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稻—再生稻适宜机收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再生稻种一次收两季,省工节本,增产增收,是福建省水稻增产的特色项目,也是水稻轻简栽培实用技术,头季收割难题成为制约再生稻发展的技术瓶颈。近年部分地方采用常规早稻品种佳辐占、嘉早312等进行头季机收示范取得成功,再生季产量达3 000kg/hm2左右。但早稻—再生稻模式受到生产区域限制,应用面积有限,全省适宜再生稻区域多为中稻-再生稻模式。由于中稻与早稻品种不同,生育期长短和群体结构差异大,应用相同的技术进行机收示范,成功率很低。为突破这一技术,2013年省农业厅设立课题,在我县开展中稻—再生稻适宜机收品种筛选试验,一年来,课题组认  相似文献   

2.
高世富 《中国种业》2019,(10):83-84
为探索头季机收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模式,2018年在沙县夏茂镇引进超级杂交稻甬优1540作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示范片种植,应用暗化处理技术工厂化育机插秧、头季机收、冬种紫云英、合理留桩高度、头季二次烤田、测土配方施肥、施催芽促苗肥、无人机施药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甬优1540头季、再生季全年平均产量15.65t/hm2,表现出生长整齐、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分蘖力中等、抗倒性好、再生能力强、生育期较长、丰产性好等特点,适宜在闽中丘陵地区中、低海拔地域作再生稻种植。分析甬优1540再生稻特征特性,总结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在近2年河北省夏玉米机收籽粒品种试验和直收试验结果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了河北省夏玉米区玉米机械粒收存在的气候耕作条件限制、机械籽粒直收品种不成熟、籽粒收获机械不过关和烘干设备不够用等制约因素,提出河北省夏玉米区玉米机械粒收技术发展方向和对策,即加快适宜机收玉米品种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分区推进玉米机械籽粒直收,统筹推进"早熟节水小麦+早熟直收籽粒玉米"两早两晚配套技术和探索新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4.
阐述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通过选择适宜品种、合理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机插、机收等措施,减轻劳动强度,达到一种两收。  相似文献   

5.
研究旨在探讨有效降低再生稻头季机收对蓄留稻桩的碾压损伤,提高再生季产量和生产效益。通过收割机履带窄幅化改制及宽窄行配套栽插大区比较试验,调查分析了宽窄行栽插对再生稻头季生物量的影响,验证了窄幅履带的减损效果。结果表明:相比等行距栽插,宽窄行栽插有效增加头季稻群体生物量、成穗率和产量;同时,宽窄行栽插有效降低履带对蓄留稻桩的碾压面积,减少机收碾压对再生季产量损失,实现增产增效。使用窄幅履带机收配套宽窄行栽插可实现两季总产量16309.22 kg/hm2,比对照增产2206.2 kg/hm2、增幅15.64%;宽窄行栽插实现再生季产量5897.87 kg/hm2,比对照增产807.41 kg/hm2、增幅15.86%;使用窄幅履带机收较宽履带减少再生季产量损失1288.16 kg/hm2,损失率下降了19.8%。该试验形成了相关的技术模式,具有成本低、易操作、效果好等特点,适合丘陵山区再生稻生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科技型企业致力于构建植物生物技术+种质创新+作物育种三位一体的现代高效商业育种体系;采用生物技术+常规育种技术研究选育玉米新品种。创玉107是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杂交玉米新品种,具有高产、多抗、宜机收等优良特性,适宜在河南省各地种植。通过品种特征特性、栽培技术介绍,实现"良种+良法+良田+良态"配套,加快产业化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优良欧洲硬粒种质改良旅大红骨种质资源,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优良后代宜机收关键性状进行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改良丹698和丹黄34机收综合性状最好,SP-698×PH 6 WC、SP-698×C 8605-2、SP-698×M 54、AP-D 34×PH 6 WC、AP-D 34×M 54配合力好,形成强杂优模式,机收关键性状抗倒性得到显著提高,是适宜机收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8.
以水稻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烘干等主要环节为重点,开展水稻农机农艺融合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展示,集成一套适宜当地耕作制度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模式,能降低稻作生产成本,调动种粮积极性,确保水稻稳产高产、节本增效,推动全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相似文献   

9.
“高粱+再生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高粱在"种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温光资源条件下的种植效益,以‘泸糯12号’为研究材料,通过优化播期、促芽肥等关键技术研制"高粱+再生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再与传统技术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高粱+再生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是2月底至3月5日前播种,种植密度101055株/hm~2,头季高粱收获前10天及时施纯氮150 kg/hm~2,留桩高度控制在近地面第1节位,每窝保留再生苗2~3苗。应用"高粱+再生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后两季高粱产量和效益,较传统高粱种植技术分别增长120.3%、84.3%,增产增效效果显著。因此,"高粱+再生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适宜区域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0.
分析甬优15作连作晚稻机插秧苗培育难题,提出秧田期精细播种结合化控、水控、肥控的"三控"措施,培育适宜机插秧苗的技术措施,分析该组合机插高产本田期分蘖和群体发育及库源关系特点,提出施足基肥、早插浅插、栽后促发、超前搁田、适施穗粒肥、好气灌溉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通过提高甬优15机播、机插、机收、机烘等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和农机农艺融合程度,大幅度减轻稻作劳动强度,实现超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1.
李娜 《中国种业》2016,(10):38-40
2014-2015年选取聊城市4个示范县为试验基地,对3个新引进玉米品种进行机械播种、机械收获,对生育期、植株特性、灌浆特性、产量等进行系统分析。试验表明,迪卡517子粒含水量低,产量高,最易于机收;登海618抗倒性强,灌浆期长,机损率较高;聊玉23号后期持绿性较好,子粒含水量高,机损较低,易于机收。  相似文献   

12.
对再生稻的概念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叙述,围绕甬优2640再生稻栽培表现的特征特性,从播种期、肥水管理、机插机收等环节技术要领,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唐河是南阳盆地的重点植棉大县,年种植面积2.5万~3万hm2,种植模式以麦套棉为主.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力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和小麦机收面积的不断扩大,麦套棉不利小麦机收的矛盾日益突出.另外,麦套棉移栽后易出现麦"烤"苗(棉苗)、蕾花期枯(黄)萎病发病比较严重、后期易早衰等技术问题.从2006年开始,劳力少、地头窄、预留棉田面积小的农户.开始试种麦茬棉,试图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在较高温度环境中,以水稻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是否能够提高水稻再生效率,本试验以"超2-10"和"中花11"两种粳型水稻为材料,设置了26℃和36℃温度环境,对两种水稻成熟胚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并完成整个再生过程.结果表明,36℃温度环境不会影响"超2-10"和"中花11"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尽管两种水稻在36℃环境生长的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中重量增幅低于26℃的愈伤组织,而且36℃环境培养的愈伤组织分化率也低于26℃的愈伤组织,但是,36℃诱导和继代培养的"超2-10"和"中花11"两种水稻愈伤组织再生率都高于26℃环境培养的愈伤组织,两种水稻的再生率分别提高105.15%和57.28%.  相似文献   

15.
为了缓解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机插双季稻生育期不配套的矛盾,2014—2015年早晚两季均以常规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机插密度(36.4、28.6、19.0穴m–2)与施氮量(0、110~140、176~189 kg N hm–2)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早晚兼用"机插双季稻栽培模式有利于早、晚2季周年高产,以"高密+高氮"处理产量最高,2年分别达到16.94 t hm–2和16.99 t hm–2,但与"高密+低氮"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氮肥利用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下降,随栽插密度增加而提高,以"高密+低氮"处理最高,2年4季分别为62.77%、55.75%、65.82%、64.37%,比"高密+高氮"处理分别提高12.11%、9.01%、8.49%、2.14%;"高密+低氮"处理与"低密+高氮"处理相比,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及辐射利用率均有一定的优势。由此可见,在此模式下适当增加机插密度,减少氮肥用量,既可实现高产,又能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采用"早晚兼用"品种搭配模式,低氮、密植栽培可作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机插双季稻生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黄淮海地区缺乏适合机收玉米品种的现状,从选种、育种、夏秋作物配合、改变现有栽培模式等方面提出了黄淮海地区玉米机收育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如今,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热情高,但是缺少资金、缺少经验、缺少技术,仅靠个人单打独斗,创业风险大,抵御市场能力弱。为此,河南省栾川县采取"大学生村干部+大学生村干部"的团队创业模式、"大学生村干部+农户"的合作创业模式和"大学生村干部+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引领创业模式,有效整合创业资源,集众人在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形成合力,以提高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双低油菜机械化播收技术示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对双低油菜机械播种技术、稻田套播技术、机收品种筛选及机械联合收获技术研究与示范,探索出油菜机收品种宁11号、机播机收适宜播种期、播种量、化学调控及乙烯利催熟等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早水晚用"节水条件下不同水稻种植方式增苗节氮对双季晚稻产量的影响,于2016年在湖南省冷水滩区梯垄冲田进行了人工移栽、抛秧、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不同阶段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占整个生育期积累量比例大小排序为分蘖-抽穗期(43.99%~71.71%)、乳熟-成熟期(12.68%~28.17%)、播种-分蘖期(11.41%~25.36%)、抽穗-乳熟期(4.20%~11.01%);水稻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顺序为乳熟-成熟期(0.77)、分蘖-抽穗期(0.38)、抽穗-乳熟期(0.12)、播种-分蘖期(-0.18);不同处理单株茎鞘、叶片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抽穗期左右达到最高,其生物量占单株总生物量的比例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穗部生物量所占比例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水稻各生育期茎鞘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大小依次为分蘖盛期(51.04%~59.69%)、抽穗期(46.03%~50.68%)、乳熟期(31.82%~42.15%)、成熟期(20.97%~27.93%);水稻各生育期叶片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大小依次为分蘖盛期(40.31%~48.96%)、抽穗期(25.45%~28.53%)、乳熟期(17.05%~20.15%)、成熟期(11.93%~14.33%)。各处理均以分蘖-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积累比例最高;以抽穗-乳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最小、积累比例最低。播种-分蘖期以晚稻免耕机插机收+增苗节氮模式积累比例最高;乳熟-成熟期以晚稻免耕人插人收+增苗节氮模式积累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北方寒地传统搅浆平地耕作模式造成稻田泡田灌溉水量大和肥料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于2018—2019年以稻田水整地环节振捣提浆机与侧深施肥机为材料,采用2种耕整地模式和2种施肥模式的正交试验设计:搅浆平地耕整地模式(WPF)、振捣提浆耕整地模式(VEP)、基肥撒施模式(CFA)和侧深施肥模式(SDF),分析振捣提浆+侧深施肥技术模式对泡田期灌水量、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指标、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搅浆平地耕整地+基肥撒施(WPF+CFA)相比,搅浆平地耕整地+侧深施肥(WPF+SDF)、振捣提浆耕整地+基肥撒施(VEP+CFA)和振捣提浆耕整地+侧深施肥(VEP+SDF)3种技术模式对水稻泡田灌溉量、产量性状、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均产生显著的影响,以VEP+SDF增幅最大,WPF+SDF次之,VEP+CFA最小。与WPF+CFA相比,VEP+SDF模式能显著提高肥水效率,节约泡田灌溉水11.4%,减少肥料施用量10%,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7.3%和1628.7元/hm2。本研究表明,VEP+SDF模式显著改善肥水利用效率,提高植株产量和经济效益,是北方寒地水稻较为理想的机械化整地施肥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