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Leach),属节肢动物门、有螯肢亚门、肢口纲、剑尾目。有4亿多年的历史,俗有“活化石”之称,目前世界上主要有4种:东方鲎,美洲鲎,马来鲎,圆尾鲎。东方鲎主要分布于日本海以西,中国长江口以南,中南半岛以东一带沿海。它的血液呈蓝色,经加工后目前市场价格为6万美元/加仑,具有较高的医学和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鲎形体与体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其生长特性,分别测定了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和圆尾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14龄成鲎和10龄幼鲎及不同性别的形态参数(头胸甲宽度及体重)。结果表明,中国鲎和圆尾鲎14龄成鲎和10龄幼鲎以及雌、雄的头胸甲宽度与体重均表现为正相关(R20.88);10龄中国鲎和圆尾鲎异速生长曲线的斜率-回归系数b分别为2.2263和2.1883,而14龄成鲎的回归系数b分别为3.1551和2.6501;10龄和14龄雌、雄中国鲎的b值分别为2.2314(♀)、1.9626(♂)和3.2295(♀)、2.8674(♂),10龄和14龄雌、雄圆尾鲎的b值分别为2.5342(♀)、1.9547(♂)和2.7791(♀)、2.1803(♂),b值均大于1,表明体重增长率大于头胸甲宽度的增长率,处于正生长期,且雌鲎的异速生长率均大于雄鲎;F检验表明,中国鲎和圆尾鲎10龄及14龄不同性别的头胸甲宽度与体重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  相似文献   

3.
比较分析圆尾鲎和中国鲎消化道组织学和形态学特征,为其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和健康繁育提供理论依据。中国鲎与圆尾鲎均来自于广西合浦县西场镇邻近海域,10龄和14龄均各5只,平均头胸甲宽:圆尾鲎46.78~52.42 mm、中国鲎46.09~55.44 mm。通过形态解剖、组织切片和光镜技术等对消化道的形态学与组织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圆尾鲎与中国鲎消化道外部及解剖形态基本相似;它们的消化道可划分为前肠(口道、食道、前胃、幽门)、中肠和后肠(直肠、肛门);前肠、中肠和后肠都由几丁质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组成,但是中肠不含几丁质层。10龄中国鲎和圆尾鲎的消化道总长以及中肠长度差异显著,消化道其余各部分的长度差异不显著。不同龄同种鲎以及同龄不同种鲎间的所有测量指数差异显著。消化道各部分的结构、组织形态均与其杂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杨留冰  潘鲁青 《水产学报》2013,37(9):1378-1388
为研究磷脂酰丝氨酸(PS)对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合成、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PS激活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发挥酚氧化酶活性的机制,实验采用5、10和20μg/mL 3个PS浓度对凡纳滨对虾尾节肌肉进行注射,注射量为50μ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各处理组设3个平行组,取样时间为0、6、12、24、36、48和60 h,分别测定了血浆血蓝蛋白含量,肝胰脏血蓝蛋白p75、p77亚基和mRNA的表达以及血浆血蓝蛋白酚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血蓝蛋白含量在6 h内略有下降,6~36 h内呈峰值变化,24 h时达到最大值(P<0.05);血蓝蛋白亚基p75、p77和mRNA表达在0~36 h内呈峰值变化,12 h时达到最大值(P<0.05);血蓝蛋白酚氧化酶活性在36 h内呈峰值变化,12 h时达到最大值(P<0.05)。研究表明,PS能够激活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的酚氧化酶活性,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同时在短时间内引起血蓝蛋白含量下降,随后机体启动血蓝蛋白的合成机制,证实PS是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发挥酚氧化酶活性的激活因子,为对虾血蓝蛋白免疫活性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杂色鲍血蓝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酚氧化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超速离心和CsCl梯度离心的方法,从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血淋巴中分离纯化血蓝蛋白(Hcs),SDS-PAGE检测提取的血蓝蛋白由1种亚基构成,分子量为400kD;Native-PAGE电泳检测2个亚基(Isoform)分别为HdH1、HdH2;透射电镜下其四级结构为圆柱体,以多十聚体、二十聚体和少量的十聚体形式存在于血淋巴中。杂色鲍血蓝蛋白在以邻苯二酚为底物的条件下表现出微弱的酚氧化酶活性(Km=25.66mmol/L),胰蛋白酶和SDS能使其酚氧化酶活性增强;以左旋多巴(L-DOPA)为底物则不表现出酚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6.
血蓝蛋白是一种具有多种非特异性免疫学活性且可以产生免疫学活性降解片段的多功能蛋白。为了探索血蓝蛋白新的降解片段,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旺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蛋白质学技术分析对虾感染病原菌后血清蛋白质组的变化。结果发现,对虾感染副溶血弧菌(Hbrio parahaemolyticus)12h后,血清中新增一种28.5kD的蛋白(命名为p28.5)。经MALDI-TOF/MS分析,其与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75kD亚基具有高度同源性。进一步研究显示,p28.5蛋白不仅可与抗血蓝蛋白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且还与对虾抗感染能力呈正相关。由此推测,p28.5蛋白应该是对虾感染病原菌后产生的一种28.5kD血蓝蛋白降解新片段,其可能是血蓝蛋白发挥免疫学功能的一种新方式的产物。[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25-430]  相似文献   

7.
中国鲎资源已告危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鲎的介绍 鲎(Horseshoe crab),隶属节肢动物 门肢口纲(Arfhropo da)。整个肢口纲,现 在地球上生存的仅有 四种,即中国鲎 (Tachypleus tridenta tus,又叫东方鲎),圆 尾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南方鲎 (Tachypleus gigas) 及美洲鲎(Limulus polyphemus)。它们自 古生代泥盆纪出现于 地球上,一直生存至 今,已达4亿年,未有 什么大的变化,被称 为活化石,是研究古 生物进化的重要材 料。同时,…  相似文献   

8.
凡纳滨对虾血清中直接与病原菌相结合的主要蛋白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将其血清分别与溶藻酸弧菌,哈维氏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4种病原菌孵育,采用亲和蛋白质组学和Western-blotting等分子生物学方法纯化、鉴定和确证其中可与病原菌直接结合的蛋白.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4种病原菌与虾血清孵育5 h后均可与对虾血清中分子质量约为75 000 (p75) 的蛋白相结合,而孵育15 h后既可与p75相结合,还可与分子质量约为77 000 (p77) 的蛋白以及0~4种不同分子质量的蛋白相结合.经MALDI-TOF/MS分析和Mascot搜索引擎检索,p75和p77蛋白分别与凡纳滨对虾中分子质量约为75 000、77 000的2个血蓝蛋白亚基具有显著一致性.尤其是p75蛋白还可与兔抗血蓝蛋白75 000亚基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由此推断,凡纳滨对虾血清中与病原菌直接结合的主要蛋白为血蓝蛋白,提示血蓝蛋白全蛋白可能具有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以腹足纲,田螺科,螺蛳属(Margarya)的5种动物和中国圆田螺(对照)为研究对象,提取肝脏组织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纯化后测序,并用DNAStar软件包对序列进行编辑,MEGA软件绘制基因N-J树和UPGMA系统树.结果表明:COI基因大小为636 bp,系统树显示,螺蛳、滇池螺蛳、牟氏螺蛳、乳顶螺蛳共同组成一个大支,阳宗海螺蛳与上述动物的亲缘关系较远,成为螺蛳属中单独进化的类群;中国圆田螺与螺蛳属动物的遗传距离达0.404%~0.518%,亲缘关系很远.  相似文献   

10.
脊尾白虾血蓝蛋白基因cDN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RACE技术克隆了脊尾白虾血蓝蛋白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2 158 bp,开放式阅读框长1 992 bp,5’非编码区长26 bp,3’非编码区长140 bp,将该基因命名为EcHc.EcHc编码663个氨基酸,前15个氨基酸组成信号肽,推测成熟肽的分子量为75.05kDa.Blast比对结果显示,由脊尾白虾血蓝蛋白cDNA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日本沼虾、信号小龙虾血蓝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6%、68%,由此推断该cDNA序列可能属于血蓝蛋白家族.利用Real-time PCR方法,分别研究了鳗孤菌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脊尾白虾后,肝胰腺组织中EcHc基因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细菌或病毒感染后,EcHc基因在肝胰腺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增加,且均在感染后6h达到最高值,揭示脊尾白虾血蓝蛋白基因EcHc在脊尾白虾的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Tachypleus tridentatus isan endangered horseshoe crab that isfound and known only in several isolated sites in southern China,and thathas been suffering from the loss and fragm entation of its habitat.To evaluate its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genetics,the first set of eight polym orphicm icrosatellite lociwas developed and characterized.The number of alleles ranged from 3 to18 per locus with the observed and expected heterozygosities ranging from 0.667 to 1.000 and from 0.543 to 0.944,respectively.These markers will be useful for the assessment of genetic variation for this species.  相似文献   

12.
对圆尾鲎消化道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消化道分为前肠(口腔、食道、嗉囊、砂囊)、中肠和后肠(直肠、肛门)。各部位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除中肠外,均有几丁质层覆盖于腔面。口腔环肌为横纹肌,有大量腺体分布;食道环肌层不连续,纵肌数量少;嗉囊有腺体分布;砂囊环肌层连续,纵肌成束分散排列,有放射肌分布;肠道肌肉为横纹肌,肠腺发达,具2对肝胰腺导管;直肠环肌连续;肛门几丁质层中有许多腺体导管,在其表皮层之下的结缔组织中充满皮肤腺。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光镜及电镜技术研究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Leach))复眼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中国鲎复眼表面覆盖角膜层,外形呈半球形,由800-1200个小眼组成,组成复眼的小眼面均为椭圆形。每个小眼包括透光和感光两部分。透光部分由透光锥体和透光孔径组成;感光部分包括小网膜细胞及色素细胞。小网膜细胞分R-区和A-区,R-区是有感杆束分布的区域,A-区是没有感杆束分布的区域,但A区的表面覆盖着色素细胞,色素颗粒主要分布于A-区和R-区的交界处。8个小网膜细胞排列成的桔瓣状结构组成1个小眼的感光部分。[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17—524]  相似文献   

14.
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与人红细胞的作用靶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亲和层析、SDS-PAGE、Far-Western-blotting、MALDI-TOF/MS等亲和蛋白质组学方法,发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蓝蛋白可与人红细胞膜上一种分子量为27 kD的膜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经Mascot搜索引擎检索该蛋白与人红细胞膜蛋白——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hioredoxin peroxidase)具有高度同源性。继而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其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与血蓝蛋白在三维结构水平可发生特异性的对接,且其结合位点呈现"锁钥模型"。由此推测,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可能为对虾血蓝蛋白与人红细胞结合靶位之一,所获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血蓝蛋白的凝血、溶血作用机制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血蓝蛋白(hemocyanin)抗体浓度进行优化,进而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血蓝蛋白在肝胰脏、外套膜、鳃、消化道、腹足中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免疫组织学检测发现血蓝蛋白在杂色鲍各组织中均有分布,其中肝胰脏、外套膜和鳃中分布较多,消化道和腹足中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Ⅱ(COⅠ、COⅡ)和16SrRNA基因在鰤属鱼类物种鉴定和群体划分中的适用性,在黄条鰤(Seriola lalandi)、高体鰤(Seriola dumerili)、五条鰤(Seriola quinqueradiata)等鰤属鱼类中克隆了 3种基因,并进行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  相似文献   

17.
对采自2008年、2009年中国沿海的石莼属(Ulva)海藻进行了ITS基因间隔区序列和5S rR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探讨了绿潮藻的分类问题。根据ITS序列分析结果,绿潮藻中存在着几个不同的种,包括LPP复合体(Ulva linza-procera-prolifera)中的种类以及Ulva compressa。绿藻的5S rRNA序列系统分析结果的差异性较明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述结论。根据本文中ITS基因间隔区及5S rRNA序列分析结果,本实验采集到的绿潮藻的后代中至少存在U.prolifera、U.linza和U.compressa三个种类。据此推断,我国黄海海域2008年、2009年爆发的绿潮中,存在上述三个种类。  相似文献   

18.
温州洞头海域是浙南重要的渔场,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为了监测该地区的游泳生物资源,在传统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使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COI)对渔获物样品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生物隶属于4个纲19个科25个属的28个种,DNA条形码的有效鉴定率为96.5%.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所有序列与GenBa...  相似文献   

19.
A 84‐day feeding experiment of two juvenile horseshoe crab species, including nine formulated diets with three digestible protein (DP) levels (36%, 40% and 44%) and three digestible energy (DE) levels (14, 16 and 18 kJ g?1) versus the control, fed on frozen brine shrimp (Artemia salina),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vival rate of Tachypleus tridentatus ranged from 67% to 100%, while that of 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 varied from 44% to 100%.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formulated diet containing 40% DP with 14 kJ g?1 DE was the best, in terms of growth and feed utilization, for the two juvenile horseshoe crab species. Final body weight (FBW), thermal‐unit growth coefficient (TGC), feed efficiency (FE), nitrogen retention efficiency (NRE) and energy retention efficiency (ERE) of T. tridentatus fed 40% DP and 14 kJ g?1 D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 tridentatus fed the control diet. However, for C. rotundicauda, only significantly higher FE, NRE and ERE were found in juveniles fed 40% DP and 14 kJ g?1 DE than the control diet. The present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he optimum DP/DE ratio for the two species was 28 g protein MJ?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