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章仲锷 《森林与人类》2002,22(12):21-21
银锭桥在北京什刹海附近,“银锭观山”是旧燕京八景之一。50年代初我住在北城的鼓楼旁边,有时去什刹海遛弯儿,从很有特色的烟袋斜街(据说北京只有两条斜街,此其一)插过去,便来到了很不起眼的银锭桥畔。那时没有现在恁多高建筑群遮挡,开阔的湖面,放眼望去,果然能影影绰绰看到远处的西山。银锭观山,自不虚也。50年代,北京的市容无法同现在相比,胡同里大多还是土路,可谓“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条件相当差。春天里固然风沙很大,但在记忆里,却没有沙尘暴的印象,绝无仅有出现过昏天黄地、能见度很差的日子。经过解放后…  相似文献   

2.
最先让我识得“松”的是“雷锋”。已记不得那是几岁时,反正从那时起便知道了英雄的背后必是松,其英名似青松万古垂青。步入大学,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千垂不朽”的专业,也享受过几次常青万古的滋味。有那么一回,我站在松林中,有同学想为我拍照,我直摆手不让,比起这无尽的松林,我是否太渺小,再说我远远不到要作古万万年的份儿。命运的安排,虽没让我与青山绿林作伴,却任我在绿魂文海中遨游。半年前一日,朋友的朋友一见我名“丽莉”,开口便道我前程不妙,十二分热情  相似文献   

3.
乌干达掠影     
钻一钻“赤道圈”我的知觉在刹那间产生了恍惚———我是在钱糖江边的虎跑路上奔驰!春日恹恹,和风吹拂,四处飘散着树香草香,似乎连空气都要流淌出绿色的汁水来……我不能不产生这种错觉,连日来访问奔波,不断打乱的生活节奏,不断变化的时差,以至少有闲暇整理思绪,使之能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我不能不产生这种错觉,因为眼前的景物确实太像钱塘江畔的故乡,以至于车子往参观所在地的金贾驰行了个把小时,我还没有“清醒”过来。我不能不产生这种错觉,因为这儿的公路高低起伏,却又非常平稳,确实太像钱塘江畔的那条虎跑路。内行…  相似文献   

4.
两种人     
我听到过很多人抱怨:日子太平淡了,一点意思都没有。这话还算是说得蛮含蓄的。本来要说“平庸”,临了改成“平淡”。话的意思却是再明白不过,白天上班呵,晚上看看电视搓搓麻将呵,星期天顶多睡睡懒觉呵,眨眼间就不觉老之将至了,日历换了一本又一本,可是生活是越来越没有劲头了。是的是的,如果真是这样,那真是活得太———那个了。说话的人,男人或女人,苦着脸,一副痛惜但又一筹莫展的样子;或者,表情相当麻木,反正混混日子无所谓得很的样子———要怎么着就怎么着吧,认命,我就是这个命,将平庸进行到底还不就得啦?!是的是…  相似文献   

5.
一棵白杨树     
一棵白杨树一出格尔木站,还未寻找落脚的地方,我就急急忙忙往某部军营跑。哨兵验过证件,得知我的来意,二话没说,便给我亮起“绿灯”。军营变化虽大,可那座“资格”最老的建筑———大礼堂仍在。沿着那条当年常走的路来到大礼堂右侧,我一眼便望见紧挨围墙的那棵白杨...  相似文献   

6.
提起松,我最熟悉不过,甚至比得上老朋友。也许因为,即便是在远方贫瘠的土地上,都生长着松。然而,无分毫趋炎附势和嫌贫媚富的青松,更是这个古老民族的忠实伴侣与精神慰藉。有了松,等于有了民族的骨脊和生命的青春,所以历来流传着“君子竹”、“大夫松”之谓。“大夫松”一谓来自皇帝的金口玉言。秦始皇到泰山封禅,遇雨避于松下,他封松为大夫松,松便成为万物中的高风极品。圣人孔子故然早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美赞;民间则更流行着“松柏长青”、“松鹤延年”、“松竹梅,岁寒三友”的美议。在“岁寒三友”中,松位列前茅…  相似文献   

7.
茶余饭后     
忍,一忍再忍著名音乐家乔羽结婚40周年纪念日,儿女们在一家歌舞厅聚会祝贺,上百名亲朋好友闻风而至,顿时掌声、歌声四起,热闹异常,乔羽夫妇自是惊喜有加。正在这时,有位年轻的朋友突然发问:“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在一起,居然能够生活40年,真是不可思议!”言下之意,历经40年沧桑,怎么却没“离”呢?顿时,偌大舞厅一片安静,人们期待着乔羽回答。乔羽把玩着自己的酒杯,前后左右地看了看喜洋洋的朋友们,开腔道:“如果让我实话实说,我只有一个字———‘忍’!”夫人佟琦还没等朋友们醒过神来,赶紧补了一句:“我也有四个字———‘一忍再忍’!”顿时…  相似文献   

8.
我还没有起床就听见了鸟叫,叽叽喳喳地在我的窗外热闹着。起床看见老陶正在院里磨刀。“睡得好吗?”他问我。“好极了,一躺下就没醒来,直到这鸟叫……”“这是喜子鸟,春天来,秋天走,我们山上冷,它呆不住。” 吃过早饭,我就跟着老陶进了林子。这片林子不大,就只有—面山,但这和其他的山相比,就明显地看出绿色。在我还未上山之前,就有人告诉我,阿格者村有一个叫陶学强的彝族农民,20年来守护了一片山林,在别的林子遭到砍伐的时候,这片林子却能够保存了下来。想见一见老陶,就是我上山来的主要原因。昨天老陶到县里接我,昨…  相似文献   

9.
我的村庄不再美丽张在军这就是我的村庄?我在中学作文中曾比喻为“绿宝石”的村庄?怎么成了这副模样?!莫不是我眼花空气浊?不,我还年纪轻轻的;不,暴雨刚过,碧空如洗。这的确是我的村庄,生我养我的村庄。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那一棵...  相似文献   

10.
忧虑长江源     
杨欣 《森林与人类》2003,23(9):14-21
两年前的夏天。中央民族大学的人类学博士生刘源入选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志愿者,在保护站工作了一个月。在完成志愿者的例行工作外,我给她增加了一个项目,即可可西里周边居民的社会本底调查。之后我问刘源,博士论文准备选在那里做?如果还没有确定,那就选在长江源吧。长江源的生态人类学研究还没有人做过,倘若完成了这个课题,不仅仅是一份优秀的博士论文答卷,同时还将对这里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提供许多科学的依据,特别是对长江源的生态环境保护亦会是一个贡献。2003年4月开始,绿色江河与刘源合作,在自然之友“蒲公英”项目和台湾AIRWOLF的资助下,开始了“长江源生态人类学调查”项目。  相似文献   

11.
何处觅彩虹     
不久前我正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在做自然课外作业时,突然向我提出了一个以前从来没有很好地思考过的,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问题:“爸爸,彩虹是什么样子的?”   孩子的这一提问,刹那间便让我感到有种淡淡的酸楚自内心的深处泛动开来。面对着一个从没有机会见过彩虹的孩子,我该怎样来向他描绘我所熟知的,现在已经很少重现于我们的大地与天空的,那如诗如画的彩虹呢?   他们这些出生于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孩子,现在竟然连彩虹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了,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在我的记忆中,自从远离故乡来到这个名叫老街的小县城谋生…  相似文献   

12.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单位领导问我:“当了爸爸,有什么感受?”我满脑子除了感叹生命的孕育太过神奇之外,暂时还没有想过爸爸这个角色。恍然间回过神来,我说:“太累了,以后肩负的责任更大了。”领导疑惑地问道:“没了?”我说:“没了。”他说:“还有一点,幸福!”哦,我忘记了幸福。这是多么重要的一种感受。  相似文献   

13.
据有关资料考证,我国古代的竹类植物学家———戴凯之为刘宋时代人,出身于贫寒人家。在刘宋时期,土族门阀制度森严,规定清官只能由土族高门子弟担任。戴凯之身世低微,官位不高。虽然,他会写诗作画,有真才实学,也未能受到重用,只当了一名“参军”和“南康相”,过...  相似文献   

14.
千里之行始于“竹”下文/曾武华陈育进黄建华“中国竹子之乡———建瓯”的跨道宣传牌赫然立在福建省建瓯市与南平市交界处。到了建瓯,一谈经济发展,市、乡领导言必称竹,就连深山的农民谈起“竹经”,也是一套一套的。置身竹乡,灌进我们双耳的是竹叶的交响曲,映入我...  相似文献   

15.
《中国林业产业》2009,(9):72-73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国元被媒体称为“草原巨贪”。他自称对一笔笔送上门的巨额钱财“根本没有太在意过”。他的自我评价是:“我不是一个昏官.也不是一个庸官.但却因为廉洁问题成了一个出了事的贪官。”  相似文献   

16.
登九峰山记     
九峰山已成了记忆坐标上的小点,而登九峰山的情景却历历在胸。从四川彭州县的银厂沟原始森林探险完毕,脑中满是水中彩虹、洞中银花的胜景,乐陶陶之际,突然想起似乎该给银厂沟的“把门将军”——高、险、奇、峻的九峰山一个交待,于是我和室友一拍即合∶不能太过冷落了...  相似文献   

17.
谁斩楼兰     
两千多年前,楼兰古国在滚滚黄尘中湮没了,它的结局与古巴比伦别无二样。在此以后,历史也似乎忘记了那一个角落,如果没有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或许人们还不知道它曾经存在过;如果没有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或许人们还不知道它曾经强大过。历史上的一些现象,有的可以先知先觉,有的只能后知后觉,楼兰古国的这一页是在不知不觉中翻过的。 楼兰古国是美丽的,在中原的秦汉时期,它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00%,超过现在世界平均水平的32%,这个数字可以与现在的北欧国家相比。它有碧绿的田园。高…  相似文献   

18.
鸟儿的情话     
苇子 《中国林业》2013,(9):52-55
有一句老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人类中有些夫妻确实是只能同甘却不能共苦,他们还把这种理念强加给鸟儿,觉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然而,在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住着293种鸟类,由于人类的关怀,鸟儿过着自由、快乐、幸福的生活,它们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择偶标准”,有着自己对爱情的诠释,它们用特有的方式演绎了一支支爱情“交响曲”。  相似文献   

19.
动物凶猛     
就在几年前 ,我曾看过一篇小说 ,小说的题目叫《动物凶猛》。那部小说写得不错。现在我已记不清小说里面主人公的名字了 ,只记得这部小说和生活在自然界、动物园里的动物没有什么干系 ,写的是一种叫人的高级动物的喜怒哀乐的故事。书上的文字告诉我们 ,人在没有被称之为“人”的时候 ,是很脆弱的 ,他们所处的恶劣的生活环境不断地警告着他们 :不要放松警惕 ,要时刻提防着其它动物的袭击。人在那个时候 ,犹如一株芦苇 ,随时都有腰折的危险。他们也许会在躲过了凶猛动物的袭击以后 ,口喘粗气 ,不断地抱怨着老天为什么会如此对待自己。当我们的…  相似文献   

20.
都市走笔     
我以一个僻野之人的身份,几度穿行于都市之间,惊诧它像一个魔方,每天都创造新奇和梦幻。对我视野中的都市而言,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过客,它留给我的不光是浮光掠影,内心也沉淀出一些挥之不去的东西。诱惑之源从小,我就记住父亲这样一句话:敢闯的孩子才会有出息。长大后,我渐渐明白了“闯”的真正涵义,脑海中时常产生这样一个幻觉:黎明,我站在一个地方,俯视万家灯火,感受“它”真实而美丽的存在,祈祷诸佛保佑“它”成为我的乐土,提升我生命的价值———这就是我一点点长大的都市情结。我没有抱怨命运把自己安排在远离都市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