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耕作措施对降雨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不同耕作管理措施对坡耕地降雨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管理措施对坡耕地降雨入渗的影响,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入渗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土壤入渗速率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且耕作管理措施可明显增加坡面土壤的水分入渗,在相同入渗时间情况下,土壤稳渗速率大小排序为等高耕作>人工掏挖>人工锄耕>直线坡,在中小坡度和中小雨强条件下,这种特征表现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小麦地保护性耕作措施和压实对水分保护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模拟降雨条件下研究小麦地的传统、免耕和深松3种耕作措施和0,25%,50%和75%4种覆盖度以及拖拉机轮胎压实与非压实对土壤水分保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耕作措施、覆盖度和压实3种因素中,压实对土壤水分保护效果的影响最大,可以使具有25%~75%残茬覆盖的保护性耕作地的平均径流强度增大3倍之多。传统耕作加覆盖的保水效果好于免耕加覆盖和深松加覆盖。  相似文献   

4.
土壤降雨入渗特征研究是分析土壤侵蚀过程和选择水土保持措施不可缺少的因素。在降雨过程中,雨水入渗愈多,地表径流愈少,反之地表径流愈多,土壤冲刷则愈严重。研究不同地类的降雨入渗,对防止水土流失及制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为获得不同地类在暴雨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年初步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山西寿阳县年雨量、气温与蒸散量的分析,建立了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模型及其相关子模型。用此模型能预测特定地区作物各生长阶段的土壤含水量、任意年的降水量、任一天的平均气温和年蒸散量与径流量。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此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各种耕作处理下土壤水分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保护性耕作对黑钙土水分及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黑龙江省兰西县黑钙土为研究对象,在常规、免耕、秸秆覆盖3种耕作处理下,研究了玉米田不同深度下土壤水分及温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可以增加土壤水分,以20 cm土层内效果明显.3种耕作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差异不大,秸秆覆盖处理增加水分的效果最好,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略高于免耕处理,保护性耕作对增加20 cm以...  相似文献   

7.
以烤烟种植地所设径流场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分析、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对不同降雨强度下产流时间及地表径流特性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降雨因子对地表径流和土壤的影响.通过研究烤烟种植地降雨、地表径流和土壤入渗三者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地表径流与降雨呈线性关系,降雨量越大,线性关系越明显;而降雨对土壤的渗透性能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有效的防治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坡耕地持续利用。[方法]在陇中半干旱区6°~7°的坡耕地上,设传统耕作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T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T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TCL)、免耕秸秆覆盖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NTS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NIS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NTSCL)6个处理,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定位研究,并分别探讨保护性耕作对每种间作方式的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以及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T)相比,免耕秸秆覆盖(NTS)增大了土壤的容重,提高了表土的饱和导水率,使土壤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水分易于入渗。免耕秸秆覆盖(NTS)可明显减少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结论]保护性耕作是控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适合干旱地区枣园生产的保护性耕作措施,促进南疆红枣产业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方法】设置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枣园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红枣的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1)翻耕秸秆覆盖(TS)处理的平均土壤含水量达到16.55%,比旋耕秸秆覆盖(RS)、免耕秸秆覆盖(NS)、免耕裸地(NB)处理分别高了4.93%、1.97%、7.34%。(2)在枣树萌芽期、开花期、坐果期、成熟期,0~100 cm土层剖面的土壤含水量总体呈现"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翻耕秸秆覆盖能有效提高6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3)翻耕秸秆覆盖(TS)处理的红枣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0 500kg/hm~2和21.67 kg/(mm·hm~2),分别比RS、NS、NB处理产量增加了1 650、3 000和3 15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4.33、7.94和、8.07 kg/(mm·hm~2)。【结论】翻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更有利于在极端干旱地区的枣园实施。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影响日棵间蒸发量的因素,在一年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对影响蒸发的各因素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对10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各参数与日棵间蒸发量的拟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种耕作模式条件下日棵间蒸发量与叶面积指数、地表覆盖率有较好的三次函数关系,7种耕作模式下日棵间蒸发量与地表含水率具有较好的三次函数关系,3种耕作模式下日棵间蒸发量与地表温度具有三次函数关系。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日棵间蒸发量可近似用叶面积指数、地表覆盖率或者地表含水量计算。  相似文献   

11.
保护性耕作表土作业的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对4种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着重探讨了免耕法和免耕+深松耕作法增加耙地表土作业后,对土壤水分保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碎秆覆盖+深松、免耕碎杆覆盖+深松+耙和免耕耙3种处理的小麦平均产量分别比传统处理增加9%,11%和14%,对采用纯粹免耕法的小麦地增加耙地表土作业后,休闲期蓄水效果和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改善,小麦增产12%;对免耕+深松耕作法增加播前耙地作业后,小麦地休闲期蓄水效果和水分利用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产量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2.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以保护农田表面土壤为目的,采用机械化耕作手段,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机械化作业方式。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内容,实施该技术的必要性以及农艺要求和机具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13.
美国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学习与引进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阐述了美国保护性耕作的起源,说明了传统耕作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并通过以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的论述,进一步说明了黑龙江省耕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同时通过美国先进耕作制度的论述,提出了黑龙江省发展保护性耕作制度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概述了覆盖耕作、少耕、免耕和轮耕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认为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配套合适的施肥除草制度,可以使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等保持较高水平,并能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达到高产、高效、低耗、保护环境及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保水耕作法的效益评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用三种当地主要作物经过两年的试验表明,在定西半干旱地区,垄埂耕作、沟垄耕作、地膜垄埂耕作、秸杆覆盖耕作的小麦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8.80%、6.63%、9.74%和19.32%;胡麻产量分别提高40.54%、18.91%、48.38%和75.66%;洋芋产量分别提高27.94%、25.00%、44.12%和76.14%。各种保水耕作措施均具有明显的积蓄径流、拦截泥沙的作用,秸秆覆盖耕作的水保效益最佳,其次为地膜垄埂耕作、沟垄耕作和垄埂耕作。各处理0~100cm的土壤贮水量均显著地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6.
模拟条件下不同耕作措施和雨强对地表糙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和降雨强度下地表高程和糙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降雨前后二者的变化,以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和降雨强度对坡耕地地表糙度的影响。【方法】人工降雨条件下,模拟人工锄耕、人工掏挖、等高耕作3种耕作措施和对照组直型坡,测量、计算并分析了各坡面高程信息和地表糙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降雨前后二者的变化。【结果】降雨前坡面的高程空间分布在不同耕作措施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直型坡高程的统计方差最小,高程分布最集中;与直型坡相比,等高耕作坡面高程的统计方差最大,高程分布最离散;其次是人工掏挖和人工锄耕坡面。雨前地表糙度大小为等高耕作>人工掏挖>人工锄耕>直型坡。降雨能显著改变地表糙度值的大小,并呈现同一耕作措施随雨强增大地表糙度值改变越多的规律。降雨后等高耕作、人工掏挖和人工锄耕这三种措施的地表糙度均呈减小趋势,同一雨强下,等高耕作糙度减小最多,人工掏挖次之,人工锄耕糙度减小最少。直型坡的地表糙度在雨后却有所增加,在60、90和120 mm·h-1雨强下,直型坡雨后糙度分别增加了10.9%、22.5%和36.5%。雨后各措施地表糙度值均改变,但仍为等高耕作>人工掏挖>人工锄耕>直型坡。【结论】耕作措施是形成坡耕地地表糙度的主要原因,不同的耕作方式造成地表起伏状态的差异,使不同耕作措施下的地表糙度具有空间异质性。降雨作用会减小各耕作坡面的地表糙度,增加对照组的地表糙度,且随降雨强度增大,地表糙度变化越剧烈。耕作措施造成的地表初始糙度越大,降雨对糙度的减小作用越显著。但人工锄耕、人工掏挖和等高耕作3种耕作措施对地表糙度的影响大于降雨对地表糙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能够保证种子发芽的前提下,通过少耕、免耕、化学除草等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保持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农业耕作技术.通过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对比,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在减少水土流失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保护性耕作的适宜年降雨量为250~800 mm,温度不低于7℃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陈修奎 《北京农业》2012,(27):143-145
以秸秆还田覆盖和少免耕播种为主要技术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既能提高粮食产量,又能节约农业用水;既能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培肥地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大西江农场的应用,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的推广,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