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探究栾多态毛蚜的形态特性、消长规律及防治策略。[方法]通过室内制片、镜检,描述了各蚜型的形态特征;通过室外采样调查,研究栾多态毛蚜消长规律。[结果]栾多态毛蚜属于同寄主全周期型,其蚜型有干母、孤雌蚜(分有翅和无翅)、性母(分有翅和无翅)、性蚜(分有翅和无翅);孤雌蚜中,又分干雌和干雌后代;虫态有卵、若蚜(1~4龄)、滞育型、成蚜。孤雌蚜于4月中旬种群数量开始上升,5月上、中旬达到高峰,之后下降;滞育型蚜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开始发生,5月中旬达到高峰,5月下旬下降,6、7月少量发生,8—10月上旬未见;性母于10月中旬开始发生,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达到高峰,11月中旬下降,与此同时,性蚜开始出现,11月下旬,性蚜迁移到枝条或主干上,雌性蚜开始产卵,然后,以卵越冬;卵主要分布在栾树的主干和一级分叉;不同类型绿地,蚜虫、天敌发生情况具有差异。[结论]春季是该蚜的主要危害期,夏季叶片上基本未见蚜虫,秋季虫量虽然多于春季,但危害并不严重;不同类型绿地,可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4.
栾多态毛蚜生活周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延鹏 《农技服务》2009,26(2):48-49
蚜虫的生活周期十分复杂,可以分为不全周期和全周期。全年孤雌生殖,不发生性蚜世代的,称为不全周期。在1~2年内,一般在一年内有孤雌生殖与两性生殖世代交替的,称为全周期。全周期还可以根据转移情况分为几个类型。了解这些类型,可以对蚜虫的生活习性有一简明概念,有利于进行观察研究和防治。该试验着重对栾多态毛蚜(Periphyllus koelreuteriae)的生活周期进行了详尽研究。栾多态毛蚜生活周期属于全周期类型。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尤其是越夏小型蚜的出现,更是对不良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表现。  相似文献   

5.
三角枫多态毛蚜1年发生6代,以卵越冬,以1龄越夏型若虫越夏。早春于干母盛孵期,选用内吸剂农药涂干和强渗透性吡虫啉喷雾防治,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三角枫多态毛蚜1年发生6代,以卵越冬,以1龄越夏型若虫越夏。该虫食性单一仅为害三角枫,成虫和若虫群集于嫩梢和嫩叶刺吸汁液,使叶片卷曲,又分泌大量蜜露,诱发霉污病为害。早春于干母孵期,选用内吸剂农药涂干防治,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湖北栗大蚜一年发生14代,以受精卵在栗树干,主枝上越冬,4月初开始孵化,成,若虫群集在梢,芽,叶背吸汁为害,夏季转主寄生,秋季返回栗树。用90%万灵SP,40%速扑杀EC,10%蚜虱净WP,25%单甲SI,40%水胺硫磷EC五种农药,常规用量,防治栗大蚜,相对防效依次是92.9%,91.3%,82.8%,70.4%,66.1%。4月初孵化期末扩散前防治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8.
樟木虱生物学特性观察及防治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樟木虱(Trioza camphorae Sasaki)1998年在上海市环城绿带浦东三林区域的部分地段香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上首次发现,2001年已扩展至整个绿带约50hm^2范围香樟,株发生率90%以上,单叶寄生最多虫口可达500头。据2001~2002年定点和采样观察,该虫在上海地区以1年发生3代为主,少部分1年发生2代,极少数1年发生1代,均以2龄若虫在樟树叶背越冬。越冬若虫2月中、下旬开始发育,3月上旬少量羽化,4月底成虫全部羽化。4月上旬始见卵和若虫,4月下旬第一代若虫孵化率可达90%,5月上旬卵全部孵化,此时为防治适期。在第1代若虫1~2龄时选择农药进行防效试验,10%吡虫啉(Imidacloprid)WP 3000倍、25%阿克泰(Thiamethoxam)WC20000倍校正防效分别达97.89%和97.61%。  相似文献   

9.
2001~2002年研究了上海地区月季叶蜂的生物学特性,该虫1年发生3代,以幼虫结茧入土越冬,1龄、2龄、3龄、4龄幼虫平均头壳分别为0.68±0.05mm、1.37±0.14mm、1.67±0.16mm、2.13±0.16mm。幼虫期总食叶量为2048.9mm2。雌雄性比为1.32:1。初孵幼虫耐饥力平均为1.93±0.92d。室内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幼虫取食30%乙酰甲胺磷4000倍喷雾叶后2d死亡率达92.6%,取食40%氧乐果4000倍喷雾叶后2d后死亡率达96.2%;喷雾1000倍25%悬浮剂灭幼脲3号,4d后效果逐渐显现,校正死亡率为91.60%。  相似文献   

10.
2004年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 Hausm入侵新疆,主要分布于伊犁地区的新源、霍城、巩留、伊宁等四个县和兵团的61和62团.初步摸清了生物学.苹果绵蚜在新疆伊犁河谷1年发生12~15代,自然条件下能安全越冬.以若虫在树干、主枝、侧枝的剪锯口、节疤、老树皮下、树缝、新梢的叶腋、短果枝的端部和树基的萌蘖枝处、枯枝落叶下,根茎外围0~7 cm土层中均能越冬.树下和树皮裂缝越冬存活率较树上为高.不同苹果品种被害率不同,秦冠被害轻.提出了以严格加强检疫,采用园内园外、树上树下、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该文记述了采自北京的毡蚧属 1新种———栾树毡蚧Eriococcuskoelreuteriussp .nov .,详细描述和图示了各虫态的形态特征 ,并与近似种山杏毡蚧EriococcusarmeniacusTang(1995 )进行了比较 ,二者均可依据肛前刺 2根 ,尾瓣内缘锯齿状 ,而明显区别于本属的其他种类 .新种的雌成虫与山杏毡蚧的雌成虫区别特征为 :前者触角 7~ 8节 ,触角7节时 ,第 4节最长 ,触角 8节时 (第 4节分化为 2节 ) ,第 3节最长 ;后者触角 6~ 7节 ,第 3节最长 .前者体背缘刺每腹节每侧 2根 ,后者每腹节每侧 3根 .模式标本保存于北京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
上海地区杨分月扇舟蛾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3~2004年研究了上海地区为害杨树的分月扇舟蛾的生物学特性,该虫1年发生6~7代,以卵越冬,1龄、2龄、3龄、4龄、5龄幼虫头壳宽分别为0.26±0.03mm、0.37±0.06mm、0.99±0.08mm、1.78±0.19mm、2.76±0.08mm。雌雄性比1∶1.25。初孵幼虫耐饥力平均为1.63±0.48d。在室外喷雾2000倍20%杀灭菊脂、4000倍30%乙酰甲胺磷、6000倍20%除虫脲、1000倍25%灭幼脲三号和6000倍1%阿维菌素7d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在80.28%~95.61%。  相似文献   

13.
柳蜷叶丝角叶蜂Phyllocolpa sp.是近年在甘肃天水发现的一种新害虫,严重危害多种柳属植物。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表土1-5 cm中结茧越夏越冬。幼虫食柳芽及芽尖内层组织,造成其外层被干枯芽尖蜷束,叶片弯曲变形形成虫苞,每年4月上旬至5月上旬为猖獗危害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和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2 000倍液喷冠防治3龄前小幼虫,防效分别为92.8%、95.2%;用3%高渗苯氧威乳油4 000倍液喷冠防治3龄后大幼虫,防效为96.7%。  相似文献   

14.
美国白蛾在吉林省1年发生2代,是危害严重的检疫性害虫,主要为害林木、果树、农作物、蔬菜、花卉、杂草等。可采用人工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5.
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近年来廊坊地区高发的美国白蛾疫情,介绍了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危害,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黑斑瘤蛾Nola melanota Hampson的寄主植物和生活史在国内外都未见报道,1995年首次在贵阳发现时危害紫薇十分严重。为了探索该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在贵阳和长沙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对黑斑瘤蛾卵,幼虫及蛹茧进行了描述,报道了该虫的年生活史,发生特点,危害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并据此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水葫芦生防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p.)的分离与生物学性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研究了光照、温度、pH、湿度和介质对水葫芦生防真菌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p.)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黑暗和光暗交替处理有利于该菌菌丝的生长和孢子萌发;光照处理对产孢量无显著影响。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 ̄35℃;菌丝生长、产孢最适温度25℃;孢子萌发最适温度35℃。该菌生长和产孢的pH范围为5.0 ̄9.5;最适生长pH为5.6 ̄6.0;最适产孢pH6.6、7.5;孢子萌发的pH范围为3.6 ̄8.0,最适pH5.0、6.6。在相对湿度为75% ̄100%和水滴中,孢子均可萌发,最适湿度90% ̄100%。玉米粉、1%蛋白胨等介质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03 ̄2005年研究了上海地区为害柳树绿尾大蚕蛾的生物学特性,该虫1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1、2、3、4、5龄头壳宽度分别为0.11±0.01、0.18±0.01、026±0.02、0.37±0.07、0.49±0.05mm。幼虫期总食叶量为31055.77mm2。初孵幼虫耐饥力平均为1.90±0.30d。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12.43±1.05、8.67±3.39d。雌雄性比为1∶0.79。从室内药剂防治试验的结果来看,幼虫取食20%杀灭菊脂3000倍、20%杀灭菊脂4000倍、20%除虫脲8000倍,幼虫6d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89%、93.75%、93.75%;25%灭幼脲3号3000倍、1%阿维菌素2000倍、1%阿维菌素4000倍喷雾,6d后效果逐渐显现,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63%、90.65%、84.36%。  相似文献   

19.
进行蜀刺腿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渝东地区1年发生1代和2年完成1代同时存在;主要分布于三峡库区以及湘、黔、鄂武陵山区海拔300~1 200 m的柏树林、栎林内;其个体大,食性杂、食量大,危害期逾200 d;营造混交林,保护天敌是抑制该虫成灾的根本措施;在虫口密度较大的虫源地,用20%氰戊菊酯乳油等化学农药防治。在越冬前,喷施从蜀刺腿僵虫上分离生产的白僵菌,防效可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20.
对淡娇异蝽的形态,生活史及生活习性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该虫在河南信阳1a发生1代,以卵越冬,1龄,2龄若虫不具有危害性,3龄若虫至成虫具有危害性。在18℃恒温下,卵,1龄,2龄若虫发育历分别为10.09d,3.65d和9.27d。作者根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