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田间发生动态进行研究,为生产上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的方法,调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田间的病株发病率、病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该病在田间的发病规律;通过测定不同生育期玉米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结果】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从5月下旬至7月中旬病情指数迅速增长;玉米孕穗期叶片病斑面积和产孢量最大,大喇叭口期次之,苗期最小;玉米下部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大于上部叶片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结论】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玉米苗期最抗病,孕穗期最感病;下部叶片较感病,上部叶片较抗病。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定量影响,采用室内离体叶片及田间接种方法,通过人工控制不同生育期及接种条件,定量研究了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感病性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单位面积叶片上的病斑数随接种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并随接种浓度呈直线增长。当叶面保湿时间大于8 h时,叶面保湿时间越长病斑数越多,其变化呈逻辑斯蒂模型趋势。温度对病害的潜育期有重要影响,在10~35℃时,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不同接种量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情发展动态有重要作用,低浓度下接种,病害的病情发展曲线近似为直线,增长较为平缓;高接种量条件下,病情增长较为迅速,接近S型曲线。  相似文献   

3.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弯孢菌叶斑病的潜育期为4-5d,持续显症时间为8d。品种与生育期对潜育期影响较小。温度是影响潜育期的重要因子。影响病斑在田间产孢的首要因子是叶片内渗入水分的多少,其交介病斑表面水膜的有无。幼龄斑(7-9d)和老龄斑(约20d)均可产孢,且产孢能力无明显差异。在直射光与散射光照射下,病斑都能产孢。产孢量与病斑大小无关系。病斑大小随玉米品种而变化,病斑大小在0.9-2.75mm。  相似文献   

4.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俗称黄斑病 ,是我国继玉米大斑病及小斑病之后又一严重危害玉米的叶斑病 ,近年来呈发展蔓延上升趋势 ,一般减产20 %~30 %,个别地块达50 %以上 ,甚至绝产。一、症状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 ,也危害叶鞘和苞叶 ,初为褪绿小点 ,逐渐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 ,在感病品种上病斑较大 ,宽1毫米~2毫米 ,长1毫米~4毫米 ,中央苍白色、黄褐色 ,边缘有较宽的环带 ,最外围有较宽的半透明草黄色晕圈 ,数个病斑相连可形成叶片坏死区。由于弯孢菌叶斑病在不同品种上 ,特别是在抗病及感病品种上 ,病斑大小、形状、晕圈宽…  相似文献   

5.
对4个玉米品种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聊城市玉米小斑病比弯孢霉叶斑病发生早且重,发生弯孢霉叶斑病的叶片常从中下部开始,而发生小斑病的叶片基本上是从下部1~3片叶开始逐渐向上蔓延。抗病品种从病害始发期至生育后期流行曲线平缓,感病品种的病情发展快,流行曲线上升明显。  相似文献   

6.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初侵染菌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种子带菌检验、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形态观察及存活检测、越冬病菌的苗期致病力测定表明,玉米种子不携带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lunata),其分生孢子能在玉米秸秆垛中越冬,病残体内的菌丝体能在多种场所越冬,越冬病菌接种幼苗显示了该病典型的病斑。说明玉米秸秆垛、田间和堆肥中的病残体是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初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7.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与症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玉米弯孢苗叶斑病是近几年我国玉米生产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区病叶标样的病原苗分离与鉴定及病原苗致病力测定,初步明确了新月弯孢苗Curvularia junata(Wak-ker)Boed是黑龙江省玉米弯孢苗叶斑病的主要致病菌。田间症状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上症状表现有明显差异,根据病斑大小、形状、颜色将病斑分为抗病型(R)、感病型(S)和中间型(M)。  相似文献   

8.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病害,其中玉米的斑病经常会阻碍玉米的健康生长,下面介绍4种玉米主要斑病害及其防治方法,以便于农民朋友更好地对玉米斑病害进行防治。一、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华北地区发生的一种危害较大的新病害,抽雄后病害迅速扩展蔓延,植株布满病斑,叶片提早干枯,一般减产20%~30%,严重地块减产50%以  相似文献   

9.
2000~2003年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田间发生消长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田间病残体是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初侵染来源;播种期、施氮肥量、前茬作物和气象因子都会对该病害的发生程度产生影响;提出了以清除病残体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耕作方式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宁省瓦房店地区连续3年改变耕作方式条件下玉米苗期、吐穗期、灌浆期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苗期地下害虫和一代玉米螟的田间危害有所加重;纹枯病轻微加重;玉米苗期矮花叶病、顶腐病、丝黑穗病及灌浆期茎腐病、大斑病减轻;玉米叶部主要病害发病程度受影响较小;玉米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粗缩病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石家庄市玉米常年种植面积为400多万亩,玉米病虫害常年发生总面积2000多万亩次。玉米田常发生的害虫主要有苗期害虫和玉米螟,主要病害有黑粉病、病毒病,不同年份个别品种发生褐斑病、大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等。  相似文献   

12.
1.玉米叶斑病玉米叶斑病主要有:玉米大、小斑病,褐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等,常造成玉米叶片发黄干枯,中后期植株死亡。防治方法:①防治大小斑病可用50%多菌灵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喷雾。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木霉菌发酵液蛋白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诱导抗性作用。[方法]对玉米叶片离体病斑大小进行比较和经活体诱导后检测抗病性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相比,经发酵液蛋白处理后的离体叶片接种后病斑较小,且防御反应基因的转录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木霉菌发酵液蛋白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有较好的诱导抗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结合已克隆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对来自陕A群、陕B群的30份核心自交系和18份国内外优良种质进行抗病性鉴定,为玉米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2019年、2020年分别在陕西省不同地点开展茎腐病、穗腐病、大斑病和小斑病的田间接种鉴定,以及灰斑病的田间自然发病鉴定。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试验设置2—3个重复。采用苗期高粱粒接种法接种大斑病和小斑病,在乳熟后期,对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进行病情分级鉴定;在玉米抽雄期,采用土埋伤根法接种禾谷镰孢茎腐病,生理成熟后进行劈茎调查;采用花丝通道和针刺果穗接种法,分2次接种禾谷镰孢穗腐病,玉米生理成熟后进行调查。分别计算不同病害病情指数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s,BLUPs),并分析两两病害之间的相关性。对已克隆抗病基因进行功能分子标记基因型鉴定。【结果】对48份自交系开展5种病害田间鉴定,筛选到9份高抗大斑病自交系、2份高抗小斑病自交系、10份抗灰斑病自交系、5份高抗禾谷镰孢茎腐病自交系和5份抗禾谷镰孢穗腐病自交系。1145、CML170、KA103等8份自交系兼抗3种叶斑病。对5种...  相似文献   

15.
灰斑病又称尾孢叶斑病,在美国主要发生在山区,在我国过去是次要病害,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该病已成为东北玉米产区主要病害之一。1991年丹东地区突然大发生,很多杂交种玉米受到严重危害,使植株上部叶片枯死。1992~1993年,仅东港市就平均减产10%。1995年,辽宁省普遍发生灰斑病,1996年在辽宁省绥中县,该病与弯孢菌叶斑病棍合发生,严重发生面积达2.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鲜食玉米小型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食玉米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丝状真菌引起的玉米叶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明确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可以为鲜食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福州、莆田、漳州、南平和宁德5个地区采集的玉米病叶上典型的小型病斑(病斑长度5mm)进行病菌分离和纯化,结果共获得103株单孢分离菌株。初步形态学观察后选取其中的8株代表性菌株进行鉴定,发现有5个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玉米小斑病菌的形态特征相似;而另3个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形态特征极其相似。8个菌株接种感病玉米品种后出现了与田间相似的叶斑病症状。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8个供试菌株中有5个菌株鉴定为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2个菌株为玉米新月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1个菌株为画眉草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eragrostidis。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福建省鲜食玉米叶斑病的病原菌为B.maydis、C.lunata和C.eragrostidis。其中C.eragrostidis引起玉米叶斑病在福建省属首次报道。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菌株对8个不同玉米品种的毒力表现出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俗称黄斑病,是永胜县继玉米大小斑病及灰斑病之后又一严重危害玉米的叶斑病,近年来呈发展蔓延趋势,一般减产20%~30%,个别地块减产达50%以上,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小麦不同品种抗蠕孢菌叶枯病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伟锋  常迺滔  程晖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152-1153,1159
对克93-756、辽春13和沈免85等8个小麦品种在苗期与抽穗期受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Shoemaker]侵染后的潜育期、病斑大小和病斑单位面积产孢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P=0.01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之间受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Shoemaker]侵染后的潜育期、病斑大小和病斑单位面积产孢量都表现极显著差异;苗期与抽穗期之间的病斑长度和病斑单位面积的产孢量也都表现极显著差异,而病斑宽度和潜育期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正>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而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菌叶斑病,是目前吉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2018年海南陵水大面积发生的水稻叶斑病病原及对水稻生产的潜在危害。【方法】通过形态分类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病原进行系统的分类鉴定;采用离体叶鞘接种对病原菌侵染水稻的早期生物学过程进行详细观察;利用喷雾接种法研究病原菌对13个水稻品种的致病性。【结果】明确了海南水稻叶斑病的病原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格孢腔菌科(Pleosporaceae)弯孢属(Curvularia)新月弯孢(C. lunata)。典型症状是在水稻叶片形成较大的椭圆形褐色病斑;其侵染水稻的生物学过程与稻瘟病菌相似,但从分生孢子萌发到菌丝扩展的时间更短。该真菌对供试的13个水稻材料表现出了强致病性。【结论】鉴定了1种对水稻生产具有潜在威胁的新叶斑病病原,明确了该病原引起的水稻病害区别于稻瘟病的典型症状特征,该病原对供试的13个水稻材料均表现出明显的致病性,包括广谱抗稻瘟病水稻地谷。研究结果有助于该病害的正确识别和有效防治,为水稻抗病育种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