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不同浓度的Cu~(2+)对鲫鱼过氧化物同工酶表达的影响。用四个不同浓度梯度的硫酸铜溶液饲养鲫鱼,处理4d后,使用聚丙烯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研究不同浓度的Cu~(2+)对鲫鱼肝脏、鳃过氧化物同工酶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Cu~(2+)都有可能使肝脏、鳃组织过氧化物同工酶带强弱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并且对其组织过氧化物同工酶的影响显现出一定的组织差异性,在一定量的浓度范围内表现出应激性,可以说,低剂量的铜离子可以诱导酶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在半静态水的条件下,研究了铜离子(Cu~(2+))、镉离子(Cd~(2+))和汞离子(Hg~(2+))对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发育的单一和联合毒性效应。采用48 h、72 h、96 h致死率和72 h、96 h孵化抑制率作为生理毒性终点,以其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作为毒性评价标准。结果表明:Cu~(2+)、Cd~(2+)和Hg~(2+)对斑马鱼胚胎的48 h-LC50分别为0.58 mg·L~(- 1)、0.72 mg·L~(- 1)和0.000 46 mg·L~(- 1),72 h-LC50分别为0.39 mg·L~(- 1)、1.15 mg·L~(- 1)和0.000 30 mg·L~(- 1),96 hLC50分别为0.08 mg·L~(- 1)、0.19 mg·L~(- 1)和0.000 18 mg·L~(- 1);Cu~(2+)、Cd~(2+)和Hg~(2+)的72 h孵化抑制率的LC50分别为0.05 mg·L~(- 1)、0.01 mg·L~(- 1)和0.000 04 mg·L~(- 1),96 h孵化抑制率的LC50分别为0.06 mg·L~(- 1)、0.05 mg·L~(- 1)和0.000 11 mg·L~(- 1);Cu~(2+)、Cd~(2+)和Hg~(2+)对斑马鱼胚胎毒性大小顺序为Hg~(2+)Cu~(2+)Cd~(2+)。Cu~(2+)、Cd~(2+)和Hg~(2+)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率和孵化抑制率均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72 h孵化抑制率可以作为斑马鱼胚胎最敏感的毒性终点指标。分别用单一毒性Cu~(2+)、Cd~(2+)和Hg~(2+)的96 h-LC50值,按毒性单位1∶1两两混合,对斑马鱼胚胎在第48、第72、第96小时的联合毒性均为协同作用;按毒性单位1∶1∶1混合共存时,对斑马鱼胚胎在第48、第72、第96小时的联合毒性均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18±0.5)℃、盐度27‰的环境下,研究了重金属Hg~(2+)、Cu~(2+)、Cd~(2+)对渤海湾卤虫无节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Hg~(2+)对渤海卤虫无节幼体24h、48h的LC50分别为201.01mg/L和0.05mg/L,安全浓度分别为2.01mg/L和0.000 5mg/L;Cu~(2+)对渤海湾卤虫无节幼体24h、48h的LC50分别为197.17mg/L和7.50mg/L,安全浓度分别为1.97mg/L和0.08 mg/L;Cd~(2+)对渤海湾卤虫无节幼体24h、48h的LC50分别为331.30mg/L和8.13mg/L,安全浓度分别为3.31mg/L和0.08mg/L。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Hg~(2+)Cu~(2+)Cd~(2+),但Cu~(2+)与Cd~(2+)的毒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含不同浓度汞离子(Hg~(2+))、镉离子(Cd~(2+))、铅离子(Pb~(2+))的自然海水对张氏马尾藻(Sargassum zhangii Tseng et Lu)幼孢子体的生物毒性。单因子实验结果表明,当海水中Hg~(2+)、Cd~(2+)、Pb~(2+)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04~1μmol·L-1、0.04~25μmol·L-1和0.04~25μmol·L-1时,Hg~(2+)、Cd~(2+)、Pb~(2+)对幼孢子体的生物毒性均随离子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强,且随胁迫时间延长而累积;3种重金属离子对幼孢子体的生物毒性大小顺序为Hg~(2+)Cd~(2+)Pb~(2+)。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当Hg~(2+)、Cd~(2+)、Pb~(2+)分别以浓度0.08μmol·L-1、2.8μmol·L-1、3μmol·L-1共存时,对幼孢子体的毒性最强;当Hg~(2+)、Cd~(2+)、Pb~(2+)同时处于低浓度水平时,Pb~(2+)对幼孢子体的生长产生主导抑制效应,Cd~(2+)其次;相反,当各重金属离子同时处于高浓度水平时,Hg~(2+)对幼孢子体的生长产生主导抑制效应,Cd~(2+)其次;当Hg~(2+)、Cd~(2+)、Pb~(2+)联合作用时,Hg~(2+)、Cd~(2+)呈现协同效应,Hg~(2+)、Cd~(2+)对Pb~(2+)产生拮抗效应。建议在张氏马尾藻育苗过程中将海水中的Hg~(2+)、Cd~(2+)、Pb~(2+)浓度严格控制在0.04μmol·L-1以下,尤其要避免3种重金属离子的联合毒害。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重金属离子Cu~(2+)、Cd~(2+)对光裸方格星虫的急性毒性效应,设置了6个浓度梯度和3个处理时间,观察记录方格星虫死亡情况及组织形态图检。结果表明:1)在具有一定Cu~(2+)和Cd~(2+)浓度处理中的光裸方格星虫均呈现中毒现象,光裸方格星虫的死亡率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具有明显的剂量与时间效应。2)Cu~(2+)对光裸方格星虫的毒性大于Cd~(2+),Cu~(2+)对光裸星虫的48 h LC_(50)和72 h LC_(50)值分别为10.60mg/L和4.36 mg/L,Cd~(2+)的48 h LC50和72 h LC_(50)分别为11.95 mg/L和5.76 mg/L。3)光裸方格星虫的食道及胃肠道是重金属离子的主要侵害部位,也是较先受到毒性作用的部位。  相似文献   

6.
研究四种浓度Ca~(2+)溶液对罗非鱼嗅电图(electro-olfactogram,简称EOG)的影响,探讨Ca~(2+)对重金属中毒鱼的解毒效应,并讨论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①Ca~(2+)对罗非鱼EOG具双重效应;②Ca~(2+)能使重金属中毒鱼的EOG幅值增高,反映其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效果顺序为Hg~(2+)>Cu~(2+)>Zn~(2+)>Cd~(2+);③Ca~(2+)对Cu~(2+)+Zn~(2+)混合液也具一定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重金属对鱼类的致毒效应取决于重金属的不同形态及存在形式、金属的化学本质、环境的理化因素、生物的生长条件以及鱼类对重金属的适应过程等。有关学者已经就重金属对鱼类的毒性机理和致毒机制做了大量的研究,常元勋认为,重金属的毒性与其进入生物体内的金属剂量、溶解度、氧化态等相关。在水体中,鱼对重金属的  相似文献   

8.
Cu~(2+)、Zn~(2+)、Cd~(2+)对厚颌鲂幼鱼的联合致毒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方法与加和等毒性溶液法,分别研究了Cu2+、Zn2+、Cd2+对厚颌鲂(M ega-lobrama pellegrini)幼鱼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效应。结果显示:3种重金属离子对厚颌鲂幼鱼的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Cu2+、Cd2+、Zn2+,其中Cu2+对厚颌鲂幼鱼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0.54 mg/L、0.38 mg/L、0.27 mg/L、0.23 mg/L;Cd2+对厚颌鲂幼鱼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14.32 mg/L、8.34 mg/L、6.36 mg/L、4.44 mg/L;Zn2+对厚颌鲂幼鱼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21.95 mg/L、17.56 mg/L、15.33 mg/L、14.62 mg/L。Cu2+、Cd2+、Zn2+对厚颌鲂幼鱼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56 mg/L、0.849 mg/L、3.372 mg/L。Cu2+、Cd2+、Zn2+两两共存时对厚颌鲂幼鱼96 h的联合毒性效应均表现为毒性增强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棒叶蕨藻变种(Caulerpa sertularoides f.Longipes)对重金属离子胁迫的生理响应,通过恒温光照培养方法探讨棒叶蕨藻变种在重金属铜离子(Cu~(2+))、铅离子(Pb~(2+))、镉离子(Cd~(2+))的胁迫下对其日特定生长率(SGR)、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a(Chl-a)、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重金属离子的胁迫会影响藻体的正常生长,SGR均出现负增长,可溶性蛋白和Chl-a含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其中Cu~(2+)的影响尤为明显;重金属对藻体生长的抑制能力大小为Cu~(2+)Pb~(2+)Cd~(2+);3种重金属离子对SOD和GST影响均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除了Cd~(2+)对SOD影响峰值出现在5.00 mg/L之外,其他处理组的峰值均出现在质量浓度为2.50mg/L时。研究结果可为棒叶蕨藻变种的重金属胁迫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12±0.5)℃、盐度27‰的环境下,研究了重金属Hg~(2+)对毛蚶的急性毒性效应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Hg~(2+)对毛蚶24、48、96hLC50分别为9.23、5.43和2.07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09、0.05和0.02mg/L。通过对Hg~(2+)暴露在不同浓度96h的毛蚶肝脏组织切片观察发现,Hg~(2+)对毛蚶的肝脏组织结构有明显影响,肝脏的损伤程度随着Hg~(2+)浓度的增加而加深,2.91mg/L为毛蚶肝脏解毒的阈值。  相似文献   

11.
Cu2+、Hg2+、Cd2+、Pb2+对淡水石斑鱼仔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探讨了Cu2 、Hg2 、Cd2 、Pb2 4种重金属离子对淡水石斑鱼仔鱼的急性毒性作用。试验表明:Hg2 、Cd2 、Cu2 和 Pb2 对淡水石斑鱼仔鱼的96hLC50分别为0.069 mg/L、0.48 mg/L、0.928 mg/L和3.421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00069 mg/L、 0.00481 mg/L、0.00978 mg/L和0.0321 mg/L。急性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Hg2 >Cd2 >Cu2 >pb2 。  相似文献   

12.
凤眼莲对Cd2+、Zn2+富集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眼莲被分别放置在镉质量浓度1.0、3.0、5.0、7.0mg/L和锌质量浓度2.5、5.0、10、20mg/L的溶液中,并在第0、4、8、12天后采样分析。试验开始后前4 d金属离子的转移速度非常快,镉和锌随时间的推移在茎叶和根中的富集量增加。凤眼莲吸收的镉、锌离子主要富集在根部(Cd2 2 441.27 mg/kg,Zn2 6 412.17mg/kg),对镉、锌最大富集系数分别是553.3、759.2。凤眼莲对锌的富集能力稍高于对镉。  相似文献   

13.
Mn2+ 对四尾栅藻生长及Ca2+、Mg2+ 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室模拟培养的方法,采用6 个不同Mn2+浓度(0、10、100、1 000、10 000、30 000 nmol/L)的培养处理,对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生物量、叶绿素a 含量、培养基中Ca2+、Mg2+离子的含量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Mn2+浓度对各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达极显著(P<0.01);低Mn2+浓度(0~1 000 nmol/L)促进四尾栅藻细胞生长和叶绿素a的合成,而高浓度Mn2+(30 000 nmol/L以上)抑制四尾栅藻细胞生长,导致生物量下降;叶绿素a含量显著降低(P<0.05);四尾栅藻细胞吸收的Ca2+、Mg2+与其生物量成正比.在所设置的浓度范围内,Mn2+并未表现出与Ca2+、Mg2+之间明显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4.
4种海藻膳食纤维对Cd2+、Pb2+、Hg2+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用模拟胃和小肠环境进行体外实验,同时对大白鼠进行体内实验,研究了4种海藻膳食纤维对Cd2 、Pb2 、Hg2 的体内、体外清除效果,并与麦麸(Wheat bran)膳食纤维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体外模拟实验中,4种海藻和麦麸膳食纤维对Cd2 、Pb2 、Hg2 的吸附效果与pH、纤维种类有关。在小肠环境下较胃环境吸附强烈,海带(Lamiraria japonica)吸附最强,其次为麒麟菜(Eucheuma)、麦麸和江蓠(Gracilaria),马尾藻(Sargassum)最差。各种膳食纤维对Pb2 吸附最强,对Hg2 最弱。(2)在动物体内实验中,各膳食纤维对大鼠体内重金属排出量(率)均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各膳食纤维对重金属的排出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麒麟菜、海带、麦麸、江蓠、马尾藻。结论认为,海藻膳食纤维具有清除重金属的效果,因此在降低重金属对人体蓄积毒性方面具有应用价值。[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32-138]  相似文献   

15.
Cu^2+Zn^2+和Cd^2+对5种单细胞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承Cu^2+Zn^2+和Cd^2+的毒性作用下,三角褐指藻、湛江叉鞭藻、路氏巴夫藻、青岛大扁藻和小球藻等单细胞藻类的生长速度,密度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叉鞭、扁藻及巴夫藻易中毒且恢复慢,当金属离子浓度较低时生长仍然缓慢。而小球藻和三角褐指藻耐毒能力较强,在200×10^-6,甚至600×10^-6离子浓度下仍可生长 。  相似文献   

16.
黑鲷受铜、镉胁迫的生理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铜、镉处理液对黑鲷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 h内对照组和铜、镉处理组(≤5 mg/L)中黑鲷均未出现死亡;48 h后对照组与铜、镉处理组中黑鲷体内SOD和CAT活性值差异极显著(P<0.01),而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低浓度处理组对黑鲷体内SOD和CAT活性起诱导作用,而高浓度处理组则起抑制作用,其中在处理浓度为0.5 mg/L时SOD和CAT活性达到最高值,在试验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毒理兴奋"作用。因此,铜、镉处理对黑鲷的生理生化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建议可以以黑鲷SOD和CAT活性变化作为水环境监测的生物指标物,从而达到评价水生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Cu^2+Zn^2+Cd^2+对五种单细胞灌类光和色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在Cu^2 Zn^2 和Cd^2 的毒害作用下,三角褐指藻、湛江等鞭藻、绿色巴夫藻、青岛大扁藻和小球藻等单细胞灌类中光和色素1、色素2和总色素的含量。三种离子以Cd的毒性最大,Cu次之,Zn最弱。色素1对重金属毒性较敏感。在5种藻类中,扁藻和巴夫藻的色素含量受毒性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Cu2+和Cd2+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的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静水法生物测试,研究了Cu2+和Cd2+对克氏原螯虾幼虾(体重0 0142~0 0308 g)的急性毒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对Cu2+、Cd2+均会产生较强的毒性效应,其对Cu2+、Cd2+的耐受性随接触时间延长而明显降低.Cu2+对克氏原螯虾幼虾24 h、48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0.854 mg/L、10.595 mg/L;Cd2+对克氏原螯虾幼虾24 h、48 h、72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315 mg/L、1.371 mg/L和0.414 mg/L.Cu2+、Cd2+对其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0.375 mg/L、0.027 mg/L,为相应渔业水质标准的3.8倍和 5.5倍,表明克氏原螯虾具有较强耐受Cu2+和Cd2+污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中性紫色土表面吸附Cu~(2+)、Zn~(2+)后对其在水体中凝聚沉降的影响,为重金属离子释放对三峡库区水-土界面生态系统造成的风险提供数据参考。2014年10月,采集西南大学桑园的中性紫色土表层土壤,以Cu-(NO_3)_2和Zn(NO_3)_2配制重金属离子,进行Cu~(2+)和Zn~(2+)对中性紫色土凝聚沉降实验、测定中性紫色土颗粒吸附Cu~(2+)和Zn~(2+)后zeta电位值。研究结果表明:(1)中性紫色土吸附Cu~(2+)、Zn~(2+)后水体中土壤颗粒含量随时间不断减小,并且呈先快速后缓慢减小的规律,在不同浓度条件下土壤颗粒含量变化规律表现差异较大,其临界浓度分别为0.3~0.5和0.5~0.7 mmol/L。(2)水体中中性紫色土颗粒平均沉降速率均随Cu~(2+)、Zn~(2+)浓度升高而增大,分别从1.01 cm/min增加到2.92和2.58 cm/min,表现为Cu~(2+)Zn~(2+);过程分为3个阶段:缓慢增加,快速增加和基本不变,平均沉降速率随浓度变化临界范围分别为0.3~0.5和0.5~0.7 mmol/L。(3)水体中中性紫色土颗粒zeta电位绝对值随Cu~(2+)、Zn~(2+)浓度升高而变小,同时表现为Ca~(2+)Zn~(2+)Cu~(2+),土壤颗粒吸附Ca~(2+)、Cu~(2+)和Zn~(2+)后zeta电位绝对值随浓度变化临界浓度范围分别为0.8、0.3~0.5和0.5~0.7 mmol/L。重金属离子吸附在中性紫色土表面减小zeta电位值和静电斥力,加速土壤颗粒凝聚沉降过程。  相似文献   

20.
金属离子Ni2+和Co2+对卤虫孵化率和变态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去除重金属离子的天然海水中添加不同浓度的Ni^2 和Co^2 进行养殖实验,研究了Ni^2 和Co^2 对盐卤虫(Artemia saline)孵化率及变态率的影响。在试验过程中保持温度(27℃)、盐度(30‰)以及pH(=8)恒定。结果表明:当海水中Ni^2 和Co^2 浓度分别为40μg/L和30μg/L时对旧金山湾卤虫的孵化最为有利,当Ni^2 浓度为40μg/L,Co^2 浓度为40μg/L-50μg/L时对其发育变态最为有利。从而得出结论:当海水中Ni^2 浓度在40μg/L范围左右时可促进卤虫的孵化及变态发育,当海水中Co^2 浓度为30μg/L-50μg/L范围内时可促进卤虫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