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年对四川省东南部稻瘟病菌230个有效单孢菌株测定结果表明,病菌生理小种由4群17个小种组成,以28群小种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70.2%。不同生态区及不同水稻品种间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有明显差异。同一水稻品种叶瘟和穗强。同一水稻品种不同叶片、不同病穗乃至同一叶片不同病斑间都可测出不同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及日本的具已知基因鉴别品种,研究了日本的稻瘟病菌鉴别菌系,我国北方稻区辅助鉴别菌株及保存5~10年菌株的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的致病性受其自身致病基因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影响,在众多的菌株中仍有稳定菌株存在。讨论了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性。提出了稻瘟病菌稳定菌株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四川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根据1979-1995年利用1953个稻瘟病菌株,先后对鉴别品种及主栽品种进行抗谱测定,分析品种田间抗性变化,揭示了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预示品种抗性丧失时限,是稻瘟病发生流行的前兆;探明了品种抗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品种自身病菌新致病小种数量的增殖和毒力强化,由潜在致病种群上升为优势种群,从而导致该品种抗笥的丧失,造成稻瘟病的大发生大流行。  相似文献   

4.
稻瘟病病菌致病性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对12个抗瘟单基因致病力较强的宁夏菌株12个,经7次转管后测定表明:各菌种的产孢能力与母株比较无明显变化;但对12个抗瘟基因的致病性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致病性稳定的菌株和致病谱范围有所下降的菌株各5个,分别占所测菌株的41.7%;2个菌株的致病范围有升有降,占所测菌株的16.7%。表明在稻瘟病的多变性中,也存在着致病力相对稳定的菌株,因而这几个菌株可为宁夏抗瘟分析所利用。  相似文献   

5.
稻瘟病菌致病性测试及稳定菌株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短期和长期贮存的稻瘟病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试,大部分菌株致病性发生变异,少部分菌株保持原来的致病性。86-47a(B13),87-123a(B15),90-29a(A1),90-67a(B13),90-83b(B13)和90-95a(B13)6个菌株经贮存及多次继代培养后仍保持原有的致病性,初步认为这6个菌株的致病性是较稳定的。从同一病穗分离的不同单孢的致病性表现一致,田间的稻瘟病菌有其相对的稳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报道龙爪稷分离菌G10-1马水稻分离菌后代菌性2145-R-57-1交配产生的同一子囊中分离出的子囊孢子致病性及交配型分离情况.交配型分离比1:1;但致病性分离情况比较复杂.很多子囊孢子菌株失去亲本菌株对供试水稻和龙爪稷的致病性,少数菌株获得亲本菌株所没有的致病性.对稻瘟病菌致病性的遗传尚需作大量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8.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序列变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稻瘟病菌无毒基因与水稻抗病基因间符合基因对基因学说,当寄主的抗病基因产物直接或间接识别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产物时,可激发寄主产生过敏性坏死反应。在病原菌的致病系统中,无毒基因不稳定,经常发生变异,无毒基因的变异导致其逃脱寄主抗病基因的识别,抗病品种丧失抗病性。因此,了解无毒基因的变异机制对于培育抗病品种是至关重要的。无毒基因的变异机制主要包括点突变、缺失、插入、复制、移码突变等。目前,无毒基因AVR1-CO39,PWL,AVR-Pita的变异机制报道较多,ACE1,Avr Piz-t,AVR-Pia,AVR-Pii,AVR-Pik/km/kp的变异机制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9.
四川稻瘟病菌群体致病性变异新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2002-2004年在蒲江病圃和室内进行,发现不同组合及其恢复系对稻瘟病菌确实具有不同的抗性。2004年20个主要杂交水稻恢复系接种118个稻瘟病菌株后,所有菌株均至少对5个恢复系具有致病力,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分化,使得同一田块病菌群体获得了对其他不同品种的致病力.其中对全部参试恢复系致病菌株出现频率为11.9096,显著高于仅对一个恢复系致病的菌株频率(P≤0.01),水稻多样化抗性逐步为病菌所克服。利用pot2-1和pot2-2引物,对68个对多恢1号致病菌株rep-PCR扩增获得多种指纹图谱,各菌株指纹图谱与其地区和品种来源无相关性,表明对多恢1号致病的菌株是由不同遗传背景的菌株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10.
稻瘟病菌两个陆稻菌株的致病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报道了94-84c(MAT1-1)和95-23-4a(MAT1-2)两个云南陆稻分离菌的杂交后代菌株的交配型及其在13个水稻品种上的致病性分离的研究结果。42个子囊孢子菌株与两个亲本菌株回交,共有78.6%的后代菌株在回交中产生了有性世代,其中MAT1-1的菌株22个,MAT1-2的菌株11个。致病性分离的结果则初步表明:94-84c菌株对楚粳17号、岫4-10、云粳135和春江06分别持有1个非致病性基因,对福锦、春江11、云粳34和腾糯2号则分别持有2个非致病性基因。95-23-4a菌株对半节芒/大红谷和大白谷分别持有1个非致病性基因。两个亲本菌株对丽江新团黑谷都不持有非致病性基因。  相似文献   

11.
鄂西南地区2012-2014年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鄂西南地区稻瘟病病菌的致病型,将2012-2014年采自鄂西南地区感病水稻并分离保存的136个菌株分别接种到7个中国鉴别品种和15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品种上,以中国鉴别品种中的丽江新团黑谷为感病对照,基于7个中国鉴别品种的鉴定结果表明:136个菌株中有121个具有致病性,分属于ZA、ZB、ZC、ZE、ZF、ZG共6群11个生理小种,ZB为优势种群,但ZC频率逐年升高,到2014年与ZB势均力敌;ZB13为第一优势生理小种,ZC15和ZB15所占比例逐年升高.15个水稻抗稻瘟病菌单基因系的鉴定结果将121个菌株分为77个致病型,且不同年份分离的菌株致病力差异较大.90%以上菌株对含有Pib、Pit和Pi11抗病基因的水稻单基因系有致病力,而对含有Pi9和Pikh抗病基因的水稻单基因系的致病力较弱,不到10%.此结果可以为育种工作者及当地农业部门的品种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稻瘟菌产孢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随机区组多因素分析法对三种增减基产孢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不同菌株之间产孢量存在显著差异。三种培养基中以燕麦片培养基产孢效果最好。但米糠培养基具有产孢效果好,成本低、操作简便的优点则实验室条件下大量培养稻瘟菌分生孢子的首选培养基。  相似文献   

13.
稻瘟病菌空中孢子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一个主要病害,了解稻瘟病茵孢子生活史中的影响因素,监测稻瘟病菌的时空分布动态,对于预测预报病情的发生,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机和指旱田间防治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稻瘟病菌空中孢子量进行了监测,并分析孢子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孢子数量与温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94 1;与降雨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28 1;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49 2;与风速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07 5.  相似文献   

14.
施宝灵与多菌灵对稻瘟病菌的联合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室内用平皿孢子萌发法测定了施宝灵、多菌灵及二者不同配比的混剂对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施宝灵与多菌灵的混配组合Ⅰ和组合Ⅱ能够抑制稻瘟病菌孢子萌发,与单剂施宝灵和多菌灵相比,分别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和相加作用.这两个混配组合对稻瘟病菌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 462.23和116.43,EC50值分别为3.69 μg/ml和193.72 μg/ml,施宝灵和多菌灵的EC50值是40.69 μg/ml和89.67 μg/ml.试验证明,6%的丙*多混剂Ⅰ增效作用明显,为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15.
1989~1991年以早籼湘州5号、二九丰、浙辐802、广陆矮4号和原丰早等为供试品种,用ZB_1(85-14),ZB-(15)(0262),ZC_(15)(84-76)等稻瘟病菌(有性态为Magnaporthe grisea Barr.,无性态为Pyricularia oryzae Cay.)菌株,分别测定了供试品种的病斑大小、相对侵染率、相对抗病性指数、群体抗病性、病斑产孢能力和潜育期等,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上述6个性状在供试品种间均有显著差异,它们均为慢瘟性的有效组分,其中湘州5号、二九丰、浙辐802与对照相比具有病斑小、相对侵染率低、相对抗病性指数较高、群体抗病性较强、病斑产孢能力较差和潜育期较长等特点,表明这3个品种对供试菌株具有慢瘟性的性能,在旱圃条件下表现为发病进程缓慢。相关分析表明各组分之间呈显著相关。此外,本文还就慢瘟性与广谱抗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初步提出了慢瘟性的简易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分子遗传学基础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水稻-白叶枯病原菌互作符合基因对基因关系,是研究禾本科植物-病原菌互作的理想模式系统。目前已鉴定和克隆出许多白叶枯病菌致病相关基因。其它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为揭示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分子机理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其中以发掘TTSS效应分子的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将对白叶枯病菌致病性分子机理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水稻-白叶枯病菌互作的功能基因组学提供科学线索。  相似文献   

17.
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可引起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病害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与水稻互作是基因对基因的关系。Xoo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极大推动了对Xoo基因功能的研究。为此,该文对近几年来Xoo致病性基因的鉴定情况进行统计,并就致病性基因的突变菌株对水稻接种情况和菌株自身变化进行了归纳,较为详细阐述了当前对Xoo无毒基因的鉴定研究状况,为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以及研究致病基因和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稻瘟病菌粗毒素在水稻稻瘟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稻瘟病菌(Pyriculoria oryzae Cav.)非致病性菌系89-44-1和致病性菌系89-10-3,89-7-3,89-42-3和89-12-1的培养过滤液对寄主作毒力测定,研究了粗毒素在水稻稻瘟病害中的作用初步确定瘟病菌粗毒素为致病性因素,在病菌侵入寄主体内时起作用。不同菌系对寄主植物的毒力存在差异,金属元素Zn、Mn、Fe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蚕豆根病病残体置于不同环境下,病原菌消减速度和致病性变异的程度不同:在模拟的大田浸泡和自然干湿交替系统中,菌群消减较置于室内干燥条件下快,其致病力与寄生阶段相比显著下降。病菌在蚕豆秸浸渍液中的繁殖量比在土壤浸渍液中大。除已知的初侵染源外,豆田稻茬也是这些病原菌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