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曙光7号’是从河北沧州‘金丝小枣’资源中选育出来的抗裂果优良枣新品种。果实长圆形,平均单果质量7.25 g,鲜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6.08%,酸甜味浓,适宜干制。丰产稳产,抗裂果,在河北枣区10月上旬成熟。适合于河北平原枣区栽培。  相似文献   

2.
枣成熟期遇雨容易发生裂果,引起微生物侵染、发霉浆烂,以至失去商品价值。例如金丝小枣产区常年裂果浆烂率约占15%左右,成熟期多雨的年份,高达50%左右,河北省主栽品种婆枣一般年份裂果率在70%上下,个别年份达100%,山西省的板枣,在原产地秸山县烂枣损失常达30%~50%。高中山等(1987)报道,临汾团枣1985年在原产地裂果率竟达94%。我国南方因枣果成熟期多雨,裂果威胁使红枣生产受到限制,转向裂果前采收的膏枣生产。为解决枣的裂果问题,近年来我们以及其它不少单位对枣裂果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现综述如下。1裂果原因 枣裂果原因有两个:一…  相似文献   

3.
枣抗裂果新品种‘相枣1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枣新品种‘相枣1号’是山西运城‘相枣’芽变类型,主要表现在果个增大,抗裂果;早果,丰产,果实品质优良,干枣品相好,综合性状优异,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枣裂果研究概况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枣果实在成熟期间遇雨会发生裂果现象,尤以果实成熟后期的多雨年份更为严重。裂开的伤口不仅影响果实的外观,而且会导致外源微生物的侵染,发生霉烂,严重影响枣果的品质和产量,使枣丰产不丰收。枣裂果一直是枣树生产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以往对这方面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只是近几年才成为枣树科研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5.
 ‘曙光4 号’为晚熟枣新品种。果实卵圆形或长圆形,平均单果质量17.4 g,鲜枣可溶性固 形物含量26.6%,可滴定酸0.30%,维生素C 含量为5.18 mg · g-1。早实,丰产,抗裂果,在河北枣区10 月上旬成熟。  相似文献   

6.
枣裂果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李克志  高中山 《果树科学》1990,7(4):220-226
  相似文献   

7.
枣裂果病在各枣区均有发生。尤其是枣果接近成熟时如雨水过多,则发生严重,果农因此而遭受大量损失。  相似文献   

8.
枣裂果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壶瓶枣、黑叶枣和郎枣裂果及其果实的生理、机械力学性质和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定,结果表明:三个品种裂果发生从白熟期开始,而后,随着果实的成熟,裂果敏感性增加.这与枣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水势下降、果皮韧性降低有关.壶瓶枣最易裂果,其次是黑叶枣,再次是郎枣,三个品种在同一时期裂果敏感性的差异与它们的果肉弹性、可塑性有关,与它们之间的水势、可溶性糖含量以及 K、Ca、Mg 含量无关.容易发生裂果的壶瓶枣和黑叶枣果皮角质层比不易裂的郎枣薄,其厚度依次为:6.81μm、6.41μm、8.28μm.  相似文献   

9.
连续3年重点对太谷壶瓶枣、彬县晋枣、赞皇大枣、稷山板枣、内黄扁核酸等常见枣品种的果实裂果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鉴定,并结合室内清水诱裂试验,明确了枣裂果鉴定的技术方法。田间调查鉴定应在果实脆熟期进行,清水诱裂鉴定以半红的果实清水浸泡48h后统计结果。采用田间调查,结合清水诱裂,对24个品种的抗裂果性进行了鉴定,筛选出了稷山板枣、内黄扁核酸、运城相枣、藤州长红枣等抗裂品种。  相似文献   

10.
枣裂果的原因及调控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裂果是影响枣生产的一个严重问题。枣发生裂果有其生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不同的枣品种之间裂果发生的程度差异很大。在生产上可以通过选择抗裂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喷布化学药剂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1.
于金丝小枣果实发育的中后期,叶面及果面喷布400 倍氯化钙、350 倍磷酸二氢钾、800 倍植物细胞分裂素、2500 倍康得保植物营养素、800 倍稀土“大丰收”溶液,均可减轻裂果,防效为36 % ~75 .8 % 。其中400 倍氯化钙溶液防效最好,成本最低。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冬枣强壮树、中庸树、弱树落果和正常果实内源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冬枣在果实生长发育期均有落果发生,其2个落果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底(生理落果)和9月底(采前落果);强壮树、中庸树、弱树正常果中生长素、赤霉素含量高于同类树同期落果的含量,强壮树、中庸树、弱树落果中脱落酸含量始终高于同类树同期正常果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揭示枣果实维管束的解剖结构特征,为枣果实糖分积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陕北制干品种—木枣为研究对象,利用离体染色、石蜡制片和电镜技术系统观察了枣果实维管束分布、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枣果实维管束属外韧型无限维管束,根据分布位置将其归为核内维管束、内果皮维管束和中果皮维管束三类。果实维管束由果柄中12条维管束发育而来,中心2条发育为核内维管束,其余10条主维管束发育为内果皮和中果皮维管束。核内和内果皮维管束为果核的硬化和发育提供营养物质,中果皮维管束为果肉组织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各维管束韧皮部发达,增强了有机物质运输的效率。【结论】枣果实维管束有三类分布形态,不同类型的维管束(形态差异)为枣果实不同部位提供水分和有机营养。韧皮部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与内含物的变化可能与韧皮部卸载方式转换有关。  相似文献   

14.
枣果实中香气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鲁北冬枣’为试材,采用顶空进样与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枣果实中的香气成分进行了提取与分析,共检测出了7种组分,主要是脂肪酸经脂肪氧合酶酶促生物合成的产物,以醛类为主,占总质量分数的64.02%,检测到的多种组分均可作为产品添加香料。  相似文献   

15.
枣裂果机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浸水模拟降雨、石蜡制片和显微测量技术,以极易裂、中抗和极抗裂品种为材料,测量枣果表皮厚度、梗洼下空腔、果肉空腔和果肉细胞大小及其变化,探讨成熟期枣裂果机制。结果表明,不同裂果等级枣品种之间表皮厚度差异极显著,且极抗裂品种表皮最厚,极易裂品种最薄,中抗品种居中,表皮越厚越抗裂。不同裂果等级枣品种之间梗洼下空腔与枣果比率差异极显著,极抗裂品种比率最小(0.24%~0.26%),极易裂品种最大(0.62%),梗洼下空腔越小越抗裂。不同裂果等级枣品种之间果肉空腔大小差异极显著,极抗裂品种最小(3 380.82~3 879.12μm2),极易裂品种最大(9 300.49~10 809.86μm2),果肉空腔越小越抗裂。果肉细胞大小没有显著差异,但果肉细胞的吸水速显著不同,极易裂品种果肉细胞吸收最快,极抗裂品种最慢,中抗品种居中,果肉细胞吸水越慢越抗裂。这些研究表明枣果表皮厚度、梗洼下空腔、果肉空腔和果肉细胞的吸水速度共同决定了枣的裂果程度。  相似文献   

16.
枣果设施增温制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替换传统的枣果制干方法,解决枣果自然晾晒阴雨浆烂问题,提高成品率和枣果品质,降低制干成本,规模生产卫生、安全的红枣产品,进行了枣果设施增温制干设备和技术的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水暖增温设施制干室,增温制干效果良好,枣果入室制干至出室存放所需时间为30h。设施制干的成品率显著高于自然晾晒,尤其是阴雨年份更加显著,成品枣较自然晾晒高79.46%;设施制干枣果的蔗糖含量高,是自然晾晒的2.1倍,葡萄糖和果糖显著低于自然晾晒。设施制干的增温时间以26h为宜,减少或延长增温时间成品率下降;随着增温时间的加长,葡萄糖和果糖增加,蔗糖减少。设施制干室的温度通过调节炉火火力及通风排气控制,其温度控制可分为缓慢增温均衡受热、增温蒸发干燥、停火降温散热3个阶段。设施制干成品率高、红枣品质好,且设备投资适中,回收投资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油桃裂果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品种特性、果实生长发育特点、果实细胞组织结构等内部因素和气象因子、土壤条件、栽培措施等外部因素方面综述了油桃裂果的影响因素,寻找引起油桃裂果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防止油桃裂果相应的技术措施。首先从园地选择、品种选择方面尽量做到适地适栽,因地制宜,另外果园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透水性和保水性,适时灌水,及时排水,使水分保持均衡状态,合理修剪,加强病虫害防治,严格疏花疏果,实行套袋栽培等一系列科学化管理均是防止油桃裂果和果锈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枣树是我县的乡土树种,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但过去成片成林的枣园不多,多为散生木或片块状疏林,规模小、效益低。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9.
果树裂果现象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本文从果实的遗传因素、生理特征、矿质元素、外界环境、栽培方式等方面对果实裂果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枣黑斑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冬枣黑斑病发生较重,该病害在冬枣坐果前主要危害叶片,之后危害果实,枣园发病率100%,一般年份病果率在25%以上,管理粗放、防治不及时的枣园病果率在60%以上,严重影响了冬枣的商品价值,给枣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2005年滨州市植保站在室内药剂筛选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筛选出防治冬枣黑斑病且安全、高效、低残留的农药,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