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翻译》上刊登了黄国文和金春笙先生对《天净沙.秋思》英译本的分析和研究。针对金先生和黄先生相驳的两种观点,文章首先从语言学角度审视了“形式对等”的真正内涵、实用性以及可接受性;然后从文学角度——音律、情感逻辑、意象虚实等来探讨《天净沙.秋思》的Schlepp和翁显良两种英译本孰优孰劣;最后建议运用语言学的分析方法来理性思考,结合文学的印象式、感悟式和经验式的翻译批评可以使得译文更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以庞德翻译的源自中国古诗词的《神州集》英译本来说明文学翻译也具有目的性,也会因为预期功能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表明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也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以《聊斋志异》的不同英译本为例,分析识解理论的四个维度: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通过分析这四个维度,探讨不同的识解运作方式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及其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与启示,以期为翻译过程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诸多西方读者的喜爱,因而有许多研究者已从顺应论等视角对其进行过研究。然而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红楼梦》英译本研究为数不多。因此,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三维"转换角度对《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进行研究,以期能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人名翻译的适当建议。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一部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红楼梦》英译的文章日益增多,文中以杨氏和霍氏英译本《红楼梦》的不同译法为例,围绕翻译策略以及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来探究中西方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戏剧艺术创作介于现实和想象之间,对现实多元化题材的把握中实现艺术加工和创作,将现实元素通过艺术加工,通过戏剧语言来彰显时代的境遇。本文以《天使在美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艺术建构进行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解读该作品的现实理念,体现时代意境的合理分析。  相似文献   

7.
将美国学者Jeanne Kelly和中国学者Nathan K.Mao(茅国权)翻译的《围城》英译本中的成语作为语料库进行具体探究。从语义空缺的角度对书中的成语进行归纳,分为含环境空缺的成语、含文化空缺的成语、含词汇空缺的成语、含其他类空缺的成语,继而结合德国功能派理论中的目的论去探讨针对各类成语译者如何采用异化和归化策略去处理它们,说明两种翻译策略需有机结合,以从实际翻译研究的角度给成语翻译的归化异化之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傅雷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翻译家,其在翻译理论方面造诣极深,翻译实践方面著作颇丰。其深厚的中法双语功底和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翻译学界的地位。本文以巴尔扎克作品汉译为例,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策略,探究其翻译观。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网站英译本的质量与政府的对外形象息息相关。本文以生态翻译理论为基础,对衡阳市政府网站英文版中存在的生态失衡现象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提高外宣质量,完善外宣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0.
刘美希 《山东饲料》2013,(35):221+230
郭沫若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文学,戏剧,古文字学,书法等领域都颇有成就。然而,大多数人都只知道郭沫若具有颇深的文学造诣,并不知道其实他还是个大翻译家。本文简要地介绍了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并以郭译本《鲁拜集》为例分析郭沫若译诗的优美之处。  相似文献   

11.
正《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力培养创新研究》以鲜明的观点、独特的表达方式、丰富的理论以及有力的论证分析了现阶段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力培养创新所存在的问题,在引起人们关注与思考的同时,也成为推动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创新发展的纸质载体。《高校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创造力培养创新研究》是由邱裕编著,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在2012年出版,本书的出发点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人们对生存环境艺术品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时代角度分析,《高校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创造力培养创新研究》准确把握时代的步伐,将21世纪中  相似文献   

12.
mustseek.Everythingaboutmelooksdismalandbleak.Nothingthatgivesmepleasure,Icanfin.”(徐忠杰译)译文二:“IlookforwhatImiss,Iknownotwhatitis.Ifeelsosad,sodear,solonely,withoutcheer.”(许渊冲译)。虽然许译比徐译更切词中意境,但犹显不表原文“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势。总之在艺术意境方面我们说翻译是不可译的。三、文化的不可译性什么是文化?1871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ar)在《原始文化》一文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文学翻译中究竟应该翻译什么?如何翻译?翻译是否有效?这离不开对文学翻译中"核"的本体研究。各翻译派别站在不同的角度阐述对翻译的认识,或众说纷纭,规范性理论也好,描述性理论也好,各派之间似乎很难完全说服对方,这一方面体现了理论的可发展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理论还有待完善、提高。本文作者在纵深研究主要中西译学的基础之上,发掘其中的问题和共性,认为文学翻译要理解原文的核心要素,并创造性再现原文的核。  相似文献   

14.
马修·阿诺德在《评荷马史诗的翻译》中不仅对荷马译者进行了批评,还表达了对古典文学地位的担忧,并提出了有关翻译的见解.学界多从翻译学角度对其翻译批评进行考察,但从文学与文化批评的角度来看,阿诺德的翻译批评不仅加快了古典文学回归的步伐,还成为他通往文学与文化批评的跳板.他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翻译原则.正确看待这些原则对于理解阿诺德的文化批评理论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系统功能语言学已被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不少学者运用该理论对中国古诗及其英译本的语言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汉英翻译的规律和策略。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出发,对英国诗人丁尼生的诗歌"Break,Break,Break"及其三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在翻译过程中由不同措辞所产生的人际意义上的差异,审视中译文在人际意义表达上的准确性,阐明英诗汉译中采用的一些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语篇语义的连贯性往往需要种种衔接手段,其中指称照应是汉英语篇衔接手段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指称照应在汉英语篇中的用法有共性,也有差异。本文以朱自清的《背影》及其英译本的指称照应用法分析为基础,试图找到这种衔接方式在汉英语篇中的不同之处,指明在汉英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逐渐增多,由于儿童文学具有特殊性,在儿童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尤其注重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翻译行为的重要法则,这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出发,以1922年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及1981年陈复庵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为例,分析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文学翻译家协会与《草原》杂志社协作,推出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中篇小说翻译特刊。改革开放三十年,内蒙古的文学创作多姿多彩。尤其是在蒙文文坛上涌现出了一批  相似文献   

19.
外语文学作品翻译为各国读者充分了解世界文学打开了一扇重要窗户,但翻译质量的好坏肯定会影响读者对作品所要表达思想及情感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为此,通过对英文小说《飘》的两个译本语篇翻译的对比分析研究来说明外语文学作品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对读者充分理解、把握作品主题思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哈姆雷特》为例,拟从译文的通达,译文的音韵美、和再现原作神韵三个层面对莎剧译者的"创造性叛逆"逐个展开探析,借以指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只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准确析出原作的深层含义,进而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