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肖永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
从《四书》学的角度,对北宋中后期活跃于学术舞台的理学、荆公新学与苏氏蜀学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在治学方法和理论特点上三者有较多的相同之处,都注重阐发经典精义、关注天道心性问题、自出义理、发挥己意,但在三派学术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对《四书》思想资料的阐述和发挥方面又存在较大差异,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肖永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
在对《四书》进行注解、训释与阐发的过程中 ,朱熹注意义理阐发而不废章句训诂 ,兼取汉唐以来诸家之长而对二程一派之说尤为重视 ,力求经文本义 ,避免穿凿杜撰 ,力辟佛说而注意吸收、利用其理论思维成果 ,表现出鲜明的治学特点。 相似文献
3.
宋代《四书》学的兴起与演进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内容。学界对宋代《四书》学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的范式也趋于多元化。尽管如此,宋代《四书》学的研究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一方面,宋代《四书》学的相关文献有待进一步的收集与整理;另一方面,宋代《四书》学的研究也应当鉴别吸收思想史、学术史、社会史的研究方法,进而分析宋代《四书》学与社会、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推进宋代《四书》学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湛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37-39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思想史是一部经典阐释的历史。朱汉民、肖永明教授所著《宋代〈四书〉学与理学》,从思想-学术的历史形态还原入手,将宋代《四书》学与理学结合起来研究,揭示了它们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这种将宋代《四书》学放置在一个连续不断的思想文化和经典诠释序列中观照的方法,既有助于突出两宋《四书》学的特色和影响,也能够在学理上厘清《四书》学正式形成前发展的学术源流。 相似文献
5.
王胜军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44-49
熊赐履是清初理学名臣,其《四书》学诠释具有鲜明的经筵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宗旨上,尊崇程朱、辨正道统;在风格上,直说大义、明白易晓;在致用上,由经及政、以道正君。熊赐履《四书》学是《四书》学在现实政治中的典型性展开,代表了《四书》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6.
朱汉民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论语>学是儒家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经学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由于<论语>主要是孔子及其弟子对现实的"应世随感"式的言论,而作为"垂轨万代"的经典则须作进一步理论拓展.魏晋、两宋是<论语>学的两座高峰,玄学、理学对孔门弟子不闻的"性与天道"作出一系列创造性诠释,从而推动了<论语>学的发展与内圣之道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8.
朱汉民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
以《四书》为代表的早期儒学奠定了儒家人文信仰的基础,而理学家朱熹通过重新诠释《四书》完成了儒家的人文信仰。一方面,朱熹以更加理性主义思想方法与概念体系建构以"天理"为中心的哲学体系,以解决人文准则与终极实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朱熹的理论又是一种宇宙目的的象征性表达,包含着生命体验的终极关切,故明显具有信仰的特征与宗教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吴伯曜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晚明时期由于阳明心学盛行与影响,《四书》学呈现四方面的新发展一、朱注在晚明《四书》学中的权威性明显削减;学者诠释《四书》更具自信,并勇于对朱注提出质疑与批评;二、阳明的学说论述成为许多晚明《四书》学者讲论的依据与推崇、引述的哲理典范;三、晚明《四书》学普遍出现“心学”观点的《四书》诠释;四、晚明《四书》学普遍出现“三教合一”、“三教会通”观点的《四书》诠释。晚明“心学”《四书》学中对《四书》合理诠释的思辩与探求、对道德自觉与生命实践的注重以及尝试对不同义理系统(儒、道、佛三教)进行融通的精神,这些精神态度 相似文献
10.
11.
马欣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4):20-22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加强“四大文明”建设。这是因为,物质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应通过“四大文明”建设来促进小康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田静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1-4
“宋明理学”将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理学家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糅合道教万物化生理论和佛教思辨哲学,建立了一个比较精致、圆滑的哲学体系。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等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在看到它积极意义的同时,更要认识到其根本的历史局限性,应有选择地加以扬弃。 相似文献
13.
王会梅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5(12):53-56
当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这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代表着古籍整理的未来方向。笔者对比分析了两巨型数字古籍库--《中国基本古籍库》与《汉籍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库内容、界面设计、检索功能、输入结果等,指出两数据库各自的特点以及差异,试图为用户高效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麻天祥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
宋儒哲学以“理”为终极关怀,故称之新儒教哲学。理论建设可上溯李翱的“复性”论,它是宋代新儒教哲学分辨理欲、变化气质学说的先导。张载提出“气”本体论,并分别“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将天理人欲之辨植入新儒教哲学系统。程颢、程颐把具有神学目的论的“天”,变成抽象的哲学本体的“理”,建立起“理”本体论,完成了新儒教哲学本体建设的使命。朱熹继承并深化了二程的“天理”论,把“心统性情”的心、性关系肯定为“心统万物”的心、物关系和心性本体,使新儒教哲学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雷敦和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本文将西方哲学与古典中国哲学所重视的方向做比较。我们发现,除了墨家之外,中国古典哲学不那么重视定义,反而重视成语的使用以及思想家的高智灵感,知道在某场合中如何使用适当的语言来诠释。西方哲学重视系统的传统与印欧系语言有密切关系。西方哲学重视某物的单独存在,中国哲学则重视物与物之关连;西方追求某物的明确定义才讲它与万物的关系,中国哲学则从流动的道或太极图把物与物的彼此互相关系当作某物的不能缺乏的因素。不过,近代西方哲学已不追求定义与系统,同时张岱年先生与其它中国哲学家愿意使用定义和系统来诠释中国哲学。中西方哲 相似文献
16.
姜广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
宋明时期许多注经的著作中已经渗透了理学思想,而理学家的讲学内容也大多不离经学的主题。两者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离开对方,便没有真正意义的"宋明理学",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宋明经学"。理学是经学演变的合逻辑产物,理学以经学为根柢,同时又是从经学思想中升华出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反过来理学又指导并服务于经典解释。宋明时期许多理学家的语录是以讲儒家经学为主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有七十九卷是纯粹讨论儒家经学的,这些语录反映了对理学家经典文化的一种深度理解。由于传统教育是经典教育,理学家的一个最终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