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正>宽体沙鳅(Botia reevesae Chang)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体表黏液发达,在捕捞区与中华沙鳅一起被称为"玄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长江上游重要经济鱼类。宽体沙鳅体表纤细,斑纹色彩艳丽,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然而,近年来受长江中上游干支流水利工程的影响,使其原有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加上过度捕捞等因素,导致野生宽体沙鳅数量锐减。2007年春"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  相似文献   

2.
<正>宽体沙鳅为我国特有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等流域,因其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水环境污染、水利工程的修建及人为过度的捕捞,导致野生宽体沙鳅的数量大幅度减少。2012年"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对宽体沙鳅进行了人工驯养和繁殖技术研究,目前已经实现了宽体沙鳅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全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然而,由于人工养殖环境与自然生长环境的差  相似文献   

3.
<正>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隶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副沙鳅属,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水系。其营养价值高、生长性能好,极具开发价值。2010年以来,内江师范学院"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对其基础生物学、人工繁育、成鱼养殖进行了系统研究,已实现全人工繁殖和池塘养殖。车轮虫(Trichodina)隶属原生动物门、纤毛  相似文献   

4.
<正>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 Gunther)隶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沙鳅属,俗名龙针、钢鳅。中华沙鳅属于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兼备;体态纤细,体色艳丽,体表具美丽的斑纹,观赏价值高、食用价值高,市场价格达到400~500元/千克,是长江中上游特产优质的名贵珍稀鳅科鱼类。近年来中华沙鳅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为了恢复长江上游中华沙鳅资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对长江上游野生中华沙鳅进行了人工移养驯化,成功实现了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一、中华沙鳅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隶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副沙鳅属,在我国多数水系均有分布,具有适应能力强、营养丰富(属高蛋白、低脂肪鱼类,其肌肉氨基酸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EPA、DHA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个体大、怀卵量多、生长快等优点,极具开发价值。2010年以来,内江师范学院"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对其基础生物学、人工繁育、成鱼养殖进行了系统研究,已实现其全人工繁殖和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6.
正宽体沙鳅又称龙鳅,隶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辐鳍鱼纲、鲤形目、沙鳅科、沙鳅属,与中华沙鳅一并俗称"玄鱼"。宽体沙鳅为我国特有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等流域,因其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水环境污染、水利工程的修建及人为过度的捕捞,导致野生宽体沙鳅的数量  相似文献   

7.
正宽体沙鳅(Sinibotia reevesae)隶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沙鳅属。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长江上游特有及重要的经济鱼类。本文主要介绍野生宽体沙鳅的驯化、亲鱼培育及养护技术,以期为后续该鱼的产业化开发及资源保护提供指导。一、野生宽体沙鳅的驯化1.运输与外伤控制。在低氧应激条件下,宽体沙鳅体表及鳃上皮黏液细胞会分泌大量黏液,  相似文献   

8.
<正>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属于硬骨鱼纲、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因其体表黏液丰富,捕捞后能凝结成涎,故沿江渔民多称其为"涎鱼子",也有人称为"龙针""青龙丁""花鳅"等,为我国特有鱼类。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近年来,由于长江上游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人为过度捕捞、非法渔具的使用,使中华沙鳅野生资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广西淡水鱼类两新纪录 ,一种为武昌副沙鳅Parabotiabanarescui (Nalbant) ,隶属于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副沙鳅属 ;另一种为鳗尾鱼央LiobagrusanguillicaudaNichols隶属于鲇形目钝头鱼危科鱼央属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1-2012年6-7月赤水河赤水市江段鱼类早期资源昼夜24 h连续采样情况,对该江段鱼卵漂流密度的昼夜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7个昼夜共采集银( Squalidus argentatus)、宜昌鳅( Gobiobotia filifer)、鳜( Siniperca chuatsi)、寡鳞飘鱼( Pseudolaubuca engraulis)、犁头鳅( Lepturichthys fimbriata)、四川华吸鳅( Sinogastro-myzon szechuanensis)、长薄鳅( Leptobotia elongata)、中华沙鳅( Botia superciliaris)、紫薄鳅( Leptobotia taeniops)和花斑副沙鳅( Parabotia fasciata)10种鱼类的卵粒9099枚。结果显示,这些鱼卵漂流密度的昼夜变化特征不尽一致,其中银、四川华吸鳅、紫薄鳅和花斑副沙鳅夜间的漂流密度显著大于白天(Mann-Whitney U-tests, P<0.05),宜昌鳅和犁头鳅白天的漂流密度显著大于夜间(Mann-Whitney U-tests, P<0.05),而中华沙鳅和长薄鳅的漂流密度昼夜差异不显著( Mann-Whitney U-tests, P>0.05)。根据采集鱼卵所处发育期和孵化水温推算可知,银、宜昌鳅、长薄鳅、紫薄鳅、中华沙鳅和花斑副沙鳅的繁殖活动集中在白天时段,而犁头鳅和四川华吸鳅的繁殖活动主要发生在夜间时段。繁殖时间的昼夜分化可能是导致鱼卵漂流密度昼夜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长薄鳅是我国鳅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其支流中.长薄鳅的全人工繁殖及人工养殖均未突破.据此,本文分析了长薄鳅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红唇薄鳅线粒体控制区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近年来资源量不断下降。本研究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896 bp)分析了长江上游红唇薄鳅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为其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共采集了119尾样本,来自长江上游江津、四川南溪、岷江下游蕨溪等。结果显示,共检测到58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967,平均核苷酸多样性0.006 7,表明红唇薄鳅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NETWORK网络关系图和分析系统树结果显示红唇薄鳅单倍型不按地理分布聚类,但是明显分成了2个谱系,表明红唇薄鳅群体发生了同域遗传分化。AMOVA分析结果显示,采样点和采样时间的群体间没有发生遗传分化。中性检验、错配分析及BSP(Bayesian skyline plot)分析表明红唇薄鳅Lineage 1种群在距今0.007 5~0.055 Ma(百万年)期间发生过种群选择或扩张事件。  相似文献   

13.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Bleeker)隶属鳅科、薄鳅属,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江段及其支流,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是一种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的名优经济鱼类,是鳅科鱼类中生长最快、个体最大的一种。常见个体0.20~0.40千克,最大个体达3.0千克。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长江上游鱼类早期资源在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后的变化情况,2011—2015年每年5月5日—7月10日在长江上游江津断面,通过定点连续采样监测对宜昌鳅鮀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11—2015年累计335 d的调查中,宜昌鳅鮀(Gobiobotia filifer)鱼卵出现天数为135 d,共采集到鱼卵1 492粒,估算出采样期间江津断面宜昌鳅鱼卵径流量分别为7.18×10~7粒、5.54×10~7粒、2.62×10~7粒、9.85×10~7粒和14.11×10~7粒,是长江上游主要的产漂流性卵鱼类之一。通过Pearson Correlation对宜昌鳅鱼卵密度与水文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宜昌鳅鮀鱼卵日均密度与透明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水位、流量、电导率、流速则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蓄水前后,宜昌鳅鮀的早期资源量出现了较大的波动,相对多度则出现了明显的上升,由4.64%增长到了11.05%。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野生泥鳅生长,泥鳅品种有许多,其中主要包括粗鳞扁鳅、须鳅、长薄鳅、沙鳅等。宝坻地区的品种主要是大黄板鳅,这个品种由于颜色金黄,体大圆润、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泥鳅养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苗种供应严重不足,仔鱼培育阶段成活率低,大规模死亡的问题尚未解决。鸿腾水产公司借鉴台湾先进技术,根据宝坻地区环境特征和公司养殖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践,很好的解决了泥鳅水花到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长江上游鱼类早期资源在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后的变化情况,2011—2015年每年5月5日—7月10日在长江上游江津断面,通过定点连续采样监测对宜昌鳅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11—2015年累计335 d的调查中,宜昌鳅(Gobiobotia filifer)鱼卵出现天数为135 d,共采集到鱼卵1492粒,估算出采样期间江津断面宜昌鳅鱼卵径流量分别为7.18×107粒、5.54×107粒、2.62×107粒、9.85×107粒和14.11×107粒,是长江上游主要的产漂流性卵鱼类之一.通过Pearson Correlation对宜昌鳅鱼卵密度与水文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宜昌鳅鱼卵日均密度与透明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水位、 流量、 电导率、 流速则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蓄水前后,宜昌鳅的早期资源量出现了较大的波动,相对多度则出现了明显的上升,由4.64%增长到了11.05%.  相似文献   

17.
<正>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Bleeker),又称花鳅、薄鳅,属鳅科、沙鳅亚科、薄鳅属,是长江特有鱼类,1998年,长薄鳅正式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为了提高野生长薄鳅在人工驯养中的成活率,本试验针对长薄鳅热耐受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旨在确  相似文献   

18.
紫薄鳅的人工繁殖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紫薄鳅Leptobotia taeniaps(Sauvage)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薄鳅属。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其附属水体,属底栖性鱼类,喜生活在流水环境中,食物为底栖无脊椎动物。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不同养殖温度(24、26、28和30℃)下皇冠沙鳅幼鱼的生长特性及规律,本实验选取初始体长(62.20±4.15)mm,初始体重(6.31±0.96)g的240尾健康皇冠沙鳅幼鱼进行为期240 d的生长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温度对皇冠沙鳅幼鱼生长影响差异显著。利用线性方程L=a×d+b和指数方程W=b×ea·d分别对各温度组体长和体重生长进行拟合发现,28℃处理组体长生长系数和体重生长系数最大,分别为3.677和0.2073,24℃处理组最低,分别为0.541和0.039 5。利用二次方程分别对皇冠沙鳅幼鱼的体长增长率、体重增长率、特定增长率和日增重进行拟合并综合上述各生长指标对应的最适水温值,获得皇冠沙鳅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范围为(28.01±0.30)℃。  相似文献   

20.
汤旺河花斑副沙鳅繁殖季节性腺发育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汤旺河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繁殖季节的性腺发育。结果表明:花斑副沙鳅性成熟系数在6月份最高,其中雄性群体的平均成熟系数为(1.26±0.28)%,雌性群体为(27.6±3.14)%;6~8月,花斑副沙鳅性成熟系数逐渐降低,推断其繁殖盛期在6月中旬~7月上旬。繁殖季节汤旺河花斑副沙鳅精巢发育处于精子形成阶段,精小囊相互融合,大量的精细胞向精子转变,排精后精巢内充满网状的结缔组织,染色后呈粉红色,精原细胞游离于囊腔内,精巢结构为典型的小叶型结构。花斑副沙鳅只有一侧卵巢,繁殖季节卵巢切面显示,主要由第Ⅰ、Ⅱ、Ⅲ(早期)、Ⅴ和Ⅵ5个时相卵母细胞构成,其中第Ⅰ、Ⅱ、Ⅲ(早期)和Ⅵ时相卵母细胞主要存在于产后恢复期的卵巢内,第Ⅴ时相卵母细胞存在于成熟卵巢内。成熟卵母细胞卵径为628.9~893.6μm,放射带厚度为13.69~20.486μm。依据卵巢切面组织学及性成熟系数月份变化,推测汤旺河花斑副沙鳅为一次性产卵鱼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