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人工草地叶面积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实测数据十分匮乏,文中利用2008年全国草原地面监测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对2008年中国草地的碳储量进行了估算。主要结论如下:中国草地总面积约为341.7×104km2,2008年中国草地总有机碳为35.96Pg,其中地上生物量有机碳为0.1613Pg,地下生物量碳为0.7395Pg,地下根系储存的碳是地上碳储量的5倍左右,中国草地土壤有机碳为35.06Pg。  相似文献   

3.
高寒草地主要类型土壤因子特征及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疆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五种主要草地类型的实测数据为依据,探讨了土壤因子随环境变化的特点及其对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泽高寒草甸土壤含水量最大,有机质和速效N、P、K的含量都最高。高寒草原土壤含水量最小,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含量最低。土壤含水量与速N存在显著正相关,速P与速N和速K之间分别存在显著正相关,速K和有机质存在显著正相关。土壤含水量和速N含量是影响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土壤因子,回归方程分别为Y=379.954X+28.238(F=12.562,P<0.05)和Y=0.864X-122.874(F=21.352,P<0.05)。  相似文献   

4.
应用MODIS数据估算草地生物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新一代EOS/MODIS卫星遥感数据,针对MODIS的应用特点,借鉴国内外基于遥感手段监测植被的方法以及植被指数的研究进展.以天山北坡乌鲁木齐南郊的草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实地采样得到与MODIS影像资料时相一致的草地地上生物量数据.并利用ENVI软件,提取典型区各样点的植被指数,分析遥感植被指数与植被生物量的相关关系,从而建立植被指数在不同季节草甸和草原的生物量估测模型.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方天然草地的生物量分配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通过收集我国近20年来草地生物量的有关文献,估算了我国北方天然草地根冠比(R/S)及地下生产力占总生产力比例(fBNPP)的大小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草地类型R/S比及fBNPP变异较大,根冠比为1.66~15.21,fBNPP为0.29~0.98;荒漠草原的R/S比及fBNPP较大,但变幅较小;森林草原R/S比和fBNPP较小,但变幅较大;R/S比及fBNPP随年降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随年平均气温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不明显。采用生长季最大生物量估算的方法可能高估了R/S比及fBNPP。长期、高质量的生物量观测数据,尤其是地下生物量的数据以及开展不同研究方法对生产力估算结果的影响,对于准确评价草地在区域及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对科尔沁沙地4种典型退化草地恢复方式下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生物量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4种退化草地恢复方式下,物种多样性排序为防护林围纯草地〉樟子松疏林草地〉榆树疏林草地〉撂荒草地;4种恢复方式下的群落总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一致;从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的综合分析表明,与未采取任何人为措施的撂荒草地相比,防护林...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青海湖鸟岛地区不同土壤水分梯度下个体与群落水平株高,根长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旨在:(1) 在小尺度上调查不同土壤水分梯度对草地高、根长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的影响;(2) 在个体和群落水平上检验同速生长理论;(3) 为青海湖周边地区地下生物量估计提供数据支持,并讨论环境因素对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比值(R/S)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体水平上株高、根长、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都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群落水平上地上生物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地下生物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青海湖流域鸟岛地区个体水平上根长、株高比值的变化范围为0.3~6.0,均值和中值分别为1.6和1.3;个体水平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也有较大的变化范围(0.4~11.3),均值和中值分别为2.5和1.5;群落水平地上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21.59~352.77 g·m-2,地下生物量变化范围为741.98~1182.20 g·m-2,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值的变化范围为1.4~7.1,均值和中值分别为3.0和1.9。土壤水分在个体和群落水平上都影响到了植物株高、根长以及生物量的分配。基本表现为:个体水平上株高、根长、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都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群落水平上地上生物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地下生物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该区域草地生物量分配规律在个体和群落水平上都不支持等速生长假说。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野外实测草地干物质产量资料与当地气象站观测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牧草地上部分干物质总产量、优势牧草地上部分干物质产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采用插值分析技术,结合国内外科学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研究结论,推算出不同时间(当前、2020年、2050年)250m×250m分辨率的宁夏牧草主要生长季积温和降水量值,进而模拟不同时间牧草地上部分总干物质产量、优势牧草地上部分干物质产量,进一步分析了宁夏草场未来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9.
围封年限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处于不同围封年限的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对退化生态系统内有机碳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围封年限的增长,土壤有机碳密度不断增加;而植物有机碳密度的最高值出现在围封20 a,围封25 a植物碳密度略低于围封20 a,有降低趋势.围封25 a处理生态系统碳密度最高,达到8.22 kg/m2;土壤碳库所占生态系统有机碳总储量的比例受封育年限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Landset_5 TM遥感影像数据,经几何校正、大气校正、辐射校正等前期处理后,计算比值指数(RVI)和再归一化植被指数(RNDVI),结合野外调查获得的自然草地生物量数据,在GIS中反演祖历河流域自然草地生物量,建立回归反演模型,并对两种植被指数的反演精度进行比较;利用RNDVI建立的模型,在Arc GIS的Grid模块中重采样计算,获得流域自然草地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地理信息数据层。结果表明:RNDVI比RVI反演精度更高,相关系数[WTBX]R2=0.939(P=0.00)。[WTBZ]从RNDVI和反演的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看,祖厉河流域自然植被生物量空间植被分布极不均匀,流域南部植被生物量明显高于北部地区,高海拔地区明显大于低海拔地区。从畜牧业可利用性分析,流域不可利用草地面积占总草地面积的53.16%,限制性可利用草地面积占总草地面积的28.67%,可利用草地面积仅占总草地面积的18.16%。因此,流域自然草地畜牧业养殖潜力有限,需结合家庭养殖发展畜牧业。  相似文献   

11.
2000—2010 年全国森林生物灾害发生、损失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致我国森林资源受损的主要生物灾害为森林病害、虫害与鼠害等。基于2000-2010年全国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面积、程度等数据,计算获得森林蓄积、直接经济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灾害损失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等分析我国森林生物灾害发生、灾害损失的特点与趋势。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生物灾害发生范围(区域)2010年较2000年增加0.61%,发生面积从2000年的8.52×106公顷次增加到2010年的1.16×107公顷次,增长36.7%,上升趋势显著,对其贡献大小依次为:虫害(贡献率54.2%)>鼠害(贡献率33.3%)>病害(贡献率12.5%)。森林病害、虫害、鼠害发生面积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鼠害发生面积2010年较2000年增长105.18%。但是,从发生程度上看,森林生物灾害新增面积以轻度发生为主,其对病虫鼠害、病害、虫害、鼠害面积呈增加趋势的贡献率分别为75%、67.4%、72.8%、54.1%。伴随森林生物灾害面积增加,森林蓄积、生态服务价值损失呈显著上升趋势,如2010年蓄积损失2.48×107 m3、生态服务价值损失895.37亿元,分别较2000年增长5.2%与28.5%,而森林鼠害加重则是导致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的重要因子。以上结果说明,近10多年来,我国森林生物灾害范围、发生面积显著扩增,尽管扩增面积多以轻度发生为主,但所导致的森林资源损失与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2.
大豆主要食叶害虫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大豆田5种主要食叶害虫的生态位。在时间方面:生态位宽度指数以大豆小夜蛾最高(0.6015);生态位重叠指数以大豆小夜蛾对银纹夜蛾最高(0.1081);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数以大豆小夜蛾对豆天蛾最高(0.7716)。在空间方面:生态位宽度指数以棉铃虫最高(0.9904);生态位重叠指数以棉铃虫对大豆小夜蛾最高(0.1233);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数以棉铃虫对大豆小夜蛾最高(0.8870)。应用生态位概念分析了各种群发生的数量特征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aerosol dosages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insecticide were tested against Glossina tachinoides when applied by helicopter to riverine forest habitats of the River Komoe, Upper Volta, West Africa. The method of application, drople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erosols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re described in accompanying papers. Comparative trials based on field dosages calculated initially from dosage mortality curves obtained from topical application studies in the laboratory were carried out. Endosulfan applied at 5.4 g a.i./ha and 9.0 g a.i./ha reduced G. tachinoides populations (determined by Challier/Laveissière traps) by more than 90% in all age and sex categories and evidence is presented which indicates a residual effect at the higher of these dosages. Good results were also obtained with the synthetic pyrethroid decamethrin at a dosage of 0.36 g a.i./ha; another synthetic pyrethroid, permethrin, gave promising results at a dosage of 1.9 g a.i./ha. At the higher dosage of 4.3 g a.i./ha disappoint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which were considered to be more attributable to a weakness in the application technique under challenging field conditions, than to a limitation of the insecticide. The organophosphate compounds tested, fenthion, azamethiphos and tetrachlorvinphos although known from laboratory tests to be appreciably toxic to G. tachinoides, performed poorly under field conditions. This was thought to be due to the formulations employed and the authors feel that further small-scale field testing of different formulations of these compounds is warranted. The compounds considered most worthy of larger scale field evaluation were endosulfan and permethrin. Although decamethrin was also very toxic to G. tachinoides it was considered inadvisable to field test this compound on a larger scale, until more information was available on its impact on aquatic food chains. The trials demonstrated that it is not always possible to extrapolate from laboratory-obtained comparative dosage/mortality data (in ng/fly) the field dosages of insecticides (in g a.i./ha) required to produce a certain level of mortality in target populations of G. tachinoides.  相似文献   

14.
病虫发生表征新方法--为害指数的定义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害指数(PAI)是一种反映和评价农业病虫害严重性的新方法。它将常规调查的发生密度(为害率)、发生面积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数值形式,并据此划定发生程度等级,适用于表述县级以上地区短期病虫为害状况和趋势。PAI定义:在某一时段中,害虫(病害)的密度指数与面积指数的乘积,而密度指数为病虫单位面积的发生密度(发病率)占防治指标(或历年密度均值)的倍数,面积指数为病虫发生面积(率)占历年发生面积(率)均值的倍数。  相似文献   

15.
天山南坡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及地上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新疆天山巴音布鲁克草原对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化草原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盖度+高度指标测度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要优于盖度和株数指标,更适于测度高寒草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相关性显著,在小的空间研究尺度内,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受丰富度指数的影响较大。地上生物量与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生物多样性在害虫控制中的生态功能与机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生态学的有害生物治(EBPM)或生态管理(EPM)是新世纪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新对策。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改变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进行害虫生态控制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调节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对天敌和害虫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控制害虫的机制及生物多样性在害虫生态控制中的利用前景4个方面,论述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在害虫控制中的生态功能与机理。  相似文献   

17.
美国杂交杏李园害虫中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与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的生态位宽度较宽,占据空间较大,为害虫优势种群,在空间维度上害虫之间存在较大竞争;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enctata Wesmael)在各期的生态位宽度最大,说明大草蛉是重要的优势天敌,且天敌与主要害虫在空间上相遇机率较大;天敌之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表明主要天敌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竞争关系;美国杂交杏李园天敌对主要害虫在时间维度上有较强的追随效应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北京杏主产区延庆县鲜食杏园为例,系统调查了3次用药模式下天敌与害虫的主要种类及其发生动态,并确定两者的生态位及其宽度以及灰色关联度,为减少杏园用药次数,保护和利用天敌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杏树树冠的优势天敌为捕食性蜘蛛、大草蛉、异色瓢虫、大灰食蚜蝇、寄生蜂和龟纹瓢虫;主要害虫(螨)为山楂叶螨、桃蚜和小绿叶蝉,其中山楂叶螨全年为害,桃蚜为害盛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小绿叶蝉主要在8月为害。通过生态位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异色瓢虫和大灰食蚜蝇与山楂叶螨和桃蚜同域性和同步性强,寄生蜂和小绿叶蝉的同域性和同步性强。由此认为,异色瓢虫、大灰食蚜蝇、寄生蜂为鲜食杏园优势害虫的主要控制性天敌,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9.
草原生态安全理论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探讨了草原生态安全的内涵和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的原理,介绍了相关的评价方法。重点在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的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中,讨论了评价标准选取的原则、建立方法、来源以及草原生态安全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依据草原生态系统以及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借鉴驱动力—PSR生态环境系统服务的概念框架设计了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的概念框架,并由此构建了草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体系。草原生态安全概念的提出丰富了生态安全研究的领域、进一步完善了生态安全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