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平凉地区陇山玄峰、海龙等林区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人工幼林,大面积发生了油松松针锈病(Coleosporium saussfureae Thüm)。严重影响着幼林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是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从1979年起,我们对该病进行了病情调查、接种和防治试验以及病原菌形态的观察,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松针锈病鞘锈菌的研究,国外早在19世纪末年,就有文献记载。我国林业真菌学家邓叔群1963年著“中国的真菌”对松针锈病鞘锈菌记述了11种之多。日本人三浦道哉1918年在辽宁凤城凤凰山调查时,见到紫菀(Astertataricus)和东风菜(A.scaber)等植物上有夏、冬孢子,乃定名紫菀鞘锈菌(Coleosp  相似文献   

3.
松针锈病     
松针锈病由Coleosporium属的真菌引起。锈孢子期发育在松针上。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在远志属Polygala(病原菌为C.Senecionis、款冬Tussilago farfara(病原菌为C.tussilaginales)、风铃草属Campanula (病原菌为C.campanule)、苦(?)属Sonchus (病原菌为C.sonchiarvonsis)等植物上。该病害易在干旱或潮湿的气象条件下,生长发育衰弱的苗木、幼树及草本植物上发生。  相似文献   

4.
樟子松针锈病的研究葛玉祥长期以来,樟子松针锈病在红花尔基地区一直危害较为严重,发生面积达1.3万公顷。为此,笔者于80年代中、末期对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原菌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并于90年代初进行了追踪调查。一、发病情况樟子松针锈病在红花尔基施业区...  相似文献   

5.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赤松(P.densiflora)是重要的用材与绿化树种,随着大面积油松和赤松人工林的栽植与成林,油松和赤松疱锈病亦相继发生。油松与赤松疱锈病是两针松类枝干上的重要病害,早于1966年在辽宁省海城地区的赤松人工林内发现,近年来,清原县海阳林场及内蒙古昭乌达盟喀喇沁旗旺业甸林场、宁城县黑里河林场的油松与赤松接续发生。据清原县海阳林场1980年的初步调查,有的林分发病率达  相似文献   

6.
樟子松针锈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t.mongolica Litvin是我国较珍贵树种,特别在三北地区绿化引种了大量的樟子松。红花尔基樟子松母树林是种子基地之一,近年来,在红花尔基河,伊敏河、奎腾河和辉河的两岸,樟子松针锈病危害十分严重,发生面积13000公顷,发病率100%,感病指数为41.6—56.7,个别严重地块(2—3年生幼苗)死  相似文献   

7.
<正> 松属(Pinus)的针叶锈病系由无柄锈科鞘锈属的真菌(Coleosporium sp.)所引起。在我国,已经鉴定下来的鞘锈属的种有5个:一枝黄花鞘锈菌[Coleosporium solidaginies(Schw.)Thum.],侵染云南松(P.yunnanensis)和马尾松(P.massoniana);紫菀鞘锈菌[Col.asterum(Diet.)Syd.],侵染台湾松(P.taiwanensis)等;千里光鞘锈菌[Col.senecionis(Pers.) Fr.],侵染云南松;白头翁鞘锈菌[Col.  相似文献   

8.
油松松针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松松针蚧(Matsucoccus sp.)属介壳虫科绵蚧亚科,虫体虽小,为害却相当严重。据在我场北沟口工区调查,油松被害率高达93.13%。单株针叶一般受害79%,最轻者针叶受害39%,严重者针叶全部受害。一个针叶上的虫口平均7.46头,最多达35头。被害针叶由九月开始显著变黄,至翌年四月由黄色变为褐红色,逐渐脱落。被害严重的  相似文献   

9.
松针粉是松树幼嫩枝条和针叶的加工品.本文介绍了松针粉的主要营养成分和用途以及松针粉的采集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10.
分析比较了几种松干和松针锈病病原菌锈孢子的酯酶同工酶谱。柱锈菌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没有差异,而种间Cronartiumribicola和C.quercuum差异明显。柱锈菌和鞘锈菌的属间差异显著大于柱锈菌所表现出来的种间差异,表明酯酶图谱可以反映松树锈菌的亲缘关系。鞘锈菌的图谱不因寄主和地理分布而异,据此认为我国东北地区的2—3针松鞘锈菌属于同一个种Coleosporiumpulsatillae。  相似文献   

11.
利用酯酶同工酶区分松干及松针锈病病原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比较了几种松干和松针锈病病原菌锈孢子的酯酮同工酶谱,柱锈菌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没有差异,而种间Cronartium ribicola和V.quercuum差异明显。柱锈菌和鞘锈菌的属间差异显著大于柱锈菌所表现出来的种间差异,表明酯酶图谱可以反映松树锈菌的亲缘关系,鞘锈菌的图谱不因寄主和地理分布而异,据此认为我国东北地区的2-3针松鞘锈菌属于同一个种Coleosporium pulsatillae  相似文献   

12.
山楂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楂锈病由梨东方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ow引起。其转株寄主为龙柏。该病发生早晚和轻重与转株寄主、气候条件、树种、传播因素等有密切关系。防治上提出了在清理转株寄主的基础上,结合摘除菌瘿,适时进行化防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3.
14.
马尾松针叶锈病Coleosporium asterum(Diet.)Syd.在陕西省秦岭以南各林区分布普遍,为害严重。15年生以下幼林,一般树龄越小发病越重,反之则轻,坡向坡位和林分状况与发病轻重无明显的相关性。树冠阳面发病重于阴面;下部发病重于中上部。经过对7种可疑植物进行人工接种,证明羽裂紫菀Aster ppinnatifidus Makino和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unge)Regel是马尾松针叶锈病的转主寄主。安康县香溪洞锈孢子从4月14日开始飞散,4月27日到5月5日为飞散高峰期,5月6日到11日为末期,共计飞散期为28天。飞散高度以0.5—1.0m范围捕捉的孢子数量最多。0.3°Be′石硫合剂、45%代森铵100倍液和65%代森锌400—600倍液对锈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好。用不同浓度的NaCl和70%2.4—D丁酯分别对羽裂紫苑进行灭生试验,以26.5%(饱和食盐)和20%NaCl溶液效果最佳,70%2.4—D丁酯的各种浓度效果均差。  相似文献   

15.
松针褐斑病的病原菌为Iecanosticta acicola,在病叶上或叶上的病了实体和病组织中的菌丝体是初侵染源。侵染期主要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病原菌通过雨水的溅散主风力而传播。在发病初期采用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和托布津农药喷液及人工摘病叶的进行防治,均能收到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6.
水竹(phyllosta chys congesta Rendee.)是湖南益阳地区编织凉席的优良工艺竹种。益阳凉席已有600余年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55年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银质奖,在国内评比中名列全国同类产品之首。但近些年来,水竹林由于缺乏科学管理,或只顾砍竹加工,不管抚育,蓄积越来越少,病害发生严重,竹材质量差,不适用于编织凉席。有的单位甚至到江西、四川去购买编席竹材,因而成本高造成亏损。要发展益阳凉席,必须首先发  相似文献   

17.
樟子松疱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樟子松疱锈病是樟子松人工林的重要病害。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Alb. et Schw.)Winter],其冬孢子寄主为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及山芍药[P. obovata],人工接种还侵染萝藤(Melaplexis japonica)。锈孢子放散56天,5月15日至6月20日为放散高峰期,水平传播30米,垂直分散5米。锈孢子双核,具2—4芽孔,只有1芽管优生,在2%琼脂膜上,20℃,饱和湿度,pH7时萌发率达80%。夏孢子经阳光照射可提高萌发率15%,在2%琼脂膜上,25℃下,4小时始萌发,48小时萌发78.4%;越冬后的夏孢子具2.96%萌发力。冬孢子成熟后3天在16—21℃下,保湿3小时即萌发,24—36小时萌发量最大。在樟子松病皮下的菌丝为多年生,有隔,单核,在寄主细胞间隙生长,以棒状或丝状吸器伸入细胞吸养。用氯化钠水溶液或结晶可杀死芍药根;用十二吗啉千倍液涂干效果好,松焦油,焦化腊、机油加玉米荠油均有效,但产生药害。修枝是促进林木生长和防病的理想措施。  相似文献   

18.
柳干锈病危害柳树枝干,在山东是一种新发生病害。近年在省内长岛、蓬莱、黄县及威海等地发生,危害垂柳、旱柳的苗木及大树,使枝干扭曲畸形,重者病枝枯死。1982年蓬莱苗圃柳苗病株率92%,长岛行道树病株率95%以上,在局部地区危害很重。必须及时研究防治方法,防止其继续蔓延危害。 本文是笔者1982——1984年调查研究的初步总结,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红松疱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自1956年在辽宁省草河口发现疱锈病以来,仅仅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本病已在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许多地方的红松原始林和人工林中蔓延起来,病区逐年扩大,病势渐趋加重,对红松人工林的成长,已成为极大的威协。 1977—1978年,本组对本病进行了研究,现将东北林学院与鸡东县林木病虫害防治站等各单位2年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花椒锈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椒锈病是危及花椒生产的严重病害之一。对西北主要产椒区的调查,其发病率均在60%以上,最高可达90~100%;病情指数一般都达到30~75。病害发生的空间动态符合逻辑斯蒂曲线。病害的发生程度与降雨、花椒品种有关,而与树龄、海拔高度关系不大。该病菌为害叶片、叶轴,引起叶子大量提前脱落,致使椒树再次萌叶。锈菌在花椒上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不经休眠阶段而萌发,萌发最适温度18~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