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真菌性病害 1、褐腐病 又称白腐病、水泡病。病菌孢子通过覆土带入菇房,由空气和害虫传播。当菇房空气不流通,遇高温高湿时发病重。在菇床上形成大量白色菌丝体。感病后,子实体菌柄肿大成泡状,严重时形成畸形菇,变为褐色,或形成菌盖菌柄不分的白色絮状菌球。防治方法:主要对  相似文献   

2.
李文 《北京农业》2011,(31):21-22
<正>1褐腐病病菇幼时受侵染,无法进行分化,后期则形成不规则的灰白色"疙瘩头"。温度在20℃以上时,4~5天病菇色泽变暗,继之腐烂,渗出褐色、酱油状液汁,并腐烂、发臭;若棚温低于20℃,该过程约需7天以上。子实体生长中期受侵染,则在菌盖表面出现褐色病斑,菌柄呈粗胖状,继之菇体变软,渗出暗褐色液滴。切开病菇其内部组织由原来的白色变为乌白色,菇体软腐后则变为乌褐色,并发出臭味。  相似文献   

3.
李发 《农技服务》1997,(11):28-29
<正> (一)真菌性病害 1、褐腐病 又称白腐病、水泡病。病菌孢子通过覆土带入菇房,由空气和害虫传播。当菇房空气不流通,遇高温高湿时发病重。在菇床上形成大量白色菌丝体,感病后,子实体菌柄肿大成泡状,严重时形成畸形菇,变为褐色,或形成菌盖菌柄不分的白色絮状菌球。防治方法:主要对覆土进行消毒。将覆土置于空室内,按每平方米5毫升甲醛加3克高锰酸钾的比例熏蒸24小时后,才能使用。菇床上若发现病菇,应立即停止喷水,通风降温  相似文献   

4.
一、真菌性病害1 褐腐病。又称白腐病、水泡病。病菌孢子通过覆土带入菇房 ,由空气和害虫传播。当菇房空气不流通 ,遇高温高湿时发病重。在菇床上形成大量白色菌丝体 ,感病后 ,子实体菌柄肿大成泡状 ,严重时形成畸形菇 ,变为褐色 ,或形成菌盖菌柄不分的白色絮状菌球。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 1 为害种类 白腐病和褐斑病是蘑菇栽培中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病害。 2 发生部位 可为害蘑菇菌伞、菌柄、菌盖等部位。初发病时,这些为害部位表现出褐色斑点、凹陷,病菇失去韧性,呈畸形,严重时病部形成灰白色霉层,最后皱缩、软化、溃烂,病部流出褐色液体,并散发出特殊恶臭。褐斑病与白腐病的区别是病菇腐烂慢,无褐色黏液流出和恶臭味,其它症状则相似。主要由接种工具消毒不严、培养料处理不严格、菇房潮湿高温或通风不良所引起。  相似文献   

6.
1.褐腐病。病菇幼时受侵染,无法进行分化,后期则形成不规则的灰白色“疙瘩头”,如菌盖极厚如拳,或菌柄菌盖难以区分等,且在表面着生一层“白毛”,温度在20℃以上时,4~5天病菇色泽变暗,继之腐烂,渗出褐色、酱油状液汁,并腐烂、发臭;若棚温低于20℃,该过程变长,约需7天以上。子实体生长中期受侵染,则在菌盖表面出现褐色病斑,菌柄呈粗胖状,继之菇体变软,  相似文献   

7.
怎样防治大棚内蘑菇常见的病虫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棚内蘑菇的主要病害有:①“白腐病”又称褐腐病、疣孢霉病,是棚菇病害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真菌病害。②“鬼伞菌”又名野蘑菇。虫害主要有菇蝇、蚊、线虫、螨虫等。怎样防治这些病虫害呢?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杏树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梅  侯新民  王坤宇 《现代农业科技》2009,(21):143-143,148
介绍了杏树根腐病、杏树流胶病、杏树褐腐病、细菌性穿孔病、杏疔病、杏疮痂病等病害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技术,以期为果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症状识别及防治措施两方面介绍了发生在李树上的李疮痂病、李褐腐病、李袋果病、李细菌性穿孔病、李红点病等果实病害,以期为果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草菇的种植期主要在高温季节(夏季),随着周年生产规模的扩大,栽培环境的恶化,如连年重茬的老菇房(棚),在高温、阴暗潮湿、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的环境条件下,极易发生褐腐病、菌核病、病毒病等病害。采用抗病、无污染高质量菌种和新鲜无霉变的培养料,按标准严格进行接种室、培养室、菇房(棚)和培养料消毒,发酵料栽培的培养料按标准进行高温堆制和二次发酵,防止病菌侵染,科学管理,合理施药,防治结合,能获得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1.
草菇几种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食用菌病害综合防治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菇的种植期主要在高温季节(夏季),随着周年生产规模的扩大,栽培环境的恶化,如连年重茬的老菇房(棚),在高温、阴暗潮湿、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的环境条件下,极易发生褐腐病、菌核病、病毒病等病害.采用抗病、无污染高质量菌种和新鲜无霉变的培养料,按标准严格进行接种室、培养室、菇房(棚)和培养料消毒,发酵料栽培的培养料按标准进行高温堆制和二次发酵,防止病菌侵染,科学管理,合理施药,防治结合,能获得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2.
褐腐病又称白腐病、湿泡病等.病菇幼时受侵,无法进一步分化发育,后期形成畸形菇,常在表面着生一层“白毛“,即其病原菌菌丝体.温度在20℃以上时,4~5天的时间,病菇色泽变暗,继而腐败,渗出褐色(酱油状)液汁并腐烂、发臭;低于20℃,该过程变长.子实体中期受侵时,菌盖出现褐色病斑,菌柄呈肿胀粗胖状,继之菇体变软.切开病菇,发现其内部由白色变为乌白色,菇体软腐后为乌褐色.该病病原菌为疣孢霉.……  相似文献   

13.
苹果贮藏期病害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采收后,果农常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是烂果病的发生.苹果烂果病是由轮纹病、炭疽病、霉心病、褐腐病等综合侵染造成的,果园烂果率可从10%~70%不等,对果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对苹果的出口和发展造成极大影响,因此,了解其发生原因,探索其有效防治措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蘑菇主要常见的病虫害有 :褐腐病、褐斑病、软腐病、干腐病、斑点病、生理性病害、菇螨、菇蚊、菇蝇等。病虫害防治应首先做好菇房消毒 ,堆料和“二次发酵”要过关 ;其次 ,料进床后病虫初发期适时下药进行防治 ,用药最好在覆土时 ,出菇前期间进行或菇采后采取局部用药 ,即“点治” ,严禁在出菇高峰时喷药 ,药剂需选择高效、安全、低残留的农药。1真菌性病害1 1褐腐病 ,又称白腐病、湿泡病、疣孢霉病等症状 :病菌只感染蘑菇子实体 ,不感染菌丝体。蘑菇的发育阶段不同 ,病症也不同。子实体未分化时被感染 ,会形成如“硬皮马勃状”不规则组织块…  相似文献   

15.
一、蘑菇褐腐病 1.症状:染病的蘑菇子实体呈不规则白色棉絮状菌团,即菇盖停止发育。无菌盖和菌柄之别,表面被白色絮状菌丝覆盖,并渗出暗褐色液滴,散发腐败臭味,也可致菌柄膨大或菌伞缩小,后溃烂产出褐色液滴状物。  相似文献   

16.
根据近几年对广州地区番石榴病害调查,初步鉴定出番石榴病害13种;真菌病害12种,藻类病害1种。其中果实病害7种,叶斑类6种。果实上以炭疽病严重,其次为褐腐病。黑腐病(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褐腐病(phomopsis psidii de Camara);茎点霉果腐病(phoma psidii Ahmad);果褐点病(Cercospora psidii Rengel);褐污斑病(Mycovellosiella myrtacearum A.N.Rai et al );叶  相似文献   

17.
为安顺市李树病害无害化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对安顺市李园病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安顺市李树主要病害有16种,包括细菌性病害2种(细菌性穿孔病和根癌病)、真菌性病害11种(李红点病、流胶病、缩叶病、褐斑穿孔病、褐腐病、袋果病、白粉病、疮痂病、炭疽病、褐锈病和灰色膏药病)和其他病害3种(李果锈病、裂果病和日灼病)。其中,红点病、细菌性穿孔病和流胶病3种为重发生病害,年均发病率分别高达57.67%、39.25%和40.19%;袋果病、疮痂病、炭疽病、缩叶病和褐腐病为普遍发生病害;褐斑穿孔病、根癌病、灰色膏药病、褐锈病、日灼病、果锈病和裂果病为零星发生病害。  相似文献   

18.
果实贮藏中病害一般分为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常见的果品贮藏期主要病害有:青霉病(绿霉、灰霉、黑霉)、炭疽病、褐腐病、斑点病、虎皮病等,其中青霉病(绿霉、灰霉、黑霉)、炭疽病、褐腐病是侵染性病害;斑点病、虎皮病为生理性病害。  相似文献   

19.
桃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是我国重要的栽培果树,营养丰富,适应力强,栽培范围广泛.近年来,由于品种结构不良、栽培管理技术滞后、树龄老化等问题,桃病害发生严重,直接影响桃果的产量和质量,日益成为桃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该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报道的回顾,对桃流胶病、疮痂病、褐腐病、炭疽病、灰霉病、细菌性穿孔病6种常见病害的病原菌、病害症状以及防治措施等进行了归纳,对桃病害研究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桃病害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广州地区番石榴病害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近几年对广州地区番石榴病害调查,初步鉴定出番石榴病害13种;真菌病害12种,藻类病害1种。其中果实病害7种,叶斑类6种。果实上以炭疽病严重,其次为褐腐病。黑腐病(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褐腐病(phomopsis psidii de Camara);茎点霉果腐病(phoma psidii Ahmad);果褐点病(Cercospora psidii Rengel);褐污斑病(Mycovellosiella myrtacearum A.N.Rai et al );叶斑病(phyllosticta psidii.Tassi);叶枯病(phomopsis destructum D.P.C. Rao,Agrawal et Saksena);灰斑病(pestalotiopsis disseminatum (Thuem.)Stey.)8种病害系国内首次报道。3种病原为新种,将另文发表。本文最后讨论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