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与单独镉胁迫处理相比,玉米幼苗的抗氧化酶CAT、POD和SOD活性分别增加了13.98%、4.21%和67.20%;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98.34%、53.15%和79.28%;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分别增加了90.08%和41.08%,而MDA含量和电导率降低,分别下降了30.01%和39.38%。说明油菜素内酯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生长具有缓解作用,以0.012%效果最佳,增强了玉米幼苗的抗性。  相似文献   

15.
土壤盐渍化是降低作物产量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对小麦种子出苗和苗期生长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以小麦品种“鲁原502”为材料,采用室内水培法探讨了5种脱落酸(ABA)功能类似物——萘酮戊酸(natenpac,NA),quinabctin (QB)及其3种结构类似物tetrafluoroquinabctin (TFQB)、indabactin (IQB)和tetrafluorothioquinabctin (TFTQB)对提高其幼苗抗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喷施上述5种化合物均能显著促进在300 mmol/L氯化钠胁迫下小麦幼苗的生长,其中喷施TFQB、TFTQB和NA的效果最好;NA和TFTQB能够通过增加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而显著促进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的根系生长,从而增强小麦幼苗根系的吸水能力;5种ABA功能类似物对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的光合效应、抗氧化酶活性、细胞膜受损状况、渗透调节物质积累等均有显著改善,其中NA处理可显著减轻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 (Fv/Fm) 下降的幅度,维持胞间二氧化碳(CO2)浓度的功能优于其他4种化合物;除IQB外,其他4种化合物均能有效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内源生长素(IAA)含量并提高内源ABA含量,其中NA在启动ABA信号途径以提高抗盐胁迫方面比其他4种化合物更有效。本研究结果对揭示ABA功能类似物的作用机制、提高小麦耐盐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温室整株生物测定法比较研究了三氯吡氧乙酸、氯氟吡氧乙酸、2甲4氯钠和草甘膦异丙胺盐4种常用于水稻、小麦种植区防控大龄阔叶杂草的茎叶处理除草剂对6~8叶期葎草Humulus scandens的防除活性。结果表明,在210 g/hm~2剂量下,三氯吡氧乙酸和氯氟吡氧乙酸可完全杀灭供试葎草植株,在420 g/hm~2剂量下,2甲4氯钠对葎草的鲜重抑制率达到95.25%,而草甘膦异丙胺盐840 g/hm~2剂量处理对葎草的鲜重抑制率仍不足80%。进一步通过Logistic曲线模型分析除草剂对葎草鲜重抑制率达到50%和90%的剂量(GR_(50)和GR_(90)剂量)发现,三氯吡氧乙酸、氯氟吡氧乙酸、2甲4氯钠和草甘膦异丙胺盐相应的GR_(50)分别为58.74、76.96、182.52和272.82 g/hm~2; GR_(90)分别为143.97、202.83、678.27和2 980.11 g/hm~2。结论:对于水稻、小麦种植区葎草危害,优先推荐使用三氯吡氧乙酸防除,其次是氯氟吡氧乙酸;使用2甲4氯防控效果不够理想,使用草甘膦无法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7.
为监测江苏省不同地区菵草种群对甲基二磺隆的敏感性,采用室内整株生测法测定不同菵草种群在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以及生物量积累方面对甲基二磺隆的响应。结果表明,甲基二磺隆影响菵草rubisco活性、最大光化学效率等光合生理指标,但不同地区菵草种群对其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甲基二磺隆处理10 d后,江苏淮安地区菵草种群生理指标变化较大。在甲基二磺隆36.00 g a.i./hm^2剂量处理下,淮安地区菵草叶片rubisco活性较相应空白对照显著下降48.14%,在9.00~36.00 g a.i./hm^2剂量下,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26.43%~47.75%,最大光化学效率显著下降1.13%~2.13%。而江苏南京高淳地区菵草叶片rubisco活性与相应空白对照相比下降幅度明显较缓慢,在9.00~36.00 g a.i./hm^2剂量处理下,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15.37%~32.59%,最大光化学效率则无显著性变化。整株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甲基二磺隆处理21 d后,淮安地区菵草地上部鲜重ED90值最低,为32.745 a.i./hm^2,高淳地区菵草的ED90值最高,为69.116 g a.i./hm^2,远远超过甲基二磺隆的推荐剂量。可见,高淳菵草种群对甲基二磺隆敏感性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菵草种群,生产中要密切注意其抗药水平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化学防除策略。  相似文献   

18.
收集我国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红砂天然分布区的23个种源的红砂种子,在武威市林业技术服务中心建立红砂种源试验。以23个种源的2 a、3 a生红砂苗木为研究材料,每个种源选取10个单株,测定叶片中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及叶绿素(Chl)相关指标,每个单株重复测3次。分析红砂苗期不同种源选择效果及其地理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及叶绿素相关指标在23个红砂种源间存在丰富的变异,为优良种源的选择创造了条件。通过多重比较筛选出XGG(小甘沟)、ZZG1(扎子沟1)、ZZG2(扎子沟2)、JQGZ(酒泉瓜州)4个优良种源,入选率为17.39%。与其他种源相比较,XGG的可溶性糖含量在2 a和3 a生时都是最大,分别为13.13 mg·g~(-1)和15.54 mg·g~(-1);ZZG1的脯氨酸、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叶绿素(a+b)含量在3 a生时最大,依次为631.82μg·g~(-1)、595.40μg·g~(-1)、161.85μg·g~(-1)、757.25μg·g~(-1);ZZG2的脯氨酸含量在2 a和3 a生时排第2,为529.99μg·g~(-1)和622.87μg·g~(-1),叶绿素a/b值在3 a生时最大,为3.85;JQGZ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在2 a和3 a生时均最大,为9.63 mg·g~(-1)和7.66 mg·g~(-1)。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红砂种源呈西北-东南抗旱性减弱的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19.
11种除草剂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明确11种除草剂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的防治效果,采用随机区组法开展了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2%甲·乙·莠悬浮剂5625 mL/hm2、48%乙·莠可湿性粉剂3.75 kg/hm2和42%异丙草·莠悬浮剂4 125 mL/hm2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有较好的防效,其中,30 d和45d的株防效分别为92.9%、91.3%、92.3%和89.0%、88.0%、88.3%,45 d的鲜重防效分别为89.1%、88.2%、88.6%,显著优于其他药剂处理(P<0.05).同时,3种药剂处理玉米出苗整齐、生长良好、安全无药害发生,且分别比对照增产24.19%、22.04%、20.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