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脱毒甘薯培育、增产效果及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1991~1994年通过甘薯茎尖培养,筛选出适于甘薯茎尖成苗的培养基和简便快速的消毒方法;并采用目测、指示植物鉴定、血清检测和电镜观察法汰除带毒苗,采用切段培养、单叶扦插或防虫冬暖大棚越冬繁苗,加速脱毒苗繁育;1991~1993年在济南选地区用7个品种在田间系统挖株调查,看出脱毒苗长势旺,结薯早,薯块膨大快,平均增产88.7%,大、中薯率平均提高19.9%,出干率平均提高1.8个百分点。1993年用5个品种,在9个点进行大田示范试验,平均增产42.9%,增产幅度为16.7~158.1%。脱毒苗对甘薯黑斑病、黑痣病的抗性增强。  相似文献   

2.
刘水东  徐纪嘉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4):322-322,324
苏棉10号经1992~1993年江苏省抗枯萎病中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多点鉴定,2a平均皮棉产量为1120kg/ha,名列首位,比对照品种盐棉48增产18.27%。1994年参加江苏省中熟棉花品种生产试验,平均皮棉产量为1630kg/ha,比对照品种盐棉48、泗棉3号分别增产22.40%和8.20%。经稳定性分析,苏棉10号是一个稳定性好的高产优质高抗枯萎病的棉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皖玉4号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出的一个双高产组合。在1992~1993年两年安徽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产量均名列各参试品种的首位,比对照种掖单2号增产10%以上。该品种品质优良、适宜密植、丰产性好、抗性较强、适合我省春夏播种。在高产栽培措施下,亩产可达650kg左右。本省制种亩产量200kg以上。1994车4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4.
苏棉14号(原名徐州203)是由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以苏棉5号/徐141//中棉所19为组合新近培育的高产抗病棉花新品种。该品种1989年单交,1990年复交,经南繁加代,扩大群体,通过单株初选、复选、决选,于1993年育成,1999年4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1 产量表现苏棉14号1995~1996年参加徐州市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泗棉3号原种增产20.0%。1996~1997年参加江苏省中熟抗病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皮棉96.12kg,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5.3…  相似文献   

5.
鲁粳94-16是山东省水稻研究所以黄金晴为母本。中丹2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良品种。参加2年山东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7.9kg,比对照京引119增产11.89%,居10个参试品种第3位。2年生产示范,一般亩产550 ̄600kg,最高达667.2kg,比对照京引119增产16.8 ̄24.6%,通过了省区试,1997年种植面积约28000余亩。  相似文献   

6.
中杂028棉花超高产栽培经验中杂028是中棉所选配的杂交棉新品种。铃重58克,绒长31毫米出绒率409%,生育期130天,杂种优势强,具有苗势壮、长势旺、植株高大、耐肥耐涝、抗病不早衰、结铃性强、品质优、增产潜力大等特点。1993年我们在制种推广...  相似文献   

7.
在合肥自然条件下,连续6年(1987~1992)观察了7001S育性和主要特征特性,研究了繁殖制种等配套技术。结果表明:(1)7001S属早熟晚粳型,播始历期122(单季制种)~80(双季繁殖)天。(2)不育期不育性稳定〔花粉败率率(SP)99.05%~99.94%,自交结实率(SS)0.00%~0.13%〕,不育期30天以上,主要集中在8月;育性转换明显,转换期在9月5±2日;可育期可育度高(SP75.618%~22.122%,SS6.25%~44.00%)。(3)配组优势显著,已选育出两个通过省级区域试验待审定的粳杂组合;繁殖制种产量高,配套技术易于操作。讨论了7001S的实用性和适宜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1993年在乌鲁木齐、石河子地区对138份棉花品种进行全生育期抗黄萎病和苗期抗枯萎病鉴定,结果高抗黄萎病的品种9个,占6.52%;中抗黄萎病和枯萎病的品种分别为9个和1个,占巴52%和0.72%;耐黄萎病和枯萎病的品种为12个和1个,占8.70%和0.72%。从而为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1991~1994年连续4a应用乙缩调节剂对棉花进行化学去早蕾和调控的试验与示范。结果表明:安徽沿江棉区棉花应用乙烯利1000~1500mg/kg+缩节胺100mg/kg,每公顷375~600kg药液,只喷棉株周围,其控制烂铃率效果达55.03%~77.30%,降低烂铃指数防效15.21%~15.84%,籽棉和皮棉增产效果分别为26.12%~32.79%和26.86%~32.99%,防病增产效果极显著。1994年采用试验结果进行示范:烂铃防效为61.15%,皮棉增产8.18%。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棉田应用乙缩调节剂是一项减轻棉花烂铃,提高产量的优质高产、高效的植棉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水稻旱床育秧高产的生态、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旱床育秧在旱态条体下,秧苗根系发达,有抗逆、早发、早熟、高产的生长优势和生理生化基础,早稻理论产量分析,比水育秧增产8,9%~22.0%,同江西1991年7.89万公顷大面积试验示范、每公顷增产稻谷901.5公斤、增产16.4%的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南抗9号是南京红太阳种业有限公司自主选育的抗虫杂交棉新品种,经过2005~2007年的试种示范,在舞钢市棉花生产中发挥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年平均比当地主栽品种南抗3号增产13.4%。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晋棉12号高产优质抗病性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棉12号经1991~1992年省抗病区试多点鉴定,平均霜前皮棉亩产73.69kg,比对照中棉12号增产22.4%;经1992~1993年2年生产示范多点试验,平均霜前皮棉亩产59.98kg,比对照增产15.5%,是一个高产优质抗枯黄萎病棉花新品种。经方差分析,品种稳定性参数良好,变异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13.
灵杂1号系安徽润禾棉业公司选育的抗虫杂交棉品种,2002~2003年参加安徽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4.
张政 《农技服务》2006,(9):57-57
该品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电话:0372—5923711.5925179)最新选育的高产型抗虫杂交棉新品种,20016年1月通过安徽省审定。其生育期为130天左右,结铃性强.上桃快而集中,铃大小适中,生长势强,吐絮畅.衣分约41.5%.纤维洁白.品质优良。对枯萎病和耐黄萎病均具有良好的抗耐性。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2004~2005年安徽省棉花区试平均结果,籽棉、皮棉亩产分别较对照皖杂40增产15.8%、13.5%,增产极显著.品种审定结论属“高产型”品种。  相似文献   

15.
优质高产抗病棉花新品种苏棉24号(原名盐杂1号),是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96年以苏棉15号(91-1186)和泗棉3号选系配组选育的杂交棉。1997~2000年继续做杂交,同时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于2000年育成。2001~2003年经江苏省杂交棉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多点鉴定及示范结果表明,该组合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早熟性、抗病性及优质的特点。2004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  相似文献   

16.
高产抗逆强适应性红麻新品种福红2号的选育与推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福红2号系福建农业大学以湘红1号与粤红1号杂交,采用混合系谱法和穿梭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新技术,于1990年育成的红麻优良新品种。福红2号1991~1992年通过福建省红麻联合区域鉴定,平均比对照粤743增产21.3%;1994~1995、1996~1997年分别参加浙江省和安徽省红麻联合区试鉴定,平均比对照青皮3号增产15.8%和17.9%。1988~1997年,福红2号在全国多年多点区域试验鉴定,  相似文献   

17.
通过1993-1995年的病圃鉴定和田间试验,敦棉2号的枯萎病指数0.54-12.75,与中棉所16号属同一抗性水平,生育期136d霜前花率98.9%,比新陆早1号晚熟2d,比中棉所16号早9d;皮棉产量1666.5kg/hm^2,的陆草1号增产45.6%,经中棉所16号增产8.9%;铃重6.4g,纤维长度28.4mm,,衣分39.6%,比强度20.5g/Tex,迈克隆值4.3.  相似文献   

18.
1992~1993年试验观察,褐飞虱在济宁市每年发生3~4代,一代发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世代历期24.25天;二代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是主要为害世代,历期25.75天;三代发生在9月中旬至10月下旬,历期38.75天;四代卵和低龄若虫出现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后期低温而死亡。以25%扑虱灵防治效果较好,其次是50%甲胺磷。  相似文献   

19.
鲁RH-1是山东省种子站牵头的棉花杂优组济阳鲁优棉花研究所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该品种参加了1997~1998年全国抗虫棉区域试验.1999年全国和山东省抗虫棉生产试验。2004年4月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5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0.
1984年从人工病圃中选择自然变异株,经过多年连续定向筛选,于1993年育成特早熟抗病棉花新品种辽棉15号。辽宁省内外试验示范结果证明,该品种早熟性好,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比目前推广短季棉品种增产10%~20%,纤维品质优良,适应性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