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木豆豆荚螟主要生物学特性,了解木豆豆荚螟为害习性,为木豆豆荚螟防治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观察和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金城江区和凤山县木豆豆荚螟生活习性、发生条件、为害程度及特点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木豆豆荚螟主要以幼虫为害木豆的花蕾、嫩荚,造成蕾、荚脱落;1条木豆豆荚螟的全幼虫期能蛀食豆粒3~5粒,有转荚为害现象;木豆豆荚螟的蛀害率约25%~40%,干旱年份旱地木豆豆荚蛀害率可高达80%以上;采用单植方法,可减轻木豆豆荚螟的危害,品种混植越多,花期重叠时间越长,木豆受豆荚螟危害越重;通过合理施药,可减轻危害,提高木豆产量。【建议】冬季彻底清园,降低次年虫源基数;根据不同品种合理密植,保持木豆地通风透光;不同品种分别种植,避免混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变异株,减少品种混杂;花、荚期科学合理用药,以保花保荚。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田抽样实测与人工模拟为害损失的方法,得出豆荚螟对春、秋大豆的为害损失表现为:(1)随虫株、虫荚及虫粒率的提高,其损失亦随之加重;(2)虫株相当,损失则随虫荚增加而加重;(3)虫株、虫荚均相当,损失则随籽粒被害程度加重而加重。据此,建立了春、秋大豆豆荚螟为害率与损失率的回归预测式。  相似文献   

3.
秋季大豆豆荚螟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田间豆荚螟的发生情况,在同一块田,随机拔取不同蛀荚率的大豆植株,并对蛀荚率相近的植株产量进行相加,分析其蛀荚率与产量损失率关系为y=-12.559 8 1.081 0x,进而测算出经济允许损失率为4.56%,经济允许密度为15.84%,大豆初荚期防治指标为蛀荚率6%~7%.  相似文献   

4.
吴菡 《农技服务》2010,27(4):482-482,505
分析了豆荚野螟的为害特点及其与大豆食心虫、豆荚斑螟的为害症状区别,比较了采用农业、生物、和化学防治等措施对控制豆荚野螟为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豆荚螟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 Treitschke)属鳞翅目、螟蛾科,幼虫俗称豆蛀虫、红虫或豆荚蛀虫等.寡食性,寄主仅限于豆科植物.国内外均有发生.笔者自1995年3月至1997年6月在惠安县境内对此虫的发生与为害作了初步调查,现把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豇豆又名豆角、带豆,是豆科作物中以嫩豆角作为食用栽培的蔬菜品种之一,其中豆荚螟是为害豇豆生长最主要的害虫。据2002~2004年露地栽培观察,我区豇豆豆荚螟为害率一般田块达6.9%~23.1%,受害重的达43.6%~75.3%,严重影响了豇豆产量及品质.为此,笔者3年来对豆荚螟发生规律,寄主物候期与害虫间的关系、防治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豆荚螟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豆荚螟是大豆的主要害虫、荚被害率在37.4-53.2%;在商洛地区年发生4-5代,危害程度一作物播种面积、品种、播期、区域等有很大的关系;防治技术措施,以化防米,辅以必要的农业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单季稻大螟为害特点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水稻大螟的发生规律、为害习性,提出了调节水稻播、栽期,清洁公共区域环境,加强桥梁作物田防治,科学合理用药的近期水稻大螟综合治理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9.
豆野螟又叫豆荚野螟、豇豆荚螟、豇豆钻心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国内各地均有发生分布,它是豆科蔬菜上一种重要害虫。主要危害豇豆、菜豆、扁豆、芸豆、豌豆等,以豇豆受害最重。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豆荚斑螟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为害症状及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豆荚螟是豇豆、扁豆、刀豆、四季豆等豆类蔬菜的主要虫害之一。不少菜农防治豆荚螟的方法不够科学,盲目施药,这样不但达不到防治目的,增大了成本,而且极易造成豆类农药残留。如何才能有效防治豆荚螟呢?  相似文献   

12.
1988~1990年大田调查结果表明,豆荚螟产卵对豆荚有较强的选择性,有78.12%的卵是产在35~45毫米长的豆荚上,此时大豆处于鼓粒前期,豆荚在10~15日龄。豆株6~12节的豆荚上落卵量占总落卵量的83.53%。不同大豆品种及播期能改变豆荚螟产卵与大豆物候期的关系,因而防治适期应以大豆鼓粒前期来确定。2.5%敌杀死3000倍液喷雾,防效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3.
大豆豆荚螟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豆荚螟又称豆荚螟、豆荚蛀虫等,是我区大豆的主要虫害之一。除了危害大豆外.该虫还危害豇豆、扁豆、豌豆、绿豆等豆科植物。主要以幼虫蛀入豆荚食害豆粒。被害豆粒形成虫孔、破瓣。甚至大部分豆粒被吃光。防治不及时的田块,常常造成“十荚七蛀”。一般减产可达30%-50%.严重的减产70%以上。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豇豆豆荚螟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并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豆荚螟综合防治技术,以确保豇豆产品高产量、高品质和农药残留检测符合国家无公害标准。  相似文献   

15.
安康地区豆荚螟发生规律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调查与室内外人工饲养观察研究,豆荚螟在安康地区年发生四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该虫在安康已查明的寄主有八种;第三、四代幼虫危害、夏播大平;大豆播期、品种、土壤含水量及桥梁主影响豆荚螟为害程度,据此提出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豆荚螟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豆科蔬菜豆荚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亚图 《福建农业》2006,(11):23-23
豆荚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大豆、菜豆、毛豆、豌豆等,以幼虫吃食花和豆荚。该害虫在我省蔬菜种植区一年可发生5代,以老熟幼虫在大豆本田及晒场周围土中越冬。一般以第2代为害春大豆,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弱。雌蛾在豆株未结荚时,多产卵于幼嫩叶柄、花柄、嫩芽及嫩叶背面;豆株结荚时,卵多产于豆荚上,将卵产在荚毛间,凡荚毛多的大豆品种产卵多。卵散生,一般每荚1粒,卵期约3—6天。幼虫有转荚为害性,一般先在上部豆荚为害,渐至中、下部,以上部豆荚受害最重。幼虫老熟后离荚入土,结茧化蛹。  相似文献   

18.
1996~1998年研究结果表明,为害红萍的螟虫有褐萍螟(Nymphula turba-ta Butler)、黑萍螟(Nymphula enixalis Swinhoe)和萍灰螟(Pyralis Sp.)3种。均属鳞翅目(Lepldoptera)、螟蛾科(Pyralididae),其中以褐萍螟及萍灰螟发生数量多,为害重。应采取以黑光灯诱杀为主,辅以保护天敌、药剂防治的策略。化学防治以90%晶体短短  相似文献   

19.
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5%锐劲特悬浮剂1-1.5g/667m^2(有效成分)防治豆螟效果优良,持效期长,达7天以上,值得大面积推广使用。为降低防治成本,建议与其他农药如敌百虫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