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宁夏山区小麦产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宁夏山区各气象站1957~2002年的气候资料及同期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小麦产量和气候要素的周期性变化特征以及小麦产量与气候要素的关系.采用常用的墨西哥帽小波(Mexican Hat)函数,分别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小麦单产气候产量和气候要素时间序列进行了小波分析,分高、提取了小麦单产气象产量和气候要素时间序列的波动周期,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954~2002年,宁夏中部干旱带小麦单产在波动中增长.气候产量与5月份降水量有明显的正相关.中部干旱带小麦气候产量具有4年左右、8年左右和16年左右的周期振荡,且以8年左右的周期最为显著.5月份降水量有4年左右、8年左右、16年左右和32年左右4个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以8年左右、16年左右和32年左右的周期性振荡最强.气候产量和5月份降水量在4年和8年的振荡周期上有同位相,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宁夏南部山区小麦单产在波动中稳步增长.气候产量与5月份降水量有明显的正相关,与5月份平均气温有明显的反相关.宁夏南部山区小麦气候产量有4年左右和8年左右的周期振荡,以4年左右的周期性振荡最强.5月份降水量有4年左右、8年左右、16年左右和32年左右4个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以8年左右、16年左右和32年左右的周期性振荡最强;5月份平均气温存在着8年左右和16年左右2个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以16年左右的周期性振荡最强.气候产量与5月份降水量4年和8年的振荡周期上具有明显的同位相,与5月份平均气温8年的振荡周期有明显反位相.气候变化对宁夏南部山区及宁夏中部干旱带小麦产量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畦灌、常规沟灌、隔沟交替灌3种灌溉方式对制种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累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下制种玉米苗期LAI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抽穗后期LAI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在生殖生长后期,应适当采取控水、控肥措施降低植株的生长冗余。隔沟交替灌方式使作物根区土壤保持湿润和干燥区域交替出现,能诱导作物的补偿生长效应。隔沟交替灌(AFI)方式下制种玉米进入干物质快速累积期的时间早于传统沟灌(CFI)与小畦灌(SBI)。制种玉米抽穗期干物质累积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77)。隔沟交替灌溉方式下,制种玉米全生育期灌水8次,灌溉定额为2 250 m~3·hm~(-2)的灌溉制度能稳定提高经济产量,具有较好的灌水效果,但在抽穗期~灌浆期应考虑适当增加灌水频率或灌水定额。  相似文献   

3.
在西藏河谷区拉萨、山南、日喀则的6个人工牧草地及其边界共设置了28个样地,通过样方调查和标本采集,鉴定得到苔藓植物2科6属13种,其中真藓(Bryum argenteum)为调查区广布种。该地苔藓植物群落的特点表现为各试验地之间物种丰富度区别明显,而物种均匀度的变化较小;CCA分析表明,小生境的温度与相对湿度对苔藓生长与分布的影响较大。在人工牧草地边界、种植一年以上的牧草地和一年以内的牧草地等3种类型样地中,由于人为干扰程度的差异,人工牧草地边界的苔藓物种最丰富,而一年内的牧草地几乎没有苔藓植物;随着土壤稳定时间的延长,才逐渐形成以真藓属为优势的苔藓植物群落。在牧草种植过程中,1年内采用刈割方法而不进行放牧活动,将有助于保障人工牧草的正常生长和防止水土流失,降低荒漠化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草地植被的影响规律,对于科学认识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区域的五种牧草的地上生物量与六种气象因子为研究对象,以灰色关联优势分析为研究方法,建立了牧草地上生物量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灰色关联矩阵。优势分析的结果表明:六种气象因子对五种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程度为:相对湿度>降水量>蒸发量>地温>积温>日照时数;牧草地上生物量变化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程度为:大针茅>羊草>黄囊苔草>米氏冰草>冷蒿。结论表明水分因子对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大于温度因子;大针茅和羊草对气象因子响应的敏感程度大于冷蒿。  相似文献   

5.
宁夏气象灾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根据宁夏30年、160年、500年以来有关气象灾害(旱、水、风、雹、冻、虫灾等)资料的基础上,利用银川站降水与全区降水变化一致的特点,建立了宁夏降水变化序列。进而分析了各种气象灾害发生发展在区域上的组合性和在时间上的群发性,以及旱、水等灾害的频发性和广泛性等特征。发现各种气象灾害群发的频次在干湿转变时期最明显,而且相对湿润时段低于相对干燥时段。据此,认为在进行未来本区相对干湿时段的预测基础上,可以推断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进而采取减轻和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改进TOPSIS方法的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甘肃省1997~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调查数据,采用改进的TOPSIS方法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① 199 7~2007年期间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总体上较高,均在80%以上,在时间上的变化呈波动趋势,并且可以明显地分为3个变化阶段:即1997~1999年期间土地利用结构不断趋于合理,而2000~2002年期间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变差,2003~2007年期间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有好转的趋势.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影响不同:与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呈负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土地,其中未利用土地的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的负相关性最显著;与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呈正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牧草地、水域,其中牧草地的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的正相关性最显著.③开发未利用土地、保护牧草地对调整和优化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海拔地区春小麦干物质积累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作物种植应对措施,采用分期播种法,研究了高海拔旱作区不同气候情景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过程中降水、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与积温、降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干物质积累期间的积温每增加50℃·d,累积生长量增加0.2g·株-1·d-1;降水量增加10 mm,累积生长量增加0.11 g·株-1·d-1.计算两年不同播期水、热耦合指数,具有指数大干物质积累多,反之则有减少的趋势.在水、热要素中,降水在旱地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过程中的贡献更突出.最终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产量增加.根据干物质积累特点和不同气候条件提出了种植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2年庄河5期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分析温度条件对辽宁南部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照和水分条件适宜情况下,玉米各生育期持续时间受温度条件影响较为明显,出苗、苗期及灌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其中出苗时间对日最低气温比日均温响应更为明显.玉米生长状态在营养生长阶段受温度影响较小,而产量形成过程因不同温度条件对干物质积累影响的差异而不同.产量形成不但取决于灌浆期积温,同时还受气温日较差和日最低气温的影响.对于庄河地区而言,适当晚播将有利于玉米各生育期经历更为适宜的温度条件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玉米‖马铃薯作为一种传统的间作方式,能提高产量效益和土地利用率。本研究以玉米、马铃薯不同行比间作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在大田条件下测定初花期和收获期马铃薯株型指标、干物质及产量,评价马铃薯在收获期和生育期的生长特性、产量形成及竞争力。结果表明:在初花期2∶2和4∶4间作模式边一行叶面积、比叶重、植株干物重及块茎干物重均大于4∶4间作模式边二行和单作,株高和叶重比规律不明显。在收获期2∶2和4∶4间作模式边一行株高、叶面积和块茎干物重大于4∶4间作处理边二行和单作,比叶重反而小于单作处理。间作模式马铃薯茎叶干物质向块茎的转移率和对经济产量的贡献率高于单作模式。初花期间作处理马铃薯竞争力大于玉米,且边一行竞争力大于边二行,收获期间作处理马铃薯竞争力弱小于玉米。与单作相比,间作模式边一行马铃薯表现出产量优势,4∶4间作模式边二行马铃薯在2012年表现出产量优势,而在2013年表现出产量劣势。综合以上结果,生育前期间作模式边行马铃薯在叶面积、茎叶干物质和块茎干物质积累了较大的间作优势,随着生育期推移间作优势逐渐降低,收获时仍表现出一定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干旱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小麦干物质转运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以二倍体野生一粒小麦(T. boeoticum)、栽培一粒小麦(T. monococcum)、四倍体野生二粒小麦(T. dicoccoides)、栽培二粒小麦(T. dicoccon)和2个六倍体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充分供水(田间持水量的75%~80%)和干旱(田间持水量的50%~55%)两种水分处理下,测定分析了不同基因型小麦花前干物质转运、花后干物质积累、运输能力、抗氧化防御能力及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等性状的变化,探究不同基因型小麦干物质转运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产量。相比于充分供水条件,在干旱胁迫下,二倍体小麦野生一粒、栽培一粒,四倍体小麦野生二粒、栽培二粒,六倍体小麦小偃22、长旱58籽粒产量分别为降低了48.00%、37.93%、40.19%、38.77%、19.58%、16.11%,相比于二倍体和四倍体小麦,六倍体小麦籽粒产量具有较高稳定性,且六倍体小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二倍体和四倍体小麦。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不同基因型小麦干物质转运量和积累量,相比于充分供水条件,二倍体小麦野生一粒、栽培一粒,四倍体小麦野生二粒、栽培二粒,六倍体小麦小偃22、长旱58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分别降低了29%、27%、30%、14%、3%、8%,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降低59%、42%、44%、45%、23%、17%。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干物质转运率和贡献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与充分供水条件相比,二倍体小麦野生一粒、栽培一粒,四倍体小麦野生二粒、栽培二粒,六倍体小麦小偃22、长旱58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分别降低了40%、38%、36%、6%、-16%、-17%,贡献率分别降低了43%、37%、15%、26%、20%、11%,花后干物质贡献率分别提高了5%、-3%、13%、6%、2%、2%。同时发现,干旱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小麦相比,六倍体小麦叶绿素含量、干物质运输能力和抗氧化防御能力均显著高于二倍体和四倍体小麦。以上结果说明,干物质转运和积累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小麦花后持绿时间、抗氧化防御能力和运输能力影响小麦花后干物质的积累和转运,进而影响小麦籽粒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重点探讨苏丹草的需水量及其计算方法,分析地处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不同物候期的需水规律,以及水分供应状况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农牧业气候生产潜力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内蒙古农牧业气候生产潜力的计算,阐明了我区粮食与牧草的气候产量和分布的状况,并按照内蒙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即光、热、水在各个地区相互配合的比例,进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林业的气候区划,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并通过了解产量形成的气候过程,还可以进行粮食和牧草的产量预报。并找出影响内蒙古自治区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干旱缺水,如能从“种草种树”改善生态环境入手,逐步培植和发挥气候生产潜力,将为我区农牧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不同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及其与本地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以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云南省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对云南省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82个1 m2小样方(78个100 m2大样方)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和本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密度进行调查,并分析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与本地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密度与本地草本植物密度的关系及对不同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调查发现22种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其中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类最多,达14种,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有2种;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地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与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之间、本地草本植物密度与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密度之间均呈现正、负2种相关关系,其中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地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与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其它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简单回归分析表明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与本地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本地草本植物盖度、本地乔灌木物种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乔灌木物种丰富度和经纬度是造成不同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渭北旱地苹果园生草小气候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对渭北旱地苹果园生草气温、相对湿度等小气候因子进行了测定,同时以清耕果园为对照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生草调节了苹果园近地层的大气温度、增加相对湿度,调节土壤温度;在牧草的不同发育阶段上述调节作用不同,且调节程度与草种的种类关系密切,旱地苹果园种植白三叶调节小气候效果优于种植黑麦草。  相似文献   

15.
The abundance of Juncus effusus (soft rush) and Juncus conglomeratus (compact rush) has increased in coastal grasslands in Norway over recent decades, and their spread has coincided with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in the region. Especially in water‐saturated, peaty soils, it appears from field observations that productive grasses cannot compete effectively with such rapidly growing rush plants. In autumn–winters of 2012–2013 and 2013–2014, a four‐factor, randomised block greenhouse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oil moisture regimes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on competition between these rush species and smooth meadow‐grass (Poa pratensis). The rush species were grown in monoculture and in competition with the meadow‐grass, using the equivalent of full and half the recommended seed rate for the latter. After about three months, above‐ and below‐ground dry matter was measured. J. effusus had more vigorous growth, producing on average 23–40% greater biomass in both fractions than J. conglomeratus.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both rush species declined with decreasing soil moisture; at the lowest levels of soil moisture, growth reductions were up to 93% in J. conglomeratus and 74% in J. effusus. Increasing water level in peat–sand mixture decreased competivitiveness of meadow‐grass, while pure peat, when moist, completely impeded its below‐ground development.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control of rush plants through management may only be achieved if basic soil limitations have been resolved.  相似文献   

16.
Occurrence of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in pastures of western France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As pasture grasses are preponderant in the agriculture of western France, their role as reservoirs of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 and its aphid vectors has been studied from 1984 to 1986. Aphids were observed on most crops of five pasture grass species (brome grass, cocksfoot, tall fescue, Italian and perennial ryegrass) but in very low numbers. Rhopalosiphum padi was the most numerous species. The incidence of BYDV was high, with levels of infection ranging from 6 to 80% depending on the species of pasture grasses. Fescue pastures were highly infected with BYDV, whereas the virus was not detected in cocksfoot pastures. PAV-, RPV-, MAV-like isolates of BYDV were detected in pasture grasses, but RPV- and MAV-like isolates were only detected from ryegrass and brome grass, respectively. The role of these grasses as source of viruliferous aphids infecting cereal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近44a宁夏霜冻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宁夏20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4年的日最低气温和地表0厘米地温资料,组合建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霜冻指标。研究表明:近44a宁夏霜冻发生次数呈明显下降趋势,春霜冻发生几率明显高于秋霜冻,大多数站终霜日的绝对变率大于初霜日;霜冻发生频次和各地拔海高度呈正相关关系,生长季、年均日最低温度与霜冻发生次数呈负相关关系;全区累积发生连续2d以上霜冻几率占发生总数的1/3以上,最多持续时间在5~6d;过程性霜冻主要表现为局地性霜冻,虽然全区性霜冻发生几率不到1/5,但危害很大;春、秋霜冻随地域在农事关键期的发生几率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通过温室接种及在栽培草圃和野外进行调查,本研究证实我国小麦条锈菌禾草寄主共有11属62种,其中麦薲草(Elymus tangutorum (Nevski) Hand.-Mazz.)等22种禾草过去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可作为该菌的寄主;另外还有16种禾草为国内首次报道的小麦条锈菌寄主。
分小种接种的结果表明,同一禾草材料的感病性,因小种的不同而异;同一小种的致病性也因禾草材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种但不同来源的禾草材料,对小麦条锈菌的反应也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19.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a plant community can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other organisms including plant pathogens.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host diversity in the transmission of two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 species that share insect vectors and hosts. Greenhouse experiments measured the transmission rate of BYDV species PAV and PAS from infected oat plants to healthy agricultural and wild grasses and from these species back to healthy oat seedlings. In the field component of the study, the rate of spread of PAV and PAS was measured in monoculture plots planted with agricultural grasses. In greenhouse experiments, the aphid vector more readily transmitted PAV from agricultural grasses and more readily inoculated PAS to the wild grass species assayed. In the field experiment, disease prevalence was greater in wheat, 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rate of spread of PAV and PA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an interaction between vector and host genotype that selects for greater PAV transmission in grain crops, contributes to differences in disease prevalence between grass types, and maintains pathogen diversity within the larger plant community (i.e. agricultural and non‐agricultural ho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