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发病商品肉鸽组织中分离到3株新城疫病毒,对其基因序列和感染力进行测定和分析。用RT-PCR对3株病毒F基因进行了扩增,测序,3株新城疫病毒的F基因同源性比较及进化分析结果表明,3株病毒均属于Ⅵb亚型,且与2011年比利时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F蛋白裂解位点符合强毒特征;肉鸽攻毒试验进一步证实了3株新城疫病毒的高致病性,肉鸽感染新城疫病毒后通过呼吸道及消化道途径排毒,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试验结果证明了鸽感染新城疫病毒后的排毒时间及方式,为鸽新城疫的及早发现与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广东地区鸽新城疫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对广东分离株SD54进行了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6周龄鸡静脉接种的致病指数(IVPI)、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的致病指数(ICPI)的测定,并对该毒株F基因的重要功能区片段进行RT-PCR扩增、测序,利用MEGA 4软件绘制系统进化树.经测定,分离株SD54的MDT为60 h、...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城疫逐渐成为了一种严重的家养水禽疾病。尽管如此,目前对于我国水禽新城疫的流行和分布情况依然知之甚少。本研究采集了2011-2012年中国华东6省1市的部分活禽市场和养殖场表观健康家鸭和家鹅泄殖腔棉拭样品,进行新城疫病毒的分离和毒力检测工作。通过测定分离株F基因高变区nt47-420,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在1200份样品中,检测到阳性样品23份,分离率为1.92%,表明眼观健康家鸭和家鹅中携带新城疫病毒。对比寒冷的春冬两季和炎热的夏季,新城疫病毒的分离率存在明显的差别。在中国家鸭和鹅中流行的新城疫毒株依然对温度敏感,高温天气不利于新城疫疫情蔓延。对分离株的鸡胚平均死亡时间和脑内接种指数进行了测定。参考76株GenBank中已发表并鉴定基因型毒株的F基因高变区nt47~420,对23株家养水禽分离株进行了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发现分离株与流行的强毒株和疫苗株遗传距离较远。其中,13株与ClassII基因Ib亚型遗传距离最近;3株属于ClassI基因2型;7株与ClassI基因3b亚型遗传距离最近。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广东地区某鸽场疑似鸽新城疫病毒感染的鸽群进行病原学诊断,试验采用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F基因扩增及序列测定等一系列综合试验对其进行病原学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具有血凝活性,且这种血凝性可被新城疫病毒(NDV)标准阳性血清抑制,而不能被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禽流感病毒(AIV)-H5、AIV-H7、AIV-H9阳性血清抑制;用针对NDV F基因设计的特异性鉴定引物对该分离株进行PCR扩增,可扩增出相应的目的片段;该分离株与天津分离株AG/Tianjin/07的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高达99%。说明该分离株为鸽新城疫病毒,命名为Pigeon/Guangdong/SD54/2006。  相似文献   

5.
从鹤壁某患病鸡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HB97),该病毒用单克隆抗体鉴定为新城疫强毒株。但其抗原性与新城疫F48E8株有明显差异。经过对F基因的扩增、克隆、测序及与其他毒株的 F基因序列比较,表明该毒株为新城疫基因Ⅶ型。这为更好地控制和预防新城疫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兽医学报》2016,(12):1997-2000
在主动监测中从广西活禽市场的家鸭中分离到1株Ⅰ类新城疫病毒,遗传进化分析证实该分离株属于基因7型(按照Diel DG的分类方法则属于基因1c亚型)。该分离株在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为112 ERQERL117,具有典型低致病性新城疫病毒的分子特征。这是我国首次检出基因7型Ⅰ类新城疫病毒,对于其来源和分布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2010—2012年在全国新城疫主动监测中分离并鉴定出6株基因XII型新城疫病毒。这是我国首次发现该基因型病毒。分离到的XII型新城疫病毒全部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多为水禽分离株,仅有1株为鸡源分离株。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证实分离株均为新城疫强毒。进一步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这6株分离株属于基因XIIb亚型,与南美地区的XII型分离株基因型不同(XIIa亚型)。对于国内新出现的基因XIIb新城疫病毒的来源,仍需要更多的监测数据来证实。目前的监测数据表明,这种在我国新出现的XII型新城疫病毒具有在当地造成地方流行和进一步扩散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对现地分离的4株H9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进行序列测定,选取其中1株在新城疫病毒 La Sota弱毒疫苗株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表达H9亚型禽流感病毒野生型HA基因的重组新城疫病毒基因组cDNA克隆,经间接免疫荧光和RT-PCR鉴定,结果表明:拯救重组病毒为rL-H9HA;重组病毒MDT≥168 h,ICPI和IVPI均为0,与亲本疫苗株La Sota具有相似的生长特性;重组病毒保持了La Sota弱毒疫苗亲本毒株对鸡胚良好的高滴度生长适应和低致病特性,具有作为同时预防H9亚型禽流感和新城疫的双价苗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从豫北某蛋鸡场病死鸡中分离出一株病毒,经HA试验、HI试验、电镜观察、回归试验确认所分离毒株为新城疫病毒,经对分离株MDT、ICPI测定表明该分离株为新城疫强毒。对该分离株进行抗原性变异检测和基因型鉴定,证明为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用新城疫Lasota株和新城疫Ⅶ型毒株制备成新城疫二价油乳剂灭活苗,在河南一些种鸡场和蛋鸡场应用,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有效地控制了新城疫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一步法RT-PCR技术成功扩增了37个新城疫病毒分离株的(其中2株属于鸽源病毒)F基因片段(约500bp),通过对分离株的测序和基因分型表明,24株属于基因Ⅶ型,1株属于基因Ⅵ型,2株属于基因Ⅲ型,1株属于基因Ⅰ型,6株属于基因Ⅱ型,另外有3株从氨基酸方面分析是基因Ⅶ和Ⅵ型的杂交体,但从进化树方面,分离毒SD054和SD069属于基因Ⅵ型,SD052属于基因Ⅶ型。可以看出,我国新城疫的流行是极其复杂的,既有老基因型的威胁,又有新基因型的不断流行,同时发现有3株病毒发生了两基因型间的杂交现象。  相似文献   

11.
野禽携带的新城疫病毒是新城疫流行传播的重要的潜在传染源.结合本实验室克隆测序的鸽NDV(PB9601)、企鹅NDV(QE01)以及GenBank下载的44株野禽(包括野鸭、鹦鹉、鸽子、天鹅、鸳鸯、雁、火鸡等)的NDV毒株的融合蛋白(Fusion gene,F)基因和血凝素蛋白(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 gene,HN)基因分别进行了F蛋白裂解位点、基因分型以及F和HN基因氨基酸全长的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野禽感染NDV F基因的基因型以Ⅶ和Ⅵ为主,同时I、II、V和IX多种基因型并存.同一种属、同一地区的毒株间的遗传距离较近,具有明显的种属性和区域性,且绝大多数分离株与经典毒株LaSota、V4、B1、TEX-48等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对HN基因的遗传进化关系分析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一株鸽源新城疫病毒主要毒力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8年从广州市白云区某发病信鸽养殖场分离鉴定的一株鸽源新城疫病毒(简称CP-GD-2008),运用RT-PCR方法扩增出该病毒的F和HN基因的ORF序列,并进行序列测定。经序列对比、进化分析发现,CP-GD-2008属于基因Ⅵb亚型毒株,F蛋白具有强毒株裂解位点序列112R-R-Q-K-R-F117。该毒株与欧洲流行的鸽源基因Ⅵb亚型毒株进化关系密切,表明该毒株与欧洲分离株可能存在共同来源。对F和HN蛋白功能研究发现,除HN蛋白第347位抗原位点由E突变为G外,F和HN蛋白的中和位点、糖基化位点及半胱氨酸残基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13.
对广东地区疑似发生鸽新城疫感染的鸽病料进行病毒分离,通过血凝试验(HA)、中和试验、F基因扩增及序列测定.结果分离到1株血凝效价为4log2,且能被NDV阳性血清中和的病毒;用针对NDV F基因设计的特异性鉴定引物对该分离株进行PCR扩增,可扩增出相应的目的片段;测序及Blast分析表 明其与山东分离株chicken/...  相似文献   

14.
野禽携带的新城疫病毒是新城疫流行传播的重要的潜在传染源。结合本实验室克隆测序的鸽NDV(PB9601)、企鹅NDV(QE01)以及GenBank下载的44株野禽(包括野鸭、鹦鹉、鸽子、天鹅、鸳鸯、雁、火鸡等)的NDV毒株的融合蛋白(Fusion gene,F)基因和血凝素蛋白(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 gene,HN)基因分别进行了F蛋白裂解位点、基因分型以及F和HN基因氨基酸全长的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野禽感染NDV F基因的基因型以Ⅶ和Ⅵ为主,同时Ⅰ、Ⅱ、Ⅴ和Ⅸ多种基因型并存。同一种属、同一地区的毒株间的遗传距离较近,具有明显的种属性和区域性,且绝大多数分离株与经典毒株LaSota、V4、B1、TEX-48等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对HN基因的遗传进化关系分析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用SPF鸡胚从疑为鸽新城疫的浙江温州某肉鸽场分离到一株毒株。该毒株能凝集鸡红细胞,初代分离毒HA效价高达8 log2;且其凝集作用能被鸡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抑制;将分离毒回归鸽,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和病变,且感染后10d内全部死亡,说明为强毒株。试验结果表明该毒株为鸽新城疫病毒。  相似文献   

16.
Avian paramyxovirus-1 (PMV-1) isolates from Delaware racing pigeons were compared with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 in pathogenicity and cross-protection studies in young chickens. The pathogenicity of pigeon PMV-1 isolates wa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mesogenic (Roakin) NDV than to lentogenic (La Sota) or velogenic (Texas GB) NDV strains. Pigeon PMV-1 produced 100% mortality in 1-day-old NDV-susceptible chickens following intratracheal and intracerebral inoculation. Laboratory tests often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chicken pathogenicity procedures for patho-typing NDV gave conflicting results. Pigeon PMV-1 isolates produced large clear plaques (up to 3.5 mm) in chicken-embryo-fibroblast cultures. Chicken embryo mean death times were considerably greater for pigeon PMV-1 (88 and 109 hr) than for Roakin (66 hr) and Texas GB (48 hr). B1 strain NDV and pigeon PMV-1 produced complete cross-protection in challenge studies in chickens. Extensive cross-reaction between pigeon PMV-1 and NDV occurred in hemagglutination-inhibition tests using polyclonal antisera. However, pigeon PMV-1 and NDV were readily distinguishable using a NDV monoclonal antibody, 2F12.  相似文献   

17.
Viruses isolated from field outbreaks of disease in racing pigeons in continental Europe and Great Britain were shown to be identical by serological tests using conventional chicken antisera and mouse monoclonal antibodies. The pigeon viruses showed high levels of cross-reaction to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 in ha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s and Madin-Darby bovine kidney cells infected with pigeon virus isolates bound three out of nine mouse monoclonal antibodies prepared against NDV Ulster 2C. These results confirm their classification in the paramyxovirus type 1 serotype of avian paramyxoviruses. However, the pigeon viruse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more classical paramyxovirus type 1 viruses by th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itres obtained in ha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s, the failure of mouse monoclonal antibodies directed against the HN1 epitope of NDV Ulster 2C to inhibit their haemagglutinating activity and a unique binding pattern seen with the nine mouse monoclonal antibodies.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从分子水平上掌握中国新城疫病毒的变异情况和新城疫的流行规律,对2008-2009年从中国部分省市养殖场分离的9株新城疫病毒毒株,采用RT-PCR方法扩增其F和HN基因,经克隆和测序,对所得序列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9株分离株有8株为基因Ⅶ型,1株为基因Ⅱ型,F基因开放性阅读框架(ORF)为1662 bp,强毒株同La Sota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3.5%~84.2%。HN基因开放性阅读框架(ORF)为1716或1734 bp,强毒株在538位缺失1个糖基化位点。结果表明,近年流行的ND疫情主要是由基因Ⅶ型NDV引起,F和HN基因的变异可能与频繁的疫苗免疫选择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RT-PCR技术对Ⅰ类新城疫病毒(NDV)09-014分离株完整的融合蛋白(F)基因和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基因进行了扩增和遗传进化分析。F基因的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分离株F基因全长为1 792 bp,可编码553个氨基酸,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为112E-R-Q-E-R-L117,具有典型的新城疫弱毒株特征。同源性分析表明本分离株的F基因与Ⅰ类新城疫病毒代表毒株之间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3%~95.2%,而与Ⅱ类新城疫病毒代表毒株的同源性较低,介于70.6%~72.4%。HN基因的序列测定结果表明:HN基因全长2 001 bp,可编码616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本分离株的HN基因与Ⅰ类新城疫病毒代表毒株之间核苷酸的同源性在92.7%~94.7%之间,而与Ⅱ类新城疫病毒同源性较低,为70.7%~71.5%。根据完整的F基因和HN基因构建的遗传进化树均表明:本分离株在分类地位上属于Ⅰ类新城疫病毒基因3型,因此Ⅰ类新城疫病毒的F基因和HN基因具有相似的进化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