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水稻花培后代中粳型广亲和恢复系的测交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广亲和品种02428、CPSLO17等与恢复系杂交的花培后代中粳型和偏粳型株系,与多个籼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两用核不育系测交,筛选出20个广亲和恢复系和3个强优势亚种间杂交稻组合。发现以狭谱型广亲和品种02428作广亲和基因供体较广谱型广亲和基因供体CPSLO17好;含两个恢复系的三交组合较单交组合更易重组出配合力强的广亲和恢复系。对广亲和恢复系的花培选育效果和广亲和基因的等位性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实用型广亲和恢复系的概念及其选育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报道最近十多年来水稻广亲和基因理论的发展以及广亲和品种研究、改良利用的进展概况。  相似文献   

4.
通过F_1、F_2、F_3代结实率比较以及F_2、F_3代结实率的相关分析,F_3株系的结实率变异情况分析认为:WCV参予籼粳杂交,在显著提高F_1、F_2代结实率的同时,对高结实率的选择效果以及结实率的稳定速度都明显强于籼粳单交组合。 F_3株系的株高和抽穗期变异情况分析表明:结实率之外的性状分离状况因控制该性状的遗传基础不同而有差别,简单基因控制的性状的稳定速度不一定会因WCV的参予而加快,而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则可能因WCV的参予而使籼粳杂交后代的稳定速度加快。水稻(O. Sativa L.)广亲和性品种(又称“媒介品种”~(12),即与籼稻和粳稻杂交结实均正常的材料)在籼粳杂交育种中应用的设想提出之后~(10,11,12,1,2),引起广泛的重视。Araki等(14,15),黄永楷~(2),吴长明、王象坤等~(5,6)分别在遗传和应用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WCV参予籼粳杂交后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籼粳交的后代结实率。并通过相关及遗传力的分析判断,早代选择高结实率有效,但F_2以后世代的表现究竟如何尚无人报道,这便是本文想探讨的问题之一。籼粳杂交育种的另一难关是后代性状分离严重,稳定时间长。目前克服这一困难的主要方法是不断选择,但育种年限很长_(3,4,13,16)。WCV参予籼粳杂交之后,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还未见有实验报道。本文利用F_3株系的结实率、株高和抽穗期等性状的变异状况,探讨WCV在这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对用籼型恢复系与粳型广亲和系02428杂交选育出的5个农艺性状较好的新的籼型恢复系进行了恢复力和亲和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测5个株系对粤泰A恢复A恢复力正常,其中4个对珍汕97A和协青早A育性泗稻8号A育性恢复到74.7%和77.3%。  相似文献   

7.
8.
亚洲栽培稻品种间杂种育性研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研究分析了21个亲本双列杂交产生的210个组合的杂种育性,所选亲范围广,包括当地品种原始栽培品种,现代优良栽培品种及杂我水稻的亲本,这些材料依据籼,粳分类标准(包括典型的籼,粳型,偏籼,偏粳型,中间类型和广亲和品种)进行了精心的选择,结果表明,不同组合杂种育性不同,从完全不育完全可育,变化较大,总的来说,亚种内杂种育性,如籼×灿(I×I)和粳×  相似文献   

9.
离子注入诱变的广亲和新品系在灿粳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对用籼型恢复系与粳型广亲和系02428杂交选育出的5个农艺性状较好的新的籼型恢复系进行了恢复力和亲和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测5个株系对粤泰A恢复力正常,其中4个对珍汕97A和协青早A育性恢复度在80%以上;与常规粳稻品种杂交的F1亲和力亦较好;92024和92025能分别使粳型不育系泗稻8号A育性恢复到74.7%和77.3%。新育成的籼型广亲和恢复系与不同类型的不育系配组,都能选育出产量水平高于对照种汕优63的组合。为利用籼型广亲和系选育三系品种间和亚种间杂交组合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杂交粳稻新组合9优418的特征特性及栽培制种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9优418株型好,茎秆粗壮,抗倒、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籽粒灌浆快、熟相好、米质优。中间试验较对照(CK)增产10%左右,高产稳产,具有750kg/亩以上的产量潜力。制种繁殖易获高产,且技术操作简便。栽培上应适期早播早栽,合理密植,适量增施氮肥,配施磷钾肥,施好穗粒肥,加强后期管理等。制繁种应确立适宜播期及播差期,科学施肥,搞好花期调节以及辅助授粉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十余年来对粳稻花粉植株后代性状遗传的观察研究,证明花粉植株一代染色体的倍性表现出多种效型,因而产生了多种多样不同性状的植株.从第二代(H_2) 开始,花粉植株的主要农艺性状具有相对稳定性,差异不显著,没有随世代的演变而发生退化或分离现象,也未发现育性的逆转现象. 实践证明,应用粳稻花粉植株进行育种是可行的,它能迅速稳定杂种后代和有较高的选择效率.因此,这是一种多、快、好、省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浙优9号是浙江省农科院选育的粳型杂交稻新组合。表现产量比对照甬优1号和甬优3号增产均极显著,抗病性和米质与甬优1号相仿,生育期中等偏迟。该品种于2005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于浙江省宁波市粳稻种植区及生态条件相似稻区作单季稻种植。浙优9号的选育对加速浙江省的晚粳品种更新,提升水稻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栽培稻的籼粳分化机理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前人在不同时期对栽培稻起源演化的代表性观点,并结合近年来对稻种籼粳分化机理的研究结果,重点研究了籼粳分化的机理并提出了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对籼粳分化的影响作用,其作用有三:一是确定籼粳分化的方向;二是积累和扩大籼粳分化的范围和程度;三是人工选择加上生态环境的自然选择的作用要明显大于单纯的自然选择。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和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2004-2005年江苏省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区域试验结果,比较了它们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结果表明,与常规粳稻相比,杂粳组合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为在产量和穗粒结构上优势明显,穗大粒多,增产优势明显,但存在结实率偏低的问题;主要品质性状表现为整体水平低于常规品种,但杂交粳稻籽粒较长、较宽,具有一定的粒型优势。根据分析结果,对江苏省杂交粳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日本粳稻品种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统计分析系统SPSS软件 ,对引进日本的 89个粳稻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变异系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①垩白性状、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较大 ,具有较大的优选潜力 ;②糙米率、精米率、长宽比、垩白率、垩白度、碱消值、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是评价稻米品质的主要指标 ;③各性状相关性复杂。垩白大的品种整精米率低 ,粒长长和长宽比大的品种直链淀粉含量高 ,蛋白质含量低  相似文献   

17.
高产早稻新组合荣优9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优9号系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用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不育系荣丰A与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选育的恢复系R9配组而成的三系早稻迟熟组合。2006年参加江西省区试预试,平均单产7862.4kg/hm^2,比CK金优402增产10.07%;2007年区试,平均单产7145.4kg/hm^2,比CK金优402增产3.36%;2008年续试,平均单产7222.2kg/hm^2,比CK增产0.14%。2008年12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
苏香粳 2号是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 88B2 2 5 S0 15配组经系统选育而成的中熟晚粳新品种 ,原名香粳R10 9。该品种于 2 0 0 0、2 0 0 1年参加江苏省单季晚粳区域试验 ,2 0 0 1年因米质特优破格提前参加生产试验 ,2 0 0 2年 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9.
晚粳稻米品质性状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统计分析系统SAS软件,对湖北省主栽晚粳稻品种的稻米品质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并求出了各稻米品质性状对米质综合评分的影响力及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垩白、整精米率、胶稠度是决定米质好坏的3大主要因子,而且它们的变异幅度较大并具有较大的优中选优的潜力。对米质评分影响最大的主成分首先是加工及外观品质因子,其次是粒形因子,最后是蒸煮及营养因子,各稻米品质性状间具有多重的、复杂的相关关系,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高的晚粳米的胶稠度较硬,糙米率、精米率高的晚粳米的蛋白质含量较低,垩白大的米粒较长,米饭较软。  相似文献   

20.
粳稻谷粒性状间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国内外8个不同粒形的粳稻品种及28个正交组合的粒长 (x1)、粒宽(x2)、粒厚(x3)、粒重(y)间相关、回归、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粒长与粒厚、粒重间偏相关关系均达极显著水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668 2**和0.840 9**;粒厚与粒重间偏相关关系也达极显著水平,偏相关系数为0.670 7**,长、宽、厚对粒重的贡献力大小分别为粒长>粒厚>粒宽.直线回归分析显示谷粒性状间回归方程为y=4.175x1+0.838x2+19.630x3-52.038,复相关系数R2=0.730,方差分析F=21.603, 达1‰以上水平,说明y与x间的拟合度较好,另外,从方程中还可以看出,当x1、x2、x3变化量相同时,粒厚(x3)对粒重(y)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粒长(x1).主成分分析显示第1主成分的特征根λ1=1.804,贡献率为45.092%,为粒重因子;第2主成分特征根λ2=1.369,贡献率为34.225%,为粒厚因子 ;第3主成分特征根λ3=0.700,贡献率为17.50%,为粒宽因子.并提出在选育优质、高产品种时,主成分值要选择适宜,才能获得优质、高产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