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20世纪中国新诗的发展走过了一段艰难而曲折的路程。“五四”白话新诗运动 ,力举用白话写新诗 ,改革诗歌体载 ,从“摹写自然”到“表现自我” ,中国诗歌开始走向现代化。 2 0~ 30年代成功地对古今中外诗歌艺术进行整合 ,将中国传统诗歌的抒情艺术与西方象征主义的表现艺术相结合 ;之后又融艺术创新精神与历史使命于一炉 ,形成独具开放性品格的现实主义诗歌的格局 ;4 0年代又追求情性诗化和智性诗化 ,在现代化探索中实现新的超越。 5 0~ 70年代 ,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 ,诗艺单调 ,诗歌的现代化进程停滞不前。 80年代后进入大调整 ,大变革时期 ,复人性和自我 ,实现观念的一次更新 ,诗歌发展又重回正道 ,诗又回到诗本身。中国新诗的发展与时俱进 ,有待于我们去不断的开拓  相似文献   

2.
译诗的“三美”——许渊冲诗歌翻译艺术欣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比、分析许渊冲格律诗的韵译与其他译者的翻译,讨论了许渊冲译诗的“三美”论。通过实例证明了诗词翻译除了“意美”之外,还应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作者否定了把诗译成散文的做法。认为经过认真学习许渊冲的译诗理论,欣赏其诗歌翻译艺术,并付诸实践,诗不仅是可以译的,还可以在“三美”理论的指导下,译出同原作均等的效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出现超越原作的最佳译作来。文章在名家理论的指导下,旨在为恢复以诗体译诗的传统,把翻译的艺术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3.
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以一等天才的艺术笔触,精心打造了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林黛玉。生活在诗一样环境中的林黛玉同时也是诗的化身,在她短暂的一生中,用诗宣泄痛苦和悲愤,用诗抒发欢乐与爱情,更用诗表示抗议和叛逆。诗歌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表现了她孤傲不阿的人格,也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本文从分析林黛玉所作的诗词入手,着重探讨作为她生命主旋律的叛逆性格;她迫于不幸身世遭遇及恶劣环境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特点,她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格以及天真笃实、待人宽厚、处事谨慎的性格特点,从而论证了她性格特征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孔雀东南飞》初见于陈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全诗三百五十多句 ,一千七百多字 ,是我国古代少有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它代表汉乐府民歌的艺术高峰 ,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孔雀东南飞》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在于 :通过一对青年夫妇焦仲卿 ,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 ,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同时热烈地歌颂了刘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并在诗的结尾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 ,闪耀着理想光辉。使死者成为鸳鸯比翼…  相似文献   

5.
高翠美 《山东农业》2003,(12):93-94
当今世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冲击力影响着人类的经济生活。作为价值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科技创新的深刻影响。在科技创新的影响下,企业财务管理的观念、主体、目标、内容和方法均发生了变化。一是财务管理观念的变化。表现在风险观念上,企业决策者在预定收益水平上谋求低风险生产,收益上升到第一位;表现在人本观念上,企业决策者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围绕人的价值管理来开展财务管理活动,协调以财务关系为表现形式的人的关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二是财…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建筑艺术经过四个时期发展到巅峰状态,形成了以柱式为主要结构、以神庙为主要样式的建筑体系;它是古希腊人自然、宗教、哲学观念的产物和载体,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呈现出自然、和谐的审美特征。这些审美特征主要源于古希腊建筑所运用的艺术原则:建筑的各个部分遵循严格的数的规则、比例,主要表现为三种柱式系统;发现并普遍运用了"黄金分割"规律;关注人的审美眼光,致力于在视觉上追求完美的审美境界,同时又体现艺术创作的自由。古希腊建筑在形象模型和对建筑美本质的理解上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运用西方叙述学中文类的观念,来分析道教东晋上清仙传的名称体例、语言笔法与意象结构上所表现的叙述内涵与特质,以凸显其作为宗教别传的文学意义与“修与报”的结构功能。首先,探讨其内传命名的区隔性与传信性,内传撰阅的封闭性与神圣性,以及所表现的形式体例特质。其次,分析其结合宗教体验与文学美感所形成的诗的、象征的、神话的宗教语言,以及叙述虚实笔法与情节发展的结构性关系,所具显的“既是宗教又是文学”的艺术美感。最后,解析文本中感官字词描述所呈现的丰富文学意象,以及修炼与仪式所蕴含的叙述结构,推定其应颇合乎“奇幻叙述体”的叙述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电影的发展和制作技术得到了不断进步。场景绘制是电影艺术中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内容,在剧情的发展中需要多样化的场景表现,它将直接关系到电影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主要是以电影里的场景艺术体现来展开的,探讨电影场景中的色彩、空间、构图的运用以及场景与电影的关系,进而取得对当前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的了解,以此来促进场景绘制对电影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拟想是文学中的一种艺术手法,这是一种从对面落笔的方法,表现为由人及我的“发送—接收”式和由人及我再及人的“发送—接收—融汇”式这两种方式,具有三种艺术效果:反面着笔,不落俗套;空间扩大,曲折有致以及虚实结合,由实入虚。这是对《诗经》以来的思乡怀亲诗艺术表现手法的继承与发扬,并且对中唐之后的诗和词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0.
一、当代艺术与公众之间隔膜的形成 当代艺术以破除传统、解构传统、进行重组为主.理性思考与逻辑观念在视觉艺术表达中不再依赖故事、构图和色彩来传达,而是以直接的观念形式出现.当群众的欣赏水平未达到一定高度时,是无法欣赏、认同这些艺术作品的.艺术走的越快,它与群众的关系就越脱节,这就导致了艺术与公众之间出现隔膜.  相似文献   

11.
早稻在宋代发展迅速,学界对此研究颇多,但亦有若干问题尚未完全阐明,本文主要就宋代早稻的内涵、分布状况及何时兴起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以廓清认识.研究认为,宋代早稻大致涵盖现代的早稻及早、中熟中稻.南宋时,早稻以江东、江西、浙东、荆湖南部占比最高,福建、广南、淮南次之,而浙西、荆湖北部及川峡四路较低.在长江流域,早稻的兴起...  相似文献   

12.
以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律及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兵器和秦陵铜车马为主,从零件几何参数的标准化、加工工艺的标准化以及产品规格的系列化等方面,综合研究和考证了秦代机械工程标准化的主要特征及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有关唐代土特产的研究成果颇丰: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论著4部,尤其是在对唐代的贡茶制度,茶、酒等土特产品的分布、质量与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上,进展迅速。  相似文献   

14.
宋代《四书》学的兴起与演进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内容。学界对宋代《四书》学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的范式也趋于多元化。尽管如此,宋代《四书》学的研究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一方面,宋代《四书》学的相关文献有待进一步的收集与整理;另一方面,宋代《四书》学的研究也应当鉴别吸收思想史、学术史、社会史的研究方法,进而分析宋代《四书》学与社会、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推进宋代《四书》学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作物的种植与经营是其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唐代经济作物的发展及原因进行研究,其现实意义不可低估。本文仅对1949年以来关于唐代经济作物的研究状况予以回顾。  相似文献   

16.
明代税课局开启了地方局务机构的设立,清代中前期地方局以军需、善后、慈善等为主,且使用范围有所扩大。太平天国战争后,地方事务繁重,地方局数量骤增,广泛出现于各类地方治理领域。晚清各地局的背景复杂、种类繁多、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技术性强、作用突出、影响深远。晚清地方局根据职能与内容进行合理分类显得尤为迫切,这对清末民初地方机构史的研究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周赏赐类铭文中常记载各种赏赐物品,这些赏赐物的出现以及之间的组合都呈现出一定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不仅有助于正确理解铭辞文意,对充分认识西周赏赐制度,以及受赐者地位和判断铭文时代等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量化分析为考察这些规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进而以分析结果为基础探讨、总结各类赏赐物间组合规律。  相似文献   

18.
梁松涛  苏红 《农业考古》2020,(1):116-122
宋代的药材种植已与日常食物生产相分离,出现了专业化种植模式,种植的药材种类逐渐增多,形成了若干地道药材的种植中心。宋人发现土质、播种时机、肥料的使用都会对药材的药性产生影响;宋代将间作法、肉引法运用于药材栽培,提高了药材的产量与品质;经过嫁接的药材会使药性下降,有的甚至不堪入药,这些技术体现了宋人在药材种植时"以药性为核心"的思想。宋代种植技术,对元、明、清乃至今天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中国药材栽培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清代京津冀地区兽类群落的分析,复原该地区兽类多样性的历史变迁过程,并探讨影响因素。本文从清代京津冀地区的地方志中搜集与兽类有关的条目,将其数据化,借助ACCESS软件,构建京津冀地区清代兽类多样性数据库,从动物生态学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从清代早期到晚期,坝上高原区的兽类多样性在递减,冀北山地区的兽类多样性更为丰富,华北平原区的大型野生兽类从中部逐渐向西部太行山及北部燕山退却,华北平原由食物链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向生物多样性较低的农田生态系统转变。人类捕杀是京津冀地区虎、豹、熊、狼等大型野生动物消失及物种多样性减少的直接原因,人口数量增多、人类活动及经济开发导致兽类分布范围缩小、生存环境恶化,间接助长了这种趋势。  相似文献   

20.
宋代是湖南地区农业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学界对宋代湖南地区的农业经济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从地域上看,这些成果对洞庭湖周边区域论述较多,而对其他地区涉及较少,对整个湖南省更缺乏系统、全面细致的专门研究;其次,从内容上看,有关洞庭湖区的农田水利以及粮食生产方面的成果居多,而有关生产关系、生产力方面与农业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最后,缺乏长时段的纵向与广区域的横向比较,存在着囿于某一“时期”、限于某一“区域”的倾向,对历史时期湖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缺乏全局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