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辣椒花叶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且为害严重的病害。由于花叶病的普遍发生,造成辣椒大幅度减产和品质下降,给辣椒生产带来很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大豆花叶病的流行因素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年设置流行观察圃,以4个品种、4种播期、两种种子传毒率的种子,系统观察各因素对病害流行的作用。另设综合防治田,品种与观察圃相同;采取隔离种植、种传率低、适期播种及早期拔除病苗等措施。1986年用相同的4个品种,设5个隔离试区,各播种不同种传率(0—33%)的种子,测定播种种子传毒率对流行的影响。结果证明:传毒种子是当地最主要的侵染来源,田间杂草不传病,蚜虫传播距离多在100米以内,花期以后被侵染的植株,其种传率显著降低。播种种子传毒率与田间流行程度及收获种子传毒率相关显著。所用防病措施效果明显,可控制田间病情指数为4%、种传率为0%、种子斑驳率低于4%。  相似文献   

3.
随着早熟三号大麦的推广,我区大麦黄花叶病的发病面积逐年扩大。近年来在扬州、南通、苏州、镇江等地区普遍发生。 1975~1979年的试验与调查,探明该病主要是病根、病土传播的,种籽不传。病田表土层5~19厘米的传病力最高,大麦秋苗期侵染适宜土温9.0~16.1℃,适当推迟播期,轮作换茬,施足基肥,初病期及早追施速效性氮肥,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豆花叶病流行因素和发生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1989年于济南研究诸因素对病害流行的作用。研究表明,大豆品种抗性和初始毒源数量为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大豆幼苗期最感病,开花期为发病高峰。在春大豆苗期温度偏高雨量偏少及夏大豆苗期温度偏低雨量偏多的情况下,有利花叶病发生。对13种蚜虫进行饲毒接毒试验,证明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和大豆蚜(Aphisglycines)可传毒,对病害田间流行有重要影响。对5年的16组数据应用IBM微机进行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组建发生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5.
小麦梭条花叶病1991年在天长市零星发生,以后为害逐年加重,目前已成为本市春季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高达60%,少数达毁耕程度。为探明该病害在本市的发生为害情况,我们对该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及流行因素作了进一步探讨。1症状观察外部症状:感病小麦在三至五叶期后,从新生心叶上出现褪绿条纹,继而发展成为与叶脉平行的条斑,或呈梭条状,梭条斑中心可引起坏死,叶片逐步黄化以至枯死。少数品种心叶严重褪绿时细弱扭曲,有时亦出现葱管状症状。病株根系发育差,新根少,褐色根多。拔节后…  相似文献   

6.
哈密瓜花叶病流行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项工作从褐飞虱各发育阶段的发育速度、存活率及繁殖力等方面系统地研究温度与褐飞虱种群数量变动的关系。实验种群观察结果表明:在28℃条件下,其未成熟期的历期最短(20.7天)、存活率最高(81.91%)、产卵量最大(705.4粒/头)。组建了五种温度条件下的褐飞虱实验种群年龄特征生命表,并计算其内禀增长能力。在22~32℃范围内,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呈抛物线趋势,据二次方程计算结果表明,理论上在26.12℃时其周限增长速率最大,λ=1.1988/日;27℃时λ=1.1955/日。通过后季稻田间虫量及小气候温度系统观测证实,褐飞虱理论最适温度和后季稻褐飞虱自然种群猖獗发生的日均温27℃、28℃的气温条件是一致的。据此提出以褐飞虱发生期内适温日(日均温27℃、28℃)出现多少作为年度间后季稻褐飞虱发生程度的温度指标的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7.
地黄花叶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地黄是一种重要中药材。在我国地黄产区,花叶型病毒病普遍发生。  相似文献   

8.
白肋烟花叶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综合治理薛青同,陈士云(西峡县烟办室,474500)(西峡县植保站)西峡县是河南省唯一白肋烟商品生产基地。近年来,花叶病不断发生,并逐渐加重,特别是1993年,烟草普通花叶病(TMV)和黄瓜花叶病(CMV)混合发生,从5月...  相似文献   

9.
广州地区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主要病毒是芜菁花叶病毒的油菜毒系和芜菁毒系)的越夏寄主,根据11年来的观察特别是1956—1958年间的实地调查结果,主要是小白菜、菜心和西洋菜。在野生植物中曾发现过2株蔊菜和1株荠菜自然感病,说明野生植物不是本病的重要毒源。室内试验结果证明,此病的自然传染媒介为萝卜蚜、桃蚜和普通红蜘蛛。黄条跳(虫甲)、斜纹夜盗蛾和菜粉蝶都不是本病的虫媒,病株的种子不会传病,中国菟丝子也不会传递本病。在带有未腐熟的病菜残体的土里进行直播,长出来的菜苗没有发病的;但是把菜苗移植在这样的土里,会有极小量的植株感病。根据1956年7月至1958年6月,每十日田间调查一次结果:萝卜蚜是广州地区最重要的传病媒介,桃蚜每年只在3—4月间略有发生,作用不大。根据这24个月的田间发病率,萝卜蚜(有翅蚜及无翅蚜)的虫口密度和气候情况,我们认为本地区本病的发生及流行程度主要受降水量和降水天数所影响,并认为可以从降水情况来预测约30日后的病害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10.
乌鲁木齐及附近地区蚁科区系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卫  李晓梅  郭宏 《干旱区研究》2004,21(2):179-182
对乌鲁木齐及附近地区蚁类的调查表明 ,计有 2亚科 1 3属 37种 ;区系组成以蚁属FormicaL .和弓背蚁属CamponotusMayr的种类较为丰富 ,分别有 1 5种和 6种 ;区系成分较为复杂 ,含古北种、新北种和广布种 ,其中 ,古北种有 30种 ,占总数的 81 % ;古北种下含泛古北种、中亚细亚种、欧洲种、欧洲中亚种、特有种、地中海种、欧洲—西伯利亚种、中央亚细亚种 ,而泛古北种最多 ,达 1 2种 ,占 32 .4 % ;其次为中亚细亚种有 7种 ,占 1 8.9% ;在所记录的种类中 ,草地蚁Formicapratensis,小林蚁 F .polyctena等多为中生性的种类 ,主要分布于森林地带或林间草地 ;草原箭蚁C .aenescens,草原原蚁P .epinotalis多分布在荒漠、半荒漠地带 ;褐色收获蚁Messorclivorum为乌鲁木齐地区的优势种 ,较为广泛地分布于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11.
甘藍蚜、桃蚜和棉蚜的有翅型与无翅型,均能传播大白菜病毒病,其中以甘藍蚜为最主要的传毒介体。一头带毒蚜可使80%的健苗发病;一头无毒蚜經吸毒一分钟的传病率为35%;健苗經一头有毒蚜传毒一分钟,就有10%发病。病毒系非持久性的,蚜虫一次吸毒后的传毒期限为25分钟左右。在烏魯木齐地区,有翅甘藍蚜全年中的迁飞高峯期,都是在7月下旬。証实了这时期与大白菜病毒病的流行,有极密切的关系。当年春、夏季播种的甘蓝和苤藍,尤其是晚甘蓝和晚苤蓝,是大白菜(包括冬蘿卜)苗期的初次毒源和蚜源。初步認为,能感染病毒的几种十字花科及藜科杂草,不是本病病毒和甘藍蚜的重要越夏寄主。  相似文献   

12.
1963—1965年间,自全国征集34个大白菜品种材料(包括异地同种6个)在新疆石河子地区对TpMV进行了抵抗能力的试验。据1964、1965两年观察结果未发现免疫品种,但不同品种对TpMV的抵抗性不同。在34个品种材料中,属于抗病的品种1个,高度感病的6~7个,其余大部属耐病或感病。大白菜抵抗TpMV能力随品种本身遗传基因的变异,各年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优势毒源种群的变异而变动。利用抗、耐类型品种,结合搞好栽培管理和防蚜措施,可以获得较好的防病效果。由于未见免疫品种,因而单纯利用品种防病将是困难的。试验证明在大白菜各生育期均可发病,随着大白菜的生长发育,发病呈上升趋势,因此在结球期前应加强防除虫媒传病及栽培管理。  相似文献   

13.
大白菜孤丁病主要病原芜菁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北京地区大白菜病株上分离到芜菁花叶病毒一个分离物(TuMvB),这个分离物侵染大白菜、油青菜、甘蓝,产生花叶症状,在心叶烟上表现系统枯斑,三生烟和千日红上产生局部枯斑。
该分离物为线条状病毒,粒体大小为700-700hm×13-15nm,PEG沉淀后经二次差速离心得到的病毒纯化制剂,对紫外钱呈典型的核蛋白吸收,A260/A280为1.21;分析超离心获得病毒的沉降系数为145s.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得:外壳蛋白亚基由单一组分组成,分子量为27,000道尔顿,病毒制剂在冰箱内存放2个月后电泳,产生两条蛋白带,分子量分别为27,000和25,000道尔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得:TuMVB-RNA的分子量为3.2×106遭尔顿。电镜下病组织超薄切片中存在风轮状内含体,还有环状体和带状体。以纯化病毒制剂为抗原制备了TuMVB的抗血洁,效价为1:1024。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了田间大白菜上芜菁花叶病毒的带毒率为75.4%。  相似文献   

14.
杭州地区油菜病毒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苗期病毒病的发生,决定于带毒有翅蚜从毒源寄主上迁入的时间与虫口数;本田期病毒病的流行为害,在很大程度上与苗床后期和本田初期有翅若蚜的长成和扩散有关。杭州地区的传毒蚜虫主要为菜缢管岈,其有翅蚜的发生及迁飞高峯期约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油菜病毒病发病率的高峯与有翅蚜发生高峯成正相关。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带病的十字花科杂蔊菜的蓿根,越夏后萌发的植株是秋菜及油菜的重要毒源之一。在7月中旬正8月上旬的炎热夏天仅看到火白菜是菜缢管蚜的寄主,但未检查到病株,另一试验火白菜感病后无隐蔽现象。杭州地区10月份的降水量、降雨天数以及相对湿度对当年病毒病流行与否影响最大,天气干旱病毒病相当严重。暴雨或连续降雨两天以上能影响有翅蚜,发生量与迁飞量显著下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病毒病的蔓延。播种时用6%可湿性六六六粉每亩3斤撒施畦面,苗床期两片真叶开始,连续用乐果及二二三、六六六混合液治蚜4次,与加强肥水管理,效果达84.7%。  相似文献   

15.
 窖藏白菜腐烂是由许多细菌造成的。最重要的是Erwinia aroideaeE.phytophthora以及被认为是腐生菌的三种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B.poly-myxaB.subtilis。试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后者能引致明显的腐烂。  相似文献   

16.
 稻粒黑粉病是影响杂交稻制种田产量的主要因素。近年来,胡淼等(1987)、陈毓苓等(1992)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已有一些报道。  相似文献   

17.
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 (Linné)]是烏魯木齐地区十字花科蔬菜上最主要的蚜虫。从9月下旬开始,在晚甘藍、晚苤藍及大白菜等蔬菜靠近地面的根、茎凹陷处,以及叶柄基部和叶片上产卵。蚜卵既可随寄主在菜窖里越冬;也可在菜株残体上露地越冬。露地越冬蚜卵,一般不能成为早春的有效蚜源,因其孵化率极低;孵化出来的少数干母,由于不能及时得到食料或因气候不适合,难以存活。越冬蚜卵于4月下旬孵化,5月中旬末产生有翅蚜,主要先在越冬寄生及冬蘿卜留种株上繁殖;到5月下旬至6月初,才陆續迁飞到春、夏十字花科蔬菜及春油菜上,大量繁殖和为害。7月下旬至8月初,晚甘藍与晚苤藍上的蚜虫便成为大白菜和冬蘿卜苗期的主要蚜源。甘藍蚜在烏魯木齐地区,无論是在菜窖里,或是在露地残株上,均不能以成蚜越冬。  相似文献   

18.
华东地区油菜和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及华东地区的油菜与十字花科蔬菜普遍发生花叶病。病原病毒經抗性(失毒温度、稀释終点、体外保毒期)測定和寄主反应測定,认为可以分作三大类型:分别为芸苔病毒2号,黄瓜病毒1号与烟病毒1号的株系。前两种病毒都能为害油菜、大白菜、白菜、芥菜、蘿卜等,但不为害甘蓝型的蔬菜,并都能引起菠菜和茼蒿的花叶,和在烟上引起局部枯斑。第一型在烟农特400号和心叶烟上不引起花叶,而第二型在烟和心叶烟上都能引起系統性花叶。第一型不为害心叶烟,而第三型可在心叶烟上引起小枯斑。第一型与凌立、楊演的油菜花叶病毒相近似,而和范怀忠、柯冲从十字花科蔬菜中所分离出的分离物1号最为相象。与裘維蕃、王祁楷在白菜上所发現的孤丁病毒的差别,在于不能侵害甘蓝类的蔬菜。第二型病毒与范怀忠、柯冲的分离物3号相近似,但与典型的黃瓜花叶病毒仍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些病毒在油菜上所引起的症状却沒有明显的差別。  相似文献   

19.
抗芜菁花叶病毒转基因大白菜的培育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以大白菜栽培品种"福山大包头"的子叶柄为供试材料,对影响大白菜植株再生和基因转化频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白菜高效再生体系和有效的基因转化体系,并将芜菁花叶病毒的CP基因(TuMV-CP)导入大白菜中,获得转化植株。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TuMV-CP基因已整合于大白菜的基因组中;Northern杂交分析及EL ISA检测表明TuMV-CP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进行了有效表达。转基因植株T1代的遗传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后代中遵循3:1的分离规律。抗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具有明显的抗病毒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