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先秦儒家在古代的祭祀文化的语境下产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传承和规范祭祀文化为已任。他们从修德配天、神人分治的宗教信仰出发,特别注重祭礼作为治人之道的社会作用,尤其是祭祀的政治文化整合功能和普遍的道德教化功能。同时,他们认为祭祀也具有文化传承功能和社会交往、集体团聚的功能。他们将祭礼的核心规范为"敬",从而将祭祀的根本目的从传统的禳灾祛病、求福避祸转换为培养人们的诚信忠敬意识,并且主张用情智统一的态度去祭祀已故亲人,构筑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传统祭祀文化。  相似文献   

2.
祭祀是书院规制的重要内容。书院祭祀可以确立、增强士人对儒家伦常道德观念的认同感,引发士人对儒学的信仰,激发士人的道德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不仅如此,书院祭祀的影响还超出书院本身而及于整个社会,发挥着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3.
"东亚书院与儒学国际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成功举办。这次会议以多学科、多视角、新方法研究为特点,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书院本身、书院与儒学的关系、韩国书院研究三个主要方面展开学术交流。对韩国书院的研究是这次会议的亮点,而对中外书院的比较研究将成为以后书院研究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本文主要从“礼制”和“风水”两个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是最富影响力的两所宋代儒家书院,本文将它们作为两个范例,来举例说明宋代儒家书院的历史和教育文化。文章通过对书院学规和著名会讲的记述,以及对书院建筑、布局、祠庙乃至碑铭的描述,再现了宋代儒家书院的生活和学习情形。吕祖谦、朱熹和张栻等道学领袖们致力于强化书院,为书院的道德规范和人才培养创立了指导方针。当朝廷官学致力于科举应试时,这些道学领袖们却将道德伦理的教育置于首要的位置,探索如何在书院中培养具有儒家道统价值取向的士人群体。不过,朝廷的支持始终还是这些儒家书院得以创建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并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书院制度,其起源、发展、普及的重心一直是长江流域。一方面,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是长江流域书院崛起的历史条件与文化原因;另一方面,长江流域对唐宋以降的长江文化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江西传统聚落中的祭祀类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莹  施瑛 《农业考古》2007,(3):201-203
江西传统聚落作为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基层社会生活单元,在民宅以外还存在着少量公共建筑。本文分析了公共建筑中祭祀类建筑的类型、功能和基本形制。  相似文献   

8.
龙江书院作为井冈山精神的重要传承之地,在红色文化传扬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探 索红色文化与龙江书院景观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并针对红色文化与书院景观融合发展中所出现的 问题给予相应的建议,对于弘扬红色书院,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许多地方,书院曾是儒学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十至十四世纪吉州地方文化与道学教育相互作用。吉州的历史开始于七至八世纪。那时,吉州大姓开始搬迁到这一区域。搬迁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受佛教或道教的影响。当时民间宗教是相当现实的。效忠是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意识。功利精神或某种现实态度渗透到了当地的世界观和生活哲学。当地人对法律程序的熟悉程度和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争端之快是出了名的。这也许能部分解释那一时期的相对和平。朱熹去世时,儒学已开始渗透到宗教。那时已有十三家书院,书院的高效率使用在传播儒家思想方面起到了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宋代书院与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理学家形成的学统及道统观念,对书院祭祀制度的完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有一种强烈的建构书院学统,以确立书院在儒家道统史上的意义、地位的精神追求,他们通过创建书院学祠,开展书院祭祀活动,以完成这一文化使命与道义责任。  相似文献   

11.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政府既要在发展速度和规模上对新的竞争格局进行调整,又面临着如何在各国间和国内更均衡地分享地区和全球贸易收益的挑战.目前,东亚区域内的一体化合作近年迅速发展,是以自由贸易协定为代表的实际经济领域合作和以东盟 中日韩框架为依托,以清迈协议为标志的货币金融领域合作.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建筑历史悠长久远,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变化,其建筑文化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单一到复杂多元,由封闭到开放,逐步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清真雅正是清代朝廷推行的衡文准则,包括在理、法、辞、气等方面有所要求。为了引导生徒作文步入正轨以及促进健康文风的形成,清代一些书院将清真雅正纳入八股文教育的范畴,清真雅正在书院学规、课艺甄选、课艺评点等内容中有着重要体现。为了便于生徒理解清真雅正,施教者要求研习明清时期八股文名家善本,用范文来指导习作。清代一些书院在进行清真雅正教育时,重视将为文上的开导与为人上的训迪结合起来,从而为国家培养品学兼优的科举人才,实现文学教育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14.
云南白族民居具有独特而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文化传承性及其民族特性,它在选址设计、建材选用、装饰图案等方面蕴藏了丰富而独特的生态建筑文化观.在当今中国迅猛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研究、借鉴当地民族民居中蕴含的生态建筑文化,对避免大拆大建、“千城一面”、“千村同一”甚而“媚俗建筑”、“短命建筑”等的出现,对突出地方生态建筑特色、提升建筑效益及文化含量、创建特色生态旅游村镇和宜居城市、传承民族民居生态建筑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东海岛屿文化是我国海洋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海洋岛屿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文章概括了东海岛屿文化历史坐标,分析了东海岛屿文化的特色之处,并研究了东海岛屿历史对其文化特色形成所起的作用,并对东海岛屿文化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加强东海岛屿文化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明初统治者在健全科举考试制度的同时,将官学纳入科举体系之中,形成了科举-官学的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运作模式。在官学能够满足科举应试需要的时期,书院被排斥在科举-官学模式之外。然而,当官学的教学功能日渐式微,在官方的认可和扶植下,书院再次承担起了教授科举人才的重任,科举-官学模式转变为科举-书院模式,书院因此而兴起,其数量与规模都远逾前代。  相似文献   

17.
唐宋时期,隐逸文化与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复合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同处特定历史时空,共存共融、互动互构:一方面,隐逸文化重心向“生活之隐”转向,其物化载体的选择、社交需求,促进了茶诗、茶礼、茶事等茶文化的全面发展,使得茶成为真正的国饮;另一方面,茶以“南方之嘉木”的自然物质属性、“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人格化精神属性,成为推动“生活之隐”的最佳媒介,最终使得隐逸精神沁入国民人格之中。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湖南省永州市柑桔生产概况和布局现状,从气候变暖的实际出发,提出永州市柑桔规划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19.
吴江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翔  尹海伟  徐建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615-8618
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的核心内容是确定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与生态环境胁迫程度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采用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生态足迹方法,对吴江东部地区2000~2003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测度,并进行了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和发展能力的测算。结果表明,吴江东部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赤字逐年提高,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单位生态足迹产值逐年提高,说明资源的总体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和发展能力指数不断提高,说明各类用地的比例有趋于平衡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