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揭示圈养条件下秦岭羚牛冬夏季昼间活动的时间分配状况,以进行有效的迁地保护。【方法】分别于2006-07和2007-02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全天观察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3头圈养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行为活动规律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夏、冬季白昼秦岭羚牛的活动时间具有相同的趋势,均以休息为主,采食次之;夏季秦岭羚牛的饮水、排尿、排便分别为每头每天1.92,0.54和0.92次,冬季分别为每头每天1.23,0.31和0.85次;秦岭羚牛每天的活动状况与气温的变化相关。【结论】圈养秦岭羚牛的活动节律受气温影响较大,与野外生存的群体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野生秦岭羚牛瘤胃产甲烷古菌的组成及其多样性。[方法]提取野生秦岭羚牛瘤胃内容物总DNA,选用产甲烷菌特异性引物Met86F和Met1340R,对总DNA进行16S rRNA特异性扩增,构建秦岭羚牛瘤胃产甲烷古菌16S rRNA克隆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PCR-RFLP(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并对HaeⅢ酶切带谱不同的菌液进行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根据酶切带谱分析和测序结果的不同,将随机挑取的105个阳性克隆归为14个不同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些克隆序列均位于广域古菌门(Euryarchaeota),隶属甲烷杆菌科(Methanobacteriaceae,65.71%)、Methanomassiliicoccus(29.52%)和Methanosarcinaceae(4.76%)3个科。其中有57个序列与可培养菌相似度在97%以上,分属于Methanobrevibacter millerae、Methanobrevibacter olleyae和Methanobrevibacter thaueri。其余48个序列与未培养菌相似度较高,占11个OTUs。[结论]野生秦岭羚牛瘤胃产甲烷古菌多样性比较丰富,且可能存在新的分类单元。 相似文献
4.
《江西农业学报》2022,(4)
以库尔勒香梨为试材,比较了花期短果枝上不同序位梨果柄、胴部和萼筒维管束数目和面积的变化,并对其相应序位的果实脱萼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花序序位升高,库尔勒香梨果实的脱萼率呈增加趋势;从大蕾期到末花期,第1序位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呈增加趋势,第2、3、4和5序位维管束数目和面积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除第2序位胴部和萼筒维管束面积呈增加趋势外);在相同物候期条件下,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大小均表现为第1序位>第2序位>第3序位>第4序位>第5序位;脱萼率与果柄维管束数目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胴部维管束数目、萼筒维管束数目、胴部维管束面积和萼筒维管束面积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序位集对分析在辽河流域年降雨预测中的应用。[方法]将序位理论引入集对分析建模中,改进集对分析预测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序位的集对分析降雨量预测模型(Ordinal-Set Pair Analysis O-SPA),并以辽河流域1956~2006年水文雨量站年降雨量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模型对1998~2006年年降雨量进行预测,并给出误差分析。[结果]序位集对分析方法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中,5%以内的有6个,占总预测数的66.7%;5%~10%的有1个,占11.1%;10%~15%的有2个,占22.2%。相对误差均小于20%,满足《水文情报预报规范》对年降雨量预报的精度要求。[结论]基于序位集对分析模型的降雨量预测具有较高的精度,预测结果较为理想,适用于年降雨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为给羚牛(Budorcas taxicolor)秦岭亚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调查陕西省秦岭羚牛3个野生种群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357bp片段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结果显示,67个羚牛个体碱基组成为A+T的平均含量(56.3%)高于G+C含量(43.7%),3个群体mtDNA控制区的变异位点为60个(约占总位点数的17.29%)。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7 4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2.052。67个个体分属4个单倍型,单倍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P)为0.127。说明秦岭羚牛群体mtDNA控制区序列遗传多样性较低,群体间的基因交流较少,有可能出现近亲繁殖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羚牛在武威饲养繁育观察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林业部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引进的3头羚牛的饲养繁育情况。从1997年起,武威羚牛饲养场共成功繁育4头,已基本适应半荒漠环境。 相似文献
8.
库尔勒香梨短果枝花序不同序位维管束与萼片脱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库尔勒香梨为试材,比较了花期短果枝上不同序位梨果柄、胴部和萼筒维管束数目和面积的变化,并对其相应序位的果实脱萼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花序序位升高,库尔勒香梨果实的脱萼率呈增加趋势;从大蕾期到末花期,第1序位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呈增加趋势,第2、3、4和5序位维管束数目和面积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除第2序位胴部和萼筒维管束面积呈增加趋势外);在相同物候期条件下,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大小均表现为第1序位第2序位第3序位第4序位第5序位;脱萼率与果柄维管束数目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胴部维管束数目、萼筒维管束数目、胴部维管束面积和萼筒维管束面积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梨萼片脱落与维管束数目和面积的关系。以库尔勒香梨为试材,调查分析长果枝不同序位萼片脱萼率,比较不同物候期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从第1序位到第5序位,库尔勒香梨果实脱萼率高低顺序为5>4>3>2>1。从大蕾期到末花期,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同一时期果柄、胴部和萼筒维管束数目不同序位表现为1>2>3>4>5,果柄和萼筒维管束面积不同序位表现为1>2>3>4>5,而胴部的维管束面积表现为第1序位最大,第5序位最小,第2、3和4序位无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脱萼率与果柄维管束数目(-0.90*)和胴部维管束面积(-0.85*)呈显著负相关,与胴部维管束数目(-0.99**)、果柄维管束面积(-0.97**)和萼筒维管束面积(-0.94**)呈极显著负相关。萼片脱落,与维管束数目和面积相关,维管束数目少、面积小,萼片脱萼率高。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在川金丝猴的驯养中合理利用笼舍空间和资源。[方法]将笼舍划分为9个区域,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记录其活动频次。通过极限笼养密度估算笼舍容纳量。[结果]1#笼舍的个体大部分在6区和9区活动;5#笼舍内个体的活动覆盖区域主要是1区和4区,其次是3区;3#笼舍内的个体主要在1、3、7区内活动;4#笼舍内的个体主要在1、5、9区内活动;2#笼舍有4只个体,每个个体的活动区域都较广泛。[结论]在4 m×5 m×6 m的笼舍内,在金丝猴个体间冲突较小的前提下,笼养量为3~4只时较为合适,笼养量较少时造成空间的浪费,太大则易造成金丝猴个体之间的空间冲突。 相似文献
12.
13.
分离鉴定羚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开展羚牛细胞治疗与体细胞核移植的深入研究提供有效载体。分离培养来源于羚牛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染色体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通过定向诱导培养探究细胞的分化潜能。结果表明,羚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维持正常核型,对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 CD105、CD73、CD90、CD166、CD44呈阳性,对 CD14(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标记物),CD19(b细胞标记物),CD34(造血干细胞标记物),CD45(泛白细胞标记物)和 HLA-DR均呈阴性,具有成脂、成骨与成软骨多向分化潜能。表明成功分离羚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表面抗原与分化潜能进行鉴定,为羚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内源物种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笼养川金丝猴雌性性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杨晓军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8,33(3):228-233
采用全事件抽样法和瞬时扫描技术,对7只5~17岁的雌性金丝猴进行为期348d,共计3745h的观察。结果表明,雌川金丝猴具爬跨行为;邀配行为有两种方式;交配时雌猴或爬伏或四肢站立;交配活动受顺位影响,优先程度可用优先指数衡量;交配后雌性行为多样化。交配频度具有波动性。 相似文献
15.
笼养川金丝猴雄性性行为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晓军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8,33(4):345-349
采用全事件抽样法和瞬时扫描技术,对12只不同年龄的雄性金丝猴进行为期348d,共计3745h的观察。结果表明,川金丝猴雄性性行为周期可划分为4个时期,各期内性发动者的角色不同;性行为包括爬跨行为、手淫行为和交配行为,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13.61s、9.32s和20.97s;交配行为主要发生在每天的10:00~11:00时;交配后行为多样。 相似文献
16.
金鹿三眠素在幼虫3、4龄初期添食,可使四眠蚕诱变为三眠蚕;在幼虫末龄中后期添食,可增加茧层量和产丝量.用三眠素诱导原蚕三眠化制造三眠种,可增强体质、节约用桑、减少不产卵蛾、少产卵蛾、不受精卵和残存卵,提高制种量.所制三眠种下代不添药,仍为四眠蚕其产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志东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9(10):12-15,80
对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采用金盘电子阅览室管理软件的系统建立、管理、运行等环节进行分析,并结合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的应用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