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野外调查结合室内饲养,研究宽尾凤蝶Agehana elwesi (Leech,1889)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宽尾凤蝶在华南地区一年发生2代,全变态,幼虫常为5个龄期,以蛹越冬,一个生命历期为58~69 d,野外成虫主要出现于每年的4~5月和6月底~8月初,自300~1500 m海拔的人工林、次生林和原生林中均有分布;卵散产,幼虫具拟态、警戒色等保护性状,低龄期与高龄期保护性状差异明显,蛹具拟态等保护性状.  相似文献   

2.
中国宽尾凤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宽尾凤蝶Agehana elwesi Leech是一种珍稀蝶类,主要为害檫树。该虫在福建一年发生2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羽化,产卵于檫树嫩叶面主脉附近,5月上旬孵化。幼虫5龄,幼虫期34~60天,越冬蛹历期173~213天。每雌可产卵12~26粒,成虫寿命15~28天。该虫主要天敌有松毛虫赤眼蜂、凤蝶金小蜂,以及核型多角体病毒。室内试验表明;60%敌百虫乳剂6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3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6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1500倍液、50%辛硫磷2000倍液对4~5龄幼虫均有较强毒杀力。  相似文献   

3.
中华虎凤蝶杭州与南京种群间主要生物学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华虎凤蝶杭州种各与南京种群间主要生物学特征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两中除在和龄幼虫历期及取食量上有一定差异外,在卵孵化时间分布、幼虫存活率、幼虫总历期与总取食量、蛹厍期及化蛹时间分布、羽化进度等生物学特征上并无明显差异,可见,中华虎凤蝶各种群间主要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作建议当某地种群濒危或数量急剧减少时,可通过引进异地种群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4.
中华宽尾凤蝶Agehana elwesi Leech曾用名为大尾凤蝶或宽尾凤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蝶类。严重时对多种经济林木亦可造成损失。经多年林间观察,结合室内饲养,现将该虫在浙江的一些发生情况简报如下。 1 寄主和分布 中华宽尾凤蝶在丽水地区各县广为分  相似文献   

5.
对中华虎凤蝶杭州种群与南京种群间主要生物学特征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群除在各龄幼虫历期及取食量上有一定差异外,在卵孵化时间分布、幼虫存活率、幼虫总历期与总取食量、蛹历期及化蛹时间分布、羽化进度等生物学特征上并无明显差异。可见,中华虎凤蝶各种群间主要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作者建议当某地种群濒危成数量急剧减少时,可通过引进异地种群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 L.)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生活习性.在南京地区该蝶1年发生2代,以蛹在枯枝落叶中越冬,3 - 4月羽化为春型成虫,7 - 8月羽化为夏型成虫,幼虫共5龄,在室内饲养的条件下,卵期为4-5 d,幼虫期为16-20 d,蛹期约为9 d.  相似文献   

7.
通过不同恒温条件下饲养金凤蝶Papilio machaon Linnaeus以研究其生长发育。结果表明,金凤蝶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均与温度呈直线关系,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32℃、9.11℃和8.95℃,有效积温分别为79.39d.℃、297.99 d.℃和182.47 d.℃;16℃条件下蛹滞育。9月份起室内常温条件下金凤蝶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2.98±1.04)d、(21.84±2.67)d和(22.52±12.52)d;孵化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分别为66.13%、55.28%和95.59%;绿色蛹占91.18%,明显高于褐色蛹;蛹质量(1.05±0.16)g,成虫性比(♀/♂)为0.97。  相似文献   

8.
对尾凤蝶属(Bhutanitis)昆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描述和分类方面,其次是生物学特性研究,仅有少数涉及到分子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等方面.分子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将是今后该属昆虫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
红珠凤蝶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adaeus Rothschild,属鳞翅目风蝶科。在国内分布于上海、陕西、安徽、江西、浙江、河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等地。该虫以马兜铃为寄主,卵多产于马兜铃的叶背、嫩茎上。低龄群集不爱活动,高龄分散为害。幼虫取食可将叶子、嫩茎、果皮吃光,仅剩光杆。目前,国内对该虫年生活史、形态特征的研究有少量报道,但对其幼虫头壳、体长、历期、爬行速度、食叶量、蛹重、成虫体长、体宽和展翅宽、成虫寿命及其防治等鲜见报道。笔者对上海地区红珠凤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进行初步研究,旨在为对其防治和饲养利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燕凤蝶生物学特性观察表明,燕凤蝶一年发生3~4代,成虫最早于4月下旬发生.成虫吸水访花,喜访鬼针草花采蜜,寄主植物为青藤.在对燕凤蝶的生物学特性和青藤培育技术的研究基础上,实现了对燕凤蝶规模化人工循环养殖.燕凤蝶成虫饲养于成虫繁殖园,园内放置青藤供雌蝶产卵;着卵植株移至孵化室,于室内孵化;1 ~3龄幼虫在寄主植物园内用70目的尼龙袋饲养,4~5龄幼虫饲养于幼虫饲养室,直至挂蛹;留为种源的蛹移至羽化室内羽化,供应市场的蛹包装于塑料筐内运输.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养殖蝴蝶必须确立好的种源地,不断补充养殖种群数量,并对养殖种群进行复壮.重庆范围内碧凤蝶的种源地是天然植被良好、阔叶林、灌丛多的城口、江津、北碚、石柱、武隆等地,每年3-10月都可能从野外获得种源,但最容易获得的时间是5,8,9月份.人工养殖碧凤蝶幼虫的温湿度范围分别是7~31℃,52%~97%,养殖用饲料为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在此温度范围内,幼虫生长期的长短与养殖温度的升高成负相关的关系,其回归系数是-2.570;相关系数为-0.9608,2者显著相关,即随着温度的增加,幼虫生长显著加快.这些资料和数据对于碧凤蝶的规模养殖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我国特产的国家二级保护蝶种—中华虎凤蝶的分布界限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对该结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为该地区保护该物种和扩大种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花椒凤蝶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椒凤蝶在秦安县对花椒为害严重 ,受害株率达 6 0 .8%,造成果实减产 10 %~ 30 %。该虫每年发生 3代 ,以蛹越冬。采取工作捕杀幼虫和蛹、夏季幼虫孵化后喷杀虫剂及保护利用天敌的防治方法 ,可有效控制为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及实地调查,明确了黄斑露尾甲生活史等基本生物学特性,并据此提出相应防治对策。该虫世代重叠明显,日平均气温达10℃为越冬后起始活动温度,每代历期约20~25d,其中产卵前期平均4.68d,卵期平均2.14d,一、二、三龄幼虫期分别为3.42d、3.2d和5.46d,蛹期平均为6.64d。12月以老熟幼虫、蛹、成虫越冬。防治宜用药帘击杀  相似文献   

15.
金裳凤蝶和裳凤蝶的人工饲养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金裳凤蝶(Troides aeacus)和裳凤蝶(Troides helena)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存活率进行了观察,初步探索了人工饲养裳凤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华虎凤蝶是一种世界珍稀蝶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濒危物种.2009年3月和2010年3月于湖南省桃源县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中华虎凤蝶,并首次在湖南发现了该种较大的种群和栖息地.  相似文献   

17.
详细记述了红珠凤蝶小斑亚种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生活习性。通过对红珠凤蝶小斑亚种的野外调查和室内人工饲养,初步摸清了这个亚种在重庆永川地区1a发生2~3代,每年5,8,9月成虫数量最多。以蛹越冬。在22~25℃奈件下,卵期8~10d,幼虫期20~33d,蛹期15~18d,成虫期10~20d。头宽对数值依虫龄呈直线增长,其回归方程为:1gY=-0.794+0.424X。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养殖蝴蝶必须确立好的种源地,不断补充养殖种群数量,并对养殖种群进行复壮。重庆范围内碧凤蝶的种源地是天然植被良好、阔叶林、灌丛多的城口、江津、北碚、石柱、武隆等地,每年3-10月都可能从野外获得种源,但最容易获得的时间是5,8,.9月份。人工养殖碧凤蝶幼虫的温湿度范围分别是7~31℃,52%~97%,养殖用饲料为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在此温度范围内,幼虫生长期的长短与养殖温度的升高成负相关的关系,其回归系数是-2.570;相关系数为-0.9608,2者显著相关,即随着温度的增加,幼虫生长显著加快。这些资料和数据对于碧凤蝶的规模养殖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林 《吉林农业》2001,(8):24-25
黑豚属于啮齿目Cauia属,原产于云南、广西等地区,栖息范围广。三五成群的黑豚掘洞穴居,它胆小温顺,形似小熊猫,多在黄昏出洞采食,以各种植物为食。中华黑豚尽管人工饲养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它们依然保留其祖先的某些特性特点。了解这些,对于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案和养好黑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碎斑青凤蝶和鹤顶粉蝶在我国分布较广,成虫体态优美、色彩艳丽、飞行迅速灵活,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广东鹤顶粉蝶主要寄主为鱼木和广州追果藤,而碎斑青凤蝶则主要取食木兰科及番荔枝科植物对两种蝴蝶不同幼虫虫态的形态特征、历期及各龄幼虫的体长等特征进行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