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辽星13号系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采用复元杂交方式并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该品种产量潜力大,稻米品质优,综合抗性强,在辽宁省沈阳以南稻区及东南沿海稻区有良好的适应性。2007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
紧凑型杂交玉米品种的增产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紧凑型玉米品种与平展型玉米品种的生长特点及产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紧凑型玉米品种高产栽培的优点和高产原因。结果表明:即使在较低种植密度下,平展型品种也有倒伏、倒折发生,空秆率增加,产量低。而紧凑型品种的种植密度必须在7.5万株/hm2以上,才能充分发挥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4~1993年安徽省淮北片小麦区域试验资料,根据10年来区试对照种博爱7422的产量,得出该品种在淮北地区的高产潜力和一般亩产。通过博爱7422的产量,估算各年份反映环境对产量影响程度的二项指标,即产量潜力实现率和年成指数。利用高产潜力=实际产量÷产量潜力实现率,一般亩产=实际产量÷年成指数估算公式,估算参试品种在淮北地区的产量水平。估算结果表明,近期选育的高产品种产量潜力在亩产475~500kg左右,一般亩产在400kg左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辽宁省在进行大豆大面积高产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可是,亩产达300kg的高产田块极少,即使在个别年份出现了这类高产典型,却缺乏重演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挖掘与探索大豆品种产量潜力,完善高产或超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对合丰50、合农60、合农71、合农85和合农91这5个创纪录品种产量结果与技术措施进行梳理与总结,明确了品种优势与产量潜力及发挥潜力的条件及措施,提出了三种高产或超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为大豆品种产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正水稻生产是由低产到中产到高产,逐步走过来的,因而人们习惯于依靠增密、增肥的措施,以期获得更多的穗数和更高的产量。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高产实践表明,在产量水平已经比较高的今天,要近一步提高产量,通过增加穗数的方式增产潜力已接近极限。即使最高茎蘖数达到900万个/hm2以上,有效穗数也并不多,只有450万穗/hm2左右,成穗率仅50%。因此,实现高产更高产的途径应是稳定高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充分发挥龙薯601增产潜力,探讨其高产途径和适应区域。[方法]对食饲兼用的甘薯新品种龙薯601的高产潜力、稳产特性及抗病性采用产量效应、变异度、回归系数等多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龙薯601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和忍耐力,产量潜力大,稳产性一般,适应性广。[结论]龙薯601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和良好的种植效益,特别在优良环境中种植更易发挥其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受进口转基因大豆的严重冲击,我国大豆产业举步维艰。因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不确定性,使非转基因大豆在国内需求旺盛。然而,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又因品种产量潜力低、缺乏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农民种豆效益和积极性严重下降。为了提高品种产量潜力、改善品质,增加国产大豆的市场竞争力,开展中美近纬度地区育成品种的系统比较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揭示美国品种高产稳产的原因,对改进和完善我国大豆育种目标、指导杂交后代的选择、提高育种效率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辽宁省科技  相似文献   

9.
粒用高粱超高产群体的产量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宁省近年低、中、高不同产量水平高粱材料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期为高粱高产栽培和育种材料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不同产量水平下,产量构成因素间差异显著。不同产量水平下,产量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不同。低产水平下,单穗重对产量的贡献较大;高产水平下,收获穗数对产量的贡献较大;超高产水平下,仍以单穗重的贡献较大,但收获穗数的直接通径系数也处于较高的水平上。综上所述,低产到高产阶段,主要依赖于收获穗数的增加;高产到超高产阶段,在保证较高收获穗数的基础上提高单穗重是实现产量跨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锦单20号是锦州农科院以自选系Tied1为母本,301为父本育成的中晚熟耐密型玉米单交种。该品种农艺性状优良,产量高、抗性强、淀粉含量高,适合密植,增产潜力大。2009年经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高产制种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开展玉米生产高产潜力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探索,研究玉米超高产群体结构与功能,挖掘宁夏玉米增产潜力的内在因素,探索玉米最高产量潜力,探寻高产机理,明确增产的技术途径,建立高产潜力研究和大面积创高产标准化生产示范,制定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2.
辽粳419是辽宁省水稻研究所于2009年以辽星15/盐粳456为母本,以中间材料W205为父本人工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2016~2017年参加辽宁省水稻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为685.4 kg/667m~2,比对照增产6.3%;2017年参加辽宁省水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44.2 kg/667m~2,比对照增产8.0%。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优点,适宜在沈阳及其以南的中晚熟稻区种植。2018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3.
籼糯稻品种的产量构成特征和库源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游月华 《江西农业学报》2006,18(5):14-16,33
为了阐明籼糯稻品种的高产限制因子和产量潜力,以原南方主栽的籼糯品种早糯717为对照,分析高产籼糯品种的产量构成特征和库源流特性。结果表明:杂优糯稻组合特优63糯高产的主要原因是生物产量高、库容量大,而未能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的原因是后期功能绿叶面积下降幅度快,干物质转化效率较低;籼糯稻高产育种,应朝着提高生物产量、提高每穗粒数方向开展,同时还要注重选择后期能维持较高绿叶面积且经济系数较高的株系。  相似文献   

14.
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裂区和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 ,研究了紧凑型玉米登海 6号的产量及产量结构、群体主要质量生理指标、田间小气候指标、高产栽培技术方案等。获得了登海 6号间套作种植条件下 ,产量在 12 996~ 13 2 2 7kg/ ha时的高产栽培理论参数和多套技术方案。大面积高产试验结果表明 :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登海 6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两年13 .85 ha平均产量达到 12 5 10 kg/ ha,其中 75 4 .7m2产量高达 15 4 77kg/ ha。黔西北山区玉米生育期间的气候生态条件能满足高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阿拉尔片区高产棉田产量结构与棉铃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通过对阿拉尔片区高产棉田的调查和分析,得出高产棉田的棉铃空间分布特征是:以中、下部内围铃为主体的内层和以高产棉田产量潜力所在的上部铃和外围铃为产量结构的外层。认为内围铃是高产棉田的基础,外围铃是高产棉田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新农业》2019,(22)
<正>黑山县位于辽宁省西部,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该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冬春季风沙大,是干旱少雨地区,十年九旱。特殊的气候条件使玉米生产经常受到前期干旱、中期多阴雨、后期秋吊的影响,玉米的产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为了进一步发挥玉米的增产潜力,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通过对玉米丰产高效技术的研究,总结出适宜该地区种植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对提高玉米产量和效益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甘薯新品种龙薯9号的高产潜力和稳产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甘薯新品种龙薯9号的高产潜力、稳产特性及抗逆性采用产量效应、变异度、回归系数等多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龙薯9号产量潜力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和忍耐力,在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中均表现高产稳产高效益。特别在有利环境中种植更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86-1993年河北省水稻区试资料,根据8年区试对照品种冀粳8号的产量,得出该品种在全省范围内的高产潜力一般亩产。利用本文提出的有关产量实现率、年成拽数、高产潜力、一般亩产估算公式,估算各年份,反映环境对产量影响的两项指标。即产量潜力实现率和年成指数,从而估算参试品种在我省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和高产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作物产量限制因子和产量形成规律分析了辽宁省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辽宁省C4作物如玉米、高梁的最高理论亩产量可达1434kg,C3作物如水稻可达1070kg.依靠政策、科学技术和物资投入是实现作物高产的保证;加强高产栽培技术配套措施的研究和推广,搞好作物品种改良是实现高产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适宜江山市地域的具备超高产潜力的单季晚稻组合,并探明其生育特性与产量表现,于2016年开展了单季晚稻不同组合多点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浙优18、甬优12的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甬优9号,适宜江山市作单季晚稻种植,并且具备超高产潜力,可以作为单季晚稻超高产栽培优势品种;春优927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甬优9号,适宜江山市作单季晚稻种植,具备高产潜力,可以选为单季晚稻高产栽培示范品种;甬优1540产量虽然与对照甬优9号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其全生育期较对照甬优9号短,是甬优9号的理想替代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