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咪唑乙烟酸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高压富集方法,从生产咪唑乙烟酸农药厂排污口污泥中分离得到1株咪唑乙烟酸高效降解菌P14,根据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哈夫尼希瓦氏菌Shewanella hafniensis。初步研究了其在不同条件下对咪唑乙烟酸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在以咪唑乙烟酸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当咪唑乙烟酸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培养温度为30 ℃、pH值6.0、接种量7%时,菌株P14对咪唑乙烟酸的降解效果最佳,3 d内的降解率可达92%,因而可以此作为菌株P14降解咪唑乙烟酸的最佳条件。外加不同碳源时,P14菌株对咪唑乙烟酸的降解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柠檬酸钠对P14菌株降解效果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采用模拟咪唑乙烟酸土壤残留的试验方法,以向日葵为生测试材进行盆栽试验,研究萘二甲酐减轻咪唑乙烟酸对向日葵土壤残留药害的解毒效果和机理。结果表明,咪唑乙烟酸用量为有效成份25g(a.i.)/hm2对向日葵有一定的药害。萘二甲酐对咪唑乙烟酸药害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萘二甲酐+咪唑乙烟酸处理的向日葵株高明显高于咪唑乙烟酸25g(a.i.)/hm2处理,而株鲜重却明显降低。萘二甲酐和咪唑乙烟酸都能导致向日葵苗的氨基酸含量发生变化,与咪唑乙烟酸25g(a.i.)/hm2处理相比,萘二甲酐加入咪唑乙烟酸后,使3种氨基酸含量比咪唑乙烟酸处理增加,2种氨基酸含量降低,12种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没有变化,可以认为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是萘二甲酐对咪唑乙烟酸的解毒因素之一。萘二甲酐和咪唑乙烟酸对向日葵苗中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萘二甲酐+咪唑乙烟酸处理的共同作用可使向日葵苗体内GSH含量显著增加,而GSTs活力却有较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3.
安全剂R-28725保护玉米免受咪唑乙烟酸药害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安全剂R-28725对玉米的保护作用及对咪唑乙烟酸的解毒机理。当咪唑乙烟酸的使用量为20、40、60 g/hm2时,R-28725能够明显提高玉米株高、株鲜重和产量,直接增加植株体内谷胱甘肽(GSH)活性,增加咪唑乙烟酸与谷胱甘肽的轭合,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叶龄鸭跖草对咪唑乙烟酸的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跖草是黑龙江省大豆田危害严重的恶性杂草,而且其叶龄愈大愈难防除。作者通过盆栽试验及细胞显微技术研究不同叶龄鸭跖草对咪唑乙烟酸的耐药性差异及其与叶片显微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鸭跖草随着叶龄增大,对咪唑乙烟酸的耐药性增强,并在3叶龄时出现拐点;随着叶龄的增大,叶片表皮气孔密度显著下降;叶片厚度、叶片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厚度显著增大;10个栅栏组织细胞长度显著减小,栅栏组织排列由稀疏不规则向紧密规则的方向发展。以上变化是鸭跖草对咪唑乙烟酸耐药性增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50g/L咪唑乙烟酸水剂对大豆田杂草防效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50g/L咪唑乙烟酸水剂除草剂对大豆进行苗后茎叶喷雾处理.研究其对大豆田杂草的防效及对大豆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50g/L咪唑乙烟酸水剂对大豆生长安全用量为200mL/667m2以内;50g/L咪唑乙烟酸水剂施药用量为300mL/667m2、400mL/667m2、600mL/667m2,除草彻底,但大豆叶片受害,产生大片药斑,生长受到严重抑制.但在生长后期基本都能恢复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甘肃冷凉高海拔河西灌区春播蚕豆田间杂草优势群落的调查,以68份蚕豆种质资源为试材,开展蚕豆对苗后除草剂咪唑乙烟酸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蚕豆3叶1心期施用5%咪唑乙烟酸水剂2 500 mL/hm2,药后40 d调查发现蚕豆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药害,初步鉴定了耐咪唑乙烟酸蚕豆种质8份,占参试材料的11.76%;中耐种质23份,占参试材料的33.82%;中敏材料32份,占参试材料的47.06%;敏感材料5份,占参试材料的7.35%。结合蚕豆农艺性状及抗除草剂等级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结荚数、产量等性状可以作为评价蚕豆对除草剂咪唑乙烟酸耐受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降雨及助剂对咪唑乙烟酸药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为测试植物,研究了施药后降雨和助剂对咪唑乙烟酸除草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咪唑乙烟酸有较好的耐雨性,药后2 h内无降雨,可保持相当的防效,药后4~8 h内无降雨,与无降雨的没有显著差异。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能明显提高咪唑乙烟酸的除草活性。其中增效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AM-100>PPJ-15>OP-10>SDP,咪唑乙烟酸的IC50值分别比未加助剂处理的下降了33.6%、35.4%、29.5%和17.1%。咪唑乙烟酸的用量越低,助剂的增效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土壤、大豆植株、毛豆和黄豆中咪唑乙烟酸的残留分析方法。土壤中咪唑乙烟酸经pH=10的氯化铵-氨水缓冲溶液超声提取,调pH至酸性后再经二氯甲烷萃取,HPLC-MS/MS检测;大豆植株、毛豆及黄豆中咪唑乙烟酸经乙腈(含1%甲酸):水(含1%甲酸)=80:20(v/v)混合溶液超声提取,SPE-C_(18)固相萃取柱净化,HPLC-MS/MS检测。咪唑乙烟酸在所有样品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1.0%~104.2%,相对标准偏差为1.4%~10.4%。方法的最小检出质量分数(LOQ)为0.01~0.02mg/kg。该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适合于土壤、大豆植株、毛豆和黄豆中咪唑乙烟酸的残留检测。  相似文献   

9.
长芒苋Amaranthus palmeri生长迅速,适应性广,繁殖系数高,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已在我国多地定植,对作物产量及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一旦其对除草剂产生抗性,将大大增加治理难度.本试验研究了采自不同地点的长芒苋种群对除草剂咪唑乙烟酸的抗性水平和抗性机理.整株生物测定得出,长芒苋疑似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对咪唑乙烟...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咪唑乙烟酸对大豆根瘤中钼、铁、镁含量的影响,揭示咪唑乙烟酸抑制根瘤固氮酶活性的生化机制。结果表明,咪唑乙烟酸对大豆茎叶处理后根瘤中钼、铁、镁含量明显降低。钼含量在施药后第28天恢复正常,对铁的抑制作用在施药后第3天最强,抑制率为33.99%。咪唑乙烟酸有效成分用量112.5 g/hm~2施药后第7天和第14天镁含量分别减少112.5μg/g和173.7μg/g,第28天镁含量恢复正常。咪唑乙烟酸有效成分用量225.0g/hm~2高用量对根瘤中钼、铁、镁含量抑制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1.
 白发病已成为我国谷子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不仅造成产量下降,还对谷子品质构成威胁。有关谷子品种响应白发病菌侵染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病菌卵孢子和谷粒混合的接菌方法分别接种抗病品种‘G1'和高感品种‘晋谷21'(JG21),并测定抗感谷子的植株形态指标、光合参数、防御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同时结合基因表达分析,旨在明确谷子响应白发病菌侵染机制。结果表明,白发病菌侵染抗感品种后,植株高度及叶面积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感病品种的株高降低幅度远大于抗病品种;与抗病品种相比,感病品种中除了胞间CO2浓度显著升高外,其他光合参数显著下降,且均低于抗病品种。抗病品种中抗氧化酶和防御酶活性及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均升高,显著高于感病品种。抗病相关基因Seita.2G024600(PR1)、Seita.7G168700(PAL)、Seita.1G240200(PAL)和 Seita.9G462500(POD)在抗病品种中上调,而在感病品种中表达受到抑制或下调。以上光合参数、酶活性、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等生理生化指标可作为抗性鉴定和种质筛选的参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了谷子对白发病菌抗病调控。研究结果可为谷子抗病分子机制及分子改良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白发病已成为我国谷子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不仅造成产量下降,还对谷子品质构成威胁。有关谷子品种响应白发病菌侵染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病菌卵孢子和谷粒混合的接菌方法分别接种抗病品种‘G1'和高感品种‘晋谷21'(JG21),并测定抗感谷子的植株形态指标、光合参数、防御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同时结合基因表达分析,旨在明确谷子响应白发病菌侵染机制。结果表明,白发病菌侵染抗感品种后,植株高度及叶面积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感病品种的株高降低幅度远大于抗病品种;与抗病品种相比,感病品种中除了胞间CO2浓度显著升高外,其他光合参数显著下降,且均低于抗病品种。抗病品种中抗氧化酶和防御酶活性及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均升高,显著高于感病品种。抗病相关基因Seita.2G024600(PR1)、Seita.7G168700(PAL)、Seita.1G240200(PAL)和 Seita.9G462500(POD)在抗病品种中上调,而在感病品种中表达受到抑制或下调。以上光合参数、酶活性、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等生理生化指标可作为抗性鉴定和种质筛选的参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了谷子对白发病菌抗病调控。研究结果可为谷子抗病分子机制及分子改良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不同棉花品种对三氟啶磺隆的耐药性差异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三氟啶磺隆对棉花的安全性,采用温室盆栽法测定了22种棉花对三氟啶磺隆的耐药性差异及其机制。结果显示,三氟啶磺隆45 g/hm2 (有效成分,余同)处理对不同棉花品种苗期鲜重及株高抑制作用差异显著,其中对鲁棉研40、银兴4、K638、创鲁1、德利农5的鲜重和株高抑制率相对较低,分别为8.60%~13.11%和10.26%~11.84%,而对鲁H498、鲁棉研36、鲁棉研28的鲜重和株高抑制率相对较高,分别为32.21%~38.26%和20.68%~22.66%。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活性测定表明,鲁棉研40、鲁H498离体ALS对三氟啶磺隆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在活体条件下,两棉花ALS相对活性先减小,后逐渐恢复,且鲁棉研40恢复能力强。经三氟啶磺隆处理后,鲁棉研40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变化幅度较鲁H498大且反应时间短,鲁棉研40在处理后3 d达到最大值1.53,鲁H498在处理后5 d达到最大值1.45。研究表明,不同棉花品种对三氟啶磺隆耐药性的差异源于GSTs对三氟啶磺隆的代谢差异,与靶标酶ALS对三氟啶磺隆的敏感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以卵磷脂和维生素E为主要成分的安融乐对烯禾啶 (sethoxydim) 的增效作用及在烯禾啶胁迫下对谷子 Setaria italica 品种‘晋谷21号’药害的缓解作用,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晋谷21号’和牛筋草 Eleusine indica (L.) Gaertn. 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浓度烯禾啶和安融乐混合药液,于谷子和杂草3~5叶期于叶面喷施,于药后7 d测定谷子农艺性状及光合生理指标,于药后7、15和30 d调查添加安融乐后对烯禾啶防除牛筋草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施用烯禾啶单剂对‘晋谷21号’株高、叶面积、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加强;1/8倍推荐剂量 (推荐剂量为有效成分187.5 g/hm2) 的烯禾啶对‘晋谷21号’已经产生药害,1/2倍推荐剂量下谷子株高、叶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3.41%和33.15%,此剂量下谷子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也均显著低于对照。添加不同稀释倍数的安融乐后,对低浓度烯禾啶胁迫的缓解作用不显著,对高浓度烯禾啶胁迫的缓解作用显著。其中安融乐稀释倍数为2500倍时,对1/2倍推荐剂量烯禾啶胁迫的缓解作用最好,谷子株高和叶面积比施用烯禾啶单剂分别增加16.76%和24.94%,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均在此剂量下显著高于对照及其他处理。1/8倍推荐剂量烯禾啶对牛筋草防效较差,株防效几乎为0,但随着烯禾啶浓度的升高,对牛筋草的防效逐渐升高。1/2倍推荐剂量下药后30 d烯禾啶对牛筋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53.33%和73.10%,在此剂量下添加稀释倍数为2500倍的安融乐后,牛筋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上升至73.33%和84.65%。综上,添加稀释倍数为2500倍的安融乐可以提高烯禾啶对牛筋草的防效同时提高对谷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在年降雨量不足40 mm的敦煌绿洲灌区,以谷子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覆膜栽培条件下拔节、抽穗和灌浆各阶段灌一次水对其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播前统一灌600 m~3·hm~(-2)底墒水的情况下,抽穗期灌600 m~3·hm~(-2)水处理(A3),谷子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及叶绿素含量显著的高于生育期内不灌水(A1)、拔节期灌600 m~3·hm~(-2)水(A2)和灌浆期灌600 m~3·hm~(-2)水(A4)处理,胞间CO_2浓度(Ci)因品种不同各处理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抽穗期灌600 m~3·hm~(-2)水(A3)不仅抽穗明显提前,株高、主穗长、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单株草重显著高于A1、A2、A4,且产量也极显著高于A1、A2、A4;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处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间彼此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选取耐旱品种陇糜4号和旱敏感品种晋黍7号,利用防雨旱棚与人工控水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水分胁迫对糜子产量、叶片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水分胁迫降低了糜子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重度水分胁迫下差异达显著(P<0.05)水平,且旱敏感品种晋黍7号的降低幅度大于耐旱品种陇糜4号。整个生育时期,糜子叶片的SOD、POD和CAT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抽穗期达到最大值; 水分胁迫降低了糜子叶片的SOD、POD和CAT活性,与对照相比,重度水分胁迫下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水分胁迫下,耐旱品种陇糜4号SOD活性2年内平均降低22.58%,而旱敏感品种晋黍7号2年内平均降低44.94%。水分胁迫处理增加了糜子叶片的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糜子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灌浆期表现为最大值。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糜子产量与叶绿素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CAT活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除草剂稀禾啶对不同品种谷子的毒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个谷子品种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稀禾啶处理对不同品种谷子的影响。测定株高、茎粗、叶面积、鲜质量等生长状况及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稀禾啶对大部分谷子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生长状态上看张杂谷抗药性要强于普通品种。不同浓度稀禾啶对同一品种谷子的生理指标影响是有差异的。不同浓度稀禾啶对不同谷子品种影响差异较大,当稀禾啶浓度为0.80 m L/L时,叶绿素相对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稀禾啶浓度为1.00 m L/L时,张杂谷叶绿素相对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普通品种叶绿素相对含量与对照的差异均达到0.05显著水平。稀禾啶药剂处理后,谷子品种的POD酶活性有所提高,而其SOD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表明不同谷子品种耐药性差异较大,推荐剂量使用后对张杂谷仍有抑制作用,并可导致苗期死亡。因此,3~5叶期使用应降低剂量。  相似文献   

18.
连作对谷子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明谷子连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分析不同连作年限对谷子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在4a不施肥定位试验的基础上,设置连作2 a(T1)、连作3 a(T2)、连作4 a(T3)和轮作(CK)4个处理,分别测定了土壤养分、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其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与轮作(CK)相比,连作2 a(T1)、连作3 a(T2)和连作4 a(T3)分别减产6.9%、12.7%和35.6%,随着连作年限增加,减产幅度加大;连作土壤氮、磷含量降低,其中速效氮含量降低最为显著(P0.05),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土壤p H升高。连作条件下,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且随着连作年限增加,降低越显著,连作4 a(T3)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0.05)。  相似文献   

19.
Breeding of herbicide-resistant foxtail millet (Setaria italica (L.) Beauv.) is desirable in modern agriculture because no selective herbicide is available for this crop. Trifluralin-resistant millet lines obtained from a interspecific cross between a resistant green foxtail (Setaria viridis (L.) Beauv.) and a foxtail millet cultivar were tested for response to five dinitroaniline herbicides in greenhouse and field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in the greenhouse study showed that the resistant type was cross-resistant to all tested herbicides. ED50 values indicated that the highest resistance was obtained with trifluralin, the resistant biotype being seven and 33 times more resistant than the parent cultivar at the emergence and seedling stages,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doses recommended for efficient weed control resulted in some detrimental effects on emergence and growth in the field. Strategies for use of this resistance to control weeds in millet fields are proposed. © 1997 SCI.  相似文献   

20.
宁南旱区沟垄微型集水种植谷子最优沟垄宽度的确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宁南旱区沟垄微型集水种植谷子比较适宜的沟垄宽度,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产量.以大同14号谷子为材料,设计垄沟比值为1,四种不同宽度的带型.结果表明:在2004~2005年的试验中,微集水处理的蓄水量在谷子不同生育期均比对照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分别比对照高10.30 kg/(mm·hm2)(2004)、6.76 kg/(mm·hm2)(2005);由于降雨量不同且降雨分布不均匀,使2004~2005年度沟垄微型集雨种植谷子产量有所差异,但在两年试验中,谷子增产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带型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108.48%(2004)和135.28%(2005).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在宁南半干旱地区微集水种植谷子比较适宜的沟垄宽度为45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