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病虫害是威胁我国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从宏观上研究其发生与为害特征的报告不多。基于我国植物保护统计数据、水稻产量数据和农田土地覆盖类型遥感数据,重点分析2000年至2010年11年期间我国水稻病虫害发生与为害特征。结果表明:2000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水稻病害、虫害年均发生面积分别为2.85亿亩次和7.26亿亩次,其年均防治面积分别为7.28亿亩次和14.72亿亩次;11年期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防治面积和防治程度均波动增加。防治水稻病害、虫害后,分别挽回稻谷为1114.49万t、2288.27万t,其挽回损失量在11年期间分别增加了38.34%、37.51%,表明水稻病虫害防治意义重大。但由于气候变化等诸多因子,导致2000年到2010年我国水稻病害、虫害年均造成的实际稻谷损失量仍分别为206.52万t与291.35万t,说明水稻病虫害的防控还有提升的空间。从全国各省分布来看,水稻病虫害发生分布较广的省份有东北区域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华东区域的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华中区域的河南、湖北、湖南;华南区域的广西、海南;西南区域的四川。为有效地防止或减少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损失,应加强全球变化下区域性稻田生态系统病虫害生态调控研究,建立相应的防控新对策与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病虫害是威胁我国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从宏观上研究其发生与为害特征的报告不多。基于我国植物保护统计数据、水稻产量数据和农田土地覆盖类型遥感数据,重点分析2000年至2010年11年期间我国水稻病虫害发生与为害特征。结果表明:2000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水稻病害、虫害年均发生面积分别为2.85亿亩次和7.26亿亩次,其年均防治面积分别为7.28亿亩次和14.72亿亩次;11年期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防治面积和防治程度均波动增加。防治水稻病害、虫害后,分别挽回稻谷为1 114.49万t、2 288.27万t,其挽回损失量在11年期间分别增加了38.34%、37.51%,表明水稻病虫害防治意义重大。但由于气候变化等诸多因子,导致2000年到2010年我国水稻病害、虫害年均造成的实际稻谷损失量仍分别为206.52万t与291.35万t,说明水稻病虫害的防控还有提升的空间。从全国各省分布来看,水稻病虫害发生分布较广的省份有东北区域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华东区域的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华中区域的河南、湖北、湖南;华南区域的广西、海南;西南区域的四川。为有效地防止或减少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损失,应加强全球变化下区域性稻田生态系统病虫害生态调控研究,建立相应的防控新对策与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植被覆盖度和生产力指标作为评价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已有较多研究,各单一评价指标互相独立难以对不同草原退化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以新疆天山中部巴音布鲁克草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标准化处理分指标耦合的草原退化遥感评估方法。选取草原植被覆盖度、草层平均高度、总产草量3个分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分指标权重,并引入Min-Max标准化方法处理并构建综合评价指标草地退化指数(Grassland Degradation Index,GDI),最终通过Landsat影像反演以及草地退化指数变化率的合理分级评估了1986—2021年新疆天山巴音布鲁克草原的退化程度。结果表明:(1)GDIg与NDVI的相关性最好。(2)2021年巴音布鲁克草原未退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为60.51%;不同草地类型的草地退化程度有明显差异;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盆地向山地退化加重的趋势。(3)通过辐射配准方法可以将GDIrs模型应用于其他年份,2000—2009年巴音布鲁克草原退化程度明显改善,2009—2021年草原退化程度轻微波动。研究结果将为指导巴音布鲁克草原退化程度的评...  相似文献   

4.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了其病虫害的发生。重点分析2000—2010年小麦病虫害的发生面积、防治程度、挽回损失、实际损失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我国小麦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均高于病害。2000—2010年小麦病害和虫害年均发生面积分别为2974.18和3560.06万hm2。到2010年,防治小麦病害和虫害的面积分别高达3500.42万hm2和4048.35万hm2。防治后小麦的挽回损失量由2000年410.8万t增加到2010年的727.0万t(增加77.0%),虫害防治挽回损失量由701.2万t增加到870.8万t(增长24.2%),表明小麦病虫害防控的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小麦病害造成的实际损失量由2000年132.0万t增加到2010年241.2万t,虫害造成的实际损失量由155.4万t增加到174.4万t(增加12.2%);小麦病害实际损失率从2000年1.33%增加到2010年的2.09%(增加58.1%),而虫害实际损失率则从1.56%下降到1.51%(下降2.9%)。这说明小麦病虫害尤其是病害的防治责任很大。小麦病虫害主要分布在我国华东、华中和华北地区的小麦主产区,而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小麦病虫害发生相对较轻。应根据不同的生态区特征,开展区域性小麦病虫害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5.
正蓝旗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权衡利用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草地生态系统的价值最大化,文中运用极值法构建了正蓝旗草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利用模型,以生物量作为决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键变量,对区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利用进行了权衡分析.结果表明:当典型草原复合草原70%的生物量,湿地草甸65%的生物量,低山丘陵典型草原60%的生物量,低山丘陵湿地草甸55%的生物量,沙丘间平原典型草原15%的生物量用于畜产品供给功能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极值权衡分析方法能为正蓝旗草畜平衡政策和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6年、1996年和2000年的遥感图像数据,对松嫩平原西部典型盐渍化区大安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转换矩阵和空间格局指数进行计算,分析探讨了监测期间土地利用变化和分布特征及它们对盐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安市耕地、草地和碱斑地相互转化发生剧烈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其中中覆盖草地变化最为剧烈;碱斑地分离度、分维数逐渐减小,面积不断扩大,占大安市总面积比由原来的23. 3%上升到32. 4%。耕地和草地是其面积变化的主要贡献者,其中草地对于碱斑地面积净增加和净减少的贡献分别达到48%和70%,其贡献远大于耕地。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人口数和草原载畜量的不断增加,因此,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草地资源将有助于盐碱化土地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呼伦贝尔盟草原植被覆盖状况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呼伦贝尔盟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1998~2008年4~10月的SPOT_VGT数据、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时间序列植被指数(NDVI)动态变化监测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8至2008年期间,呼伦贝尔盟草原以草地为主的地区、草地-耕地过渡区、草地-林地过渡区的草地覆盖状况呈现先减后增趋势,但草地-耕地、草地-林地过渡区的林地覆盖状况变化不大,研究区2008年植被覆盖要小于1998年;同时,低植被覆盖区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研究区存在大范围、严重的退化现象,尤以西部的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最为严重,研究区沙化面积增大,生态系统恶化,生态系统脆弱性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8.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实测数据十分匮乏,文中利用2008年全国草原地面监测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对2008年中国草地的碳储量进行了估算。主要结论如下:中国草地总面积约为341.7×104km2,2008年中国草地总有机碳为35.96Pg,其中地上生物量有机碳为0.1613Pg,地下生物量碳为0.7395Pg,地下根系储存的碳是地上碳储量的5倍左右,中国草地土壤有机碳为35.06Pg。  相似文献   

9.
近10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2006-2015年,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总体处于严重发生状态,各类病虫害年发生面积在4.603 5亿~5.075 3亿hm2次,年均挽回粮食损失9 684.68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7.35%;年均实际损失粮食1 965.49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的3.53%。五大粮食作物中每年通过防治挽回损失的比例,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马铃薯分别占55.18%、21.29%、18.97%、1.88%和2.68%,实际造成损失的比例分别占33.67%、23.31%、35.13%、2.11%和5.79%。影响全国粮食生产最为重要的10种(类)病虫害依次为稻飞虱、水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玉米螟、小麦蚜虫、二化螟、稻瘟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某一个病虫暴发危害时最高可实际造成200万t以上的粮食损失,总损失可达2 200万t,占某类粮食总产的12%左右,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巨大。最具暴发和流行危害特点的种类主要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和黏虫等6种。本文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数据统计分析了近10年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的危害损失和暴发危害情况。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锡林郭勒草原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遥感、气象及统计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法和残差分析法,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监测1982—2018年锡林郭勒草原草地植被覆盖度动态,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82—2018年,锡林郭勒草原植被覆盖度及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草甸草原覆盖度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荒漠草原覆盖度呈显著减少趋势(P0.01)。2000年为旗县草地覆盖度变化的主要节点。人类活动是锡林郭勒草原植被动态的主导因素,研究区多年人类活动因素的综合贡献率为65.06%。中东部和南部部分区域植被在人类积极作用下得到了显著改善,但西部和北部荒漠草原区的植被仍然呈现退化趋势。建议加大荒漠草原区生态政策实施力度以保障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及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冲  姜玉英  李春广 《植物保护》2020,46(6):186-193
本文总结分析了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病虫害发生危害及其演变情况?蚜虫?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和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是当前我国小麦上的主要病虫害?2011年-2018年这8种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为4 416.45万~6 051.42万hm2, 占小麦全部病虫发生面积的74.89%~86.07%?通过防治, 每年挽回小麦产量损失307万~2 136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3.60%~18.44%, 平均年挽回损失1 134.94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0.56%, 其中1987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2011年-2018年经防治后平均挽回损失分别为598.13万?1 056.42万?1 272.8万和1 612.35万t; 防治后每年仍造成小麦产量损失220万~640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97%~6.52%; 平均年实际损失346.95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3.23%, 其中1987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2011年-2018年分别实际损失378.11万?337.31万?355.50万和316.90万t?2000年以来, 受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迁和品种更替等因素影响, 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演变呈现小麦赤霉病重发频率提高?发生区域呈北抬西扩趋势, 蚜虫上升为黄淮海麦区最重要的害虫, 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等小麦常发性病虫害发生相对平稳, 小麦条锈病?吸浆虫等病虫害发生趋降, 新发病虫害在局部麦区扩散危害等特点, 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小麦病虫害自动化监测预警体系?研究小麦病虫害长期灾变规律?集成和完善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更系统地了解我国马铃薯四大产区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对2008—2017年《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进行汇总,本文重点分析我国马铃薯四大产区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西南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的晚疫病、早疫病、蚜虫、蛴螬等病虫害发生及防控情况,并对各产区间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四大产区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不同,晚疫病作为马铃薯最主要病害之一,高发于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造成年均产量损失分别占各区总损失的42.41%和64.22%,远高于其它病虫害;中原二作区马铃薯病虫害种类繁多,且均对产量造成威胁。在四大产区中,北方一作区年均病虫害发生面积最大,实际产量损失最高,二者均超出该产区种植面积占比。当前,马铃薯四大产区病虫害防控仍太过依赖化学农药,应进一步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快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山东稻区是我国典型的单季中熟水稻种植区。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加剧、主栽品种更新换代及栽培制度变迁等,该区水稻害虫表现出新的灾变特点。以山东水稻主栽区临沂市郯城县1994—2009年水稻害虫监测预警与防控的历史虫情资料为基础,结合同期气象数据分析气候变化下水稻害虫发生及其危害损失,并评估植物保护措施的控害保产效果。结果显示年均温和年降雨量与二化螟和稻飞虱的发生危害面积和水稻产量损失之间相关不显著,但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面积和水稻产量损失之间相关显著甚至极显著。可见,通过积极开展水稻害虫的准确监测和及时防控,可有效提高气候变化下水稻害虫的管理水平,从而确保粮食安全生产,进而保障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4.
生物灾害发生种类繁多和暴发频繁,是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利用中国植物保护统计数据、粮食作物产量数据和农田土地覆盖类型分布遥感数据,重点分析中国1991年到2010年20年期间四类重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和发生强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其空间分布范围。结果表明:从1991年到2010年水稻、玉米和大豆病虫害发生面积均显著增加;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病虫害发生强度均显著增加。随着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增大,其发生强度均呈增加趋势。病害与虫害相比,无论是发生面积,还是发生强度,粮食作物的虫害均高于病害。粮食作物病虫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中东部的粮食主产区,西部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相对较轻。为了有效地防止或减少病虫害等生物灾害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目前应当加强农田景观变化和气候变化等对粮食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诊断、发生与灾变的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开展区域性农田生态系统病虫害整合治理研究,并建立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导致我国森林资源受损的主要生物灾害为森林病害、虫害与鼠害等。基于2000-2010年全国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面积、程度等数据,计算获得森林蓄积、直接经济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灾害损失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等分析我国森林生物灾害发生、灾害损失的特点与趋势。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生物灾害发生范围(区域)2010年较2000年增加0.61%,发生面积从2000年的8.52×106公顷次增加到2010年的1.16×107公顷次,增长36.7%,上升趋势显著,对其贡献大小依次为:虫害(贡献率54.2%)>鼠害(贡献率33.3%)>病害(贡献率12.5%)。森林病害、虫害、鼠害发生面积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鼠害发生面积2010年较2000年增长105.18%。但是,从发生程度上看,森林生物灾害新增面积以轻度发生为主,其对病虫鼠害、病害、虫害、鼠害面积呈增加趋势的贡献率分别为75%、67.4%、72.8%、54.1%。伴随森林生物灾害面积增加,森林蓄积、生态服务价值损失呈显著上升趋势,如2010年蓄积损失2.48×107 m3、生态服务价值损失895.37亿元,分别较2000年增长5.2%与28.5%,而森林鼠害加重则是导致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的重要因子。以上结果说明,近10多年来,我国森林生物灾害范围、发生面积显著扩增,尽管扩增面积多以轻度发生为主,但所导致的森林资源损失与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6.
王勇  曾菊平 《江西植保》2013,(3):304-315
樟树是江西省省树,在全省范围推广种植多年,樟树虫害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前期调查数据及文献资料,汇总统计江西樟树害虫179种,其中,重要害虫26种,占14.5%,次重要害虫23种,占12.8%,非重要害虫130种,占72.6%,包括重要食叶害虫樟叶蜂、泡桐叶甲、黄刺蛾、丽绿刺蛾、褐边绿刺蛾、樗蚕、龙眼裳卷蛾、樟巢丛螟等;重要刺吸性害虫六点始叶螨、樟脊网蝽、黑刺粉虱、樟木虱、樟白轮盾蚧、思茅壶蚧等;重要钻蛀性害虫家白蚁、黄翅大白蚁、黑翅土白蚁、吉安樟筒天牛等;重要地下害虫粉白金龟、黑绒金龟等。据危害方式、发生特点将其归为强生态适应性害虫、r类害虫、隐蔽性害虫与嗜食性害虫,由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其IPM策略。  相似文献   

17.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承担着生产、生态和生活等多种功能,在构建生态屏障、促进牧业经济以及维系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过度利用草原的共同影响,我国草原发生大范围退化。草原退化提高了啮齿动物栖息地适合度,促使其种群数量增加,最终导致草原鼠害发生。草原害鼠采食牧草降低草地生产力,掘洞造丘消弱草原固碳、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携带病菌威胁人畜健康。因此,控制草原鼠害事关退化草原治理修复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国家开展了一系列草原鼠害研究和工程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草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不断提升,现有草原鼠害防治成果难以满足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需求,相关理论和技术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学科交叉、技术集成等亟待加强。本文总结了中国草原鼠害发生和防治的现状,并对草原鼠害防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从管理和技术层面对加强草原鼠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Grassland degradation is influenced by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and has become a major obstac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posing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o-economic problems.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inner relations among grassland vegetation dynamics,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is therefore greatly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variation i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predicting future developmental trends. Based on MODIS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data from 2000 to 2020, our objective is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NDVI in the Xilin Gol grassland,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Combined with 12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y factors in the same period, the dominant driving fact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ere identified by using the geographic detector model, and multiple scenarios were also simulated to forecast the possible paths of future NDVI changes in this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in the past 21 a,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Xilin Gol grassland exhibited an overall increasing trend, and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84.53%) area surpassed vegetation degradation area (7.43%); (2) precipitation, wind velocity, and livestock number were the dominant factors affecting NDVI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se factors exceeded 0.4).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verage annual wind velocity and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between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livestock number greatly affected NDVI change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se factors exceeded 0.7). Moreover,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NDVI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human activities; and (3) scenario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NDVI in the Xinlin Gol grassland increased under the scenarios of reduced wind velocity,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contrast, vegetation coverage restoration in this area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under the scenarios of unfavorable climate conditions and excessive human activities. This study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utur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natural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9.
水稻病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效益评估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8年笔者在早稻、晚稻生长期间进行防治与不防治对比试验。分析试验数据得出:全程不防治平均减产51.26%,常规防治平均增产113.14%,常规防治平均收益4498.58元/hm2,比全程不防治增86.12%,平均投入产出比1:5.18。拟合出单虫或单病在定局时的发生量(或发生率)与其危害损失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稻飞虱每丛虫量(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8.7654+0.0881X;稻纵卷叶螟卷叶率(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1.9341+0.2851X;二化螟发生率(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1.4182+1.0407X;稻瘟病白穗率(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0.3765+0.9004X;纹枯病病株率(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2.4469+0.2829X,相关分析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植物检疫是旨在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及扩散, 或确保其官方防治的一切活动。本文整理了2010年-2022年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快报和年报, 分别从植物疫情新发突发及总体发生防控形势、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和柑橘黄龙病等部分重大农业植物疫情监测防控情况等方面开展分析, 以期为我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基础研究和科学管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