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水稻旱直播及苗期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解决在缺水情况下,如何利用水资源发展水稻生产,我们利用三年的时间,开展了水稻旱种的技术研究,总结了水稻旱种节水栽培方法,从节水灌溉、旱种保苗等技术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旱种保苗  相似文献   

4.
水稻插秧季节干旱少雨,会给插秧带来严重影响。为解决这种问题,我们进行了水稻旱种水管技术试验,取得良好效果。水稻旱种水管是未经育苗移栽,在旱作情况下直接播种的一种形式,具有省工、省时、节水、成本低的特点,是发展水稻生产的一项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水稻旱种水管技术是针对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而推出的一种节水栽培技术,它是根据水稻在不同时期对水量需求不同的特点,通过合理灌水,在保证产量不减的前提下,达到节约用水、增加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7.
水稻旱直播轻型栽培模式具有省力省工、节水节本、增产增效的优点,适应当前劳动力紧张状况,尤其是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中国,节水种稻对于解决中国21世纪水危机和保障16亿人口粮食安全具有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9.
水稻是我国主要栽培粮食作物,其初级产品大米又是南方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主粮,稻作生产关乎全国的粮食生产安全。近年来由于灌溉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水稻生产成本高、种植效益低等诸多因素,很多地方出现水改旱的现象,造成水稻面积下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稳定稻作生产面积,降低生产成本,围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抗旱节水、优质稻米品牌创建等工作,带动全县杂交水稻旱地种植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杂交水稻旱地种植整体水平,杂交稻旱种是稳定稻作生产面积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淡水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日益紧张,抗旱种稻法,即水稻旱直播将逐步取代育秧、插秧作业,成为稻作生产的主要栽培方式,而播种技术的好坏则成为旱直播水稻种植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受灌溉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水稻生产成本高、种植效益低等诸多因素影响,罗平县水稻面积下滑。开展杂交稻旱种是稳定稻作生产面积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罗平县水稻生产情况,总结了杂交稻旱种技术,并分析了杂交稻旱种效益,以期为当地杂交稻旱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育苗移栽与旱育旱管对比试验的方法,得出了水稻旱种旱管有生育期提前、与育苗移栽产量相当、节水、轻简化栽培、减少化肥使用等优点,同时也存在易缺苗、杂草繁多、除草难度大、鸟害和鼠害难防等缺点,水稻旱种旱管栽培技术的稳定性、丰产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若选择旱地栽培也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经过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在冀东稻区总结出一整套冀东稻区无盐碱或轻度盐碱地水稻旱种水管技术。该技术体系包括选用早熟耐旱水稻品种、稻田免耕少耕、直播旱种、高效用水、依靠雨水、科学施肥及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技术。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2230m^3’,占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据有关报道,我国农业用水量很大,占社会用水总量的80%以上,其中水稻是耗水量最大的作物,用水量占农业用水总量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沙壤土为试验区,龙庆稻2号和龙庆稻3号为主要种植品种,采用R327L型圆形喷灌机喷灌、旱直播的播种条件,探讨了不同灌溉条件下品种间的生育期、生长态势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间歇灌溉相对于淹灌处理,可以更好地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促使叶片早生快发,从而为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因此,大力推广水稻旱直播技术,改革现行水稻灌溉制度,其意义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7.
18.
19.
水稻旱直播是指改变传统的水稻育、插秧方式,将浸过的稻种直接播种于大田进行栽培管理,种子出苗后不灌水,苗期旱长,水稻第4片叶完全长出或进入雨季才开始灌水。“前旱后水”是水稻旱种的重要标志。旱直播的水稻根系比较发达,支根、细根、根毛较多,吸收面积大,吸收能力强,抗倒伏力强,而且水稻生长中后期抗旱能力比移栽田强。  相似文献   

20.
本区旱地面积多,传统的旱作物导致农民主食单调,农民迫切希望种植水稻,对此农技部门不断引进新的适合旱地种植的水稻品种,在本区王营镇、吴城镇等乡镇布点试种示范旱稻品种,其中水稻津原85品种深受农民的喜欢,占有一定的推广面积,我们总结了一套旱地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