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了种植葡萄30年重茬3次和种植葡萄3年新建葡萄园的根区土壤养分变化,结合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葡萄园根区土壤对再植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葡萄园土壤有机质及大量元素N、P、K、水溶性Ca、Mg含量并未减少,表现出显著增加趋势,而微量元素变化较为复杂,随着葡萄种植时间延长,Fe、Mn含量减少,Zn、Cu含量增加,Zn/Mn、Zn/Fe、N/Fe、P/Fe、Zn/K等比例失调,其中Zn/Mn、Zn/Fe比例失调最为严重。与新植园土盆栽葡萄相比,连作园根区土盆栽葡萄的株高、茎粗、地上鲜重、地下鲜重、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均较低,分别比新植园土盆栽葡萄降低39.80%、5.82%、47.97%、30.17%、30.36%和21.22%,表现出明显的重茬障碍症状。连作土壤中Fe含量减少,Zn/Mn、Zn/Fe比例失调可能是葡萄连作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采用人工氮添加研究了紫花苜蓿根区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对不同氮添加水平[CK;低氮LN,10 g/(m2·a);中氮MN,20 g/(m2·a);高氮HN,30 g/(m2·a)]的响应。结果表明:氮添加对紫花苜蓿根区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的影响表现为正的增加效应,对根区土壤全氮含量无明显影响(P > 0.05);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随氮素的添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均表现为MN > HN > LN > CK,以中水平的氮添加对紫花苜蓿根区土壤微生物量增加效应最为明显;除了土壤全氮以外,不同水平的氮添加处理下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均与CK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 < 0.05);紫花苜蓿根区土壤微生物量对氮添加的敏感性高于土壤养分,其中土壤活性有机碳是不同水平氮添加处理后紫花苜蓿根区土壤养分变化的敏感指标。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养分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二者与土壤pH有较强的负相关,表明了氮添加处理下紫花苜蓿根区土壤理化因子、养分和微生物量等地下生态系统各指标之间的统一性及相互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辽南葡萄主产区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红静  邢月华  刘艳  李波  蔡广兴 《土壤通报》2021,52(5):1149-1155
为了给辽南规模化葡萄园的养分管理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2016年在辽南葡萄主产区采集91个葡萄园土壤样品,分别测定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对该葡萄主产区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南葡萄主产区土壤pH平均值为6.2;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1.0 g kg?1,处于缺乏水平的样点占总样点的97.8%;土壤全氮、碱解氮平均含量分别为0.08 g kg?1和73.3 mg kg?1,处于缺乏水平的土壤样点分别占样本总数的85.8%和74.8%;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为70.4 mg kg?1,90.1%样点属于丰富水平,但变异系数较大;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58.0 mg kg?1,总体含量属于中等以上,处于中等以上和缺乏水平的样点占总样点的比例分别为68.2%和31.8%。不同地区、不同树龄和不同产量水平的葡萄园土壤养分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李官镇葡萄园养分状况好于许屯镇;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葡萄园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现显著升高趋势;不同产量葡萄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变化趋势为高产园 > 中产园 > 低产园。建议根据产量和树龄情况,分区域进行葡萄园养分管理,适当减少磷肥和钾肥、增加有机肥用量,以保证养分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4.
辽西地区土壤耕层及养分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白伟  孙占祥  郑家明  刘洋  侯志研  冯良山  杨宁 《土壤》2011,43(5):714-719
目前,东北地区农田土壤耕层中明显存在的“浅、实、少”问题,已成为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本文对辽西地区主要作物农田土壤耕层和养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辽西地区的平均耕层为15.17 cm,比我国土壤平均耕层(16.5 cm)低1.33 cm。阜新、铁岭、朝阳、赤峰的有效耕层土壤量分别为2.27×106、1.97×106、1.95×106、1.79×106 kg/hm2,均低于正常有效耕层土壤量(2.72×106 kg/hm2),分别低16.5%、27.6%、28.3%、34.2%。但阜新、铁岭、朝阳、赤峰的土壤体积质量平均值分别为1.32、1.38、1.33、1.33 g/cm3,均高于作物生长适宜的土壤体积质量范围(1.1 ~ 1.3 g/cm3)。同时,辽西地区土壤养分状况也较为低下,其中速效P总变异趋势最大,pH值总变异趋势最小。  相似文献   

5.
甘肃农田土壤氮磷钾养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自1983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由于经过多年的地力培肥,农田土壤养分发生了变化。1998年土壤养分调查结果揭示了甘肃省不同地域的主要耕种土类及耕地类型的土壤氮磷钾养分变化特征,为今后土壤养分资源的综合评价和科学施肥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张宣葡萄产区土壤硒含量与葡萄品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分析了张宣地区葡萄园产区土壤硒分布状况,并与葡萄品质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张宣葡萄产区表层土壤硒含量低于中国表层土壤硒含量,在怀涿葡萄产区总面积占67.74%的土壤属于缺硒土壤,24.73%产区土壤为少硒土壤,足硒土壤面积较少;宣化葡萄产区面积达81.82%产区土壤为足硒土壤;土壤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偏相关分析显示该产区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硒含量的关系更密切;土壤硒含量与葡萄果实Vc有负相关关系,与果实中pH、单粒重呈正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土壤硒与酿酒葡萄品质关系密切;土层深度在土壤硒含量与葡萄品质的关系中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宁夏不同地区温室土壤养分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菊兰  何文寿 《土壤》2005,37(6):630-634
根据宁夏温室的分布状况,按照不同地区分别采集了温室和露地土壤,分析了土壤N、P、K养分含量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温室土壤的N、P、K养分含量明显高于露地,表现为相对累积,其顺序依次是NO3--N>速效P>速效K>碱解N>全P>全N。从不同地区来看,土壤N、K含量总体上是灌区高于山区,而土壤全P和速效P含量在两地区间差异不显著,但各养分含量的变异系数都是山区大于灌区。从不同县级地域来看,温室土壤养分含量在平罗县、兴庆区、西夏区、青铜峡市、中卫县、原州区、盐池县之间存在显著或不显著差异,其中盐池县的各养分含量最低,均显著低于其他各市县。  相似文献   

8.
宁夏贺兰山东麓是中国优质葡萄和葡萄酒产区,其土壤养分状况关系着葡萄品质的提升,更关系着整个区域葡萄酒品牌的发展。为了解荒漠草原开垦为葡萄地,土壤养分受农业管理措施干预后随种植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原生荒漠草原为对照,选取种植1、7、20年的葡萄样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不同深度土壤养分状况、土壤养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荒漠草原开垦为葡萄地后,除全钾外,其他养分指标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均呈上升趋势,表明土壤种植年限的增加及葡萄地管理措施有利于土壤总体养分的积累,种植20年的葡萄土壤较荒漠草原全氮、全磷、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分别提高了0.24、1.31、0.21、1.43、24.93倍。荒漠草原开垦初期,土壤养分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发生改变,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逐步稳定,各种植年限受到牛粪施入的影响,土壤养分在30~40 cm深度波动变化。就土壤养分因子间的相关性而言,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95;各养分因子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表明土壤养分因子间关系密切,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可以用其综合反应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辽西土壤养分供应能力与高粱施肥推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辽西褐土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2012年和2014年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养分供应、高粱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变化。试验包括CK、NPK、PK、NK和NP 5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该试验区土壤供氮、供磷、供钾能力分别为80.9%、88.5%、97.6%。土壤供氮、磷能力为"中",供钾能力为"高",氮素是该区高粱生产首要养分限制因子。2012年NPK较PK处理增产20.5%,与NK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2014年NPK分别较PK和NK处理增产26.9%和20.3%,2年间NPK与NP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NPK或NP配施可显著提高高粱产量。不同施肥措施对N、P、K的吸收量以NPK和NP处理较高。施氮肥可显著降低氮素收获指数,施磷肥和钾肥对磷素和钾素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肥料农学效率以磷肥最高,氮肥居中。肥料利用率以氮肥最高,磷肥最低。综合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养分供应能力、高粱产量、养分吸收量和利用率可知,本地区高粱施肥应加强氮肥的合理投入,并注重磷肥的合理施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中药材种植区土壤养分及其空间分布的高精度数据分析,探究县域尺度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并类比和优化评价方法。  方法  采用类比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以及GIS评价方法,对中药材种植区土壤养分及综合肥力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  结果  ① 研究区土壤呈碱性(pH = 8.50),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平均含量分别为7.54 g kg?1、0.73 g kg?1、0.73 g kg?1、17.96 g kg?1,电导率为108.63 ms cm?1;从变异系数来看,除pH为弱变异外,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电导率均属中等变异。② 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呈现西南部高于东北部分布;全氮含量呈斑块状分布,主要表现为南部高东部低的特征;全磷含量空间变异中等,在研究区西南侧有岛状高含量点分布;全钾含量呈中部略高四周低的分布趋势;电导率空间异质性大,呈斑块状分布。③ 土壤综合肥力空间分布呈现西高东低,中部向南、北部降低的趋势。此外,根据内梅罗综合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得分可将该区土壤肥力分成5级,三种评价方式中,肥力等级为III等级及以下的区域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97%、43.28%和67.57%。  结论  中药材长期不合理的种植会降低土壤整体肥力;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平衡施肥、轮作、休耕和培肥土壤等措施有助于当地中药材的可持续种植。  相似文献   

11.
腐植酸复混肥对葡萄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不同腐植酸复混肥施用量,对葡萄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采取以二年生葡萄幼树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等养分无机化肥相比,腐植酸复合肥明显提高了葡萄植株对N、P、K肥的利用率,使土壤中的N素释放减缓,P的移动性和K的含量有较明显提高,并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辽西北旱农区的气候特点与土壤墒情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宁省西北部地区多年降雨量与蒸发量频率分析结果表明,春季抗旱保苗是这一地区发展旱地农业的技术关键。该区湿润系数的经验频率以夏季最高,秋季为85.71%。由于这一地区水资源短缺,发展灌溉困难,这不仅使春季保墒成为必需,也使跨季节调控土壤墒情成为可能。采取的夏深松-蓄集雨水,秋整地-施肥与覆膜保墒,翌年春季适时播种措施,改革栽培与耕作方式,春季保苗效果十分明显,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有效地利用雨水资源,为该区作物高产和农业高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矿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树彬 《水土保持通报》2008,28(4):90-93,99
根据矿区环境和基质特点,将辽宁省矿区划分为水蚀矿区、水蚀风蚀交错矿区和风蚀矿区3个一级区,土状基质水蚀矿区、岩状基质水蚀矿区、土状基质水蚀风蚀矿区、岩状基质水蚀风蚀矿区、风蚀矿区等5个二级区和7个三级区,并阐述了每个分区的面积、特点及植被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在县域范围内,选取12个有代表性的试验点,分析了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与济麦22产量与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氮素水平是决定济麦22能否获得高产的关键;土壤磷、钾肥水平是决定籽粒蛋白质品质的重要因素,籽粒湿面筋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与蛋白质类似,主要差异体现在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需求上。在保证高产的条件下,磷钾的配合施用,尤其是钾肥的施用是济麦22获得优质的关键。本试验条件下,样点9的土壤肥力水平最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5.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旱作农田水资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多为二、三年左右的丰枯交替,并有持续4年以上的连续干旱,尤其是1980年以后连续干旱的年份较多。区域内春旱严重,夏季降水明显集中,秋季水分收支基本平衡。以土壤水分季节变化情况可分为:冬季土壤水分凝聚、冻结、累积阶段,春季解冻、返浆、土壤水分大量蒸散阶段,夏季土壤水分大量累积阶段,秋季土壤水分缓慢蒸发阶段。  相似文献   

16.
辽西半干旱区森林土壤大孔隙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水分穿透曲线和Poiseulle方程,研究了辽西半干旱区8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大孔隙的半径范围、个数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下土壤大孔隙半径分布在0.5~2.3mm,加权平均半径在0.61~1.85mm,均值为0.95mm,均值为粗通气孔隙标准的近2倍,>1.4mm的特大孔隙仅为大孔隙总数的2.73%,0.5~1.4mm的孔隙占97.27%,表现出大半径孔隙少而小半径孔隙多的特点。不同植被下土壤大孔隙度在0.95%~5.24%,仅占土壤体积很小的一部分,但大孔隙平均半径与稳定出流速率和饱和导水率之间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决定了稳定出流速率71%的变异和饱和导水率50%的变异。  相似文献   

17.
县级区域粮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 ,对面积约 470km2 的玉田县粮田耕层土壤养分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N、P、K、Mn和Zn普遍缺乏 ,不同土壤养分的变异情况各不相同 ;土壤主要养分N、P、K、Mn和Zn含量的空间变异结构明显 ,在较大范围内存在着空间相关性 ,具有一定的渐变性分布规律 ,这一基本趋势对土壤养分分区管理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唐山地区水稻产量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分析了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对其产量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在唐山地区缺氮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与全素处理相比,有效穗数为7个,减少9个,相对产量为40.2%,减产量达5700kghm-2,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氮主要通过减少水稻的有效穗数而影响水稻产量,是水稻产量的主要土壤养分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9.
基于RUSLE模型的安徽省土壤侵蚀及其养分流失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分析了安徽省土壤侵蚀及其养分流失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土壤侵蚀强度与海拔、坡度等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0年安徽省土壤侵蚀总量为3 454×104 t a-1,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为256.9 t km-2 a-1。全省以微度土壤侵蚀为主,侵蚀强度由北向南逐渐加剧。淮北与沿淮平原、江淮丘陵岗地以微度土壤侵蚀为主,皖南丘陵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以强度侵蚀为主。海拔200~500 m和坡度15°~25°的区域土壤侵蚀量最大。不同土壤侵蚀强度在各高程、坡度带的面积分布比例规律相似,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增加,土壤侵蚀强度逐渐加剧。微度侵蚀的面积比例逐渐减小,其他侵蚀强度的面积比例逐渐增加。全省因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等养分流失总量为106.6×104 t a-1,其中SOC、TN、TP和TK的平均流失量分别为3.57、0.37、0.10和3.90 t km-2 a-1。土壤养分流失量总体上由北向南逐渐增多,淮北与沿淮平原四种养分平均流失量和流失总量最小,皖南丘陵山区平均流失量和流失总量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