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满航 《饲料博览》2006,(9):29-30
"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都把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追求。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提出“和为贵”的观点,并将“仁”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主张恭则不悔,宽则得从,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其政治思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一书中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画,主张“公正即和谐”。从哲学上讲,和谐是协调一致的统一,是对立统一的高度境界。在和谐社会中,虽然也存在着差异和矛盾,但各种差异不能离开统一而独立地表现出来,否则就会破坏和谐。现在国家正在提倡建立和谐社会,同理,企业也应该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2.
茶道与禅宗的"平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功欧 《农业考古》2003,(2):254-260
如果说茶道与禅道有着高度的文化学的内在关联 ,那么 ,这一关联便集中体现在“平常心是道”这一命题上。当茶文化向禅宗吸取思想精髓之时 ,“平常心”就既是禅的真谛 ,也是茶的真谛了。禅宗的“平常心是道”的思想命题 ,作为一种禅学的理论建树 ,是对中国乃至对世界佛教史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代茶界精英则直接视“平常心”为揭示生活真谛的茶道。生活之道在于自然和谐 ,茶道的核心精神即在此。哲人们以“平常心是道”这一思想命题来综括马祖道一的禅道思想 ,确实抓住了其核心之处 ;然而笔者在本文中要进一步指出的是 :作为直接的“生活禅…  相似文献   

3.
中国道家的先哲们所成就的艺术的人生哲学,乃是中国纯艺术精神的渊源和根基。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的生命本体是“道”,而“道”即先天地而生的混沌的合体。它是空虚的、有机的灵物,连绵不绝,充塞宇宙,是生化天地万物的无形无象的大母,它混混沌沌,恍恍惚惚,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她是宇宙旋律及其生命节奏的秘密,故灌注万物而不滞于物,成就万物而不集于物。人们必须凭借直觉去体验、感悟,通过“心斋”与“坐忘”,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让自己的心灵保持一种空明澄澈的境界,以整个身心沉浸到宇宙万相的深层结构之中,从而始可能超越复杂的外界自然物象,超越感观,体悟到那种深邃幽远的“道”,即宇宙之美。可以说,正是这种对“道”的审美体验,才使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把审美重点指向人的心灵世界,“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以体会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并由此而形成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的独特的  相似文献   

4.
商周时代人们信仰上帝鬼神,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至子思,则提出以“中”和“诚”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子思认为,“中”和“诚”虽无形影,却具有与上帝、鬼神一样的至上性和神妙性,它已经不仅是一般学者所理解的“时中”之“中”和诚信之“诚”,它同时是“天下之大本”和“天之道”。后世儒者因而称子思善于“体道”。大凡“本体”问题,皆很难证实或证伪,但将“中”和“诚”视作“本体”,便使之进入了信仰的层面。子思在孔子创立仁学的哲学思想体系之后,又建立了“中”和“诚”的哲学思想体系,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北宋理学的文化使命 ,就是要在汉唐以来佛道之教盛行、儒家信仰受到严重挑战的时刻 ,重新恢复对儒家人文之道的信仰。二程在理学史上的最大贡献 ,就是确立了以天理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二程一方面将宇宙主宰的“天”与人文法则的“理”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则是将超越存在的天理与个人内在的人性统一起来 ,从而确立了儒家人文之道的形上依据 ,实现了儒家人文信仰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场有哲学体系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相对相关性”和以此为方法的“根身性相学”。“相对相关性”是场有哲学的场性,非实体主义是其基本的特征;“根身性相学”是“泰古人自我反省其根身(肉体形躯)生长变化的基本情状和性相的学问”,人的意义世界正是通过其“形上姿态”得以开显的。“道”是“无相的实有”,是人类经验的原始混沌,从足、从首,故“道”的原始意义是会直立行走、会说话、会思想的人。道体是有与无、蕴与徼一体之两面;有无、蕴徼、始德和元德等,都是超切的关系。从上述关系和特征切入,“道”与“无”“有”、“道”与“一”、“道”与“德”等关系及诸多命题都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从这些方面把握老子的道论,不仅能重新认识和发现老子,且能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中的自然与隐逸观念及其茶文化内涵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赖功欧茶文化是最具自然性质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一开始便与中国思想中的自然观念相契合。茶道被人们称为“自然之道”。然而我们在这里有必要对“自然”范畴作一解析。“自然”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最早...  相似文献   

8.
慎劝农事     
《资治通鉴》载,北魏皇帝为了“勉励”农民勤耕,曾下了道诏书,采取“计口授田”的方式,将百姓固定在土地上,强迫他们从事农业劳动,并下令各级官吏到乡间巡察,劝农民种这种那,自诩为此举是学圣人之道的“仁义之事”。这件事史称“魏诏守令劝课农事”。对北魏皇帝的这种做法,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却不以为是。他在《读<通鉴>论》中这样写道:“若农,则不志于得粟者矣。其窳者,既劝之而固不加勤;而劝之也,还以伤农。”简而言之,王夫之的基本观点是:历来传为美谈、作为德政的所谓“劝课农事”实质上等于伤农。他提出了“即民见天”、“天视自…  相似文献   

9.
浅谈"说"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一哲理,出自古人之口。比喻有些真心劝戒或尖锐的批评,听起来可能不大舒服,但是很有益处。与之相反,就有另一种劝戒方式,“你别在意,老实人说话难听。”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在各种矛盾上表现的不同说法。我不否认很多直言不讳是坦诚的,但是不排除有借不真实的批评而另有用意,那种用权势压人的粗鲁行为令人生厌;阿谀逢承、口蜜腹剑只是玩玩“玄”。我想,如果仅就“良药与忠言”,那么,苦药裹上了糖衣可以治病,如果忠言说得顺耳一些不更有利于行吗?“说话”和“吃药”本无内在的联系,但思想政治工作方…  相似文献   

10.
在《道德经》中 ,老子运用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 ,围绕着“道”这一中心概念的逐步展开 ,构建了充满着辩证法的哲学体系 ,成为中华文化的奇丽瑰宝。论述了“道”为“一”、为“无”、为“无为”、为“自然”的一分为三的哲学内涵 ;“自然”为老子哲学体系的开端 ;“道”的“万物得一以生”、“反者道之动”、“物壮则老”、凡事“守中”的一分为三的作用和意义 ;求“道”的一分为三的过程 ;并以此讨论宇宙的起源 ,世界的形成 ,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及其解决的方式 ;还讨论了黑格尔对老子一分为  相似文献   

11.
结构主义哲学于20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围绕"能指"和"所指"的相互关系展开了对语言学的探讨。结构主义由于过分重视"语言"体系(整体)而忽视了"言语"(个体),以及其过分注重共时性而忽视历时性,有形而上学的倾向,这就使得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对它的批判有机可乘。这种由结构主义哲学向解构主义哲学的思潮转变对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史》是一门历史较为悠久的课程,但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选课率却有下滑的趋势,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我们的教学内容不适应学生的需求。为了提高学生的选课率,同时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的经典思想,是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增加故为今用的对比,同时发掘中国哲学在文学、幽默等领域的潜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这门古老的课程换发新的青春。  相似文献   

13.
一分为三是人类认识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黑格尔运用一分为三思想方法,将自己的哲学体系划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黑格尔逻辑学,整个的是概念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和消散,是事物的量变、质变到量变,是运动的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无论是基本范畴和观点,还是认识观和方法论,或者是揭示和阐述的基本规律,乃至是体系构造的基本框架和骨干,都充满着一分为三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14.
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理念,在社会转型期政府行政实践中获得了新的解读乃至在改革思路和政策走势上的吻合。探讨二者的契合点,既是传统哲学思想的延续,又是政府管理实践变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名"思想是解读黄老道家政治哲学一条重要线索,《黄帝四经》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黄帝四经》称统治者为"执道者","执道者"首要的政治任务是审名察形,确定对象究竟处于"正名"还是"倚名"。"执道者"在审察事情名形时要保持"无名"、"无形"的姿态,目的是为了保障君主在政治上的垄断权。  相似文献   

16.
有与无思想对于理解黑格尔的整个思想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有与无并非黑格尔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有其悠久的哲学史渊源的。但黑格尔的有与无思想归根到底不过是对于哲学史中有与无思想批判继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主张将张岱年先生哲学称为"新气学"."新气学"的显著特点,就是用"辩证唯物论"来阐释、理解与发展中国传统的"气学"思想.分三个部分论述之首先论述张先生一生始终信服"气学"思想,并揭示他所以信服"气学"思想与其一生信奉辩证唯物论,主张将辩证唯物论与"气学"创造的综合有直接的关系;其次阐述张先生对"气"范畴的现代诠释,以说明他对传统"气学"的超越;最后对张先生超越传统"气学"的理论贡献予以评论,以强调"新气学"对中国古代"气本论"哲学的现代诠释与超越,不仅为我们正确理解"气本论"哲学提供了新范本,而且使我们找  相似文献   

18.
着重考察了苏轼在<东坡易传>中对"道"与"性"的论述,发掘了其易学哲学在本体论上的内涵,即以佛道解道、性;与认识论上的内涵,即以庄解道、性.并指出苏轼易学哲学的特点在于"诸家并举,会而不通".其"不通"主要表现在本体层面的佛道之学与伦理层面的儒学之间的不通,而苏轼所心仪之庄学的认识论意义与理论宽容精神正好成全了这种"会而不通".  相似文献   

19.
实践中金融监管法的体系结构越来越碎片化,进而导致其在运行过程中往往出现法律失灵。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背景,通过梳理金融监管法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指出金融监管法陷入了“监管——危机——再监管”的治乱循环,其使命在于突破自身的局限。为了走出这一困境,因应部门法哲学化的趋势,针对金融监管法目前存在的研究不足,法哲学化将成为金融法领域新的理论增长点。  相似文献   

20.
以读朱汉民教授<湘学原道录>为切入点,试图对湘学传统与湖湘精神予以深层次的理解.作者认为,湖湘哲学虽最得孔门儒学的真义,但并不表明其现代意义完全是正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