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树华 《花木盆景》2006,(11):50-51
北宋文人地位的提高、文房清雅风习的盛行,大大促进了怪石、山水盆景在宫廷和民间的普及、流行。北宋著名盆景石玩爱好家有欧阳修、苏东坡、米芾和徽宗等。  相似文献   

2.
李树华 《花木盆景》2006,(12):50-51
一、成熟前期的明代山石盆景 明代(1368-1644)人继承了宋代人的赏石爱石风习,盆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盆景在民间广为流行,该时期为盆景的成熟前期。明代的山石盆景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一、成熟前期的明代山石盆景明代(1368~1644)文人继承了宋代文人的赏石爱石风习,盆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盆景在民间广为流行。该时期为盆景的成熟前期。明代的山石盆景有如下几种:1.盆山《二如亭群芳谱·木谱·柏》中有一首题为《盆山》的诗:盆山盆山高叠小蓬莱,桧柏屏风凤尾开。绿绕金街春水阔,新分一脉御沟来。从诗的内容可知,该盆山为一附石式盆景。2.盆石明代文献中有多处关于“盆石”的记载。(1)文震亨《长物志》中的“盆石”《长物志》卷二《花木·玉簪》中有:“玉簪,洁白如玉,有微香,  相似文献   

4.
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皆起源于东汉时期,并且起源地都在现在的华北平原地区。根据制作材料、表现内容不同可以将盆景分为树木盆景和山石盆景两大类别。树木盆景的形成与我国的观赏植物风习和花木园艺关系密切,山石盆景与我国的爱石风习,即奇石欣赏习惯关系密切。但二者都是表现林木与山水景观的艺术品,只不过表现以林木景观为主的作品为树木盆景,表现以山水景观为主的作品为山石盆景。后来的唐代盆景则是以林木与山石景观相结合的形式,即以附石式或者水旱式的形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5.
胡军 《花木盆景》2014,(6):78-79
创新是盆景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动力,如何让盆景艺术的创新与时代的审美统一并得到大多数欣赏者的认可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江浙地区的盆景素材以松柏类为主,松柏参天复地的森茂景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南宋温州籍状元王十朋著有以松树为题材的著作《岩松记》,其中写道:"野人有以岩松至梅溪者,异质丛生,根于拳石,茂也非孤,森也非乔,柏叶桧身而松气象,藏参天复地之意于盈握间。"  相似文献   

6.
水旱盆景的材料主要包括盆、树、石、摆件和土。 由于水旱盆景系由树木盆景与山水盆景相结合而成,因此其选材的基本要求也与该两类盆景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独特的要求。制作水旱盆景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谢荣耀 《花卉》2017,(19):43-43
岭南盆景过去基本没有附石的形态,虽然也有人在盆中以山石、植物、蒲草等搭配构成景观,但这并不是我们所说的附石盆景。岭南真正意义上的附石盆景,是出现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而叶恩甫先生则是这一盆景造型的先驱者(图1)。叶恩甫(1896—1966),广东佛山商人,  相似文献   

8.
<正>文人绘画作品中的山石盆景1.赵伯驹绘画作品中的盆景赵伯驹,字千里,为宋朝宗室,南宋著名画家。宋太祖七世孙,赵令穰之子,官至浙东兵马钤辖。工画山水、花果、翎毛,笔致秀丽,尤长金碧山水。远师李思训父子,笔法纤细,直如牛毛,极细丽巧整的风致,建南宋画院的新帜。赵伯驹绘画作品中多处描绘有盆景。《汉宫图》描绘汉宫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画面中的禁中苑囿湖石叠堆成山,穿越山洞可登上城楼,砖砌城墩表面向内斜收。此图无论画树石远山、人物车马、楼阁家具,用笔工整细腻,结构严谨写实,比例正确。画面人物虽小,仍可清楚分辨其身份与活动内容。本幅无名款,董其昌(1555—1636)跋文订为赵伯驹所作。画面楼阁厅堂中央偏前摆放一巨型盆景;楼门左右两侧各陈列两盆大型盆景,共五盆盆景。每一侧的两盆盆景中,一盆为珊瑚盆景,一盆为正在开花的花木类盆景(图4-113)。  相似文献   

9.
鉏金榜 《花木盆景》2014,(10):97-97
与《花木盆景》杂志结缘始于一次在朋友处的借阅,爱花、爱盆景的我立即被这份杂志深深吸引。那是2005年或更早,当时囊中羞涩的我,鼓动堂兄订阅,并且帮忙收转。"书非借不能读也",就在这一收一转的短暂时间里,我如痴如醉地阅读,贪婪地汲取知识和营养……后来,因一些养植花木及写作等问题写信给编辑老师,不久就收到热情洋溢的回信,为我解决了不少难题。以杂志为媒介,我积极参与盆景交流活动,加入各级盆协组织,并作为中国岭南盆景雅石艺术网管理团队中的一员,与海内外盆景艺术爱好者广泛交流,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10.
一、发展期的宋代山石盆景北宋文人地位的提高、文房清雅风习的盛行,大大促进了怪石、山水盆景在宫廷和民间的普及、流行。北宋著名盆景石玩爱好家有欧阳修、苏东坡、米芾和徽宗等。  相似文献   

11.
松,历来被认为是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象征。广西梧州人热衷于山松盆景,不少优秀作品为粤、港、澳盆景界人士所喜爱,有的远销东南亚。遗憾的是,山松附石盆景尚属少见,究其原因,大概是山松的根没有榕、福建茶、朴等树那样发达,附石难度大,成活率不高。笔认为,山松附石虽有“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12.
汪彝鼎 《花木盆景》2006,(12):54-55
101.怎样的形态特征称“附石式”山水盆景? 答:附石式在树桩、山水中全可引用,石的比重大可纳为山水盆景之中,如果树桩比重大时归为树桩盆景中。制作附石式山水盆景方法:挑选形态好、质地好、体态适中山石作“盆”,寻找相匹配的树桩。  相似文献   

13.
安徽盆景为中国盆景七大流派之一,久享盛誉。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宋之前盆景就已盛行于斯,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在中国盆景艺术发展的历史长卷中,写下了灿烂的一页,是中国盆景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4.
(接上期 )1.4 果树盆景的造型原则 果树盆景的创作与造型 ,要求制作者不仅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还要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园林技术。要提高果树盆景的创作艺术水平 ,应向绘画、园林和传统的盆景艺术学习 ,同时要注意各种果树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习性。制作果树盆景时必须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要尊重自然规律 ,师法自然。  果树盆景中花、果的培养需具备一定长势的枝条和一定的叶面积 ,即营养条件。此外 ,某些果树的花、果恰在枝条的顶端。这一切都决定了果树盆景在造型时 ,不能象一般观叶类盆景那样随心所欲地对枝叶进行精…  相似文献   

15.
附石盆景能将树桩盆景与山水盆景有机融合在一起,是顽强生长绝壁悬崖石隙或峰峦岩巅的树木形象的缩影和特写。树身嵌入石壁,绕石穿洞,树干有依托,奇石有险势,树姿苍翠,根裸露抱石,穿石有形,气势连贯,浑然一体,神态多姿,风韵潇洒。  相似文献   

16.
中国女盆景师委员会自2019年7月成立以来,为广大的女盆景爱好者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在委员会主任陆明珍的带领下,女盆景师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参与盆景圈的活动也愈发频繁,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2020年9月,在沭阳举办的第十届全国盆景展上,中国女盆景师委员会组织送展的33件作品中有17件荣获奖项,其中金奖1件、银奖6件、铜奖10件。在此期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盆景职业技能竞赛中,女盆景师丁昕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盆景技艺取得了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一张完美的答卷在此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7.
谢克英 《花木盆景》2007,(11):32-33
郑大兴,1962年10月出生,湛江籍,中专文化,园艺师。现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盆景协会常务理事、湛江市盆景协会副会长、湛江市花卉协会理事、中国杰出盆景艺术家、《广东省湛江盆景奇石根艺作品集》副主编、湛江历史文化丛书系列《湛江盆景》副主编、第六届省港澳台盆景雅石博览会评委、大兴园艺院经理。  相似文献   

18.
吴锦胜 《花木盆景》2004,(12):30-30
清代汤怡纷在《画鉴析览》中写道:“山为体,石为骨,树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脉,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这段话不仅道出了鉴赏国画及绘画的原理,并且也符合盆景制作与欣赏的要求。盆景创作过程和盆景的盆面装饰同样是重要的,在盆景艺术创作中,点石、铺苔,点缀配件等,不仅可以协调重心,使盆面层次分明,更重要的是赋予盆景的自然气息和生活情趣,从而不难看出盆景的盆面装饰艺术在整个盆景创作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相似文献   

19.
将有生命的树桩同有灵性的石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两者相互依附而成为附石盆景。成功的附石盆景,妙趣横生,能给人美仑美奂的艺术享受。正如贺淦荪大师所言:“附石盆景能充分展示树根之美,树石结合之妙和树性顽强拼搏之神以及展现栽培技艺之功。”  相似文献   

20.
傅泉 《花木盆景》2006,(7):16-16
近年来,中国盆景界涌现出一大批盆景收藏者。他们不惜重金收购盆景,有的还构建私家盆景园,请工匠管理盆景,请文人宣传盆景。由于这些盆景收藏者的目的各不相同,或者是兴趣、或者投资为了追求经济价值、或者是赶时髦附风雅、或者兼而有之:加之他们的素质和盆景鉴赏水平参差不齐,盆景投机者乘虚而入,盆景市场一时间出现种种火爆炒作和急功近利现象:榕树炒完炒榆树,柏树还没炒完,又推出罗汉松;昨天标榜文人树、大飘枝盆景,今天赞颂舍利于盆景。他们的宣传主导着本地区流行的盆景,他们能够说服盆景大户(即能够重金收购盆景的收藏者)购买的盆景最高价格,就成为本地区的盆景行情的标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