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饵料对江鳕稚鱼生长速度及成活率的影响,采用枝角类、水丝蚓、鲤鱼苗和配合饲料等4种不同饵料进行了江鳕稚鱼的饲养试验.21 d的试验结果表明,投喂枝角类的稚鱼成活率最高,而投喂配合饲料的稚鱼成活率最低.试验开始后的前2周,投喂枝角类的稚鱼生长速度最快;投喂配合饲料的稚鱼生长明显最慢;自第3周起,投喂鲤鱼苗的稚鱼生长明显加快,到试验结束时,其生长速度超过了投喂枝角类和水丝蚓两组的稚鱼,全长相对增长率最高;而投喂配合饲料的稚鱼,其全长相对增长率最低.可见江鳕稚鱼对饵料有很强的选择性,在稚鱼生长初期,枝角类是保证其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最优饵料.当稚鱼生长达到一定体长后,应及时调整饵料种类(投喂鲤鱼苗),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2.
试验分别在三个流水槽和一个网箱中进行,每个流水槽放苗500尾哲罗鱼仔鱼,分别投喂水丝蚓粉、鱼粉、三福配合饲料(VITACARE牌智利产);网箱放苗20 523尾,投喂以活体水丝蚓为主,辅喂复合粉(鱼粉+水丝蚓粉+进口饵料)。经过35d的培育,投喂水丝蚓粉的鱼苗平均体重0.275g,平均全长3.36cm,成活率35%;投喂鱼粉的鱼苗平均体重0.371g,平均全长3.82cm,成活率65%;投喂智利进口开口饵料的鱼苗平均体重0.332g,平均全长3.49cm,成活率45%;投喂活体水丝蚓+复合粉的鱼苗平均体重0.603g,平均全长4.22cm,成活率82.8%。结果显示,投喂活体水丝蚓+复合粉是哲罗鱼比较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3.
一、投饵管理投饵管理的好坏将关系到养虾的成败,千万不可掉以轻心。1.放苗初期一般放苗后20天都可不用投喂任何饲料,放苗15~20天后才开始沿池边投喂,一般先投喂新鲜的小杂鱼浆,每公顷约25kg,分2次投喂。此时水质的污染较大,一般可不用投下杂鱼浆,可直接投放市售的虾苗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欧鳗养殖的关键技术,包括池塘设施、选苗放苗、饵料的投喂、水质管理、病害的防治等,并对欧鳗的市场前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不同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的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生长、存活与饵料系数的影响,实验设置5个饵料种类,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仔肉、冰冻丰年虫成虫、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肉、人工合成饲料+冰冻丰年虫成虫,每个组合设置3个重复实验。结果表明,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存活率与饵料系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投喂人工合成饲料+冰冻丰年虫成虫组合的效果显著大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组合(P0.05),投喂新鲜蛤仔肉组合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组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存活率的变化范围为(71.86±9.05)%~(86.89±3.11)%,投喂丰年虫组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肉组的存活率分别为最高和最低;饵料系数的变化范围为(2.00±0.06)~(2.87±0.12),投喂饲料+丰年虫组合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组的饵料系数分别为最低和最高。综合分析表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冰冻丰年虫成虫组合为最优组合,其次是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肉组合,在该条件下对虾生长速率较快、饵料系数低。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于2011年4月看到某杂志刊登了一篇介绍养虾良方的文章,该文是泰国农业大学某教授介绍的所谓的投饲料方法,该文有这样一段论述:"在泰国,50%的虾农都用以下方法投饲料:以喂10万尾虾苗为例(放苗密度6万~8万尾/亩)。投苗第一天的投喂量为2.5千克,在第2~7天在原来的基础上每天增加投喂100克,第8~14天增加投喂200克,第15~30天增加投喂300克,这样一个月10万尾虾苗要吃掉159.7千克饲料。"以上论述表明,如果一个10亩虾塘,每亩放10  相似文献   

7.
在温度(28.7±0.5)℃、盐度29.0±0.3条件下,研究虾片、黑粒、螺旋藻粉3种人工饵料单独投喂及与虾元和B.P.饵料添加剂混合投喂14d后对方斑东风螺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饵料与添加剂混合投喂时幼虫的存活率、壳高、壳长及特定生长率高于单一投喂试验组。混合投喂组中以螺旋藻粉+B.P.组的效果最好。在单一人工饵料试验组中,投喂3种人工饵料的方斑东风螺幼虫在试验初期生长差异不显著,但投喂螺旋藻粉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单独投喂虾片与黑粒组(P0.05);试验后期单独投喂黑粒的幼虫特定生长率及存活率最高,其次为虾片,单独投喂螺旋藻粉的幼虫特定生长率及存活率最低。研究结果可为方斑东风螺幼虫人工配合饲料的开发及人工苗种培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大水体土池内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生态育苗技术,试验利用3个泥沙底质塑料温棚内育苗池(500 m2/池),依靠自然采光升温,共投放无节幼体1.65亿尾,采用天然植物饵料接种培养、活体动物饵料投喂和生物菌团水质调控等措施,育出P5仔虾1.068亿尾,平均出苗率达64.7%。育苗结果表明:放苗密度低,投喂鲜活生物饵料,减少投喂人工饲料,采用生物水质调控技术,既能保持水质良好,还能保证营养需求,育苗成活率稳定在50%以上。通过对育出虾苗进行显微观察,其肝胰腺脂肪粒较常规工厂化育出的虾苗饱满且密度大,表现出良好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9.
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鳡幼鱼生长及肌肉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养殖模式F1(投喂1次饵料鱼/d)、F2(投喂2次饵料鱼/d)、A1(投喂1次人工配合饲料/d)、A2(投喂2次人工配合饲料/d)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生长及肌肉成分的影响,实验持续56 d.结果显示:各组最终体重为A2 >F2 >A1 >F1.饵料相同时,2次/d组生长速度、肌肉...  相似文献   

10.
董超  郑友  黄成 《水产科学》2016,(1):72-76
为研究克氏原螯虾在投喂配合饲料、鱼肉丸两种饲料之间切换时的摄食效果,设置两种饲料间隔一周投喂的轮转组,并设置2个投喂单一饵料的对照组,同步投喂减半后的两种饲料的选择组。试验共进行6个周期,计42d。试验结果表明,轮转组在偶数周期21d鱼肉丸的整体日均总摄食量极显著大于同期鱼肉丸对照组的摄食量(P0.01),轮转组绝对体质量增长量显著大于鱼肉丸组绝对体质量增长量(P0.05)。轮转组不同饲料间轮转投喂初期摄食量最大,3d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配合饲料和鱼肉丸组试验获得的饵料系数推算选择组、轮转组质量理论增加值分别为(0.85±0.13)g、(0.79±0.15)g,与质量实际增加值(1.27±0.73)g、(1.35±0.75)g相比较差异性极显著(P0.01),即两组效果好于单一投喂,且轮转的投喂方式效果最好。结合已有对其他动物研究的成果,初步推定轮转投喂促进克氏原螯虾摄食量可能与不断满足其欲求行为有关。体质量的增加可能与多样化饲料满足了克氏原螯虾的营养平衡需求有关。本试验旨在为克氏原螯虾的轮转投喂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动物食性转换"的行为学研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1.
泥蚶苗种生产中,投喂直接培养的新鲜单细胞藻是泥蚶苗期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优质饵料,是蚶苗生长和变态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育苗的成败。  相似文献   

12.
杨金林 《内陆水产》1998,23(10):25-25
俗话说:“七、八月长壳,九、十月长膘”,夏秋季水温高,河蟹活动频繁,摄食旺盛,是生长的最好时机。因而此阶段河蟹养殖应加强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治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工作。1加强投喂7月-10月水温较高,河蟹活动加强,食欲增加,生长迅速,应增加饲料投喂量。养殖蟹种的塘口,在增加投饲量同时,应控制饵料投喂的质量和数量,以麸皮、菜饼、稻谷等植物性饵料为主,在保证基础代谢的情况下少喂动物性饵料,以防止幼蟹性早熟;养殖成蟹的塘口,要多投喂小杂鱼、螺、蚌等动物性饲料,辅以植物性饵料,确保河蟹肥育聚黄,当年上…  相似文献   

13.
章剑 《海鲜世界》2000,(3):52-52
本文介绍龟饲料的比例、形态、大小和投喂方法。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适当搭配动物饵料等,其例为7:3或8:2。实践中以软颗粒为普遍,投放在饲料台水陆交界点,这样可适合多种龟类摄食。颗粒的大小依龟体大小而定,适口为原则。并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一、动物饵料与人工配合饲料的比例 在自然条件下,以投喂动物饵料为主,稚龟期喂以水蚤、水生昆虫、水丝蚓等,幼龟期喂以鱼、虾、蟹、蛙、蚌、螺、蚬  相似文献   

14.
方格星虫幼体饵料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0种饵料投喂方格星虫幼体进行定性和定量试验,实验用的方格星虫幼体是通过人工催产孵化获得。试验结果表明:9种海产单细胞藻类和面包酵母都是方格星虫幼体的良好饵料,其中以扁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投喂效果最好,星虫幼体日平均生长率达46~52μm,存活率达80%以上。饵料密度对星虫幼体生长及存活的影响明显。饵料密度过低,星虫幼体生长率和存活率都较低;饵料密度过高时,虽然星虫生长率有所提高,但存活率明显下降。扁藻投喂密度以4000~6000cell ml、金藻、角毛藻密度以15000~20000cell ml为宜。初期幼体投喂金藻和角毛藻时,其生长率大于投喂扁藻的生长率;后期幼体投喂扁藻时,幼体生长率反而大于投喂金藻和角毛藻的生长率。因此,初期幼体宜投喂细胞较小的金藻和角毛藻,后期投喂扁藻。  相似文献   

15.
通常认为,丝蚯蚓是鳗苗放养后开食的最好饲料,然后通过驯养而逐步改投喂配合饲料,对白苗投喂白仔饲料,对黑苗投喂黑仔饲料。但由于投喂丝蚯蚓往往会引起爱德华氏菌赤鳍病,因此,日本一些养鳗单位已在使用其它人工饲料作为开食饲料,以代替丝蚯  相似文献   

16.
史氏鲟南移驯养及生物学的研究:Ⅲ.仔鱼的开口摄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平  张涛  章龙珍  张征 《淡水渔业》1999,29(4):8-11
用单一的水蚯蚓、卤虫无节幼体、池塘浮游动物、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及先卤虫无节幼体后人工配合饲料混合投喂等五种方式培育史氏鲟仔鱼。结果为:卤虫无节幼体是史氏鲟最好的开口饵料,可获得高的成活率和生长率;开口摄食后3-5天,即可开始投喂人工饵料进行食性驯化,20日龄的鱼苗可获得满意的饵料驯化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一、养殖技术1.扣蟹培育一般采用塑料大棚暂养技术。在放蟹苗前15~20天,每亩用75千克生石灰泼洒消毒,放苗后进水培育基础饵料,移植水草并设立必要的防逃设施。每天投喂饵料2~3次,投喂豆浆、鱼、虾糜等,投喂时应多投在周边浅水区,投饵料按体重的4%计算,并视情况而定。随  相似文献   

18.
通过投喂沉、浮性颗粒饵料对淡水石斑生长指标和养殖效益进行了比较。投喂浮性颗粒饵料组比投喂沉性颗粒饵料组平均尾增重高15.4%,平均增重率高15.3%。投喂沉、浮性颗粒饵料对淡水石斑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投喂浮性饵料组比投喂沉性颗粒饵料组节约养殖用水50%,投喂沉性颗粒饵料组平均饵料成本比投喂浮性颗粒饵料组高7.5%。  相似文献   

19.
《海鲜世界》1999,(5):28-28
(一)投饲料 热带鱼放入水族箱或鱼缸后,每天都要给食,每天投饲料的次数和每次投量,要根据具体情况掌握。种类、个体大小不同的热带鱼,对饲料的需要量不同。每次投饲料的数量要根据鱼体大小、鱼数多少灵活掌握。若每天投喂1次,应投足喂饱,投铒量应留有余地,当时吃不完,但在当日之内能够吃完即可。若日喂2-3次,喂至八成饱就行,大约在投入饵料时边少量慢投,边观察摄食情况,饵料初入水时,鱼的反应很快,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罗氏沼虾养殖水平的提高,放苗密度不断加大,给养殖水体带来很重的压力,特别是高温季节,罗氏沼虾生长快,饵料投喂多,代谢量大,常常伴有雷阵雨天气,从而给养殖管理增加了难度,再加上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