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京地区玉米矮花叶病毒株系的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玉米矮花叶病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病毒病,也是国内目前玉米产区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的主要病害之一。Mackenzie等[1]根据对约翰逊草(SorghumhalepenseL.)的侵染性把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划分为两个株系,侵染的为A株系,不侵染... 相似文献
2.
玉米抗矮花叶病毒B株系的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玉米对矮花叶病的抗病机制,以代表国内外两大玉米杂种优势类群的优良自交系黄早4和Mo 17为亲本,构建了含239个重组自交系的F9代分离群体,并利用该群体构建了包含101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全长1422.7 cM,标记间的平均图距为15.6 cM。通过人工接种病毒鉴定,评价了亲本及群体对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的抗性反应。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玉米矮花叶病抗性QTL进行了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在第5、6染色体上,各定位了控制发病率的1个微效QTL和1个主效QTL,分别与标记Bnlg602和Bnlg161连锁,其遗传效应能分别解释表型方差的2.3%和33.8%。 相似文献
3.
对辽宁地区近年发生的玉米矮花叶病毒株系进行了鉴定.电镜下病毒粒子形态呈线条状,大小为(420~750)nm×(13~15)nm,超薄切片中有风轮状内含体.以病毒RNA为模板,按已知的玉米矮花叶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核苷酸序列合成引物,逆转录合成cDNA,以此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出了1kb左右的CP基因片段,将这一片段插入到载体pUC19中转化E.coliDH5a菌株,得到了CP基因克隆.cDNA序列分析表明,和中国已报道的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MDMV-B)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同源率达98.4%,氨基酸序列同源率99.4%.由此认为引起辽宁地区玉米矮花叶病的毒原为MDMV,其流行株系为B系. 相似文献
4.
5.
玉米矮花叶病是世界各国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病毒病害之一,1930年发现于意大利,196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大发生,1965年由williams等明确了是由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dwarf mosaic virus MDMV)侵染所致。我国最早于1968年在河南辉县发现,随后扩展到全国各玉米主产区,在北京、天津、河北、甘肃、山东、山西、辽宁等地都有该病的发生危害情况。近年来随着生态条件和栽培制度的不断演变,该病在我国发生危害逐年加重,据调查山东省淄博、潍坊、泰安、莱芜、济南、济宁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对玉米矮花叶病毒的病毒粒子形态、结构及其特性,感病叶片的超微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纯病毒研究结果表明,MDMV粒子形态为线状,宽度为14nm,长度不等,完整粒子长度为720~750nm。病毒悬浮液经紫外扫描获得了典型的核蛋白紫外吸收光谱,最高吸收峰在257.5nm,最低峰在243.3nm,O.D280/O.D260约为0.73。在电镜下观察感病叶片的超微结构,可在细胞质内观察到大量的病毒粒子及风轮状、柱状内含体,体现了马铃薯Y病毒组的典型特征。同时,在感病组织内还可看到许多破坏的叶绿体、线粒体等。 相似文献
7.
玉米种子携带矮花叶病毒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几年来对240个玉米品种(系),62841株的调查,从中发现54个品种(系)出现种子带毒苗,平均带毒苗率为0.56%,最高的6174×墨黄二为27.03%。后经过对25个品种(系)进行田间种子带毒苗率的测定,有16个品种(系)出现种子带毒苗,带毒苗率为1.23%~6.90%。经过种子存放时间、种衣剂包衣和不同温度处理种子带毒测定结果表明,玉米种子存放31个月后,所携带的矮花叶病毒仍具有侵染活性,种衣剂包衣和不同温度处理也不能使病毒失去活性。通过不同种植方式带毒测定结果证明,地膜覆盖种植可大幅度降低种子带毒苗率。因此,地膜覆盖种植对降低初侵染源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四川玉米矮花叶病毒株系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过3年在我省玉米主栽区采集的玉米、高梁等作物的带病标样,采用生物方法测定,证明了我省玉米病毒病的优势株系为甘蔗花叶病毒,并查明了该病毒的寄主范围。 相似文献
9.
感染玉米矮花叶病毒后玉米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透射电镜对感染玉米矮花叶病毒山东分离物 (MDMV SD)的不同抗性玉米叶片细胞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与健康植株相比 ,无论是在抗病品种鲁玉 16还是在感病的自交系鲁原 92细胞中 ,MDMV SD与玉米植株之间的互作都可以导致寄主发生明显的细胞病理学变化。但是 ,在抗病和感病植株中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在抗病植株细胞中 ,虽然叶绿体、线粒体等主要细胞器的结构损伤较轻 ,但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的数量明显增多 ,细胞质中有风轮体、束状体和片层聚集体 3种内含体 ,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病 相似文献
10.
11.
侵染观赏百合病毒寄主范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5个观赏百合品种样品ELISA检测,发现甘肃省观赏百合主要受黄瓜花叶病毒(CMV-Li)和百合无症病毒(LSV)的侵染,并且两种病毒存在复合侵染现象.5品种中CMV-Li和LSV检出率分别为40%和80%,复合侵染率为40%.侵染观赏百合的病毒寄主范围较窄,CMV-Li不能侵染CMV的常规鉴别寄主普通烟、心叶烟和苋色藜,但可侵染黄瓜、曼陀罗、菜豆(美国),侵染后植株可产生明脉、花叶、皱缩等症状,接种发病的菜豆和黄瓜经ELISA检测,可以作为CMV-Li鉴别寄主以及CMV-Li和LSV分离寄主. 相似文献
12.
海南省番石榴根结线虫病病原的种类鉴定及其寄主范围的测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源白海南省3地侵染番石榴的9个根结线虫群体进行了形态观察和同工酶分析,对4个代表性群体在10种常见经济作物15个品种上的繁殖力进行了测试。同工酶鉴定结果表明,病原线虫为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生物测试发现或证实:携带Mi基因的抗性番茄以及菜豆、豇豆、茄子、黄瓜、西瓜、辣椒、烟草为供试象耳豆根结线虫群体的高度适宜寄主,大豆为低度适宜寄主,棉花为非寄主。寄主范围的测试结果提示,象耳豆根结线虫可潜在地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玉米不同生育期接种玉米矮花叶病毒后对种子带毒率和寄主抗性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严格防虫网室和温室内,分别在抗、感、耐3个玉米自交系的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孕稳期接种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测定所结种子的带毒率。结果表明,3个自交系对MDMV接种感染后的种子带毒率有明显差异,黄野四-3(R),7922(S)和81515(T)的平均种子带毒率依次为0,1.65%和0。从苗期到抽雄孕穗期,其中7922病株率分别为100%,100%,63.6%和10.1%;病情指数分别为95.6,82.4,63.6,11.1;种子带毒率分别为2.3%,15%,3.3%和0.78%。不同生育期接种MDMV对玉米的抗病性影响为玉米苗龄越小,抗病毒能力越弱,反之越强。 相似文献
14.
玉米不同品种接种MDMV后叶片内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个感病程度不同的玉米品种接种玉米矮化花叶病毒(MDMV)7d后植株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活性经研究表明:玉米接种病毒后PO活性均有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同且酶活变化波形差异大。抗病品种接毒前酶活低且波形变化平稳,接毒后第2天酶活急剧增高且波形变化大,而感病品种接毒后酶活变化不大且波形一致。玉米PO同工酶酶谱简单,与对照比较,接毒后抗、感品种带纹数目变化不大,但带纹浓重而重叠。抗病品种接毒后第2天带纹突然加重,且持续增加,而感病品种有持续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示踪动力学多分室模型原理,并建立了n分室系统下各分室示踪剂浓度解的一般表达式。 相似文献
16.
小麦蓝矮病是陕西乃至西北冬麦区的一个重要病害,由介体条沙叶蝉专化性传播。利用植原体16SrDNA基因保守序列通用引物对Rm16F2/Rm16R1,应用PCR技术从小麦蓝矮病株叶片中扩增到1.4kb的特异片段。通过介体条沙叶蝉对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寄主范围进行研究,在接种的18种寄主植物中,有8种寄主表现症状,表明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寄主范围广泛。 相似文献
17.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在不同寄主上的体色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寄主上不同时期棉蚜的体色分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棉蚜自然种群由黄色型和绿色型2种个体组成。在木槿、石榴和花椒3种越冬寄主上,早春以绿色型个体为主,春末夏初黄色型个体逐渐占优势,夏末秋初又以绿色型个体为主;在夏季寄主棉花上,黄色型个体一直占优势,其中5-6月份棉花苗期可见到部分绿色型个体,所占比例与越冬寄主上棉蚜迁出时所占的比例基本接近。在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连续饲养不同体色棉蚜的试验结果表明,绿色型棉蚜可分化出绿色型和黄色型2种后代,后代的体色变化与温度密切相关,在温度较高时黄色型后代占优势,在温度较低时绿色型后代占优势,而且黄色型后代随温度的降低也会产生出绿色型后代。系统饲养黄色干母的后代还发现,不论饲养温度如何变化,其后代均为黄色型,表明自然界有2种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黄色型棉蚜。 相似文献
18.
在田间调查砂糖桔、甜橙、沙田柚和香柠檬4 种寄主植物不同部位柑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 Me
Gregor)的种群数量,并通过室内饲养比较柑桔全爪螨在以上4 种寄主植物上的繁殖力。结果表明院砂糖桔、甜橙、沙
田柚以及香柠檬4 种植株上部叶片柑桔全爪螨的种群数量多于中、下部叶片;砂糖桔、香柠檬上柑桔全爪螨的平均
数量相当(分别为12.02、12.07 头/叶),均显著多于甜橙和沙田柚,沙田柚上数量最少,仅为4.69 头/叶。1~3 代柑桔全
爪螨在砂糖桔、甜橙、沙田柚以及香柠檬上的平均产卵量均相当,单雌日产卵量为3~7 粒;4 种寄主植物上柑桔全爪
螨的卵历期及卵的孵化率均存在一定差异,卵的历期为5~8 d,孵化率为90%~98%。 相似文献
19.
山茱萸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1987年观察了山茱萸炭疽病的症状表现,分离出了炭疽病菌。根据该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寄主较广泛等持点,鉴定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在温度为23—28℃、相对湿度100%及在1%蛋白胨,查彼氏培养液中萌发率最高;病原菌在以甘露糖为碳源的培养液上生长最好,在以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差;分生孢子在黑暗和散光条件下萌发正常,荧光灯和黑光灯照射后对孢子萌发有影响,紫外光对分生孢子有强烈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