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玲玲 《农业考古》2002,(1):231-242,246
一、武昌地区 一、明代前期(1368—1516) 明代前期,武昌府境内湖泊众多,江夏、武昌、嘉鱼三县尤多。由于缺乏该区域明代前期的方志记载,这里……  相似文献   

2.
管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管理课程的教学也必须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对我国传统的"一言堂"式、注重理论的教学方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而案例教学成为管理课程教学中应对这一挑战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从管理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读、问、听、评四个环节探讨提升案例教学效果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明代农业生产经过初期的恢复,得到进一步发展,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也有很大提高。明代诗词乃至明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明代诗词涉农题材较多,其中有许多关于稻作文化的诗句。明代诗词中涵盖稻作术语和品种资源、栽培耕作和稻谷加工、病虫害和水旱灾害以及其他人文知识等不同方面的稻作知识。明代稻作诗词内含丰富的科技、人文知识,是珍贵的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稻作文化知识,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对其进行完善的保护,并加以充分的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玉秋 《农业考古》2012,(4):188-190
一、明代广东虎患时间分布状况据笔者统计(广东地区84个府、州、县共119本方志)(见表1),明代广东地区共发生虎患43年次、45县次,自明代永乐年间开始有虎患记载起,虎患贯穿了整个明代中后期,天顺、隆庆、天启和崇祯年间是虎患较为严重的时期,其中以明末的天启、崇祯两朝为甚,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次虎患。总的来说,表1中特点显示:明代虎患的发生具有较强的连贯性;明代虎患发生的频率具有不均衡性,有时多,有时少。  相似文献   

5.
以明代茶具文物为切入视角,将绘有茶饮场景的明代画作及明代茶具文物相互对照印证,为研究明代“瀹饮法”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见证。明代茶具审美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味和情趣,反映了当时的美学取向与时代意义,对后世亦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是指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课程教学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作为隐性教育与思政课的显性教育互为补充,形成育人合力。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应重点在构建体制机制、激励教师发挥主体责任、打造课程思政教育共同体、深度开发课程以及健全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明代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的时空特征。[方法]通过对关中地区明代(公元1368~1644年)干旱灾害资料的搜集、整理,对明代277 a中关中地区发生的旱灾的划分等级、频次、受灾范围以及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各个县的发生频次和受灾程度。[结果]在明代277 a中,关中地区发生干旱灾害共145次,基本上平均每1.91 a发生1次。根据干旱等级分为轻度干旱、中度干旱、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并且旱灾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主要表现为夏旱、秋旱、冬旱、春旱和连旱。从明代前期到后期,干旱灾害发生频次具有显著波动变化的特征,而且持续时间长,灾情严重,其中宝鸡地区发生次数高于其他地区。[结论]在明代的277 a中,关中地区发生灾害基本上呈现增加趋势,为当前关中地区的防灾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明代徽州人多地少矛盾日益突显的状况,研究了明代徽州通过因地制宜、多种经营,解决人多地少的压力,以及通过水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完善了防洪、抗旱、灌溉和排涝系统。认为明代徽州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趋于合理化,并展望了今后需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李鹏飞 《农业考古》2013,(1):142-146
明代开国之初,今天津地区的军事屯田即大规模展开,洪武、建文、永乐时期,今天津地区先后设立、迁置了一定数量的军事卫所,这些卫所均承担着军事屯田的任务.明代前期,国力强盛,军政也能有效运转,这一时期天津地区的军事屯田获得了较好发展.进入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明代国力的下降,军政体制的各种弊端愈演愈烈,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种种因素导致天津的军事屯田逐步废坏.深入研究明代天津军事屯田的地亩数量、屯田科则、军士境遇、发展演变等,对研究明代的农业史和军事史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代是书院文化传播的鼎盛期 ,晚明文化的多元化和近代化趋向与书院文化的传播密切相关 ,这其间又与书院文化成熟的传播机制分不开。明代书院的讲会制度、讲会的名人效应和主讲者讲义的通俗化叙述方式等三个方面是明代书院文化传播机制成熟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明代湖南科举整体水平下降 ,科举人才地区分布较为均衡和广泛。明初的战乱、书院的禁毁、地域的局限 ,是制约明代湖南科举水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陈永胜  周承 《农业考古》2015,(3):130-134
明代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全面开发的时期。随着1413年贵州省的建立,贵州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学术界对明代贵州自然灾害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以明代贵州自然灾害为切入点,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法,重点分析明代贵州自然灾害的影响及社会应对。  相似文献   

13.
明代温州滨海平原水利建设频繁,他们的资金来源和筹措方式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各级政府财政支出和民间多种形式的水利集资。经费的筹措是保证水利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通过分析明代水利建设经费来源的变化,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明代地方官府、乡绅及卫所驻军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明代晋北地区干旱灾害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搜集晋北地区的历史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利用数理方法对该地区旱灾年际变化、季节变化以及周期性变化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明代晋北地区共发生旱灾100次,平均每2.7年发生1次。其中,中度以上旱灾比重高达90%,表明明代该地区域受灾程度严重。明代晋北地区旱灾年际变化呈现出一个不太典型"W"型摆动式,主要特点为多发期和少发期交替波动。该地区春旱、夏旱和春夏连旱时常发生,占旱灾总数的86%。晋北地区具有指示该时代气候特征的2次干旱事件,分别是明代1521—1525年的连续5年大旱和1628年的大旱灾。明代处于气候史上的干冷期,年降水量减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厄尔尼诺现象和太阳黑子的数量变化等自然因素易引发旱灾。人地矛盾突出,人类大肆垦荒与砍伐树木加剧旱灾频发。  相似文献   

15.
柿树是我国栽培最早的重要树种之一。经过几千年的栽培,到明代柿树品种繁多,种植遍布全国。在明代河南、浙江、湖广、四川、山西、山东是柿子的主产区。明代柿树作为果粮兼用的树种,在国家与百姓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明代柿树的栽植受到上至皇帝下至士庶百姓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细谈了明代钱塘潮水灾害,包括成因、灾情、文献记载和当时的防范机制,生动重现了明代在防治潮灾方面作出的努力,以其为当今社会在应对自然潮灾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依据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以明代一个较有影响但学术界尚缺乏系统研究的的道派——灵济道派为研究对象,厘清灵济道派的源起与形成、发展、衰落的基本史实过程,梳理灵济道派的历史脉络及其现状。指出:灵济道派是明代一个以灵济真君为主要崇拜对象、以灵济宫为主要活动场所的道派,它源于五代宋元时期闽人对二徐真人的信仰,形成于明永乐年间,成化年间发展到鼎盛,之后逐渐衰落并流入民间,至今在福建民间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侯雨乐 《福建农业》2015,(2):111-112
通过对汾河地区明代洪灾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及数据处理,对该时期的洪灾等级、成因作了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明代汾河中游共发生洪灾78次,平均每3.5年就有一次,说明本流域在明代洪灾比较严重,大洪灾和特大洪灾占到了21%,而中度以上洪灾也占到74%,超过了洪灾总数的一半。明代早期的洪灾数量很少,中、晚期数量较多,频率加大,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社会动荡。洪灾频次与气候波动有密切的关系,而人为因素又是洪灾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19.
聚焦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培养新农科人才,是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农业生态学课程是涉农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目标,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授课过程,让学生在获得扎实的专业核心技能和专业前沿知识的同时,领会课程蕴含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内涵,一直备受关注。本研究将从“知农、爱农、兴农”三个维度,从学情分析、思政育人过程和思政建设成效三步骤对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进行探索,以期为培养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等新农科人才,也为推动其他农业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共同促进我国早日实现强农兴农的理想传承和千年夙愿。  相似文献   

20.
明代是文人山水画盛兴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文人纷纷热衷于茶艺之时。这些大文人大艺术家们的艺术造诣和文化气息尽情地投射于茶艺之中,逐渐形成明代文人追求淡雅高洁、韵清气静的茶艺意境与风格特色,使明代茶艺呈现出一派飘逸清幽、恬淡闲适的气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