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本文就一例斑点叉尾鮰败血症、套肠病例进行诊治情况介绍,以期对今后斑点叉尾鮰嗜水气单胞菌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由鮰爱德华氏细菌引起的肠败血症(ESC,又称爱德华氏病)是影响斑点叉尾鮰养殖最大的疾病。为快速和准确的诊断该疾病,本研究以NCBI公布的妇爱德华氏细菌eip基因(GeneBank登录号为AF037441)为模板序列,设计种特异性诊断引物,成功建立了用于斑点又尾鮰肠败血症病原菌的PCR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直接从发病斑点叉尾鮰脑、肝、脾和肾组织中检测到妇爱德华氏菌,检测的最低量为21个细菌;同时,该诊断方法与Ⅰ型荧光假单胞菌、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鳗弧菌、温和气单胞菌、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拄状黄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孤菌、豚鼠气单胞菌及海豚链球菌等常见水产病原菌无交又反应。临床样品检测证明。本研究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3.
汪开毓  耿毅  黄小丽  陈德芳 《淡水渔业》2006,36(6):61-63,封三
套肠症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型细菌性传染病,危害对象是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已经连续几年造成了斑点叉尾(鮰)大批发病死亡,严重地威胁着斑点叉尾(鮰)养殖的健康发展.目前初步认为该病是由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引起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以发生严重的肠炎、肠套叠和脱肛为特征,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大量死亡,我们称此病为"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Infectious intussusception of channel catfish,IICC)"该病的致病病原和病理变化特征在水生动物疾病中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南方地区鱼源气单胞菌不同种类的流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加深对我国南方地区养殖鱼类中不同种类气单胞菌流行特征的认识,选取2009年至2014年间我国南方地区70口池塘患病的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鳜鱼、斑点叉尾和乌鳢等15种鱼类体内分离的143株气单胞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以及保守基因gyr B和rpo D的序列测序分析进行病原菌的鉴定,143株气单胞菌中有维氏气单胞菌80株,嗜水气单胞菌40株,简氏气单胞菌9株,舒氏气单胞菌10株和水生气单胞菌4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养殖鱼类气单胞菌病的病原具有较高的种类多样性,其中维氏气单胞菌(80/143,56%)的出现比例最高,该菌主要感染草鱼、鲢鱼和鳜鱼等;嗜水气单胞菌次之(40/143,28%),其主要感染鳙鱼、团头鲂和斑点叉尾等;简氏气单胞菌(9/143,6%)亦常常在感染的草鱼、鳙鱼、广东鲂和锦鲤等鱼类中检出;目前,舒氏气单胞菌(10/143,7%)的感染宿主则较为单一,仅在患病乌鳢中分离得到该病原;水生气单胞菌(4/143,3%)目前仅在患病美国红鱼中发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地区鱼类气单胞菌败血症主要是由维氏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并且常出现这两种菌的复合感染。本研究将为我国南方地区养殖鱼类气单胞菌病的流行病学分析、疾病预防和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酵母免疫多糖对受免斑点叉尾(鮰)免疫应答的增强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璋  姚鹃  陈昌福  谭斌  汪成竹  王绍辉 《淡水渔业》2007,37(3):22-25,33
在饲料中添加定量的酵母免疫多糖,投喂注射接种了福尔马林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菌苗的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28 d后通过测定供试鱼的增重量、血清中凝集抗体效价、溶菌酶活性、谷丙转氨酶活性(SGPT)、血清总蛋白含量、白细胞吞噬活性以及活菌攻毒后的免疫保护率(RPS),探讨了酵母免疫多糖对受免斑点叉尾(鮰) 免疫应答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用添加200.0 mg/(kg·d)酵母免疫多糖的饲料投喂受免斑点叉尾(鮰),不仅可以使受免斑点叉尾(鮰) 对灭活嗜水气单胞菌的免疫应答水平提高,增强抵抗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的能力,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促进生长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用分离于斑点叉尾鮰病例的嗜水气单胞菌制备成免疫原,经纯化并制备ELISA诊断试剂。经腹腔接种健康斑点叉尾鮰,同时在免疫接种后50d,70d,90d,做相应气单胞菌的人工感染试验和ELISA检测试验。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对嗜水气单胞菌抗原免疫可以产生良好的免疫抗体应答,其保护效果与抗体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经免疫后的鱼对相应菌株的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一种斑点叉尾鮰的新型细菌性传染病,初步认为病原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该病发病突然,来势凶猛,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以发生严重的肠炎、肠套叠和脱肛为特征,已对斑点叉尾鮰养殖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比较详细介绍了该病发生的背景与危害、流行情况、病原及致病机理,症状与病理变化,并根据该病的特点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Enteric Septicemia of Catfish,ESC)由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感染所致,是斑点叉尾鮰的一种高致死率的传染性疾病。该病于1976年由美国奥本大学学者在阿拉巴马州和乔治亚州发现,并于1981年确定其病原为鮰爱德华氏菌。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给斑点叉尾鮰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报道,由于肠道败血症每年给美国斑点叉尾鮰产业带来的损失达一千多万美元。2000年,ESC被OIE列为斑点叉尾鮰两种重要疫病之一。我国自1984年引进斑点叉尾鮰以来,斑点叉尾  相似文献   

9.
正一、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爱德华氏菌病,Enteric septicaemia of catfish,ESC)该病是由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引起的细菌性疾病,于1976年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和佐治亚州的斑点叉尾中被发现。1.病原病原是鮰爱德华菌,属于肠杆菌科,是一种非条件性致病菌。从宿主范围、致病性、血清学特性和质粒构型来看,鮰爱德华菌至少可分为两种类型。但是,从患病斑点叉尾鮰分离到的鮰爱德华菌  相似文献   

10.
由爱德华氏细菌引起的肠败血症(ESC,又称爱德华氏病)是影响斑点叉尾养殖最大的疾病。为快速和准确的诊断该疾病,本研究以NCBI公布的爱德华氏细菌eip基因(GeneBank登录号为AF037441)为模板序列,设计种特异性诊断引物,成功建立了用于斑点叉尾肠败血症病原菌的PCR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直接从发病斑点叉尾脑、肝、脾和肾组织中检测到爱德华氏菌,检测的最低量为21个细菌;同时,该诊断方法与I型荧光假单胞菌、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鳗弧菌、温和气单胞菌、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柱状黄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豚鼠气单胞菌及海豚链球菌等常见水产病原菌无交叉反应。临床样品检测证明,本研究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斑点叉尾肠败血症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1.
<正>进入4月份以后,气温渐暖,水温回升,这时水产养殖户必须谨防暴发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淡水养殖鱼类暴发病是危害鱼的种类最多、鱼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类急性传染病。研究结果表明,这类疾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细菌引起的鱼类败血症,因此也把这类疾病称为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一、病原1.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在水温14.0~40.5℃都可繁殖,  相似文献   

12.
斑点叉尾鮰烂尾病是一种柱形曲挠杆菌和点状气单胞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对6cm以上大规格鱼种和成鱼形成危害。这种病发病快、流行广、死亡率高,对斑点叉尾的养殖构成很大危害。 1斑点叉尾鮰烂尾病的症状及诊断 斑点叉尾鮰烂尾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鱼鳍外缘和尾柄处肉眼可见黄色或白色粘性物质,继而尾柄、尾鳍处充血,发炎、糜烂。春秋水温较低情况下,常继发水霉病。烂尾处继续发展可导致细菌性败血症,各脏器均出现不同层次的病变。 2防治措施 2.1预防为主 斑点叉尾对硫酸铜、敌百虫、漂白粉等比较敏感,在养殖过程中无法使用这…  相似文献   

13.
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一种斑点叉尾鮰的新型细菌性传染病,危害很大,已经连续几年造成了大批的斑点叉尾鮰发病死亡,严重地威胁着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初步认为该病是由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引起的斑点叉尾鮰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以发生严重的肠炎、肠套叠和脱肛为特征,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大批的斑点叉尾鮰死亡,我们称此病为“斑点又尾鮰传染性套肠症(Infectious intussusception of channel catfish IICC)”。由于该病具发病突然,来势凶猛,传染快,呈流行性,死亡快,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等特点,故初期又称其为“斑点叉尾鮰急性流行性传染病”。该病的致病病原和病理变化特征都是在水生动物疾病中罕见的,在此之前,国内外都还未见该菌感染斑点叉尾鮰致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14.
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隶属于气单胞菌科、弧菌属,近年来已在罗非鱼、鳗鲡、黄颡鱼、斑点叉尾(鮰)和草鱼等多种淡水鱼造成发病死亡,张飘等报道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草鱼主要出现掉鳞、肠炎、腹水等细菌性败血病症状.维氏气单胞菌主要发生在8-9月草鱼的快速生长期,水质、水温和天气等因素影响易造成发病感染....  相似文献   

15.
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氏耶尔森菌、豚鼠气单胞菌和产碱假单胞菌等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斑点叉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水环境条件的持续恶化,近些年斑点叉尾的病害问题日益加剧,对斑点叉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斑点叉尾常见疾病按致病病原分类,可分为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及寄生虫病等4种类型。目前国内发现的斑点叉尾主要疾病包括:斑点叉尾呼肠孤病毒病、爱德华氏菌病、柱状黄杆菌病、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症、链球菌病以及肠套叠症等,其  相似文献   

17.
斑点叉尾鮰的主要细菌病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养殖斑点叉尾鮰的细菌性传染病频繁暴发,危害严重,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对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柱形菌病、出血性败血症、烂尾病等常见细菌病的病原、流行情况、病理变化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患出血病斑点叉尾鮰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以期为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从患病斑点叉尾鮰血水、腹水及重要组织器官中分离纯化病原菌,并进行分离株理化特性测定、gyrB序列分析及回归感染实验,并通过K-B法进行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感染实验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并经细菌再分离获得相同分离株,表明分离株是引发本次斑点叉尾鮰疾病的病原菌。分离株理化特性与温和气单胞菌基本一致,gyrB基因序列分析分离株与温和气单胞菌同源性达100%,故分离株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分离株对多西环素及头孢噻肟高度敏感,对氟苯尼考、阿奇霉素及左氧氟沙星中度敏感。分离菌株是斑点叉尾鮰病原菌,紧急时可选用多西环素等药物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来,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流行,造成鱼苗100%死亡;咸鱼的损失也高达30%~80%不等。为了确定该病病原,本试验对患病斑点叉尾鮰脑、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结果从南宁和合浦两地分离到NN和HP两株G短杆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腹腔注射感染可引起健康斑点叉尾鮰100%死亡,浸泡感染可引起30%-55%死亡,并且感染发病的斑点叉尾鮰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两株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均与国外报道的鮰爱德华氏菌参考菌株(JCM1680)相同;两株细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JCM1680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为99.3%。以上研究证实,NN和HP两株细菌为致病性鮰爱德华氏菌,其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为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本研究首次对国内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证实了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的流行及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国内该病的控制及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重庆万州某养殖场红色斑点叉尾鮰(Red Ictalurus punctatus)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因,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采用细菌的分离纯化、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和gyrB基因测序、动物回归感染试验对病原进行了鉴定,并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红色斑点叉尾鮰的内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一般单个或呈双存在,短杆状,两端钝而圆;菌落圆形,表面光滑湿润,边远整齐,β-溶血。能利用蔗糖、葡萄糖、甘露醇,不能分解阿拉伯糖、乳糖、纤维二糖;氧化酶、鸟氨酸脱羧酶、吲哚试验、VP试验、七叶苷水解呈阳性;尿素酶、精氨酸双水解酶呈阴性。16S rDNA和gyrB基因测序结果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同源性最高,分别达99%和100%;回归试验攻毒组与临床病例症状相似。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头孢西叮、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较为敏感。确定该例红色斑点叉尾鮰的主要病原为维氏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