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茶小绿叶蝉无公害防治技术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 Fabricius)是我国茶园普遍发生的重要害虫,对茶叶产量、品质危害较大.该害虫因其个体小、繁殖快、发生世代多且重叠等特性而较难防治.论述了近年来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治技术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茶小绿叶蝉的无公害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信阳地区生态茶园开展害虫调查,结果表明:主要害虫有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刺蛾、茶蓑蛾、茶小卷叶蛾。对主要害虫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并制定主要茶园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我国有茶园害虫840种,在四川主要的茶园害虫有茶尺蠖、茶小绿叶蝉等10来种,长期以来,茶园频繁使用化学农药,使害虫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加上茶园害虫天敌被大量杀伤,导致茶园害虫发生加重,防治次数增多,用药量增加,并造成农药残留问题,影响茶叶安全和茶叶的上市、出口。为从源头上控制农药残留,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食品安全,寻找安全有效的生物药剂来替代化学农药防治茶树害虫,我们进行了苦参碱防治茶尺蠖的试验。  相似文献   

4.
《农技服务》2019,(8):27-29
为明确贵阳市花溪区久安贵茶病虫害种类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为花溪久安茶园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采取踏查和样地调查方法,于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对贵茶园病虫害种类和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花溪久安贵茶病虫害种类合计17种,其中病害8种,主要病害为茶芽枯病和茶饼病;茶芽枯病的发生期为5~11月,发病高峰期为7~10月;茶饼病8月开始发生,10~11月为发病高峰期。茶园害虫9种,主要害虫分别为假眼小绿叶蝉、茶毛虫、黑毒蛾和茶蓟马,均是5月开始发生,假危害高峰期分别为7~8月、6~9月,5~7月和9~10月。  相似文献   

5.
浅谈德江县茶毛虫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毛虫是我国茶园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属于鳞翅目毒蛾科,又名毒毛虫、茶毒蛾、痒辣子。主要对茶叶的生长有严重害处,还会危害柑桔、山茶、油茶等。茶毛虫在中国各个产茶的省份每年均有分布,在德江县也不例外。本文重点介绍德江县茶毛虫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以便为控制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茶茸毒蛾是云南省茶园上九十年代以来发生的重要害虫之一,它是一种能对茶园造成毁灭性灾害的新害虫。本文对茶茸毒蛾进行了形态特征研究,包括从卵、幼虫、蛹、成虫各个发育时态的形态特征;成虫的头、胸、腹、腿、翅脉的特征,特别是外生殖器的结构和形态特征作了描述并附了特征图。  相似文献   

7.
信阳地区生态茶园害虫种类与主要害虫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信阳地区生态茶园害虫调查的结果,共查明害虫7目32科66种,其中主要害虫有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刺蛾、茶蓑蛾、茶小卷叶蛾。对主要害虫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生态茶园害虫的无公害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沂蒙山区茶园主要虫害及其消长规律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沂蒙山区有代表性的4类茶园中数量最多的10种害虫及虫害水平,并摸清了其中3种主要虫害的消长规律。结果表明,沂蒙山区茶园害虫以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蚜为主,绿盲蝽、茶叶瘿螨次之。假眼小绿叶蝉全年出现两次发生高峰期,第一次在5~6月,危害较轻,第二次在8~10月,危害严重;黑刺粉虱发生高峰期在6~9月;茶蚜有两个发生高峰期,分别为5~6月、8~10月,春蚜发生较重,秋蚜较轻。从茶园类型看,长期进行单一化学防治的茶园控害效果最差,其次为综合防治茶园,而进行生态防治的茶园可以将虫害基数控制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商洛茶园病虫害种类、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方法]利用普查、系统监测与诱捕相结合的方式,于2015-2018年对商洛茶园病虫害种类和发生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鉴定出真菌病害11种、害虫6目、14科、22种。根据病虫害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明确了商洛茶园主要病虫害包括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茶赤叶斑病、茶芽枯病、小绿叶蝉及假眼小绿叶蝉,具有潜在风险的有茶褐蓑蛾、茶棍蓟马及茶黄蓟马。茶双毛壳孢叶斑病和雪蛾蜡蝉为陕西首次发现,茶赤叶斑病、透明疏广翅蜡蝉、茶褐蓑蛾、桑褐剌蛾、扁剌蛾、红点龟形小剌蛾、茶银尺蠖、茶用克尺蠖、幻带黄毒蛾、瓦同缘蝽、梨蛣铃、茶棍蓟马等12种病虫为陕西茶园首次报道。[结论]该研究为茶园病虫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茶叶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安顺市茶园茶树主要害虫的发生状况,为制定绿色无公害害虫防治策略及促进安顺市生态茶园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定点调查法、访谈法与查阅文献资料相结合对安顺市主要茶园害虫种类、发生程度及无公害防治进行系统调查.[结果]安顺市茶园主要害虫有假眼小绿叶蝉、茶小绿叶蝉、茶棍蓟马、茶黄蓟马、茶蚜、白粉虱...  相似文献   

11.
在安徽茶区采获茶园害虫寄生性天敌昆虫107种,鉴定了66种,分属于2目15科。主要有茧蜂、小蜂、缘腹卵蜂和寄蝇等类,均对害虫具有较大的自然控制效应。茶园山林植被繁杂,有利于多种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生存繁衍;大量施用农药,则对天敌昆虫威胁很大。作者认为应发展生物防治,建立良好的茶园生态系,充分发挥寄生性天敌昆虫对茶园害虫的制约效应。  相似文献   

12.
The tea tussock moth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chewing pests in tea plantations and causes a serious allergic reaction on the skin of tea plantation workers. The sex pheromone components of its Japanese population were first identified as 10,14-dimethylpentadecyl isobutyrate (10Me14Me-15:iBu) and 14-methylpentadecyl isobutyrate (14Me-15:iBu), with a stereogenic center. Only 10Me14Me-15:iBu has been identified in the Chinese E. pseudoconspersa population. However, field tests have shown that 10Me14Me-15:iBu cannot meet the demand of effective pest control in China. To develop a high-efficiency E. pseudoconspersa sex pheromone formula, electroantennogram (EAG) recordings of (S)- and (R)-enantiomers of 10Me14Me-15:iBu and 14Me-15:iBu were obtain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EAG responses of male antennae to (R)-enantiomer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responses to the (S)-enantiomers, and 14Me-15:iBu also elicited EAG activity. Field tests showed that the catch numbers of male moths by (R)-enantiomer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5) than those of (S)-enantiomers. Addition of 14Me-15:iBu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atch numbers of both the (S)- and (R)-enantiomers. The efficient pheromone formula containing 0.75 mg (R)-10Me14Me-15:iBu and 0.1 mg 14Me-15:iBu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attractiveness than commercial pheromone products. Our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R)-10Me14Me-15:iBu was the major sex pheromone component of E. pseudoconspersa, and 14Me-15:iBu might be the minor sex pheromone component. Furthermore, a high-efficiency sex pheromone formula for E. pseudoconspersa control was defined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13.
 对采自云南农业大学花圃中金弹子上的华腾岛螨属一新种──昆明华腾岛螨Sinoteneriffia kunmingensis sp.nov.进行详细描记,并附形态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于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科学技术学院昆虫系.  相似文献   

14.
茶树品种对茶饼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云南省选育和推广的4个茶树品种进行室内离体接种抗病性鉴定和田间品种抗病性调查,结果表明:4个品种均不同程度的感染茶饼病,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存在着一定差异(云抗10号<佛香3号<佛香2号<佛香1号),但按照抗性分级标准分别属于高抗和中抗品种;室内离体接种不同浓度孢子发病情况试验表明:最适的接种孢子浓度为10×10下每视野50~60个孢子。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陕西省泾阳县茯茶生产环境中冠突散囊菌是否为同一克隆系,分别从泾阳县2个代表不同生产方式的茯茶厂的不同生产工段采集原料茶叶、茯茶半成品及成品、生产环境涂抹拭子、空气沉降样和土壤等样品,采用平板划线和涂布法分离得到26株疑似冠突散囊菌,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基于菌落形态特征鉴定后,初步确定26株菌为"冠突散囊菌"。对26株"冠突散囊菌"26SrDNA D1/D2区及其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序列测定并提交基因库比对,使用Mega 6.0软件构建进化树分析鉴定后,确认得到的菌株均为冠突散囊菌,且菌株的26SrDNA D1/D2区及ITS序列均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研究初步阐明存在于陕西省泾阳县茯茶生产环境的冠突散囊菌相似度极高,为同一克隆系。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不同地区普洱茶铅含量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云南省普洱茶主产地的150份普洱茶样品,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普洱茶叶的铅含量进行检测。研究表明,所有检测样品中铅的含量为0~5.76mg/kg,5.4%样品的铅含量超过农业部最大限量标准2mg/kg。云南相同主产地的生茶和熟茶中铅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目前云南普洱茶质量安全状况良好;个别普洱茶生产基地的铅残余含量控制情况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7.
麻楝蛀斑螟生物学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麻楝蛀斑螟在云南石岩寨地区1年发生4代,以蛹越冬.该虫以幼虫钻蛀珍贵速生树种红椿树主梢和侧梢,造成枝条中空、断折,从而形成多头树而难以成材.云南省红椿主产区的林分,60%~100%的植株受其危害,且幼林受害尤重.生产实践证明,螟害是造成省内红椿造林多年未获成功的主要因素.该文就麻楝蛀斑螟的分布、危害、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有效防治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茶皂素对联苯菊酯防治白蚁增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茶皂素联合联苯菊酯对白蚁进行灭治是否具有增效作用,采用浸纸法分别测定茶皂素、联苯菊酯及不同比例、浓度的混剂作用于圆唇散白蚁的毒力活性。结果表明,单独使用茶皂素处理白蚁,毒杀效果不明显;单独用联苯菊酯处理白蚁,具有较强的毒杀效果,LC50为7.038 mg·L-1;而将联苯菊酯和茶皂素按不同比例混合作用于白蚁,其增效作用明显,混剂的毒杀作用明显高于茶皂素或联苯菊酯的单独处理。当混剂按5:5配比时,其LC50为2.144 mg·L-1,共毒系数达到最大,为328.26。可见茶皂素对联苯菊酯防治白蚁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将经筛选的5种防治茶刺蛾药剂用于田间进行茶刺蛾防效比较,同时对三龄起蚕进行残毒试验,遴选适于茶桑混植生态园使用的兼容药剂。田间防效结果表明:0.3%印楝乳油、1.3%苦参碱乳油和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防治茶刺蛾效果较好,7 d后的防治效果为85%以上。1.1%烟百素乳油7 d后的防治效果达到79%。0.88%双素碱水乳剂7 d后的防效为86%;将5种防治茶刺蛾的药剂对家蚕进行残毒试验,结果表明:1.3%苦参碱乳油、0.3%印楝乳油、0.88%双素碱水乳剂等3种杀虫剂低浓度使用对家蚕的残留毒性较低,3龄起蚕取食喷施药剂桑叶的安全间隔期为7 d,可以在茶蚕混植区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