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2.
云南省马铃薯品种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从云南省各地收集到的67份马铃薯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1条引物共扩增出71条带,其中57条为多态带,多态位点比率为80.3%,品种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33~0.900,从DNA分子水平证明了云南省马铃薯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通过UPGMA聚类分析,可将该67份材料分为15组,包括13个复合组和2个独立类,大多数复合组同组内的品种在采集地、植物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这说明同组内存在遗传分化现象,同时说明了马铃薯基因型的高度变异性及表现型的高度可塑性。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采用RAPD 分子标记法进行茶树及其近缘种分类和亲缘关系鉴别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RAPD 能有效地区分物种间和茶树种内变种间的差异, 阿萨姆类型茶树和中国类型茶树的特异性RAPD 分子标记分别为1 200 bp 的WKA-24 a 和610 bp 的WKA-24 b 。日本茶树品种与中国茶树品种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部分越南茶树品种为中-印杂种。图1 表1 参4 相似文献
4.
桂花部分品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从20个10碱基的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2个扩增效果好的引物,这12个随机引物共产生66条带,其中38条为多态性带。谱带分析结果表明,利用RAPD标记可有效地鉴别桂花品种;通过聚类分析,可将这16个桂花品种分为5个类群,与以前的形态学分类结果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5.
采用RAPD技术分析4个猪种的遗传资源多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野猪、杜洛克、东北民猪和杂种猪(杜洛克×野猪)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从DNA水平对这4个猪品种的遗传资源多态性进行了研究,计算了4个猪品种之间的遗传相似度。本研究还从133个引物中筛选出10个可以对4个猪品种进行遗传检测的多态性引物,共检测出89条扩增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53条,多态率59.55%。这10个引物在4个品种中共产生品种特异带30条,反映了4个猪品种间的遗传变异,它们可能成为明显区分这4个猪种的稳定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6.
梅花品种资源同工酶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选用过氧化物酶、酯酶、苹果酸脱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α 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等6种同工酶,对114个梅花品种进行了分析,以期分析各栽培品种在同工酶水平上所表现出的多态性.结果表明:梅花品种资源在同工酶这一水平上表现出了很好的多态性,既有着明显的特征谱带,又有着众多的变异.所得结果与形态标记等的分类有较好的相似性,但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8.
猕猴桃种质资源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猕猴桃10个种42个样品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优化确立RAPD-PCR的反应体系.从8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8个引物进行扩增,应用SPSS 11.0 for Windows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美味猕猴桃和中华猕猴桃亲缘关系近,可将其归为同一个种;品种之间确有按原产地聚类的趋势;"海沃德"与其营养系品种"皖翠"有14个引物扩增出了18条特异性条带,变异条带较多. 相似文献
9.
常见桃属植物RAPD多态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RAPD技术对桃属植物常见的4个种(普通桃、新疆桃、山桃、甘肃桃)及部分品种、变种进行多态性分析,共选用27个10bp随机引物,扩增出178个DNA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142条。对这178条DNA片段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21个试材可以分为3类:普通桃、山桃和甘肃桃。新疆桃被归入普通桃中,推论它可能起源于普遍桃,这与采用形态学、同功酶、核型分析等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果蔗种质资源的RAPD和ISSR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RAPD和ISSR分析30份果蔗种质的遗传背景,筛选出几个扩增条带清晰、多态程度较高、稳定可靠的引物(其中RAPD引物SS和ISSR引物WW可一次性准确地检测出黑皮果蔗、地方果蔗和自育杂交种间的区别),而且ISSR又比RAPD检测到更多的遗传多态性(二者的多态性条带比分别为61.35%和56.8%)。 相似文献
11.
中国3大主产棉区棉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及其与农艺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选择我国3大主产棉区不同年代有代表性的30个陆地棉棉花品种,利用RAPD标记进行棉花品种之间分子标记遗传差异的研究。利用 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计算了 30个品种的RAPD数据的遗传距离矩阵,按UPG-MA方法进行聚类,发现30个棉花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05~1.58之间。聚类分析表明,30个棉花品种可分为3组,品种间的遗传关系与品种自身的系谱有关,大多数品种的遗传基础比较狭窄。同时,1999年的田间试验调查了30个品种的15个农艺性状。并对农艺性状数据和RAPD数据形成的树状图进行了初步比较,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76,达显著水平,并且二者获得的聚类结果是相似的,这一研究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系数为育种者进行亲本选择和品种遗传变异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以2001—2005年农业部对13个主产棉省主栽品种抽查样品的测试结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十五”期间中国棉花纤维的长度、整齐度、比强度、马克隆值等8项品质指标的分布情况,并运用STATA统计分析系统分析了各品质指标之间的关系。“十五”期间,中国生产领域的棉花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28~29mm,整齐度指数主要分布在82%~84%,断裂比强度主要分布在27~29cN.tex-1,马克隆值主要分布在4.0~5.0,可以满足纺织工业纺中、低档棉纱的要求。各纤维品质指标在年度间有波动。按生态区划分,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纤维在长度、整齐度、比强度等指标上优于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但马克隆值偏高,色泽特征差,品级较低。黄河流域棉区的棉花纤维在长度、整齐度、比强度、马克隆值、色泽特征等方面处于其它两个棉区之间。西北内陆棉区的马克隆值和色泽特征最好,品级较高。统计分析表明,长度与比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7156,呈高度正相关;整齐度指数与比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5300,呈中度正相关;纺纱均匀性指数与长度、整齐度、比强度均呈高度正相关。与国际乌斯特公报进行比较,中国“十五”期间棉花纤维综合品质达到国际中等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4.
新疆野生郁金香和栽培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8个RAPD引物对10个郁金香栽培品种和4个新疆野生种的群体进行了RAPD-PCR扩增,共扩增出38个有效位点,各位点谱带大小0.2~1.5 kb,其中4个野生物种位点多态性为50%~68%、Nei's基因多样性(H)为0.18~0.21、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27~0.32;栽培种为无性系纯系,群体内部没有多态性片断,但各品种之间差异明显.聚类分析表明:供试群体可分为4大遗传类型,第一类为野生类型,包括4个野生物种,和其他国外栽培种之间遗传距离较远;第二类为单瓣晚花系列的栽培种Mrs J T Scheepers和Halcro, 与野生种之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近,因而与其有较好的杂交亲和潜力;第三类为栽培品种Negrita,具有独特的红紫花,与栽培种和野生种的平均遗传距离近乎相等,似乎是它们的居间类型;其它栽培品种为第四类;这些研究结果为郁金香培育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雅江报春天然居群RAPD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检测3个雅江报春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28个引物共扩增出173条片段,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6条,其中多态性带纹为82条(47·4%)。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4584,17个植株可被聚为四类。居群间随海拔差异的增大,遗传距离增大,遗传关系较远。居群内木格措居群遗传多样性较高,木格错居群与理塘居群遗传关系较近,康定居群与木格错居群分离出差异较大的个体。 相似文献
16.
棉株生理年龄对纤维加厚发育及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目的】研究棉株生理年龄对棉纤维加厚发育及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播期试验使位于棉株不同部位的棉花"三桃"(伏桃、早秋桃和晚秋桃)的棉纤维加厚发育期(铃龄25~50 d)处于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统计伏桃、早秋桃和晚秋桃棉纤维加厚发育期日均温分别为22.0、19.4和15.3℃)。【结果】棉花"三桃"的棉纤维加厚发育及纤维比强度受温度和棉株生理年龄的双重影响,棉株生理年龄是影响伏桃、早秋桃棉纤维加厚发育的主要因子,对棉株上部果枝的伏桃和下部果枝的早秋桃棉纤维加厚发育具有显著影响,铃重、衣分和纤维比强度均明显低于其他部位;棉纤维加厚发育期低温则是影响晚秋桃棉纤维加厚发育及纤维比强度的首要因子。在本试验15.3℃的温度条件下,棉纤维蔗糖合成酶活性显著降低,β-1,3-葡聚糖酶活性显著升高,同时纤维素累积量和累积速率均显著降低,棉花铃重低于2 g,纤维比强度低于20 CN·tex-1。【结论】棉株生理年龄对伏桃、早秋桃和晚秋桃纤维比强度的影响作用依次增强。 相似文献
17.
棉纤维发育相关酶活性的基因型差异与纤维比强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以纤维比强度差异较大的不同基因型棉花为材料,研究它们纤维发育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与纤维比强度的关系,为探索改善棉纤维比强度的生理调控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棉纤维比强度分属高(科棉1号)、中(美棉33B)、低(德夏棉1号和苏棉15号)3种类型,4个不同基因型的品种,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棉纤维次生壁加厚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纤维素累积和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关系。【结果】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次生壁加厚发育过程中呈下降趋势,蔗糖合成酶、过氧化物酶和IAA氧化酶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基因型间差异主要表现在酶活性的大小和峰值出现的时间。科棉1号属高强纤维基因型,棉纤维中与纤维发育相关的酶活性在整个次生壁加厚期高于中、低强纤维基因型,前者酶活的动态变化与纤维素累积快速增长期的协调性好,纤维素累积平缓,纤维比强度增强的幅度大;反之,如低强纤维品种德夏棉1号和苏棉15号,其纤维发育相关酶在次生壁加厚期活性低,纤维素累积快速增长期短,纤维比强度增强的幅度小;美棉33B棉纤维发育相关酶活性、纤维素累积和纤维比强度形成特征介于上述两种基因型之间。【结论】不同基因型棉花纤维中与纤维发育相关的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该差异可能是导致纤维素累积特性及纤维比强度形成基因型间差异的主要生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对湖北省“九五”以来育成的16个棉花品种的纤维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棉花纤维长度较好,比强度偏低,马克隆值偏高。湖北省生产的原棉品质居全国中上等水平,纤维色特征相比较差。在分析湖北省三大棉区的纤维品质特征基础上,提出将鄂东、鄂北、江汉平原棉区分别建成中长绒、中短绒和中绒3种类型原棉生产基地。对如何提高湖北省原棉质量,从改良棉花遗传品质、提高生产品质、实施品质区划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近年来河北省育成棉花品种的纤维品质状况,对今后棉花品种改良提供指导,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河北省2009—2013年审定的44个棉花品种的纤维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年河北省审定棉花品种的纤维品质同2004—2008年审定品种纤维品质比较,上半部平均长度基本持平、断裂比强度略有提高、马克隆值有所增加;与全国及其他省份棉花品种相比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断裂比强度偏低,马克隆值偏高。河北省近年来棉花品种纤维品质改良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色泽是金针菇的重要性状之一,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以FL19(黄色)、8801(白色)及其后代(F1代、F2代)菌株和相应单核菌株为材料,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方法,对金针菇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通过对200个引物的筛选,获得了一个与白色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S3751800,并在亲本及其后代菌株进行了验证,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白色金针菇新品种的辅助选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