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软实力”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产物,其经营在中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唐盛世的形成即是文化软实力导引国家走向强盛的成功典范。刘汉王朝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走了一条通过经营忠文化以提升国家导向力、凝聚力、亲和力、吸引力的路径,从而启发我们,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准确性、突破点的精选性、方法的得当性、理论文化的创新性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汉初,社会秩序得以重建,大量劳动力回归土地,一方面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人口压力。为解决人口与耕地面积增长速度不平衡的问题,汉代农业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劳动力密集型的精耕农业发展,同时从单一的生产方式转向多样化经营。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科技》2011,(9):74-77
本文讨论的主题是汉代的农业,尤注目于集约精耕与人口增殖的关系。精耕制与以销售为部分目的的农户经营,由汉代以至近世,始终是中国农业经济的特色。兹先由汉代政府对农业的政策开始讨论。  相似文献   

4.
汉代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创了我国造园"一池三山"人工山水布局之先河。两汉时期苑囿的游赏功能逐渐强化,体象天地的宫苑格局更加突出,崇楼伟阁以象仙居的造园风格表明汉代皇家园林深受皇权思想的影响。以叠山、理水、动植物景观及建筑营造等造园手法的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汉代园林的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5.
郭浩 《农业考古》2022,(1):89-98
秦汉"大男大女模式"最初并不是专门用来征发赋役的,它是最基本的人身控制模式。直到汉初,"大男大女模式"与赋役制度仍不是直接对应。随着户赋演变为口赋以及杂税的弹性扩张,赋税征缴逐渐向"大男大女模式"靠拢;秦汉"傅籍模式"是朝廷每年八月对男子进行的系统工作,与女性无涉,其目的是统计男子服兵役、更役等常规徭戍的人数。汉代徭役的制度弹性导致服役对象由傅籍男性扩展到大男群体,甚至大女群体,呈现出"大男大女模式"与"傅籍模式"的纠缠不清,形成了汉代赋役身份的外在错位。  相似文献   

6.
马千里 《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4):173-178
采用2000—2018年的样本数据,基于MS-VAR模型研究贸易开放、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贸易开放、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存在2个明显的区制。现阶段,扩大贸易开放能够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政府应当有效利用贸易开放、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发展阶段,保障农业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增长。通过区制转换概率矩阵,可以发现贸易开放、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较为稳定。因此,政府应当着眼于制定促进贸易开放、技术进步的长期政策。由脉冲响应分析可知,从区制1到区制2的转换过程中,贸易开放与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冲击反应逐渐增大,在当前阶段,要着重把握贸易开放、技术进步的提升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研究了农业生产与汉代乡里基层社会治安秩序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讨论了汉代乡里基层社会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所采取的各种制度与措施,希望在农业生产与社会治安的问题上做些有益的探讨,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对 1992~ 2 0 0 0年攀西优质稻生产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行了计量分析 ,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攀西优质稻生产的贡献份额为 4 1 4 8% ,而“九五”期间则达到了 5 5 0 6 %。攀西地区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 ,要想依靠工业反哺农业 ,高投入、高产出的资金集约型发展在目前是不现实的。单纯依靠外延性的、粗放性的资金投入推动生产发展 ,结果必然导致生产成本上升 ,经济效益下降。所以 ,依靠科学技术就成为优质稻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科技》2011,(Z1):74-77
中国的集约农业,终究会使农民把非农业活动的资金与劳力,转化为专业货品的生产,让农民在农业收入之外,享有可观比例的农舍工业的收入。本文讨论的主题是汉代的农业,尤注目于集约精耕与人口增殖的关系。精耕制与以销售为部分目的的农户经营,由汉代以至近世,始终是中国农业经济的特色。兹先由汉代政府对农业的政策开始讨论。  相似文献   

10.
尤佳  代唯酝 《农业考古》2013,(1):232-234
汉代白鹿分布的地域有限,数量也很少,这除了与自然环境、人口密度与经济生产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外,还与白鹿自身的繁殖特点与基因遗传等因素有很大关系.“皮币荐璧”礼仪中白鹿皮币的高价及币、壁间巨大的价格差异与政府的强制干预、制造它们原材料的丰寡和产量的高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元明清时期对汉乐府诗旨的探讨表现为以传统的诗教观念来约束汉乐府,以比兴手法解诗,失于穿凿附会和繁琐考证;在艺术形式上则表现为从后来发展的艺术观念来寻找先验的格律,难免拘于旧说。但汉乐府在诗评界取得了经典范本的地位,叙事诗批评开始形成,著作之丰超过此前历代研究者的总和,呈现出集大成的风貌,荟萃诸家众说,是汉乐府研究的总结期和丰收期。  相似文献   

12.
浅析汉代西南地区陂塘水田模型的分布和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南地区的汉代墓葬中出土大量陂塘水田模型,这是汉代丧葬习俗转变的结果。以往对陂塘水田模型的研究多集中于结构类型的分析和生产经营方式、耕作技术等问题的探讨。本文依据陂塘水田模型的考古发掘材料,结合文献中关于秦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道路交通状况的记载,对陂塘水田模型的分布和主要传播路线作简要分析。认为其起源于汉代巴蜀地区,并随着中央政府对原西南夷地区控制力的加强,通过五尺道和灵关道传播到云南地区。  相似文献   

13.
随着江南水乡古镇滨水空间的不断开发,绿化设计成为滨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了解目前江南水乡古镇滨水空间绿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江南水乡古镇滨水空间树种规划的设计理念和分区规划。  相似文献   

14.
徐从江  瞿群臻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583-8585,8809
在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长三角区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充分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主要海洋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实践,提出了基于SWOT战略矩阵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以及基于区域间协同发展的雁阵模式与基于产业间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模式相结合的长三角区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地区经过近20年的综合治理,取得巨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缺少系统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岭区农业灌溉设施不完善、缺乏高端农业品种和完整的产业链、岭区空心村现象严重、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等。分水岭地区政府需要根据农业特点,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完善以下措施:构建乡镇发展规划体系;建设农业灌溉系统;打造农业高端品种和完整产业链;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资。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品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长江中下游麦区现有小麦品种的品质现状,以该区近10年来审定推广的58个小麦品种为试材,对其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品种间品质性状的差异较大,其中变异最大的是面团稳定时间,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变异较小。2)品质性状的平均值为:蛋白质含量13.3%±1.8%,湿面筋含量29.3%±5.7%,面团稳定时间(4.4±4.1)min。3)不同省份间小麦品种的品质有差异,安徽省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要高于湖北、江苏和浙江。4)该区绝大部分品种属中筋类型,扬麦10号和安农92484达到优质强筋二等标准,宁麦9号、扬辐麦2号、扬麦13和扬麦15达到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同时,提出了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质改良策略、品质区划以及重点推广品种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With series of measures and policies taken by Qin and Han governments,although the agriculture of South Area of Yangtze River had made rapid progress,at the same time,it put up significant distinctions in many field during different eras.In Qin and West Han dynasties,the agriculture of South Area of Yangtze River still had been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and it had arrived at its boom in many aspects,such as the extending of agricultural areas,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y and yield of agriculture,the boom of...  相似文献   

18.
汉简资料记载,汉初为了保护农业发展,律令禁止放牧养猪的养殖方式,这或许促使了圈养方式的兴起。两汉时期既有民间个体饲养也有政府集体养殖两种方式,边塞的戍守系统继续沿用此种模式。汉代人们对猪的认知度颇高,无论是在朝廷赏赐、医疗、饮食,还是在地名、人名中都广泛应用,猪文化影响深远。此外,西北汉简中的“肉价”可能就是猪肉价格的简称,这为深化汉代社会生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汪洋周旭  杨晓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648-8650,8652
试图从文化角度来分析并溯源汉至唐法天象地、因藉自然的造园手法的发端以及形成。通过收集大量资料,运用分析、归纳、对比、概括、总结等研究手法对资料进行整合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汉代园林及其背后一直沿袭至今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它的源头即是古老悠久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观,经由汉代园林的借壳存身一直承袭至隋唐以至明清,几乎贯穿了我国传统造园史,这种造景思想对于今日陕西省的园林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