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根据广东肇庆病虫测报站24 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灯诱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褐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在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即早稻高峰和晚稻高峰,早稻高峰多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之间,晚稻高峰多在9月中旬至11月下旬间.终见日多在11月下旬.根据发生高峰的日诱获量、候平均诱获量、旬平均诱获量及全年的累计数量来比较各年的发生严重程度,结果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褐飞虱发生重,而80年代末直至本世纪初发生趋轻.  相似文献   

2.
根据广东肇庆病虫测报站24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灯诱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褐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在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即早稻高峰和晚稻高峰,早稻高峰多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之间,晚稻高峰多在9月中旬至11月下旬间。终见日多在11月下旬。根据发生高峰的日诱获量、候平均诱获量、旬平均诱获量及全年的累计数量来比较各年的发生严重程度,结果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褐飞虱发生重,而80年代末直至本世纪初发生趋轻。  相似文献   

3.
灯光诱集白背飞虱种群的发生动态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得出白背飞虱灯下种群在惠水县的动态变化规律,更有效地进行白背飞虱的预报及防治。采用普通白炽灯灯诱法对惠水县白背飞虱进行诱集,根据近五年灯诱数据分析了该县白背飞虱灯下始见日、始盛日、高峰及末见日。结果表明:惠水县白背飞虱始见日为4月中、下旬,始盛日出现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末见日为8月中、下旬或9月下旬。始见日、末见日的早晚与各年气候差异有关;通过对贵州和邻近相关省份始见日、末见日的比较分析认为,惠水县为我国白背飞虱春夏随西南气流向北迁飞及秋末随偏北气流向南回迁的经由地,但回迁途中并不在惠水降落。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灯光诱捕和田间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09~2013年贵州道真县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种群消长动态。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在道真县1年可发生6代;不同年份间灯下白背飞虱始见日基本一致,集中于5月上、中旬;5年中灯诱白背飞虱高峰日和单日发生量存在差异,2012年最早出现高峰日,单日诱虫量达17650头,2013年高峰日诱虫量仅为130头;全年灯诱总虫量在不同年份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年份早栽田白背飞虱发生量与晚栽田的基本持平,2010年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日集中在7月中旬和8月中旬,2011年和2012年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日集中在7月中旬;两种类型田中白背飞虱长翅型成虫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5.
水稻生育期间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田间虫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4年的观察记载资料,进行了双季早稻、单季稻、双季晚稻生育期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田间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成虫始见期为4月10~22日、4月19~26日,终见期为10月17日~11月9日,10月19日~11月9日;不同年份不同时期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田间虫量的平均值间,差异均不显著;秧田期田间虫量出现1次高峰,但虫量小,大田期田间虫量出现2次高峰,单季稻、双季晚稻的虫量较大,双季早稻的虫量较小;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秧田、双季早稻和单季稻白背飞虱占的比例较大,分别为73.98%~91.84%、63.48%、70.52%,双季晚稻褐飞虱占的比例较大,为58.51%。  相似文献   

6.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灯下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安市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灯诱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安市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灯下始见日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5月中旬以前灯下种群数量较少,5月下旬种群数量开始急剧增多,5月下旬至9月下旬形成1个或若干个种群数量高峰期,10月中旬以后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年内灯下种群数量动态呈现单峰型、双峰型或多峰型。  相似文献   

7.
从贵州省思南县1990~2009年白背飞虱灯诱数据可以看出,该地区白背飞虱各年的始见期集中在4月中、下旬,高峰期多出现在7、8月份,年种群消长动态以单峰型和双峰型混合出现,但以单峰型为主导,达85%。运用灯诱白背飞虱数量季节性消长及年度间虫量的变化特点来分析其发生动态,可见总体虫害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较轻,进入21世纪呈现出加重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绿色高效地防控亚洲玉米螟,于2011—2015年采用灯诱法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息烽县和安顺市平坝县进行高原山地环境下亚洲玉米螟成虫的灯诱种群发生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贵州亚洲玉米螟成虫始见于4月,终见于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高峰日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全年累计诱虫量最高663头,最低175头;高峰旬累计诱虫量占全年诱虫量的比例最高可达33.71%,最低为17.13%;灯下虫峰数量1~2个,主峰明显,多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贵州亚洲玉米螟的灯诱种群发生动态与田间的发生危害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白背飞虱的发生动态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地控制白背飞虱的为害,我们于1976至1983年间,对杂交水稻白背飞虱的发生动态,药剂防治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生动态(一)灯下成虫消长动态据1976~1983年资料分析,镇江丘陵地区白背飞虱成虫于5月下旬始见,迁入盛期为6月底至8月底,主峰期常年在7月上、中旬,有些年份7月下旬到8月上旬也可出现迁入峰.9月中旬后虫量逐渐减少,10月下旬终见,全年发生4~5代.按照灯下成虫的消长动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发生型(图1).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褐飞虱灯下种群发生规律,对贵州省惠水县1984~2013年30年间褐飞虱灯光诱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褐飞虱在惠水县的始见日主要出现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始盛日集中出现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末见日为9月中下旬;惠水县褐飞虱为害表现为双峰型,且第二次峰为害较为严重,30年间1994~2003年是褐飞虱灯下种群沉寂时期,1984~1993年和2004~2013年为灯诱种群猖獗时期;始见日和始盛日到高峰日时间间隔存在显著相关性(r=0.736**)。  相似文献   

11.
宁乡县白背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虫情测报灯和田间虫情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分析了2008~2010年宁乡县回龙铺镇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动态.结果表明:2008至2010年白背飞虱灾情有逐年增强趋势;早稻田间白背飞虱若虫、成虫数量呈“翘尾型”,晚稻向背飞虱田间若虫数量呈“昂首型”,成虫呈现“首尾双峰型”;全年白背飞虱种群数量高峰主要集中在早稻灌浆期-乳熟期和晚稻拔节期-孕穗期以及蜡熟期.  相似文献   

12.
收集整理福建省云霄县2005-2015年稻飞虱灯诱数据、田间调查数据及相关气象资料,分析2005-2015年云霄县稻飞虱发生动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云霄县早稻以白背飞虱为绝对优势种群,占91.3%,其次为褐飞虱占8.7%;晚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占75.7%~77.7%,中后期褐飞虱虫量逐渐超过白背飞虱,占51.6%~63.1%。各年度各月份稻飞虱种群消长动态基本一致,即呈现"双峰型"发展态势。云霄县稻飞虱常年发生7~8代,早稻主害代第四(3)代重于晚稻第七(6)代。白背飞虱始见期早于褐飞虱。11年来平均发生程度3.3级,为中等偏严重发生,主害代呈现提早发生及间歇性爆发为害的特点。气候条件是关键影响因素。台风、西南气流活动、阵性降雨等气候条件对稻飞虱迁入影响明显,而迁入峰次多且迁入峰量大是导致云霄县稻飞虱爆发成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肖晓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377-2379
[目的]明确褐飞虱的发生规律。[方法]分析2007年秀山县水稻褐飞虱及其天敌的田间种群数量动态,并与1985~2006年的动态进行比较,研究褐飞虱的发生及危害规律。[结果]2007年褐飞虱总虫量的动态趋势与1985~2006年一致,水稻前期虫量偏小,7月下旬进入始盛期,8月10日达高峰。2007年成虫数量动态变化表现为始盛期提早,虫量激增期增幅较大,高峰期持续时间延长,后期虫量下降缓慢。2007年若虫总体变化趋势与1985~2006年基本一致,若虫数量7月20日进入始盛期,8月10日虫量最高。稻飞虱天敌的优势种群是蜘蛛,其次是黑肩绿肓蝽。[结论]秀山县褐飞虱危害盛期是8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植环境稻田稻飞虱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不同种植环境条件对稻飞虱种群数量发生的影响,于2011年对云南省安宁市禄脿镇地区单一种植环境稻田和多样性种植环境稻田稻飞虱进行了扫网和灯诱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种植环境稻田中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数量均明显高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及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 数量,白背飞虱为当地主要的稻飞虱危害种群;水稻移栽(2011年5月24日)前1周左右白背飞虱开始迁入本地区,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达到发生高峰期,7月中旬之后白背飞虱成虫开始外迁;通过LSD法对不同种植环境稻田白背飞虱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发现不同种植环境稻田白背飞虱若虫数量在8次调查中有6次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样性种植环境稻田中白背飞虱成虫的寄生率和雌性性比多高于单一种植环境稻田;多样性种植环境稻田捕食性天敌蜘蛛种类和总个体数均大于单一种植环境稻田。因此,多样性种植环境稻田对稻飞虱数量有更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合理安排e型杂交稻播栽期以及防御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通过e型杂交稻的分期播种资料找出对其影响的关键气象要素及阶段,对e型杂交稻新组合不同播种期的主要性状进行分析,并与其对应的气象条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e型杂交早稻对气象条件要求最敏感的时期是始穗前后0~10d,而e型杂交晚稻对气象条件最敏感的时期则是始穗前0~10 d;e型杂交早稻最适播种期为3月下旬,随着播种时间推迟其产量优势呈下降趋势;e型杂交晚稻e优21在赣南作一季稻栽培具有较好的高产潜力,且最适播种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  相似文献   

16.
水稻不同栽插方式对稻田主要害虫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江苏响水地区直播稻、抛秧稻、机插秧等不同栽插方式水稻田的灰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稻田主要害虫的发生危害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和常规育秧手插移栽田相比,在分蘖末期,直播稻、抛秧稻、机插稻田灰飞虱分别降低46.6%、44.7%和33.4%,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无大变化;在抽穗期,直播稻、抛秧稻、机插稻田褐飞虱分别降低10.6%、3.6%和25.7%,稻纵卷叶螟分别减轻了34.9%、46.2%和62.5%。说明直播稻、抛秧稻、机插稻等轻型栽培方式对不同生育期水稻的主要害虫发生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区域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预测预报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湖南省汉寿县和永州市2010年和2011年白背飞虱虫量与南方黑条矮缩病的发生面积的相关性,建立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的区域性预测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相关系数高(R=0.8764),适用于湖南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8.
采用杂交育种与γ-射线辐射相结合,育成中籼稻皖稻57。该品种参加2a省区试,平均产量7087.9kg/ha,较对照密阳23平均增产12.5%,1a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141.2kg/ha,较对照桂朝2号增产5.9%。株型较紧凑,茎秆坚韧,分蘖力强,稳粒结构协调。米质优良,市场商品性好。抗至中抗白叶枯病,抗稻瘟病,中抗至高抗白背飞虱,抗至高抗褐稻虱。为优质、高产、多抗、早熟中籼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