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云金杆菌杀虫晶体蛋白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化学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害虫普遍产生抗药性等原因,生物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现有的各种生物防治策略中,研究和利用微生物杀虫剂发展很快,最突出的方法是利用苏云金杆菌(Bacilusthuringiensis,Bt)进行防...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独特作用机制及其作用特点,相对于其母体阿维菌素,它对鳞翅目害虫有更高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3.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机制、应用及结构改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广谱、选择毒性强和对环境安全等现代提倡的有机农药特点,是目前常用的最佳杀虫剂品种之一。本文结合最新进展,介绍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及其受体的结构特点、作用机制、应用及新烟碱类杀虫剂化合物分子结构改造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印楝杀虫剂的杀虫作用和机理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印楝杀虫剂的杀虫作用和机理钟平(中国─—欧共体农业技术中心北京100026)使用化学杀虫剂引起的害虫抗药性和农药残留,污染农产品和环境的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为寻找化学杀虫剂的替代品,近年各国积极开展对植物杀虫剂的研究。楝科植物中的印楝(Az... 相似文献
5.
舒坤;刘吉永;相君成;兰支利;刘民华 《农药学学报》2025,27(1):25-32
随着杀虫剂的出现和大量使用,害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增强,为开发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杀虫剂应对害虫耐药性威胁,采用活性亚结构拼接法,以环丙氟虫胺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18个含硫醚、亚砜和砜的新型间二酰胺类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采用核磁共振氢谱 (1H NMR) 和高分辨质谱 (HRMS) 进行表征,并选取了部分代表性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碳谱 (13C NMR) 表征进一步确证其结构。生物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大多数目标化合物对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 表现出优异的杀虫活性,尤其是12d 在100 mg/L下对褐飞虱的杀虫活性为87.32%。部分化合物对朱砂叶螨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 表现出较好的杀螨活性,其中10f 在10 mg/L下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高达100.00%。此外,根据生测活性初步讨论了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6.
7.
以对氯苯甲酰氯、苯甲醚、甲基磺酰氯、水合肼、丁酮等为原料合成了新型杀虫剂甲磺虫腙(试验号:ZJ0967),其化学名称为甲磺酸-4- 苯酯,其结构经1H NMR、MS和元素分析确认。室内生测结果表明,甲磺虫腙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特别是对粘虫Mythimna sepatara、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表现出良好的杀虫活性。进一步毒力测定表明,甲磺虫腙对斜纹夜蛾的LC50值为8.45(7.69~9.62) mg/L,其杀虫活性与虫酰肼相当,但低于氟啶脲。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0%甲磺虫腙WG在有效成分为210~420 g/hm2时,对斜纹夜蛾7 d的防效可达88.6% ~93.9%,未观察到对作物产生药害。 相似文献
8.
为开发符合高效、低毒且环境友好的新型烟草花叶病毒(TMV)抑制剂,以具有季铵盐结构的新型壳寡糖季铵盐衍生物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合成了壳寡糖季铵盐衍生物纳米银溶液,并研究了不同浓度该纳米银溶液诱导烟株产生抗TMV的活性。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壳寡糖季铵盐衍生物纳米银溶液在透射电镜(TEM)下显示分布较均匀,粒径主要集中在7~12 nm。在珊西烟上以25μg/m L的壳寡糖季铵盐衍生物纳米银溶液对枯斑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为74.0%,比50μg/m L壳寡糖溶液和2%宁南霉素水剂分别高41.5%和24.4%;对于普通烟K326,壳寡糖季铵盐衍生物纳米银溶液可缓解被病毒侵染的烟草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幅度,提高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PPO)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表明壳寡糖季铵盐纳米银溶液可提高烟株对TMV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辣椒碱结构,以取代苄胺为原料,经N-酰化反应合成了6个系列204个辣椒碱类似物,其中8个为新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 (1H NMR) 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证。采用叶碟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在10 μg/ 片下对供试的3龄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有较强的毒杀活性,其中化合物 A30 、 D20 、 D30 、 D35 、 E30 和 F30 48 h的致死率达100%,化合物 D19 、 D21 、 D22 、 D23 、 D31 和 E31 48 h的致死率在90%以上。初步构效关系表明,苄胺苯环上氟原子单取代衍生物的杀虫活性优于氟原子双取代衍生物,其中以2-氟苄胺衍生物 ( D 系列) 杀虫活性较好;此外,酰基为2-噻吩甲酰时的杀虫活性明显优于其他取代基,表明酰基对该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