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中医三字术语概念内涵和语法结构分析,本文对欧明《汉英中医辞典》、魏迺杰(Nigel Wiseman)《汉英英汉中医辞典》和李照国《简明汉英中医词典》三部有代表性的辞典进行对比研究。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框架下,通过对三字型中医术语的英译方法进行分析,从生态学视角解读不同英译策略的成因,旨在了解译者对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顺应和译者的多维转换适应过程,为中医术语翻译提供可行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2.
随着译界对翻译主体的关注日渐增加,译者研究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谭载喜对译者主、次身份的划分为理论依据,在对蔡骏译写小说《沉没之鱼》中相关具体实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翻译活动之中译者的主、次身份并不是绝对的,而是重叠交替、此消彼长,协调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翻译生态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庞德的《神州集》为研究对象,分析庞德对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行为及其主观选择对环境的促进作用,其具体体现在庞德的"译有所为",利用译作推动意象主义诗歌、现代主义文学等贡献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生态翻译理论为依据,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分析译者应如何实现金融公示语文本的语言转换。语言维方面,译者翻译词须适应金融文本语言的特点,整体适应金融文体特征;文化维方面,译者应该在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两大方面进行适应性选择;交际维方面,译者应关注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两大交际功能方面的适应性调整。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克里斯蒂安·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对老舍先生的散文《我有一个志愿》的翻译实践进行指导,从分析文本的文内因素和文外因素入手,研究原文本特点,进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次研究是对诺德文本分析模式指导翻译实践的一次探索,文内外因素分析有助于译者对原文本的理解,准确掌握原文本和源语言文化特点,提供更加准确的翻译,使读者通过译文对原文本有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从语用生态系统观的视角把译语创造置于复杂的语用生态系统中进行探讨与研究。译语创造是译者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当前的语用生态环境而进行认知、判断、顺应与选择的动态过程。译语创造就是主导因子译者通过翻译活动让恰当的译语在语用生态系统中生成。在语用生态系统中生成的译语是一种“第三语言”。  相似文献   

7.
语境是指语言所处的环境,是人们理解和解释话语意义的最根本依据。在小说中,人物对话的翻译作为一种是一种间接交际语在特定环境下产生,在对小说对话进行翻译时,译者要充分考虑并结合相关语境,对原文进行推理、理解,最终选择出合适的翻译方法和适当的词汇进行信息的传递。本文通过《聊斋志异》的两个不同英译文中对话翻译的对比分析,从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这两方面来阐释语境在对话翻译活动中所起到的影响和作用,进而让大家更清晰认识到语境在对话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以认知凸显为理论框架,从图形/背景关系入手,通过分析10位译者对李白诗歌《月下独酌》的不同英译,探讨了认知凸显对唐诗理解和翻译的制约。我们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原诗图形/背景的制约,而且有意、无意在寻求与原诗图形/背景的对等。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个动态的过程,译者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翻译界对译者的角色定位众说不一。针对翻译的不同阶段探讨译者所扮演的相应角色,并分别对译者作为原文读者、思想文化传达者以及译文批评鉴赏者三种不同角色进行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女性的发现是20世纪知识界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将处于边缘、从属或潜伏状态的人类的一半,纳入历史架构和思维视野。已经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诸领域,并且程度不同地影响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于西方。由于具体历史文化差异,中国女性译者表现出不同与西方女性译者的翻译特色。本文结合张爱玲的《老人与海》等翻译文本来总结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实践,突出研究女性主义的语言风格和情感流露。  相似文献   

11.
马修·阿诺德在《评荷马史诗的翻译》中不仅对荷马译者进行了批评,还表达了对古典文学地位的担忧,并提出了有关翻译的见解.学界多从翻译学角度对其翻译批评进行考察,但从文学与文化批评的角度来看,阿诺德的翻译批评不仅加快了古典文学回归的步伐,还成为他通往文学与文化批评的跳板.他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翻译原则.正确看待这些原则对于理解阿诺德的文化批评理论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译者将既有的原语内容以符合译入语文化特征的形式进行的重写过程。本文就各个时期翻译领域特别是文学翻译领域中对文学翻译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译者作用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探究,得出文学翻译不仅需要基于语言能力的精确,还需要译者主观的文学鉴赏能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原著结构设计精巧,人物众多,个性鲜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真实反映。英国汉学家霍克思对其进行了全译,他的译本受到了国外读者的喜爱。其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对人名的独特翻译。本文从批评译学的角度分析了霍译《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文章认为,译者之所以对不同人物采取不同的人名译法,主要是受到原语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人名译法可以将《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的主仆、长幼、尊卑等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得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哈姆雷特》为例,拟从译文的通达,译文的音韵美、和再现原作神韵三个层面对莎剧译者的"创造性叛逆"逐个展开探析,借以指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只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准确析出原作的深层含义,进而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将美国学者Jeanne Kelly和中国学者Nathan K.Mao(茅国权)翻译的《围城》英译本中的成语作为语料库进行具体探究。从语义空缺的角度对书中的成语进行归纳,分为含环境空缺的成语、含文化空缺的成语、含词汇空缺的成语、含其他类空缺的成语,继而结合德国功能派理论中的目的论去探讨针对各类成语译者如何采用异化和归化策略去处理它们,说明两种翻译策略需有机结合,以从实际翻译研究的角度给成语翻译的归化异化之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杰克布森和库勒对等翻译的相关理论,选取《傲慢与偏见》第一章中的7个中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本文认为,个案中的中文文本实现了和原文的动态功能对等。实现功能对等是译者的重要追求但不是唯一目的。  相似文献   

17.
读者观照就是西方翻译理论家倡导的读者反映论,这恰是我国传统译论一个显著的特点.不论是佛经翻译,还是近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的译介,译者在翻译时均考虑到了读者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视野期待、审美能力等诸多因素.读者的需求和反应无疑会影响译本的质量以及译者对所译作品、翻译手段的选择.解读我国传统地译论中读者关照主要目的在于科学地审视和全面地评价传统译论.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国与国之间,语言和语言之间都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中英之间的文化亦是如此。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礼仪、宗教、教育,以及思维模式上等等。这些差异,是译者在对原文进行理解、分析和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重要因素。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性,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翻译的不仅是一种语言,还有这种语言当中所包涵的文化。当译者遇到两种文化的相似之处时,翻译过程往往较为顺利;而若遇两种文化的差异之处时,翻译就不那么好进行了。这时就要考验译者的思辨能力了。翻译不单纯是语言的照搬,翻译过程也是一个解码的过程,需要译者进行分析和再创造。只有这样,翻译出的作品才能广泛的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认知角度下,基于意象图式理论对美国情景喜剧《查莉成长日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进行探析,分析发现为了达到激活源语观众和译语观众相似的意象图式的效果,可以针对其中的不同幽默类型分别采用意象传递、意象转换和意象再造的翻译策略,并指出译者应充分利用背景知识,不断积累相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以及修辞图式让字幕翻译接近或达到原文的幽默效果,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渗透着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以及精神和智慧的文化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的译本有十余种,其中杨氏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最为有名,影响也最为深远。通过对两个译本第三回的部分译文进行对比旨在深入理解译者翻译策略的不同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