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外源冷调节基因Cbcor15a导入甘蔗愈伤组织,建立快速、高效的甘蔗遗传转化体系,为培育具抗寒性甘蔗品种奠定基础。【方法】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材料,通过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生根等培养基进行优化,筛选出外源基因转化甘蔗的适合激素种类与用量、PPT用量、抗生素种类与用量;利用甘蔗转基因二元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0-Cbcor15a-bar,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目的基因Cbcor15a导入甘蔗愈伤组织。【结果】当农杆菌菌液OD600为0.4、侵染20 min时有利于愈伤组织分化;甘蔗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培养阶段的最佳PPT为0.50mg/L。侵染后在共培养中添加500.00 mg/L抗生素Cef能有效抑制农杆菌,添加300.00 mg/L抗生素Cef能促进愈伤组织分化成苗,添加200.00 mg/L抗生素Cef能促进幼苗生根。MS培养基中添加低量NAA更有利于甘蔗愈伤组织的分化;在促进细胞分裂时KT的效果明显优于6-BA。MS培养基中添加5.00 mg/LNAA和70.00g/L蔗糖能有效促进分化苗生根。利用建立的遗传转化体系可获得286株转冷调节基因Cbcor15a的甘蔗转化植株;选取83株通过PPT抗性筛选后长势良好的转化植株进行阳性检测,其中有4株呈阳性。【结论】利用农杆菌介导的Cbcor15a基因转化甘蔗的遗传转化体系能成功将Cbcor15a基因整合到甘蔗基因组。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马铃薯的最佳遗传转化体系,以紫色马铃薯‘华颂66号’无菌组培苗茎段为外植体,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植物沉默载体质粒pBWA(V)KS-miR8019转化马铃薯外植体,测定不同预培养时间、不同激素组合及抗生素对马铃薯愈伤再生转化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茎段预培养时间为2 d时,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2)最适的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配方为:MS干粉式培养基+2.0 mg/L 6-BA+1.0 mg/L 2,4-D,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为96.7%。最适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为:MS干粉式培养基+4.0 mg/L 6-BA+0.1 mg/L NAA+1.0 mg/L GA3;3)植株再生及生根的抗生素最适筛选浓度为75 mg/L的卡那霉素;4)农杆菌抑制剂的最适浓度为300 mg/L的特美汀,且在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生根阶段都需要加入。综上,通过对农杆菌介导的愈伤再生转化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进行试验,初步建立了马铃薯‘华颂66号’的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化番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采用叶盘转化法,探讨了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CMV-CP)基因导入番茄栽培品种‘红宝石’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适宜的卡那霉素(Km)浓度,根癌农杆菌浓度,根癌农杆菌感染时间以及共培养时间分别为35mg/L,D600约0.5,10-15min和2-3d;将诱导形成的抗性愈伤组织转接到含有35mg/L Km的分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中使其分化不定芽和生根,获得了抗Km的番茄再生植株。对再生植株进行再欠离体培养抗Km鉴定和PCR分子检测,补CMV-C基因已导入番茄再生植株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4.
芥菜农杆菌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初步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农杆菌导入法,探讨了影响芥菜农杆菌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优化了参数,初步建立了以MS 6-BA(2.0mg/L) NAA(0.2mg/L)为分化培养基,预培养时间3或4d,共培养时间4d,农杆菌浓度D600nm为O.5,浸菌时间10min,筛选压Kan为25mg/L的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黄梁木遗传转化受体系统对筛选物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农杆菌介导的黄梁木遗传转化体系对筛选物的敏感浓度,为黄梁木遗传转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黄梁木子叶、胚轴和无菌苗为材料,探讨筛选物卡那霉素、潮霉素、头孢霉素对试验材料生长的影响,以及对农杆菌LBA4404的抑菌效果。【结果】在不定芽分化、生根阶段,卡那霉素的临界浓度分别为20、10 mg/L,潮霉素的临界浓度均为10 mg/L;当头孢霉素的浓度为100 mg/L时,完全抑制农杆菌生长,而且该浓度对黄梁木不定芽分化、生根影响较小。【结论】在黄梁木子叶和胚轴为试验材料的遗传转化体系中,20和10 mg/L的卡那霉素可作为不定芽分化、生根阶段的筛选选择压,10 mg/L的潮霉素可作为两个阶段的筛选选择压;而100~200 mg/L的头孢霉素可作为农杆菌LBA4404的抑菌浓度。  相似文献   

6.
以柱型苹果"鲁加6号"为试材,研究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Vf基因转化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转化的优化条件为:共培养时间为3 d;延迟培养阶段头孢霉素浓度为200 mg/L,时间为6 d;选择培养阶段,芽分化过程卡那霉素浓度为15mg/L,生根过程卡那霉素浓度为10mg/L.PCR检测结果初步表明,外源Vf基因已导入转化植株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7.
二色胡枝子遗传转化中抗生素浓度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卡那霉素、G418和头孢霉素3种抗生素对二色胡枝子不同培养阶段外植体生长、分化和生根的影响及对农杆菌的抑菌效果.确立了由农杆菌介导的二色胡枝子遗传转化研究中抗生素转化体的筛选浓度和头孢霉素对菌株的抑菌浓度.结果表明:在子叶节转化筛选阶段,卡那霉素和G418的适宜浓度分别为20 mg/L和7.5 mg/L;在抗性芽增殖培养阶段.卡那霉素和G418浓度分别为150 mg/L和15.0 mg/L;在生根阶段,卡那霉素和G418浓度分别为20 mg/L和5.0mg/L.而头孢霉素在各阶段适宜浓度为0~300 ms/L;头孢霉素对农杆菌LBA4404和C58抑制浓度为200~300 mg/L时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8.
银白杨遗传转化中抗生素浓度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探讨了卡那霉素、G418、羧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4种抗生素对银白杨不同培养阶段外植体生长、分化或生根的影响,确立了由农杆菌介导的银白杨遗传转化研究中抗生素种类和转化体的筛选浓度.结果表明:在叶片转化筛选阶段,卡那霉素和G418的适宜浓度分别为15和10 mg/L,羧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的适宜浓度为200~600 mg/L和200~400 mg/L;在抗性芽生根培养时,卡那霉素和G418浓度分别为20~25 mg/L和15~20 mg/L,羧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浓度为200~800 mg/L和200~600 mg/L.头孢霉素或羧苄青霉素的抑菌效果因农杆菌菌株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羧苄青霉素对农杆菌LBA4404抑制效果好,头孢霉素对农杆菌C58抑制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9.
以鄂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3号为试验材料,将含有来源于黄芪的硒代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基因(AbSMT)的质粒pBinAr进行PCR扩增以及酶切连接构建重组转化子pBI121-AbSMT,运用农杆菌转化法,设置农杆菌菌液浓度梯度、侵染时间以及共培养时间组合进行遗传转化,并且通过PCR鉴定以及GUS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基因表达验证。结果表明,筛选抗生素是50.00 mg/L的Kan,农杆菌菌液浓度为0.50(OD600 nm),侵染时间为8 min,共培养时间为3 d,能够实现鄂马铃薯3号高效遗传转化,同时成功构建了AbSMT基因转化的鄂马铃薯3号。  相似文献   

10.
以超级杂交稻父本0293为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基因转化法研究植物抗病基因snc1在超级杂交稻父本中的遗传转化。结果表明:0293成熟胚愈伤组织的最适诱导培养基为NMB诱导培养基,2,4–D和6–BA的最适质量浓度分别为3.0和0.2 mg/L;以LB液体培养的农杆菌转化能力最强,抽真空转化方式获得的抗性愈伤率较高,最适共培养时间为2 d;麦芽糖为抗性愈伤组织分化的最适碳源,NMB+KT 0.4 mg/L+6–BA 2.5 mg/L+NAA 0.5 mg/L+IAA 0.5 mg/L为较适合的分化培养基;通过优化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条件,共获得6株含目的基因snc1的转化植株。  相似文献   

11.
套种能够增加收获指数,延长作物生长时间,提高光、热、水、肥的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避免同一作物群体相互遮阴争光的矛盾,同时错开农时,减轻了从播种到收获对劳动力的压力,便于精耕细作,是一种在时间上集约利用光、热、水、肥的种植方式。马铃薯与其他作物套种常有种植,但马铃薯不同品种间套种尚未见报道。为了进一步挖掘马铃薯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该文详细介绍了晋北高寒区,早熟马铃薯套种晚熟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不同马铃薯Y病毒(PVY)株系对马铃薯的影响及危害,采用PVYN:O、PVYN-Wi、PVYNTN-NW(SYRⅠ)和PVYNTN-NW(SYRⅡ)株系分离物人工侵染马铃薯,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经PVY侵染后马铃薯植株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敏感品种更适用于PVY病毒致病力鉴定,敏感品种‘克新13’和‘克新18’对PVY不同分离物的反应强烈,差异显著,而‘兴加2号’对4个PVY分离株均表现耐病,虽然细胞内均出现叶绿体变形、单层膜小囊泡和典型的风轮状内含体,但症状只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花叶。同时,发现PVYN-Wi致病力较弱,侵染后,4个马铃薯品种均出现花叶症状,细胞内部产生多膜结构、风轮状内含体,引起敏感品种‘克新13’和‘克新18’细胞变形、叶绿体变形和髓鞘样结构;PVYNTN-NW致病力最强,感病的‘克新13’和‘克新18’植株受害症状明显加重,且植株早衰、细胞破坏严重,有些死亡较快的植株甚至未产生特征性内含体结构;PVYN:O致病力中等,植株受害症状和超微结构变化也介于PVYN-Wi和PVYNTN-NW之间。不同马铃薯品种对PVY病毒的感病程度有较大差异,‘兴加2号’为耐病品种。  相似文献   

13.
烟薯套种甘薯品种筛选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适合烟薯套种的甘薯品种。[方法]于2014和2015年连续2年分别在不同烟区进行烟薯套种条件下不同甘薯品种的筛选评价试验,筛选适宜烟薯套种的甘薯品种。[结果]所有甘薯品种在烟薯套种情况下鲜薯产量均比纯作下减产,地上部蔓长增加,分枝数减少,地下部结薯数减少。[结论]结合2年鲜薯产量和蔓长的变化情况,筛选出苏薯9号、商薯19、徐薯32、广薯87共4个甘薯品种最适宜烟薯套种。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微型薯在块茎生理及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马铃薯微型薯作为一个研究体系在块茎休眠机制、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调节、转基因和体细胞育种等多方面研究中的应用,指出了微型薯作为研究材料具有背景清楚、操作条件易于人为控制、繁殖诱导快速、结果观察检测简单明了等优点,并论述了微型薯与田间薯块在淀粉粒大小、内源ABA水平变化与薯块萌发的相关性等生理上的差异。同时对该系统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作了展望,认为微型薯必将成为与块茎相关研究的有用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不同来源种薯和栽培条件对马铃薯卷叶病发生的影响,调查了惠东县马铃薯卷叶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无论是在自然条件或网棚种植条件下,不同品种(株系)马铃薯原种和微型薯繁育的植株卷叶病发生情况存在差异,马铃薯卷叶病在植株生长后期发生较为严重。应用ELISA实验进一步确认了马铃薯植株是否感染了卷叶病。  相似文献   

16.
在网棚松针腐殖土上,考察不同培土次数对马铃薯脱毒薯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培土2次处理的单位面积合格薯产量最高,为258.7粒/m2,较其他处理有明显优势。在毕节地区海拔1 450 m的网棚内松针腐殖土上繁育脱毒马铃薯原原种适宜培土2次,苗床与2次培土厚度累计为8.5 cm。  相似文献   

17.
病毒侵染造成马铃薯种薯退化,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大面积推广脱毒种薯是解决马铃薯种薯退化行之有效的措施。结合生产实践,就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繁育技术和脱毒小薯工厂化生产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综述,同时还对当前脱毒种薯繁种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重阳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2):142-143
介绍了福建省浦城地区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种子准备;土壤、肥料选择;播种时间;病虫害防治等。以期为马铃薯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是粮、菜、饲兼用型作物,陕西省商洛市常年种植面积3.33万hm^2,年需种量11.2万t。但由于病毒病的侵染危害导致马铃薯种性退化、品质变劣、产量下降。据统计,商洛市每年减产马铃薯鲜薯约3亿kg,经济损失1.0亿元。因此,马铃薯脱毒种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开发,是提高马铃薯质量和产量最有效的途径。网棚扩繁脱毒马铃薯原种是生产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关键环节。现将脱毒马铃薯原种网棚扩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分别在温室和田间条件下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了PSTV和PVY在克新4号品种上的相互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室条件下PSTV和PVY的复合接种能在克新4号上产生条型坏死症状,而在田间未出现明显症状。PSTV与PVY混合接种或PSTV接种一周后再接PVY会促进PVY增殖,植株内PVY的浓度显著高于单独接种PVY,但PVY侵染后再接PSTV对PVY的浓度无显著影响。PSTV和PVY的互作对PSTV的浓度无显著影响。PSTV与PVY复合侵染的3个接种类型都明显地降低平均单株产量和商品薯率,产量损失最大的处理为PSTV与PVY混合接种,可导致克新4号减产4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