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昆明地区保护地栽培温湿度因子与香石竹锈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昆明地区花卉保护地栽培条件下,温湿度与香石竹锈病的关系.结果表明:3~4月花期保护地日均温为20.5℃,相对湿度61%,积温738.7℃,均高于露地的15.1℃(日均温)、58%(相对湿度)、542.5℃(积温);而且温度变幅都在利于病原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范围(17~28℃)内,湿度较平衡,一日间波动不大.温湿度条件利于香石竹锈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在江西信丰县脐橙种植网室内(150 m×70 m),研究不同季节网室内、外温湿度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网室内外日均温为夏、秋两季网内高于网外,春、冬两季低于网外,且夏季温差达到3.7℃,其它季节的温差均在0.5℃以内;日平均相对湿度则不同季节均表现为网内高于网外,但差异较小。网室内外温湿度的相关性在不同季节之间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温度相关性R~2值变化范围为0.06~0.96,相对湿度则为0.01~0.93;而温湿度的日平均值在不同季节网室内外的相关性则均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日均温相关性R~2值变化范围为0.80~0.97,日平均相对湿度为0.39~0.96。除夏季外,晴天与阴雨天网室内外温度的日变化均存在差异,网室内外温度高低呈现出时段性交替变化的特点,天气类型仅仅影响各时段的持续时间;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在不同天气类型条件下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在江西信丰县脐橙种植网室内(150 m×70 m),研究不同季节网室内、外温湿度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网室内外日均温为夏、秋两季网内高于网外,春、冬两季低于网外,且夏季温差达到3.7℃,其它季节的温差均在0.5℃以内;日平均相对湿度则不同季节均表现为网内高于网外,但差异较小。网室内外温湿度的相关性在不同季节之间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温度相关性R2值变化范围为0.06~0.96,相对湿度则为0.01~0.93;而温湿度的日平均值在不同季节网室内外的相关性则均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日均温相关性R2值变化范围为0.06~0.96,相对湿度则为0.01~0.93;而温湿度的日平均值在不同季节网室内外的相关性则均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日均温相关性R2值变化范围为0.80~0.97,日平均相对湿度为0.39~0.96。除夏季外,晴天与阴雨天网室内外温度的日变化均存在差异,网室内外温度高低呈现出时段性交替变化的特点,天气类型仅仅影响各时段的持续时间;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在不同天气类型条件下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温湿度对同型巴蜗牛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温湿度处理对同型巴蜗牛生存、活动和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 2 0~ 2 5℃和相对湿度90 %左右是同型巴蜗牛生存、活动和取食危害最适宜的温湿度条件 ;当温度高于 30℃、相对湿度低于 6 6 %时 ,同型巴蜗牛的取食量显著减少并大量死亡 ;当温度低于 15℃时 ,同型巴蜗牛的活动和取食量明显下降 ,但死亡率不高 ;在适温条件下 ,湿度越高 ,同型巴蜗牛的取食量越大。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温湿度2因素回归最优设计,研究贵烟4号变黄阶段烘烤环境与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多项指标综合评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温度32~42℃、相对湿度75%~95%范围内,随着变黄温湿度的逐渐升高,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多项指标综合得分表现出先逐渐增加而后又下降的趋势;在控制变黄温度约37~38℃,相对湿度84%~90%即干湿差约1.5~2℃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多项指标综合得分较高.  相似文献   

6.
设施条件下微型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静  曹克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532-4535
[目的]对设施条件下微型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动态进行研究。[方法]在保护地微型马铃薯幼苗上人工接种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结合逐日天气变化和保护地内逐小时温湿度变化进行观察。[结果]保护地微型马铃薯晚疫病侵染高峰日的日温度变化在11.5~24.0℃之间,日最低相对湿度高于95%,日降雨累积时间至少8 h以上。[结论]设施条件下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动态呈跳跃式发展,气象条件合适时,病原菌会在1 d之内大量产孢和严重侵染。  相似文献   

7.
基于搜集到的近百篇与气象条件有关的猕猴桃研究文献和出版书籍,对猕猴桃生长与气象条件进行归类分析,确定猕猴桃种植气候适宜性指标、猕猴桃主要物候期气象条件的影响指标、猕猴桃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气象条件指标。猕猴桃种植气候适宜性指标:(1)年平均气温为10~18℃,最适宜温度为13~17℃,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19℃,极端最高气温≤42℃,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10℃,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5~29℃,年无霜期在210~290 d最为适宜,≥10℃积温为3 500~6 000℃·d,最适宜的≥10℃积温为4 500~5 200℃·d;(2)年降水量至少为800 mm,最适宜年降水量为1 000~1 500 mm,相对湿度为60%~80%;(3)年日照时数在1 100以上,年日照百分率40%~45%。猕猴桃主要物候期气象指标及条件为(1)萌芽期的日平均温度大于10℃;春梢生长的下限温度为10℃,适宜温度为15~20℃;(2)从芽膨大起0℃积温达800~840℃·d才开始开花。开花期的下限温度为12℃,平均气温为15~20℃最适宜,开花适宜的相对湿度为70%~80%,光照时数为70 h左右;(3)开花到坐果适宜的平均气温为15~23℃,相对湿度为70%左右,日照时数为70~80 h;坐果到成熟需≥10℃积温为2 300~2 800℃·d;(4)气温低于10℃时开始落叶,温度降低到7℃以下开始休眠。猕猴桃生长期气象灾害主要有冻害、大风、洪涝、日灼等。主要病害溃疡病、花腐病、根腐病等与气象条件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炳坤  李瑜  周黎  王萍莉 《新疆农业科学》2021,58(10):1893-1899
【目的】研究温湿度对蔡氏胡杨个木虱越冬成虫存活的影响,为蔡氏胡杨个木虱的综合防治技术和保护胡杨资源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温湿度自动记录仪,监测蔡氏胡杨个木虱成虫越冬环境中温湿度,并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室内模拟胡杨林区小环境研究不同温湿度对蔡氏胡杨个木虱越冬成虫存活的影响。【结果】蔡氏胡杨个木虱入蛰场所的温度在5~15℃区间变化,而入蛰场所的相对湿度在25%~75%变化,5~25℃范围内,蔡氏胡杨个木虱越冬成虫的存活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各温度间差异显著;在5℃时,成虫存活时间最长,达150 d(相对湿度25%)和200 d(相对湿度75%),而25℃时,分别为7 d(相对湿度25%)和12 d(相对湿度75%);相对湿度75%条件下成虫存活时间明显高于相对湿度25%条件。温度和湿度对蔡氏胡杨个木虱越冬成虫的存活有明显交互影响作用。【结论】在新疆北部蔡氏胡杨个木虱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陆续羽化,11月中旬以成虫进入越冬场所,主要在胡杨林区落叶层下越冬,翌年4月中旬出蛰活动。较高温度和缺水环境不利于新疆胡杨林区蔡氏胡杨个木虱越冬成虫的生存。  相似文献   

9.
以特早熟温州蜜柑"大分4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温湿度对其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通风库贮藏条件下,果实容易发生失重和腐烂,品质和风味下降等现象,不利于大分4号的贮藏。在冷藏条件下,不同的低温和高湿度条件能对大分4号的外观性状、失重以及内在品质产生不同的影响。10℃比5℃有利于果皮转色,相对湿度85%~90%比80%有利于减缓果皮失水皱缩;在10℃低温情况下,相对湿度85%~90%比80%更加加重果实失重,其失重主要体现在果肉内耗;较高温度(10℃)或较高湿度(RH≥85%)均能促进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而对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的变化影响不大,这将有利于果实风味品质的改善。综合分析,对于大分4号冷藏3周,温度宜选择10℃,相对湿度宜选择85%~9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温度、湿度及光照强度对青斑蝶卵、幼虫和蛹存活率及历期的影响.[方法]采用"人工气候箱+温湿度、光照自动记录仪+视频监控实时测定"的方法,探究不同培养条件下卵、幼虫和蛹的历期变化,设置不同梯度的温度(20~30℃)、相对湿度(50%~60%)、光照强度(500~1000 lx)条件对不同虫态历期进行观测与记录.[结果]卵和幼虫最适宜的发育条件为温度25℃,相对湿度60%,光照强度1000 lx,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4.08和13.03 d.温度30℃、相对湿度50%、光照强度1000 lx的培养条件最适宜蛹的发育和羽化.在所控制的3种环境因子中温度对蛹历期的影响极显著(P<0.01),光照强度和湿度对蛹历期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湿度和光照强度对蛹的羽化率有重要影响.[结论]温度是影响青斑蝶卵和蛹历期的重要环境因子.控制合适的温湿度和光照强度,有利于青斑蝶各虫态历期的缩减和提高成活率.该研究结果可为青斑蝶的人工养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甘蔗锈病是危害甘蔗叶片的主要病害。对在广西北海蔗区发现的甘蔗锈病病原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黑暗条件和浓度为1.5%的葡萄糖可促进该病菌夏孢子萌发;较适宜萌发温度范围为20~25℃,最适宜温度是25℃;在相对湿度为80%以上的条件下,夏孢子均能萌发,最适宜的萌发湿度是100%+水滴,萌发率达28.3%;在pH值4.0~11.1范围内,夏孢子均能萌发,最适合萌发的pH值是7.0;常规条件下,夏孢子的存活期最长达120d。防治对策着重在于选种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  相似文献   

12.
杏麦间作环境温湿度日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间作系统内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EI-USB-2温湿度记录仪及StevensPOGO便携式土壤温湿度测定仪观测杏麦间作区与杏单作区内空气和地表温度、相对湿度的日变化。【结果】间作区与单作区的温、湿度变化具有相同的规律,气温和地温均随太阳辐射的升高而上升,随其下降而降低,呈正比关系;相对湿度变化则呈负相关。间作区内平均空气、地表温度分别较单作区低4.53和0.7℃;间作区内平均空气、地表相对湿度分别较单作区高4.90%和3.93%。【结论】间作在一定程度上对果园有降温增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温度、湿度对棉花种子萌发的影响规律,为棉花适宜播期的确定提供理论指导。以棉花种子为试材,进行温度、湿度双因素室内发芽试验,逐日计数并计算发芽率。棉花种子发芽较为活跃的时间段为第1~4天,累计发芽率较高的温度是25℃和30℃,湿度是20%和40%。利用数学方法对适宜棉花种子发芽的温度和湿度范围进行预测,得到相似的结论。棉花种子发芽期间,湿度以15%~40%为宜,温度以26℃左右为宜,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播种时间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珍稀荒漠植物梭梭在半干旱沙地引种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相似优先比聚类分析法,分析影响梭梭引种的主要气候因子,划分梭梭的适宜引种区,为梭梭的引种驯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 温度、气压、风和水分是影响梭梭引种的主要气候因子,可代表92.16 %的原始数据信息量;2) 最适于梭梭引种的气候因子范围为海拔265.00~1349.30m、经度106°42′~120°54′E、纬度37°37′~44°34′N、年均降水量142.50~341.92mm、极端最低气温-11.57~-9.25℃、极端最高气温28.26~29.39℃、平均气压86.585~98.335kPa、平均地面温度8.67~11.83℃、平均风速1.58~2.50m/s、平均气温7.06~9.16℃、平均水汽压668~771Pa、平均相对湿度47.58%~54.33 %、日照时数2226.58~2491.58h、年均蒸发量1509.50~1650.50mm; 3) 宁夏陶乐、盐池,陕西榆林、靖边、神木以及内蒙古扎鲁特与新疆甘家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条件较为相似,梭梭引种适宜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在海拔300、400、500、600、700、800、900 m等7个不同高度上建立气象天蚕养饲基地,研究了南岭天蚕的气候适应性。结果表明:南岭天蚕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7.0~25.0℃,最适宜温度为22℃,适宜相对湿度60%~70%;最适宜海拔高度在500~800 m之间。南岭天蚕养殖的关键技术如下:3月底4月初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初日后,栎树萌动开苞时即孵化;小蚕(1~3龄)采取人工增温至26~24℃室内养饲;大蚕(4~5龄)以野外大棚或网罩林养为佳。  相似文献   

16.
刘艳  王薇  吕阳  刘军  刘新生 《农学学报》2023,13(4):66-70
利用咸阳各地1991—2020年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最低气温,结合2020年旬邑、渭城大田生产数据和甘蓝、萝卜、白菜营养生长所需气象条件,规划甘蓝—萝卜—白菜一年三收生产模式,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适宜甘蓝营养生长的日平均气温为15~24℃,且该时段内逐日平均最低气温≤12℃的天数不超过16天;适宜萝卜营养生长的日平均气温11~25℃,日相对湿度>47%;适宜白菜营养生长的日平均气温为5~25℃,日最低气温≥-2℃。咸阳北部县(市)甘蓝—萝卜—白菜一年三收可以实现。咸阳南部各县(市、区)由于夏季气温偏高不适宜冷凉蔬菜生长。  相似文献   

17.
气象因素对核桃幼树抽条的影响及防止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分析了在和田地区核桃幼树抽条与诸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日平均气温、日平均地温、日较差、日蒸发量、日平均风速、大气湿度等因子在达到任一极端值时,均不能使核桃幼树抽条;(2)冻土深度与核桃幼树抽条率极显著相关;(3)通过回归分析表明,落叶后的负积温、10cm地温负积温、蒸发量、低湿(相对湿度<30%)天数、高风速(高于月平均风速)天数和冻土深度与核桃幼树抽条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4)通过分析发现,低湿天数、低温负积温和高风速天数是影响核桃幼树抽条的主导因子,当达到78d、-142.2℃和68d时,使核桃幼树抽条;(5)通过试验和研究,提出了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采取实地监测法研究城市滨水绿地的郁闭度以及平均树高对微气候和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在2019年春季(4月),对宝鸡市渭河公园和渭河生态园的9种滨水绿地和1个空地对照进行微气候指标监测,包括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人体舒适度采用温湿指数来评价。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各样地的温度先增长后下降,在12:00-14:00期间出现最大值;风速则出现多个峰值。具有中郁闭度配置的滨水绿地的温度值和风速值较高,其中具有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的平均温度最高,为14.7℃;具有中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的平均风速最高,为2.8 m·s-1;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增长,其中具有中郁闭度高平均树高配置的滨水绿地的平均相对湿度最高,为61.6%。各样地的人体舒适度均在上午时段出现明显的增长,随后趋于平稳。显著性分析发现具有中郁闭度及中、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产生的降温、增湿以及防风的作用显著优于其他配置的滨水绿地,其中具有中郁闭度、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的降温、增湿以及削减风速的作用最显著,效率分别为12.19%、39.58%、20.40%,全天的人体舒适度评级为“冷”。综上,具有中郁闭度、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可以更高效地改善微环境,更适宜春季居民的日常游憩。  相似文献   

19.
温度对水稻负泥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度为14±0.5℃、18±0.5℃、22±0.5℃、26±0.5℃和30±0.5℃,光周期为14L:10D,相对湿度为85%条件下,研究了水稻负泥虫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水稻负泥虫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39、7.20和7.23℃,有效积温分别为53.01、118.31和122.36日.度。建立了发育速度、发育历期的理论模型,同时得到水稻负泥虫各个虫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拟合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