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用于降雨侵蚀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相似文献   

3.
坡面降雨侵蚀和径流侵蚀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降雨侵蚀过程包括径流侵蚀作用和雨滴打击作用两个方面,传统的单径流小区降雨试验难以区分二者对坡面侵蚀的贡献。通过双土槽人工降雨试验,研究了降雨侵蚀和径流侵蚀的关系及二者对坡面侵蚀产沙的贡献。结果表明;在坡度和降雨强度一定时,坡上方来水量引起坡下方侵蚀产沙量随着上方来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在坡度一致和坡面径流量基本相同时,降雨侵蚀产沙量大于供水径流的侵蚀产沙量,降雨强度增大1倍时,坡面侵蚀产沙量增大约50  相似文献   

4.
以甬台温铁路白岩山隧道口的弃土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天然降雨的观测和侵蚀沟的量测。探讨红壤区铁路施工过程中弃土场的土壤侵蚀特征,在未进行防护措施下坡面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降雨侵蚀力因素和土壤特性因素,并得出适用于红壤区铁路施工的降雨侵蚀力计算公式R=∑E.I60,同时通过对侵蚀沟的监测进一步了解了弃土场侵蚀沟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沂蒙山区坡面侵蚀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组合不同降雨强度、坡度的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沂蒙山区坡面侵蚀过程。结果表明:坡面产流时间随降雨强度、坡度的增加而提前,降雨强度对产流时间的影响较大;径流速度与降雨强度、坡度正相关,降雨强度对径流速度的影响相对坡度较弱,褐土表面径流速度大于棕壤;坡面径流量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增大,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少;土壤侵蚀率与总侵蚀量皆随降雨强度、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波动规律不同,细沟侵蚀使土壤侵蚀率急剧增加。对于棕壤,小降雨强度时,坡度是影响侵蚀率的主导因子,大降雨强度时,主导作用被降雨强度替代;对于褐土,侵蚀率的大小主要受控于降雨强度。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棕壤的侵蚀率、总侵蚀量要大于褐土,说明棕壤抗侵蚀能力小于褐土。  相似文献   

6.
闽东南降雨侵蚀力指标R值的研究   总被引:59,自引:8,他引:59  
  相似文献   

7.
遂宁组母质侵蚀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利用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遂宁组母质侵蚀小区的径流量、入渗量、侵蚀量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影响径流量的主要因子是降雨量;影响入渗量的主要因子是降雨历时;决定侵蚀量的主要因子是降雨能量。  相似文献   

8.
安徽大别山区降雨侵蚀力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正> 降雨侵蚀力(R)是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它与雨滴能量、降雨强度等因子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决定着土壤侵蚀强度。开展R指标的研究,观测资料的选取尤为重要,资料的精度、系列的长短以及下垫面因素如何,都会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我们对岳西水保站的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选取3号、4号两个径流小区的实测资料进行分析。这两个小区的坡度分别为20°、18°,资料年限为7年(1984~1990年),样本数均为32个。  相似文献   

9.
10.
晋西黄土高原降雨侵蚀力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降雨侵蚀力R值,是判断土壤侵蚀的最好指标,也是建立土壤流失预报模型最基本的因子之一。本文通过对大量实测资料进行分析,确定出适合于晋西黄土高原降雨侵蚀力R的最佳计算指标R=∑EI10,并根据这一计算指标和417站年、3679次侵蚀性降雨资料,应用微机求得了晋西黄土高原4.6万多km~2的多年平均R值为125.81J/(m~2·h)。晋西黄土高原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幅度很大,最高年可达575.65J/(m~2·h),最低年只有3.85J/(m~2·h),一年中降雨侵蚀力R值以7、8两个月为最高,可占年R值的76.87%。在空间分布上,南部R值较大,北部偏小。  相似文献   

11.
侵蚀性降雨标准研究   总被引:135,自引:16,他引:135  
建立侵蚀性降雨标准,是为了区分发生和不发生侵蚀和降雨事件,从而大大减少计算降雨侵蚀力的工作量,并提高土壤侵蚀预报精度。利用陕西团山沟小流域及所在3个小区1961-1969年的降雨过程资料,以漏选和多选降雨事件的降雨侵蚀力相等为原则,分别建立了黄土高原坡面侵蚀的侵蚀性降雨雨量标准12mm,平均雨强标准0.04mm/min,最大30min雨强标准0.25mm/min。其中时段雨强标准筛选精度最高,可剔除88%以上的降雨事件,只有5.3%的错选度。其次是平均雨强标准,雨量标准筛选精度最差。漏选降雨侵蚀力之和与多选降雨侵蚀力之和相抵为原则建立的侵蚀性降雨标准,对于计算降雨侵蚀力,提高土壤侵蚀预报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用日雨量和雨强计算降雨侵蚀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全国8个气象站次降雨和日降雨资料,分析了次、日降雨关系。结果表明,用次降雨资料计算的降雨侵蚀力与用日降雨资料计算的降雨侵蚀力,二者之间不仅高度线性相关,而且是通过原点、斜率接近1的直线,方程的平均决定系数达到0.950,表明可以用日降雨资料计算降雨侵蚀力。由于各地区方程的系数差异不显著,可以在不同气候区采用同一个公式。该方法不仅简化了降雨侵蚀力计算,有助于其推广应用,而且大大促进了气象水文资料在土壤侵蚀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降雨侵蚀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降雨是导致土壤流失的动力因素,降雨侵蚀力反映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准确评估计算降雨侵蚀力是定量预报土壤流失的重要环节.本文回顾总结了国内外降雨侵蚀力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今后降雨侵蚀力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加拿大东部地区魁北克和安大略两省两年一遇的6小时降雨,计算了该地区的降雨与径流侵蚀力指数.并依此绘出了等蚀线图.还推算了包括冬季和融雪情况影响的年侵蚀力指数.提出了侵蚀力指数的月分布情况.设计人员现正进一步进行研究,以探求更精确的、地理范围更大地区的降雨与径流侵蚀力指数.等蚀线图的使用将会促进加拿大东部地区的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用日雨量和雨强计算降雨侵蚀力   总被引:33,自引:9,他引:33  
利用全国 8个气象站次降雨和日降雨资料 ,分析了次、日降雨关系。结果表明 ,用次降雨资料计算的降雨侵蚀力与用日降雨资料计算的降雨侵蚀力 ,二者之间不仅高度线性相关 ,而且是通过原点、斜率接近 1的直线 ,方程的平均决定系数达到 0 .95 0 ,表明可以用日降雨资料计算降雨侵蚀力。由于各地区方程的系数差异不显著 ,可以在不同气候区采用同一个公式。该方法不仅简化了降雨侵蚀力计算 ,有助于其推广应用 ,而且大大促进了气象水文资料在土壤侵蚀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日降雨信息的月降雨侵蚀力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析浙江省兰溪和嵊州8年共402次自记降雨过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月侵蚀性雨量(Pmer)、月侵蚀性降雨日数(Dmer)和月内最大3日雨量(Z3m)等3个指标,同时定义了Pmer、Dmer和Z3m的计算方法,并将其引入到降雨侵蚀力模型之中。结果发现:利用Pmer、Dmer和Z3m等指标所建立的月降雨侵蚀力模型,其相对偏差为9·9%,而传统单因子雨量指标所建立的模型,其相对误差为21·6%,显然,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亚马逊河流域西部La Cuenca观测站两年间所发生的降雨侵蚀资料,得出由R因子所表达的降雨侵蚀力通用方程式。由日降雨总量顶报降雨侵蚀力和由每次降雨总量预报降雨侵蚀力是比较接近的。这里介绍的是在亚马逊河流域试验的Richard模型及其系数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降雨侵蚀力指标R值   总被引:109,自引:8,他引:109  
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降雨侵蚀力指标可以采用简便算式R=12∑i=1(-1.5527+0.1792P)计算,并指出,福建省降雨侵蚀力指标R值,具有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山区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且年际间R值的分布很不均匀,年内R值主要集中分布于3~9月份,尤其是5~6月份,其R值占全年总R值的34.1%。  相似文献   

19.
晋西黄土高原降雨侵蚀力研究(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三、晋西黄土高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规律 (一)侵蚀性降雨基本雨量标准的确定 每一场天然降雨都具有一定的侵蚀能力。由于土壤具有一定的抗蚀性,因而微量的降雨虽也具有侵蚀力,但不会发生土壤流失。我们所研究的是能够产生土壤流失的降雨,即侵蚀性降雨。为了求得晋西黄土高原降雨侵蚀力的定量数值,必须首先确定出这一地区侵蚀性降雨的基本雨量标准,以便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豫西山区次降雨侵蚀力简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而降雨侵蚀力是定量监测评价一个地区土壤侵蚀状况的重要因子之一,找到适宜简便的计算方法十分重要。本文利用位于豫西山区鲁山县的两个水文站各三年共125次自记降雨过程资料,建立了该区域次降雨侵蚀力计算模型:R次=0.146×Pt×I30-1.189(r=0.992,n=105);并进行了预报效果检验,采取模型有效系数和相对偏差评价模型的的效果,结果表明二者分别为99%和8.8%。本文所创立的次降雨侵蚀力模型简便实用,不仅可以评价区域年R值分布,有效地分析R值的年内分布状况,更重要的是为水土流失定量监测从多年平均监测、年监测提高到次降雨流失量的监测提供了可能,从而实现区域定量监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